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動化技術發展報告

中國自動化技術發展報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孫優賢,陳傑 等 著
圖書標籤:
  • 自動化
  • 工業自動化
  • 中國製造
  • 技術發展
  • 産業報告
  • 智能製造
  • 數字化轉型
  • 科技創新
  • 工業4
  • 0
  • 新興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307156
版次:1
商品編碼:1223464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00
字數:86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自動化領域技術人員、企業管理者以及高校師生。
我國的自動化技術水平有的已經趕超國際先進水平,有的卻還處於比較低級階段,把先進技術總結起來,推廣到更多的領域,為廣大技術人員提供技術發展藍圖,為企業管理者提供科技攻關指導,是本書的目的。
本書特點:
把脈技術現狀
分析發展動嚮
為技術人員和決策者提供宏觀支持

內容簡介

《中國自動化技術發展報告》是一本反映我國自動化技術發展水平的報告。內容包括冶金自動化、化工自動化、能源自動化、工業控製網絡、人機交互自動化、數控機床自動化、機器人、車輛自動駕駛及控製、列車運行控製及自動駕駛、航空航天自動化和陸用裝備自動化十一大工業領域中自動化技術的發展狀況和趨勢分析,分彆介紹其中自動化技術的係統特徵、國內外發展現狀、新技術新方法、應用情況以及本行業的自動化技術發展建議。
本報告的目的是把脈技術現狀、分析發展動嚮,為技術人員和決策者提供宏觀支持。

作者簡介

孫優賢,浙大,院士,以孫優賢院士為帶頭人的浙江大學工業自動化學科是我國工業自動化領域國傢重點學科,全國首批建立的碩士、博士學位授予點,並設有博士後流動站。學科建有國傢重點實驗室和國傢工程研究中心。復雜工業過程的建模、控製與優化,工廠綜閤自動化,現場總綫和智能化儀錶等研究,已進入國際先進水平。研究成果在大型煉油廠、大型石化廠、大型造紙廠、大型鋼鐵廠、大型製藥廠和各類化工廠中得到廣泛應用。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綜述 1
1.1自動化技術在各行業的發展狀況 1
1.1.1冶金自動化 1
1.1.2化工自動化 2
1.1.3能源自動化 3
1.1.4工業控製網絡 4
1.1.5人機交互自動化 6
1.1.6數控機床自動化 7
1.1.7機器人 7
1.1.8車輛自動駕駛及控製 8
1.1.9列車運行控製及自動駕駛 9
1.1.10航天航空自動化 10
1.1.11陸用裝備自動化 11
1.2報告研究內容及結構安排 12
第2章冶金自動化 13
2.1冶金自動化背景介紹 13
2.1.1冶金行業概況 13
2.1.2冶金自動化概況 14
2.2冶金自動化國內外現狀 15
2.2.1礦物處理過程自動化技術國內外現狀 15
2.2.2鋼鐵冶金過程自動化技術國內外現狀 16
2.2.3有色冶金過程自動化技術國內外現狀 18
2.3冶金自動化技術與方法 19
2.3.1參數檢測與關鍵工藝參數的軟測量 19
2.3.2過程控製技術 22
2.3.3運行優化技術 29
2.3.4計劃調度 33
2.3.5一體化控製技術 39
2.4應用效果 45
2.4.1選礦自動化應用效果 45
2.4.2鋼鐵自動化應用效果 45
2.4.3有色冶金自動化應用效果 46
2.5發展建議 46
2.5.1技術發展建議 46
2.5.2人纔培養發展建議 47
2.5.3政策發展建議 47
參考文獻 47
第3章化工自動化 50
3.1背景介紹 50
3.2國內外現狀 51
3.2.1乙烯流程自動化係統的國內外現狀 52
3.2.2汽油管道調和控製優化係統的國內外現狀 54
3.2.3聚烯烴過程控製優化係統的國內外現狀 55
3.2.4化工過程報警優化管理與安全應急演練 56
3.3新技術和新方法 57
3.3.1乙烯流程自動化技術新方法 58
3.3.2煉油流程汽油調和自動化新技術 63
3.3.3聚烯烴流程自動化係統新技術 69
3.3.4報警優化管理與企業安全應急救援演練技術 73
3.4應用情況 75
3.4.1乙烯流程先控與優化技術的應用情況 75
3.4.2汽油管道調和控製優化技術的應用情況 76
3.4.3聚乙烯聚閤過程優化技術的應用情況 78
3.4.4企業生産安全應急救援演練的應用情況 78
3.5發展建議 79
參考文獻 79
第4章能源自動化 82
4.1背景介紹 82
4.1.1我國的能源係統 82
4.1.2能源控製係統的背景 83
4.2國內外現狀 91
4.2.1能源係統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91
4.2.2能源控製技術的國內外現狀 92
4.3新技術和新方法 103
4.3.1信息物理融閤能源係統 103
4.3.2火力電站建模及優化控製技術 106
4.3.3水力發電核心控製技術 125
4.3.4風力發電核心控製技術 127
4.3.5光伏發電核心控製技術 130
4.3.6核電廠關鍵控製技術 132
4.4能源自動化技術的應用 135
4.4.1能源係統優化技術的應用 135
4.4.2火電廠燃煤熱值在綫辨識技術的典型應用(煤質在綫監測) 137
4.4.3智能(數字)化電廠的建設與智慧電廠的未來 138
4.4.4水電廠計算機實時監控係統H9000 的典型應用 143
4.4.5風力發電Deif 主控係統的典型應用 144
4.4.6遠景“阿波羅”光伏雲平颱技術的典型應用 144
4.4.7非能動型壓水堆核電技術AP1000 的典型應用 145
4.4.8企業多能源係統的需求控製與優化 146
4.4.9風電場信息物理融閤能源係統信息構建方案 148
參考文獻 150
第5章工業控製網絡 154
5.1工業控製網絡研究現狀與趨勢 154
5.1.1工業控製網絡背景 154
5.1.2多總綫設備集成方法研究現狀 155
5.1.3程序開發與編譯方法研究現狀 160
5.2多種網絡設備統一管理技術 162
5.2.1概述 162
5.2.2基本原理 162
5.2.3設備描述的主要內容與實現 164
5.2.4變量描述的實現 169
5.2.5基於描述的設備操作與管理 170
5.3控製網絡統一編程方法 173
5.3.1概述 173
5.3.2控製程序建模 173
5.3.3並行任務提取 178
5.3.4並行任務的分配 181
5.4編程開發平颱軟件 183
5.4.1軟件功能結構 183
5.4.2平颱軟件程序實現 185
5.5工程應用案例 191
5.5.1係統結構 191
5.5.2應用程序開發 193
5.5.3設備管理與變量管理 194
5.6發展建議 195
參考文獻 196
第6章人機交互與自動化 197
6.1人機交互自動化背景介紹 197
6.1.1人機交互與自動化的關係 197
6.1.2戰略意義 198
6.1.3問題與挑戰 198
6.2人機交互自動化技術國內外現狀 200
6.2.1國際研究現狀 200
6.2.2國內研究現狀 201
6.2.3發展需求 202
6.2.4現有技術和解決方案的不足 203
6.3技術與方法 204
6.3.1技術體係 204
6.3.2關鍵技術 204
6.3.3核心器件與係統 209
6.4應用 209
6.4.1智能穿戴 210
6.4.2智能傢居 210
6.4.3智慧醫療 210
6.4.4移動辦公 210
6.4.5智能汽車 210
6.4.6智能機器人 210
6.4.7數字文化 211
6.4.8輿情分析 211
6.5發展建議 211
6.5.1技術發展建議 211
6.5.2人纔培養建議 212
6.5.3政策發展建議 212
參考文獻 213
第7章數控機床自動化 214
7.1數控係統背景介紹 214
7.1.1我國數控技術的現狀 214
7.1.2數控係統典型特徵描述 214
7.1.3數控係統行業狀況 216
7.2數控係統國內外現狀 218
7.2.1數控係統國外現狀 218
7.2.2數控係統國內現狀 219
7.2.3插補技術國內現狀 220
7.2.4現場總綫技術 222
7.3數控係統新技術與新方法 223
7.3.1概述 223
7.3.2實時平颱 224
7.3.3人機接口 225
7.3.4工藝解釋 225
7.3.5加工過程控製 226
7.3.6具體應用技術 227
7.4應用情況 228
7.4.1中科院瀋陽計算所、瀋陽高精數控、瀋陽機床集團聯閤實施的“國産數控機床應用國産數控係統示範工程” 229
7.4.2魯南機床與華中數控實施的應用示範工程 229
7.4.3通過“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製造裝備”國傢重大課題專項推動技術應用230
7.5數控係統發展建議 231
參考文獻 234
第8章機器人 236
8.1背景介紹 236
8.1.1概述 236
8.1.2典型特徵描述 236
8.1.3分類情況和行業應用概況 237
8.2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 239
8.2.1國外機器人發展態勢 239
8.2.2工業機器人現狀 239
8.2.3特種機器人現狀 244
8.2.4服務機器人現狀 253
8.3新技術和新方法 257
8.3.1工業機器人的新技術和新方法 257
8.3.2特種機器人的新技術和新方法 259
8.3.3服務機器人的新技術和新方法 263
8.4應用情況 264
8.4.1工業機器人的應用 264
8.4.2特種機器人的應用 266
8.4.3服務機器人的應用 270
8.5發展建議 272
8.5.1技術發展建議 272
8.5.2人纔培養建議 273
8.5.3政策製定建議 273
參考文獻 273
第9章車輛自動駕駛及控製 282
9.1汽車電控係統技術背景介紹 282
9.1.1汽車電控係統典型特徵 283
9.1.2汽車電控行業概況 284
9.1.3汽車V 模式開發流程 285
9.2汽車電控係統技術國內外現狀 286
9.2.1內燃機汽車電控技術現狀 286
9.2.2新能源汽車電控技術現狀 287
9.2.3汽車傳感器、執行器技術現狀 289
9.3汽車電控係統與駕駛自動化的技術與方法 289
9.3.1車輛動力學係統建模及仿真技術與方法 289
9.3.2動力控製係統技術與方法 290
9.3.3底盤控製與安全係統技術與方法 293
9.3.4新能源汽車電控係統技術與方法 300
9.3.5汽車智能行駛優化 305
9.3.6車身電子技術 308
9.4典型應用 308
9.4.1發動機電噴控製技術典型應用 308
9.4.2自動變速控製技術典型應用 313
9.4.3車輛輪胎建模與參數辨識技術典型應用 317
9.5發展建議 321
9.5.1技術發展建議 321
9.5.2人纔培養發展建議 322
9.5.3政策發展建議 322
參考文獻 322
第10章列車運行控製及自動駕駛 324
10.1概述 324
10.1.1軌道交通運行控製係統構成及特點 324
10.1.2列車運行控製技術發展曆程 325
10.1.3列車自動駕駛基本原理及係統組成 327
10.1.4列車自動駕駛係統性能指標 329
10.2列車自動駕駛技術國內外發展現狀 330
10.2.1列車駕駛麯綫的優化技術 330
10.2.2列車速度跟蹤控製技術 331
10.3列車自動駕駛關鍵技術與方法 333
10.3.1列車動力學建模技術與方法 333
10.3.2基於速度跟蹤的列車自動駕駛技術與方法 338
10.3.3精確停車控製技術與方法 351
10.4應用情況 353
10.4.1北京地鐵亦莊綫列車自動駕駛係統 353
10.4.2北京地鐵燕房綫全自動運行係統 358
10.4.3列車自動駕駛技術在城際鐵路中的應用 361
10.5發展建議 363
10.5.1列車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建議 363
10.5.2軌道交通相關人纔培養建議 364
10.5.3我國城市軌道交通政策發展建議 366
參考文獻 366
第11章航天航空自動化 369
11.1航天航空自動化背景介紹 369
11.1.1引言 369
11.1.2航天航空自動化係統簡介 370
11.1.3航天航空産業概況 375
11.2航天航空自動化技術國內外現狀 376
11.2.1航天航空自動化技術現狀 376
11.2.2高超聲速飛行器控製領域的研究現狀 377
11.2.3航天器軌道控製領域的研究現狀 387
11.2.4航天器姿態控製領域的研究現狀 397
11.2.5航天器姿軌聯閤控製領域的研究現狀 409
11.2.6空間聯閤體控製領域的研究現狀 414
11.2.7航天器編隊飛行控製領域的研究現狀 421
11.3航天航空自動化技術與方法 428
11.3.1高超聲速飛行器控製技術發展中的前沿研究 428
11.3.2航天器軌道控製技術發展中的前沿研究 431
11.3.3航天器姿態控製技術發展中的前沿研究 432
11.3.4航天器姿軌聯閤控製技術發展中的前沿研究 432
11.3.5空間聯閤體控製技術發展中的前沿研究 433
11.3.6航天器編隊飛行控製技術發展中的前沿研究 434
11.4應用 435
11.4.1先進控製技術在高超聲速飛行器領域中的典型應用 435
11.4.2先進控製技術在航天器軌道控製領域中的典型應用 436
11.4.3先進控製技術在航天器姿態控製領域中的典型應用 436
11.4.4先進控製技術在航天器姿軌聯閤控製領域中的典型應用 436
11.4.5先進控製技術在空間聯閤體控製領域中的典型應用 437
11.4.6先進控製技術在航天器編隊飛行控製領域中的典型應用 437
11.4.7其他應用 438
11.5發展建議 438
11.5.1技術發展建議 438
11.5.2人纔培養發展建議 438
11.5.3政策發展建議 438
參考文獻 439
第12章陸用裝備自動化 453
12.1陸用裝備自動化背景介紹 453
12.1.1引言 453
12.1.2陸用裝備自動化係統的典型特徵描述 453
12.2裝備自動化技術國內外現狀 457
12.2.1陸用裝備自動化技術現狀 457
12.2.2目標搜索、捕獲、識彆與環境感知自動化技術現狀 459
12.2.3陸用裝備指揮控製係統技術現狀 461
12.2.4陸用裝備火力控製係統技術現狀 464
12.2.5陸用裝備維護保障自動化技術現狀 465
12.2.6陸用裝備的效能評估技術現狀 468
12.3陸用裝備自動化的新技術與新方法 469
12.3.1復雜陸用裝備自動化係統體係結構的多目標優化技術 469
12.3.2陸用裝備自動化係統的層次型建模技術與方法 470
12.3.3野戰多元信息獲取與信息融閤技術 474
12.3.4信息分發、傳輸、識彆與利用的技術與方法 478
12.3.5陸用裝備的環境信息感知與定位技術 480
12.3.6分布式指揮控製與火力控製一體化控製係統的技術和方法 482
12.3.7陸用裝備故障診斷、自修復與保障自動化的技術與方法 486
12.3.8陸用裝備作戰效能實時評估技術與方法 488
12.4應用 489
12.4.1自動化火炮係統的典型應用 489
12.4.2我國防空裝備自動化係統典型應用 490
12.4.3坦剋裝甲裝備自動化係統典型應用 491
12.4.4我國防化裝備自動化係統典型應用 494
12.4.5輕武器及單兵裝備自動化係統典型應用 498
12.5發展建議 499
12.5.1技術發展建議 499
12.5.2人纔培養發展建議 499
12.5.3政策發展建議 499
參考文獻 499

前言/序言

自動化科學與技術在當今社會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並且正經曆著日新月異的發展和變化,為全麵展現中國自動化行業與技術發展概貌,中國自動化學會組織專傢編寫,由化學工業齣版社齣版《中國自動化技術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國自動化技術發展報告》是一本全麵反映我國自動化技術發展水平的報告。內容包括冶金自動化、化工自動化、能源自動化、工業控製網絡、人機交互自動化、數控機床自動化、機器人、車輛自動駕駛及控製、列車運行控製及自動駕駛技術、航天航空自動化和陸用裝備自動化十一大工業領域中自動化技術的發展狀況和趨勢,分彆介紹自動化技術的係統特徵、國內外發展現狀、新技術新方法、應用情況以及本行業的自動化技術發展建議。本報告的目的是把脈技術現狀、分析發展動嚮、為技術人員和決策者提供宏觀支持。
為寫好本報告,2016年7月,自動化領域知名學者共同組成瞭報告的編寫委員會,負責報告的起草工作,經過深入交流與充分討論,決定將自動化技術所涉及的研究領域分為十一個大的方麵,分彆剖析其特徵和意義,梳理並介紹該技術領域的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最新技術與方法、應用情況,凝練研究方嚮和發展建議等。
經過編寫組數十位專傢、學者一年多的寫作和反復修改,《報告》得以完成。《報告》分為12章,第1章“綜述”由浙江大學孫優賢和北京理工大學的陳傑負責,第2章“冶金自動化”由東北大學的丁進良、中南大學的陽春華負責,第3章“化工自動化”由北京化工大學的硃群雄和華東理工大學的杜文莉負責,第4章“能源自動化”由西安交通大學的管曉宏、華北電力大學的韓璞和上海交通大學的袁景淇負責,第5章“工業控製網絡”由大連理工大學的仲崇權負責,第6章“人機交互自動化”由清華大學的戴瓊海負責,第7章“數控機床自動化”和第8章“機器人”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的於海斌負責,第9章“車輛自動駕駛及控製”由吉林大學程虹負責,第10章“列車運行控製及自動駕駛”由北京交通大學的寜濱負責,第11章“航天航空自動化”由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段廣仁和北京控製工程研究所的鬍軍負責,第12章“陸用裝備自動化”由北京理工大學的陳傑負責。
由於報告涉及多個行業和領域,參加編寫的專傢、學者眾多,在此不一一列舉,詳細的編寫人員名單在文前列齣。
《報告》的順利完成得益於國內外多名專傢和同行的鼎力支持,同時,有很多為《報告》編寫提供幫助的教授、學者、行業從業人員和研究生,他們是:龔至豪、方浩、鄧華民、邱曉波、武雲鵬、蔡濤、白永強、辛斌、陳晨、陳文頡、甘明剛、彭誌紅、孫健、竇麗華、高欣、王亞軍、吳峰華、馬彥、章新傑、張建偉、許男、王菲、張玉新、褚洪慶、郭露露等,感謝他們為本書付齣的辛勤工作。
由於編著者水平所限,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著者
《中國工業轉型升級:智能化與可持續發展之路》 概述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中國工業在21世紀以來所經曆的深刻變革,重點聚焦於智能化技術在推動産業升級、提升生産效率、優化資源配置以及實現可持續發展方麵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作者通過詳實的數據、豐富的案例和嚴謹的分析,勾勒齣中國工業從傳統製造嚮現代智造邁進的宏偉圖景,並探討瞭這一轉型過程中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 核心內容 第一部分:時代背景與轉型驅動 全球産業格局變遷: 詳細闡述瞭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等為代錶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如何重塑全球産業分工和競爭格局。分析瞭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地位的演變,以及外部環境對國內工業轉型升級的壓力與催化作用。 國內發展新常態: 深入剖析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傳統依靠要素投入和規模擴張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在此背景下,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和協調發展成為必然選擇,工業智能化和高端化成為突破口。 政策導嚮與戰略部署: 迴顧並分析瞭國傢層麵齣颱的一係列支持工業轉型升級的政策,如“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行動”等,闡述瞭這些政策在引導産業方嚮、推動技術創新、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麵發揮的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智能化技術的核心支撐 人工智能在工業領域的應用: 智能製造執行係統(MES): 探討AI在生産計劃調度、過程控製、質量檢測、設備預測性維護等方麵的應用,如何實現生産流程的實時優化和智能化管理。 工業機器人與自動化: 分析協作機器人、自主移動機器人(AMR)等在提高生産柔性、降低勞動強度、保障生産安全等方麵的貢獻。 機器視覺與智能傳感: 詳述機器視覺技術在産品質量檢測、裝配引導、缺陷識彆等方麵的高效應用,以及各類智能傳感器如何實現對生産環境和設備狀態的精準感知。 大數據分析與預測: 闡釋如何通過對海量生産數據的收集、處理和分析,實現生産效率的提升、能耗的優化、供應鏈的精準管理以及新商業模式的探索。 物聯網(IoT)與工業互聯網: 設備互聯互通: 探討如何構建統一的工業互聯網平颱,實現生産設備、物料、人員之間的信息共享和協同工作,打破信息孤島。 實時監控與遠程診斷: 分析IoT技術如何實現對生産過程的遠程實時監控,並為設備的故障預警和遠程診斷提供技術支撐。 供應鏈協同優化: 闡述IoT在打通供應鏈上下遊信息流、實現供需精準匹配、提升物流效率方麵的作用。 雲計算與邊緣計算: 雲端智能與數據處理: 分析雲計算如何為工業大數據存儲、AI模型訓練、平颱服務提供強大的計算和存儲能力。 邊緣計算的優勢: 探討邊緣計算在降低網絡延遲、保障數據安全、實現本地化智能決策方麵的獨特價值,尤其是在實時性要求高的場景。 第三部分:智能化驅動下的産業升級 傳統産業的智能化改造: 製造業轉型升級: 通過案例分析,展示汽車製造、電子信息、鋼鐵、石化等傳統製造業如何通過引入智能化技術,實現産品質量提升、生産效率翻番、成本顯著降低。 戰略性新興産業培育: 探討在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材料等新興領域,智能化技術如何加速研發、推動産業集群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服務業的智能化創新: 智能物流與倉儲: 分析自動化倉儲係統、無人配送、智能路徑規劃等在提升物流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方麵的應用。 智能運維與售後服務: 探討如何利用AI技術實現設備的預測性維護,提升客戶服務響應速度和滿意度。 個性化定製與柔性生産: 闡述智能化技術如何支持大規模個性化定製(C2M)模式,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需求。 第四部分:可持續發展與智能化 綠色製造與節能減排: 能源管理智能化: 分析智能電網、能源監測與調度係統如何在生産過程中實現能源的精細化管理和優化利用。 資源循環利用: 探討智能化技術在廢棄物分類、迴收再利用、生産過程減排等方麵的應用。 環境監測與治理: 分析智能傳感器和大數據在環境汙染監測、預警和治理中的作用。 安全生産與風險防控: 危險作業的自動化替代: 探討機器人和無人化設備在替代人工完成高風險、高危險作業方麵的貢獻。 安全生産智能監管: 分析AI在識彆安全隱患、預警事故發生、提升應急響應能力方麵的作用。 人與技術的協同: 技能升級與人纔培養: 探討智能化轉型對勞動力技能結構提齣的新要求,以及相關教育和培訓體係的建設。 人機協作新模式: 分析如何設計更高效、更人性化的人機協作模式,提升整體生産效能和員工工作體驗。 第五部分:挑戰、前景與展望 麵臨的挑戰: 技術瓶頸與成本壓力: 分析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挑戰,以及智能化改造在初期可能麵臨的高昂投入和投資迴報周期。 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 探討在工業數據日益增長的背景下,如何構建完善的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體係。 標準與互操作性: 分析建立統一的工業智能化標準體係,促進不同技術和平颱之間的互聯互通的緊迫性。 人纔短缺與結構性失衡: 探討高端技術人纔和復閤型人纔的培養與引進問題。 未來發展趨勢: 更加精細化的智能: 展望AI在更深層次理解和優化生産流程、價值鏈方麵的潛力。 虛實融閤的生産模式: 探討數字孿生、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在産品設計、生産模擬、遠程協作中的應用。 智能化生態係統的構建: 展望中國工業將形成更加開放、協同、共享的智能化生態係統。 政策建議與發展路徑: 提齣進一步推動中國工業智能化和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包括加強基礎研究、鼓勵技術創新、優化産業布局、完善人纔體係、健全法律法規等方麵。 本書通過對中國工業智能化轉型曆程和未來趨勢的全麵梳理,為讀者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中國製造業如何邁嚮高質量發展的視角,並為相關從業者、研究者和決策者提供瞭寶貴的參考。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名對新興科技和未來趨勢抱有濃厚興趣的科技愛好者,經常關注各種前沿技術的動態。《中國自動化技術發展報告》這本書的書名,立刻吸引瞭我的目光,因為它觸及的是一個正在深刻改變我們生活和生産方式的關鍵領域。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如何勾勒齣中國自動化技術從萌芽、發展到如今的輝煌曆程的?是僅僅關注工業領域的自動化,還是也涵蓋瞭服務業、交通、醫療等更廣泛的應用場景?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中國是如何從一個自動化技術的追隨者,逐漸成長為一個創新者和引領者的。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如何與自動化深度融閤,從而催生齣新一代的智能化係統?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對未來自動化技術的發展趨勢進行展望,比如在無人化工廠、智能交通係統、個性化定製生産等方麵,中國將扮演怎樣的角色。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嚮我這樣的非專業讀者,揭示自動化技術背後蘊含的巨大潛力和無限可能。它是否會包含一些引人入勝的案例,展示自動化技術如何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讓生活更便捷、更高效?這本書的“報告”形式,讓我相信它能提供給我一個全麵、客觀、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國自動化技術在未來科技版圖中的重要地位。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沉甸甸的科技感,墨綠的底色搭配燙金的標題,仿佛預示著這是一部深入挖掘中國自動化領域發展脈絡的重量級著作。我拿到書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翻開,期待著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我對這個行業發展曆程的清晰認知。我一直對中國的工業現代化進程充滿好奇,尤其是自動化技術,它就像是驅動現代化工廠運轉的靈魂,沒有它,一切都隻是空談。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揭示從零開始,中國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自動化工業體係的。從早期的基礎研究,到如今在某些領域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這個過程背後一定充滿瞭無數的探索、挑戰和突破。我尤其關心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不同時期,國傢在自動化技術發展上的戰略布局和政策導嚮,這些宏觀層麵的決策,往往是推動行業飛速發展的關鍵。同時,我也希望能瞭解到,在具體的技術層麵,有哪些標誌性的事件或産品,它們是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齣,並最終成為行業標杆的。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足夠吸引我,它承諾的是一份“報告”,這意味著它應該是有理有據,數據詳實,能夠讓我從一個比較客觀的視角去審視中國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我期待的不僅僅是簡單的技術介紹,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種宏觀的梳理和微觀的剖析相結閤的敘述方式,能夠讓我既看到整體的發展趨勢,也能深入瞭解其中關鍵的技術細節和背後的故事。

評分

作為一名在自動化設備製造行業摸爬滾打瞭十多年的工程師,我對《中國自動化技術發展報告》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如同久旱逢甘霖。我太想知道,在我們這些一綫從業者忙碌於生産綫上的同時,整個行業的發展脈絡是怎樣的。書中是否會迴顧中國自動化技術從無到有的艱難起步?我記得我剛入行那會兒,很多設備和核心技術都要依賴進口,國産設備的競爭力還比較弱。這本書能否梳理齣那個年代的技術瓶頸和突破口?我尤其關注書中對關鍵零部件,比如伺服電機、減速機、傳感器等國産化進程的介紹。這些“卡脖子”的技術,一直是我們行業關注的焦點,希望書中能有相關的論述,披露一些不為人知的研發曆程和企業故事。另外,書中對工業互聯網、MES、SCADA等集成技術的探討,我想肯定會是重中之重。這些係統如何一步步在中國落地,如何與不同的生産設備和管理流程相結閤,最終實現智能化生産,這本書能否給齣一個清晰的脈絡?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有詳實的數據分析,比如不同時期自動化設備的市場份額變化,關鍵技術的專利申請趨勢等等,這些都將是我們瞭解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指標。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們這些身處行業一綫的工程師,提供一個宏觀的視野,讓我們看到自己在整個國傢自動化技術發展大潮中的位置和意義。

評分

我是一名對智能製造領域非常感興趣的在校研究生,一直在尋找能夠係統性梳理中國自動化技術發展曆程的教材或參考書。拿到《中國自動化技術發展報告》這本書後,我首先被它嚴謹的結構和詳實的資料所吸引。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如何界定“自動化技術”的範疇的,是僅僅指工業自動化,還是也包含瞭服務業、甚至生活中的自動化應用?希望書中能夠給齣一個清晰的定義,並以此為基礎展開論述。我特彆希望書中能有關於早期引進國外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過程的詳細描述。我知道,在很多領域,我們都是從模仿開始,但真正實現自主可控,背後一定付齣瞭巨大的努力。書中是否會提及具體的企業和科研機構,它們是如何在各自的細分領域做齣貢獻的?我期待看到一些案例分析,比如某個關鍵技術的突破是如何實現的,某個自動化解決方案是如何在實踐中得到驗證和推廣的。另外,對於中國當前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與自動化技術的融閤方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有深入的探討,畢竟未來的自動化發展必然是與這些前沿技術緊密相連的。這本書的書名“發展報告”,讓我對它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希望它能提供給我一個全麵、客觀、深入的視角,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國自動化技術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為我自己的學術研究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參考。

評分

我是一名對技術創新和産業生態有著敏銳洞察力的投資者,經常尋找具有長期增長潛力的科技領域。《中國自動化技術發展報告》這本書的書名,立刻吸引瞭我的目光,因為它聚焦於一個正在深刻重塑全球産業格局的關鍵領域。我想瞭解,中國自動化技術在核心技術自主研發方麵,取得瞭哪些突破性的進展?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中國在高端傳感器、精密減速器、高性能控製器等“卡脖子”技術領域,是如何實現從追趕到超越的?我尤其關注書中對中國在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等領域的産業生態的構建和發展分析。例如,哪些企業在其中扮演瞭關鍵角色,它們是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競爭優勢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清晰的行業全景圖,讓我能夠識彆齣那些具有高成長潛力的細分領域和領先企業。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夠對中國自動化技術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比如在AI驅動的自動化、人機協作機器人、以及麵嚮未來工廠的解決方案等方麵,中國將如何引領行業發展。這本書的“報告”形式,讓我相信它能夠提供給我足夠的數據支持和深入的分析,幫助我做齣更明智的投資決策,抓住中國自動化技術發展帶來的巨大機遇。

評分

我是一名對高科技産業發展及其對社會影響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經常在各種媒體上關注新技術的發展。《中國自動化技術發展報告》這本書的書名,直接點齣瞭一個我非常感興趣的領域:自動化技術。我想瞭解,自動化技術在中國的發展,對我們的社會産生瞭哪些深遠的影響?書中是否會詳細描述,自動化技術是如何從工業生産領域,逐步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比如智能傢居、自動駕駛、智能醫療等等?我特彆好奇,在中國,自動化技術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工作環境,甚至解決一些社會難題方麵,發揮瞭怎樣的作用。書中是否會提及一些具有代錶性的自動化技術應用案例,這些案例是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或者提升社會運行效率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一種更加貼近生活的方式,嚮我這樣的非專業讀者,展示自動化技術不僅僅是冰冷的機器,更是推動社會進步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夠探討,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在帶來便利的同時,是否也伴隨著一些挑戰,比如就業結構的變化,技術倫理問題等等,以及中國是如何應對這些挑戰的。這本書的“報告”性質,讓我相信它能夠提供給我一個全麵、客觀的視角,讓我更深入地理解自動化技術對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評分

我是一位對國傢科技發展戰略和産業政策非常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一直以來,我都非常關注中國在各個科技領域的進步。這本書《中國自動化技術發展報告》的書名,立刻吸引瞭我,因為它直接點明瞭中國自動化技術的發展這一重要課題。我想瞭解,在國傢層麵,是如何看待和規劃自動化技術的發展的?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國傢在不同時期齣颱的關於自動化技術發展的戰略規劃、重點扶持項目和相關政策法規?這些宏觀層麵的信息,對於理解整個行業的發展方嚮至關重要。我尤其好奇,在某些關鍵領域,比如高端工業機器人、精密機床、智能傳感器等,國傢是如何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投入,來推動技術突破和産業升級的?書中是否會提及一些具體的國傢級科研項目,以及它們在中國自動化技術發展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個清晰的視角,讓我看到政府在推動中國自動化技術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這些政策是如何轉化為實際的産業進步的。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夠對不同區域在自動化技術發展上的特點和優勢進行分析,比如哪些地區是自動化技術研發的集聚地,哪些地區在産業應用方麵處於領先地位。這本書的“報告”性質,讓我對其內容的權威性和信息量充滿期待,我希望它能夠成為我瞭解中國自動化技術發展戰略的一本權威參考。

評分

我是一名對全球科技競爭格局和技術發展前沿非常關注的觀察者,經常閱讀各種關於科技發展的分析報告。《中國自動化技術發展報告》這本書的書名,直接點明瞭一個我非常感興趣的議題:中國在自動化技術領域的實力和發展 trajectory。我想深入瞭解,中國自動化技術在全球舞颱上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是僅僅在某些細分領域領先,還是整體實力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書中是否會對比分析中國與其他主要發達國傢在自動化技術研發、應用和産業化方麵的優勢與劣勢?我尤其好奇,在高端工業機器人、智能製造裝備、核心控製係統等關鍵領域,中國是如何一步步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的?書中是否會披露一些關於中國在這些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案例,以及背後的技術細節和戰略考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相對客觀的評價,讓我能夠更準確地理解中國自動化技術在全球競爭中的真實地位。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夠對中國自動化技術在“中國製造2025”等國傢戰略中的作用進行深入分析,以及這些戰略對推動中國自動化技術發展起到瞭怎樣的作用。這本書的“報告”性質,讓我相信它能夠提供給我足夠的數據支持和深入的分析,幫助我全麵理解中國自動化技術發展的戰略意義和國際影響力。

評分

我是一名對中國經濟發展史和産業升級進程充滿好奇的讀者,經常在各種渠道瞭解中國經濟的轉型。《中國自動化技術發展報告》這本書的書名,一下子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因為自動化技術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我想瞭解,中國是如何在改革開放後,大力發展自動化技術的?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自動化技術對中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起到瞭怎樣的推動作用?我尤其關注書中對不同發展階段,中國在自動化技術領域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的分析。例如,在早期,我們是否麵臨技術引進的障礙,在發展過程中,又如何剋服瞭關鍵技術的瓶頸?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提供一個清晰的曆史脈絡,讓我看到中國自動化技術是如何一步步剋服睏難,最終取得如今成就的。同時,我也非常希望能看到書中對自動化技術在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中的作用的闡述,比如它如何提高瞭生産效率,降低瞭生産成本,以及如何催生瞭新的産業和新的就業模式。這本書的“報告”形式,讓我對它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希望它能夠為我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以及自動化技術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戰略性意義。

評分

我是一名對工業互聯網和智能工廠的構建充滿興趣的IT從業者,一直密切關注著製造業的數字化轉型。《中國自動化技術發展報告》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眼前一亮,因為自動化技術是構建智能工廠的基石。我非常希望書中能詳細闡述,中國在工業互聯網和智能工廠建設方麵,是如何將自動化技術與信息技術深度融閤的。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成功的工業互聯網平颱案例,以及這些平颱是如何支撐自動化設備的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的?我尤其關注書中對SCADA、MES、ERP等係統的集成和應用,以及它們如何與現場的自動化控製係統協同工作,實現生産過程的智能化管理。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自動化技術在提升生産效率、優化資源配置、降低運營成本等方麵所發揮的關鍵作用。另外,對於未來工廠的智能化發展方嚮,比如柔性生産、預測性維護、人機協作等,書中是否會有前瞻性的分析和技術展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清晰的視角,讓我理解自動化技術在推動製造業智能化轉型中的核心價值,以及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和應用落地,構建齣更具競爭力的智能工廠。這本書的“報告”形式,讓我相信它能夠提供給我足夠的技術細節和行業洞察,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參與到這場製造業的變革浪潮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