粉末冶金材料学

粉末冶金材料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邹俭鹏 著
图书标签:
  • 粉末冶金
  • 材料科学
  • 冶金学
  • 金属材料
  • 材料工程
  • 粉末材料
  • 烧结
  • 成型
  • 材料性能
  • 金属粉末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8627
版次:31
商品编码:1221893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页数:352
字数:4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粉末冶金材料学》系作者在多年讲授“粉末冶金材料学”课程的基础上编著而成的,内容力图结合粉末冶金材料和材料科学基础相关知识,突出粉末冶金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系统阐述粉末冶金材料的体系、制备技术、科学基础、内在规律等,主要内容涉及粉末冶金材料的强韧化、铁基粉末冶金结构材料、硬质合金与工具材料、粉末冶金摩擦材料、粉末冶金减摩材料、粉末冶金多孔材料、粉末冶金先进陶瓷材料、粉末冶金高温含金、难熔金属材料、粉末冶金磁性材料和粉末冶金原子能工程材料等。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概论 1
1.1 粉末冶金技术的优点与特点 1
1.1.1 定义 1
1.1.2 粉末冶金技术的优点 2
1.1.3 粉末冶金技术的特点 2
1.2 粉末冶金技术的发展 4
1.2.1 粉末冶金技术发展历程 4
1.2.2 粉末冶金技术发展的三个重要标志 6
1.3 粉末冶金发展趋势与学科前沿 7
1.3.1 发展趋势 7
1.3.2 学科前沿 7
1.4 粉末冶金材料的应用 8
思考题 9
第2章 粉末冶金材料的强韧化 10
2.1 固溶强化 10
2.2 热处理强化 15
2.2.1 马民体相变 15
2.2.2 时效强化 19
2.2.3 主要热处理方式 20
2.3 弥散强化 22
2.3.1 弥散强化的机理 22
2.3.2 影响弥散强化材料强度的因素 26
2.3.3 弥散强化材料的性能 29
2.3.4 典型弥散强化材料 33
2.4 颗粒强化 37
2.4.1 颗粒强化的机理 38
2.4.2 颗粒强化铝基复合材料 39
2.5 纤维强化 40
2.5.1 纤维强化的机理 40
2.5.2 影响纤维强化材料强度的因素 44
2.5.3 纤维强化材料的性能 49
2.6 晶界强化 52
2.7 形变强化 53
2.8 韧化 54
2.8.1 相变韧化 54
2.8.2 弥散韧化 56
2.8.3 微裂纹韧化 57
2.9 展望 57
思考题 58
参考文献 58
第3章 铁基粉末冶金结构材料 60
3.1 机械结构零部件制造方法比较 62
3.2 铁碳相图 65
3.3 铁基粉末冶金结构材料提高密度的方法 67
3.3.1 复压复烧 67
3.3.2 熔浸 68
3.3.3 粉末冶金热锻 68
3.3.4 温压 69
3.4 烧结碳钢 69
3.5 铁-铜系材料 73
3.5.1 铁-铜-碳系材料一一烧结铜钢 73
3.5.2 其他铁-铜系材料 78
3.6 铁-镍系材料 81
3.6.1 烧结铁-镍合金 82
3.6.2 烧结镍钢 83
3.6.3 烧结镍铝钢和镍铝粉末锻钢 86
3.6.4 烧结镍铜铝钢和镍铜铝粉末锻钢 87
3.7 铁-锰系材料 88
3.8 铁-铬系材料 90
3.9 铁-磷系材料 92
3.10 粉末冶金不锈钢 96
3.10.1 合金元素的作用 97
3.10.2 不锈钢粉及粉末冶金不锈钢的制备 98
3.11 粉末冶金高速钢 100
3.11.1 高速钢的牌号 101
3.11.2 合金元素的作用 101
3.11.3 铸态高速钢的组织特点及热处理 103
3.11.4 粉末冶金高速钢的性能 104
3.11.5 粉末高速钢制造工艺 105
3.11.6 粉末高速钢的热处理特性 112
3.12 展望 114
思考题 115
参考文献 115
第4章 硬质合金与工具材料 117
4.1 碳化钨基硬质合金 118
4.1.1 碳化钨与复式碳化物的制造 121
4.1.2 碳化钨基硬质合金的制造工艺和性能 130
4.1.3 硬质合金的成分、相与组织 144
4.1.4 硬质合金的力学性能 146
4.2 碳化钛基金属陶瓷 147
4.2.1 概述 147
4.2.2 碳化钛基金属陶密的制造工艺 148
4.3 不重磨刀片与涂层硬质合金 159
4.4 钢结硬质合金 164
4.4.1 钢结硬质合金的成分与组织 164
4.4.2 钢结硬质合金的热处理 166
4.4.3 钢结硬质合金的力学性能 169
4.5 超硬工具材料 171
4.5.1 金刚石 171
4.5.2 立方氮化硼 173
4.6 陶瓷工具材料 174
4.6.1 Al2O2陶瓷的特性 175
4.6.2 Al2O2陶墅的发展趋势 177
4.7 展望 178
思考题 178
参考文献 179
第5章 粉末冶金摩擦材料 181
5.1 粉末冶金摩擦材料的分类 182
5.1.1 按材质分类 182
5.1.2 按工况分类 183
5.2 摩擦材料摩擦、磨损的理论基础 183
5.2.1 干摩擦理论 183
5.2.2 摩擦副摩擦时表面层中发生的过程 185
5.2.3 粉末冶金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机理 185
5.3 粉末冶金摩擦材料的基体、润滑组元和摩擦组元 187
5.3.1 基体组元 187
5.3.2 润滑组元 190
5.3.3 摩擦组元 194
5.4 粉末冶金摩擦材料的制造工艺 198
5.5 液体润滑粉末冶金摩擦材料 200
5.6 粉末冶金摩擦制品对偶材料 202
5.6.1 钢 202
5.6.2 铸铁 203
5.7 改善粉末冶金摩擦材料性能的途径 203
5.7.1 改善干式摩擦材料性能的途径 203
5.7.2 改善温式摩擦材料性能的途径 206
5.8 展望 206
思考题 208
参考文献 208
第6章 粉末冶金减摩材料 210
6.1 铜基粉末冶金减摩材料 210
6.1.1 多孔青铜 211
6.1.2 青铜-石墨材料 212
6.1.3 铅青铜 213
6.1.4 合金化青铜 214
6.1.5 烧结黄铜 215
6.1.6 铜-石墨材料 215
6.2 铁基粉末冶金减摩材料 217
6.2.1 多孔铁 217
6.2.2 铁-石墨材料 218
6.2.3 铁-铜-石墨材料 220
6.2.4 铁-铜-石墨-磷材料 221
6.2.5 含硫、硫化物和硒化物的铁基减摩材料 222
6.2.6 铁-石墨-钼减摩材料 224
6.2.7 含氟化物的铁基减摩材料 226
6.2.8 硫化和硼化不锈钢减摩材料 226
6.2.9 用铭、镍、钻和其他元素合金化的铁基减摩材料 227
6.3 带钢背的双金属减摩材料 227
6.4 聚合物基减摩材料 230
6.4.1 钢背加强的金属氟塑料减摩材料 231
6.4.2 浸跚氟塑料的多孔骨架的减摩材料 232
6.4.3 填充型聚合物减摩材料 233
6.5 特殊用途的复合减摩材料 234
6.5.1 在流体润滑条件下工作的材料 235
6.5.2 真空和惰性气体中润滑减摩材料 240
6.5.3 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工作的减摩材料 242
6.5.4 高滑动速度下工作的减摩材料 245
6.5.5 在水中和腐蚀介质中工作的减摩材料 246
6.5.6 端面和径向密封材料 249
6.6 展望 252
思考题 253
参考文献 253
第7章 粉末冶金多孔材料 255
7.1 粉末冶金多孔材料的特点 255
7.2 粉末冶金多孔材料的成形 256
7.2.1 模压成形 257
7.2.2 等静压制 257
7.2.3 粉末轧制多孔带材 258
7.2.4 多孔管材的增塑挤压 259
7.2.5 压成形 260
7.3 多孔材料的烧结 262
7.3.1 多孔材料烧结过程的一般特点 263
7.3.2 烧结方法 264
7.3.3 烧结工艺 267
7.4 高孔隙度材料的制备 269
7.4.1 添加造孔剂制取高孔隙度材料 269
7.4.2 添加造孔强化剂制取高孔隙度材料 272
7.4.3 其他制取高孔隙度材料的方法 273
7.5 微孔材料的制取方法 274
7.5.1 粉浆挤压及粉末轧制法 274
7.5.2 在多孔体表面涂覆细粉末颗粒和浸渍合成树脂的方法 275
7.5.3 在多孔体中添加弥散质点的方法 277
7.5.4 利用有机化合物分解的方法 277
7.6 粉末冶金多孔材料的应用 278
7.7 展望 279
思考题 281
参考文献 281
第8章 粉末冶金先进陶瓷材料 283
8.1 氧化物先进陶瓷材料 283
8.1.1 氧化铝陶瓷 283
8.1.2 氧化锆陶瓷 285
8.2 难熔化合物先进陶瓷材料 287
8.2.1 难熔化合物的性能 288
8.2.2 难熔化合物合金 289
8.2.3 非金属难熔化合物 290
8.2.4 难熔化合物先进陶暨材料的制备 292
8.2.5 难熔化合物先进陶瓷材料的应用 294
8.3 展望 296
思考题 297
参考文献 297
第9章 其他粉末冶金材料 299
9.1 粉末冶金高温合金 299
9.1.1 沉淀强化粉末高温合金 300
9.1.2 弥散强化粉末高温合金 304
9.2 难熔金属材料 305
9.2.1 钨及钨合金 306
9.2.2 铝及铝合金 308
9.3 粉末冶金电工材料 310
9.3.1 触头材料 310
9.3.2 电刷材料 313
9.4 粉末冶金磁性材料 315
9.4.1 软磁金属材料 315
9.4.2 硬磁金属材料 318
9.4.3 铁氧体 320
9.5 粉末冶金原子能工程材料 322
9.5.1 原子能工程结构材料 322
9.5.2 控制材料与屏蔽材料 323
9.5.3 原子能工程包套材料 323
9.6 展望 323
思考题 324
参考文献 324
思考题答案要点 326
《金属晶体学与缺陷》 本书深入探讨了金属材料的微观世界,聚焦于晶体结构、晶格缺陷及其对材料宏观性能的影响。从基础的原子排列方式讲起,详细阐述了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六方密排等常见金属晶体结构的几何特征、对称性以及能量学原理。 在晶体结构的基础上,本书系统性地介绍了晶界、位错、空位、填隙原子等各种晶体缺陷的类型、形成机制、分布规律和运动方式。通过大量的图示和清晰的文字描述,读者可以直观地理解这些微观结构特征。 本书尤其强调晶体缺陷在宏观性能中的关键作用。例如,位错的滑移是金属塑性变形的根本原因,而晶界的阻碍作用则影响着材料的强度和韧性。空位和填隙原子的存在会影响材料的扩散速率和热力学稳定性。书中还将介绍如何通过控制晶体结构和缺陷浓度来调控材料的力学性能、电学性能、磁学性能以及高温性能。 此外,本书还涵盖了X射线衍射(XRD)等常用的晶体结构分析技术,介绍了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表征材料的晶体结构、晶粒尺寸、织构以及应力状态。书中还将探讨固溶体、相变等与晶体结构密切相关的概念,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材料的相图和相组成。 本书旨在为材料科学、冶金工程、机械工程等领域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坚实的晶体学基础,帮助他们理解和预测金属材料在各种应用中的行为,并为开发新型高性能金属材料提供理论指导。 《金属热力学与相变》 《金属热力学与相变》一书,将带您一同探索金属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能量行为及其由此引发的复杂相变过程。本书从热力学基本定律出发,详细阐述了吉布斯自由能、焓、熵等核心概念在金属体系中的应用。通过对化学势、活度等概念的深入剖析,读者将能理解合金系统中各组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达到平衡状态时的分布特征。 本书的核心章节之一在于系统性地阐述金属的相变动力学与热力学。读者将接触到从形核到长大的完整相变过程,理解过饱和度、形核功、生长机制等关键因素。我们将详细讨论固态相变,包括奥氏体向铁素体、渗碳体转变等钢铁材料中的经典相变,以及马氏体相变、贝氏体相变等非扩散型相变。对于非铁基合金,例如铜基、铝基、镁基合金等,本书也将涵盖其特征相变,如沉淀相的析出、共晶、共析等。 此外,本书还将深入探讨相图的绘制与解读。读者将学习如何根据热力学数据构建二元、三元合金相图,并理解相图所蕴含的相平衡信息,包括各相的稳定温度范围、共存区域、以及固相线、液相线等关键界限。相图是理解和设计合金成分、优化热处理工艺的基石,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如何运用相图指导合金的开发和应用。 除了固态相变,本书也简要介绍了金属熔化、凝固过程中的热力学与动力学规律,为理解铸造、焊接等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书中还将涉及相变对材料宏观性能的影响,例如固溶强化、沉淀强化、晶粒细化等。 《金属热力学与相变》一书,旨在为材料科学家、冶金工程师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生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金属热力学规律和相变机制的深刻理解,读者将能够更有效地设计和开发具有特定性能的新型金属材料,并优化现有材料的生产和应用过程。 《金属塑性变形与强化机制》 《金属塑性变形与强化机制》一书,旨在深入解析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永久形变的过程,并阐明各种强化机制背后的微观原理。本书从塑性变形的基本概念出发,详细介绍了滑移和孪晶这两种主要的变形方式。读者将清晰地了解到晶面、滑移方向的选择规则,以及位错在滑移过程中的运动机理。 本书将重点深入探讨位错理论,包括位错的类型(刃位错、螺位错)、位错的产生(威廉斯-奥罗万公式)、位错的湮灭、位错的交割以及位错的缠结。通过对位错运动的细致分析,读者将能深刻理解金属材料为何能够表现出延展性,以及在变形过程中位错密度如何演变。 在此基础上,本书系统性地阐述了各种金属材料的强化机制。我们将详细介绍: 固溶强化: 讲解不同原子尺寸的溶质原子如何阻碍位错运动,提高材料的屈服强度。 沉淀强化: 深入分析由第二相粒子析出引起的强化效果,包括析出相的形貌、尺寸、分布对强度的影响,以及吉内-莫里埃公式的应用。 晶界强化: 阐述晶界作为位错运动障碍物的角色,以及细化晶粒尺寸如何提高材料的强度(Hall-Petch关系)。 加工硬化(应变硬化): 解释在塑性变形过程中,位错密度的增加和位错缠结如何导致材料强度和硬度随变形量的增加而提高。 相变强化: 探讨通过相变诱导的马氏体、贝氏体等强化机制,以及其与应力诱导相变的关系。 形变诱导马氏体(TRIP)强化: 详细介绍在应力作用下,通过稳定奥氏体相变产生马氏体从而提高材料韧性和强度的原理。 形变诱导孪晶(TWIP)强化: 阐述孪晶在形变过程中的作用,以及TWIP钢通过大量孪晶形成来提高强度和延展性的机制。 书中还将讨论影响塑性变形和强化的其他因素,如温度、加载速率、应力状态等。通过对宏观力学性能(如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硬度)与微观变形机制的联系,读者将能全面理解金属材料的力学行为。 《金属塑性变形与强化机制》一书,旨在为材料科学家、机械工程师、冶金工程师以及相关领域的学生提供深入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金属材料的加工性能,设计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金属构件,并开发高性能的金属材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五: 一本关于《粉末冶金材料学》的书,光是书名就充满了科技感和工业范儿。作为一个对材料应用非常感兴趣的读者,我常常在思考,为什么有些材料能够承受极端的温度和压力,而有些则显得脆弱不堪。我相信,粉末冶金技术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最想了解的是,粉末冶金是如何赋予材料非凡性能的。例如,在制造高温合金时,粉末冶金是如何克服传统铸造和锻造工艺的局限,实现更均匀的显微组织和更高的耐高温性能的?书中关于粉末成分设计、粒度控制以及烧结温度、时间、气氛等工艺参数对材料性能影响的详细分析,将是我关注的重点。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粉末冶金材料力学性能表征的内容,比如如何测试它们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断裂韧性以及疲劳寿命。这些数据对于评估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可靠性至关重要。此外,我还想知道,粉末冶金技术在粉末材料的设计和选择上有何独到之处?比如,是否存在一些特殊的合金元素或者非金属添加剂,通过粉末冶金的工艺,能够被有效地引入到材料体系中,从而实现意想不到的性能提升?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关于粉末冶金材料的全面认识,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现代工业为何如此依赖这项技术。

评分

评价三: 作为一名正在攻读材料学的研究生,我一直致力于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粉末冶金领域知识的教材。《粉末冶金材料学》这个书名,精准地击中了我的需求。在我看来,粉末冶金不仅仅是一种制造工艺,它更是一种深刻理解材料形成和性能调控的独特视角。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粉末特性与材料性能之间关系的阐述。例如,粉末的粒径、形状、表面状态等细微差别,究竟会对最终产品的密度、强度、韧性甚至导电性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详细的理论解释和实验佐证,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这些内在联系。此外,我对于粉末冶金在复杂形状构件制造方面的潜力尤为感兴趣。许多传统工艺难以实现的复杂几何形状,是否能够通过粉末冶金技术,例如增材制造(3D打印)中的粉末床熔融技术,得以高效实现?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这些先进的制造技术,并分析它们在材料设计和产品创新方面带来的革命性影响?我还需要了解,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如何有效地控制粉末冶金过程的各个环节,以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书中关于工艺优化、质量控制以及缺陷分析的内容,对我未来的科研工作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学习和研究粉末冶金的得力助手,为我打开通往新材料世界的大门。

评分

评价四: 我对《粉末冶金材料学》这本厚重的书感到无比好奇。在我的认知里,粉末冶金似乎是一种能够“变废为宝”、创造奇迹的技术。它将微小的、分散的颗粒,通过精密的工艺,凝聚成具有强大功能的材料,这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地剖析粉末冶金的“魔法”究竟是如何实现的。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粉末颗粒之间相互作用的描述。当这些微小的颗粒在高温高压下聚集在一起时,它们是如何实现冶合,形成致密的、具有连续晶粒结构的整体的?书中关于烧结过程的详细讲解,包括扩散、塑性变形、液相等多种可能的机制,对我来说将是极其宝贵的知识。我还会特别留意书中关于不同粉末冶金技术对比的部分。例如,压制烧结、注射成型、甚至最近兴起的增材制造技术,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最合适的工艺?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指导和案例分析。另外,我一直对金属陶瓷材料和硬质合金等特种粉末冶金材料很感兴趣。这些材料往往集金属和陶瓷的优点于一身,能够承受极端的工作环境。这本书会不会重点介绍这些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的制备工艺、微观结构特点以及它们在航空航天、切削工具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这些令人惊叹的材料的详尽解答。

评分

评价一: 拿到这本《粉末冶金材料学》的瞬间,我就被它厚实的装帧和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虽然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但作为一名对先进材料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对粉末冶金这个概念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书名本身就点明了主题,但它背后所蕴含的深邃知识和精巧工艺,却远非一个简简单单的名称所能概括。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脑海中浮现的,是无数微小的金属颗粒,在压力和高温的交织下,悄然凝聚成具有独特性能的固体材料。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转变过程啊!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对于各种粉末制备方法和成型技术的详细阐述。想象一下,将金属熔炼、雾化、研磨成细小的粉末,再通过压制、烧结等步骤,赋予它们全新的形态和功能,这本身就是一项充满挑战的技术艺术。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这些过程的原理,比如,为什么不同的制备方法会产生不同粒度、形貌和化学成分的粉末?这些差异又会如何影响最终材料的性能?我尤其期待关于烧结过程的讲解,这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它决定了粉末颗粒之间如何结合,以及材料的致密度和力学性能。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丰富的图示和案例,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些复杂的微观结构演变。同时,我也想知道,在现代工业中,粉末冶金技术是如何被广泛应用于制造高性能零部件的,例如航空航天、汽车、医疗器械等领域。这本书会不会介绍一些具体的应用案例,让我看到粉末冶金技术如何为这些尖端产业提供关键支撑?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获得关于粉末冶金材料世界的全面认识。

评分

评价九: 《粉末冶金材料学》这本厚重的著作,在我看来,是打开现代材料科学大门的另一把关键钥匙。粉末冶金,作为一种独特的材料制备和加工技术,其魅力在于能够突破传统方法的局限,创造出具有非凡性能的新材料。我最想深入探究的是,粉末冶金技术在微观结构设计与控制方面的优势。与铸造、锻造等工艺相比,粉末冶金是否允许更精细地控制材料的晶粒尺寸、相分布以及孔隙结构,从而实现对材料宏观性能的精确调控?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粉末颗粒在压制和烧结过程中如何相互作用,以及不同工艺参数(如压力、温度、烧结时间、气氛)对微观结构演变和最终材料性能的影响。我还会重点关注书中关于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粉末冶金技术是否是实现高分散度、均匀分布的增强相(如陶瓷颗粒、碳纳米管)与金属基体结合的理想途径?书中对这些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耐磨损性能以及热稳定性等方面的评价,将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内容。此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粉末冶金在医疗器械(如人工关节、种植体)和生物材料领域的应用案例。这些应用对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有着极高的要求。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粉末冶金技术在创造高性能、多功能材料方面的巨大潜力。

评分

评价六: 拿到《粉末冶金材料学》这本书,我感到一种来自工业前沿的震撼。粉末冶金,听起来就充满着精细、有序和强大的力量。我最感兴趣的是,这种将微小的粉末变成坚固耐用的材料的过程,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智慧。我期望书中能够详细解释粉末制备的各种方法,从机械合金化到气雾化,再到电解制粉,每一种方法是如何精确控制粉末的形貌、粒度分布以及化学成分的?这些细微的差异,又将如何直接影响到最终材料的性能?我尤其想深入了解粉末颗粒之间的烧结过程。当这些孤立的颗粒在高温下相互靠近时,它们是如何通过原子间的相互扩散、塑性变形甚至液相的润湿来形成致密的、具有高强度的整体的?书中对烧结动力学和微观结构演变的深入剖析,将是我非常期待的部分。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不同粉末冶金工艺在制备不同类型材料时的适用性分析。例如,对于高熔点金属、难熔金属或者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哪些粉末冶金工艺是最佳选择?它们又各自面临着哪些技术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粉末冶金世界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项技术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地位。

评分

评价七: 《粉末冶金材料学》这本书,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材料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创造”的书。它讲述了如何将看似普通的粉末,通过精密的工艺,化身为拥有卓越性能的材料,进而支撑起现代工业的基石。我最想探究的是,粉末冶金技术在材料设计和性能调控方面的独特之处。与传统的冶金方法相比,粉末冶金是否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来设计材料的微观结构,从而实现性能的精确定制?我期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如何通过控制粉末的成分、粒度、形状以及烧结工艺参数,来获得预期的材料性能,例如高强度、高硬度、优异的耐磨性或耐腐蚀性。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金属间化合物、难熔金属以及陶瓷材料在粉末冶金中的应用。这些材料往往具有特殊的性质,但其制备过程可能十分复杂。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关于这些特种粉末冶金材料的制备工艺、微观结构特点以及它们在高温、高压、腐蚀等极端环境下的应用案例。例如,书中是否会介绍在航空发动机、核反应堆或高速切削刀具等领域,粉末冶金材料是如何发挥关键作用的?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粉末冶金的广阔前景和无限可能。

评分

评价十: 我怀着极大的兴趣翻开了《粉末冶金材料学》。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对物质世界精妙结构的探险。粉末冶金,这个词语本身就充满了科学的严谨和工业的活力。我最渴望了解的是,粉末冶金技术是如何实现材料性能的“量体裁衣”。我想要知道,通过改变粉末的粒径、形状、纯度,以及调整压制和烧结过程中的各种参数,我们是否能够“定制”出具有特定性能的材料,例如在极端温度下保持稳定性的高温合金,或者在承受巨大冲击力时不易断裂的韧性材料?书中对粉末制备、成型和烧结等核心工艺的详细解读,尤其是对这些工艺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原理的阐述,将是我非常期待的内容。我还会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粉末冶金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等高端制造领域应用的案例。例如,涡轮叶片、齿轮、轴承等关键零部件,它们是如何通过粉末冶金技术实现性能的飞跃,从而保障飞行安全和提高燃油效率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实例,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粉末冶金技术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性。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粉末冶金材料的奥秘,并让我对这个充满创新活力的领域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评价二: 我是一个对材料科学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偶然间得知了《粉末冶金材料学》这本书。我之所以被它吸引,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我一直觉得神秘莫测的领域——将零散的粉末转化为精密、实用的固体材料。我的想象中,粉末冶金就像是一种“点石成金”的魔法,但我知道,这背后一定蕴藏着深厚的科学原理和精湛的工程技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开这层面纱。我特别好奇的是,粉末冶金所能制造的材料类型。除了我们常见的金属材料,它是否还能结合不同种类的金属,甚至是非金属元素,来创造出具有独特性能的复合材料?比如,能否通过粉末冶金技术制造出既轻巧又坚固的合金,或者具有优异耐磨损、耐腐蚀性能的材料?书中关于材料设计和性能调控的部分,是我非常期待的。我希望作者能够详细介绍如何通过控制粉末的成分、粒度分布、以及后续的成型和烧结工艺,来精确地影响最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各种各样具有挑战性的应用场景,比如在极端环境下工作的零部件,或者对尺寸精度要求极高的精密器件。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材料性能评价指标和测试方法?我希望能够了解如何衡量和验证粉末冶金材料的优劣。总而言之,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系统的框架,让我理解粉末冶金的魅力所在,并对这个领域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评价八: 对于《粉末冶金材料学》这本书,我抱持着一种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和探索欲。粉末冶金,这个概念本身就带有一种精妙绝伦的工业美学。它意味着将零散的粒子,通过有序的组合,形成具有强大功能的整体。我最想深入了解的是,粉末冶金技术是如何实现材料性能的“飞跃”的。例如,在制造高性能摩擦材料时,粉末冶金是如何通过精确控制不同组分粉末的添加比例和烧结工艺,来获得理想的摩擦系数和耐磨损性能的?书中关于粉末混合、压制、烧结等一系列工艺步骤的详细描述,以及它们对最终材料性能的影响分析,将是我阅读的重点。我还会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材料性能测试与表征的部分。例如,对于粉末冶金材料,有哪些特殊的测试方法来评估其密度、硬度、强度、韧性以及疲劳寿命?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数据,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些性能指标的重要性。此外,我非常好奇粉末冶金在新能源领域,例如电池材料或催化剂载体方面的应用。这些领域对材料的微观结构和表面特性有着极其苛刻的要求。这本书会不会探讨粉末冶金技术如何满足这些特殊需求,并为新能源技术的进步提供支撑?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次关于粉末冶金材料世界的深刻洞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