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愧是世界幻想文坛的传奇女王!
◆ 6次雨果奖、6次星云奖、21次轨迹奖、世界奇幻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卡夫卡奖、纽伯瑞奖、号角书奖、小詹姆斯·提普翠奖!
◆ 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大师”称号、作家与艺术家中的“在世传奇”、“奇幻小说三巨头”之一!
◆ 在宇宙尽头的陌生人身上,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 刘慈欣:《黑暗的左手》这本书很文学,但是对人性的描写多了一个角度,因为作品中一个人就有两个性别,这样的作品,对人性的揭露深刻多了。
◆ 《新闻周刊》:科幻小说的至高经典。
◆ 《时代周刊》:勒古恩笔下的角色复杂饱满,让人难忘。她的作品因其无穷的魅力而不凡。
◆ 《波士顿环球报》:勒古恩,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创造了一个令我们重拾信心、卸下负担、回归自我的幻想世界。
◆ 《纽约时报》:勒古恩是美国当今科幻小说作家中数一数二的伟大作家。
◆ 《黑暗的左手》三部曲还包括以下精彩作品:
在寒冷的冬星上,生活着一群无性人,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性别。在每月的一个特别日子,他们自由成为男人或女人。
一名星际联盟特使,被派往冬星,完成一个秘密使命。
然而,冬星上的一切——怪异的风俗、古老的传说、混乱的政局,无不冲击着特使固有的观念。
面对陌生的一切,孰是孰非,他该如何面对?
在宇宙尽头的陌生人身上,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厄休拉·勒古恩
( Ursula K. Le Guin, 1929— )
美国幻想文学大师、文学家,“奇幻小说三巨头”之一,被称为“科幻小说女王”。
厄休拉·勒古恩,一生获奖无数。她共获得6次雨果奖、6次星云奖、21次轨迹奖,还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世界奇幻奖、卡夫卡奖、号角书奖、纽伯瑞奖、小詹姆斯·提普翠奖等多项重量级奖项,更获得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大师”称号、《洛杉矶时报》“罗伯特·基尔希终身成就奖”等荣誉。200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将她列为作家与艺术家中的“在世传奇”。2014年,她获得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
西方文学评论家将她列为“美国经典作家”,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对她推崇备至。
勒古恩,一个明明是传奇,却不愿被称为“传奇”的作家。她说:“我讨厌被称为‘传奇’,我站在这里,是个有血有肉的人。”
《黑暗的左手》这本书很文学,但是对人性的描写多了一个角度,因为作品中一个人就有两个性别,这样的作品,对人性的揭露深刻多了。
——刘慈欣
科幻小说的至高经典。
——《新闻周刊》
勒古恩笔下的角色复杂饱满,让人难忘。她的作品因其无穷的魅力而不凡。
——《时代周刊》
勒古恩,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创造了一个令我们重拾信心、卸下负担、回归自我的幻想世界。
——《波士顿环球报》
勒古恩是美国当今科幻小说作家中数一数二的伟大作家。
——《纽约时报》
格森星-01-01101-934-2号即时传递档案抄本——首位驻海恩星系93号轨道格森星或冬星机动使金利·艾发往奥鲁尔固定站的报告,爱库曼纪年1490年—1497年。资料来源:海恩星球档案馆。
我打算以讲故事的方式陈述报告,因为在我的故乡,从小别人就教我,事实其实是想象的产物。事实能否取信于人,取决于讲述的方式:这就像我们那儿海里出产的一种奇特的有机珠宝,佩戴在这位女士身上光彩夺目,到另外一位女士身上则会变得暗淡无光,最后化为尘土。事实并不比珍珠更可靠、更连贯、更完整、更真实,两者同样脆弱易感。
这个故事并不全是关于我的,讲述者也不止我一个。事实上,到底这是关于谁的故事,我自己也说不好;兴许,你的判断会更准确。不过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假使有些时候出现了另外一个声音,讲述了另外一种事实,你大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取舍;不过,所有这些事实都同样真实,都从属于同一个完整的故事。
故事得从1491年的第四十四天说起,这个时间相当于冬星卡亥德王国的图瓦月奥德哈尔哈哈德日,也就是元年春天第三个月的第二十二天。这里的每一年都叫作元年,而过去未来那些年代的称呼则会在每个元日发生变化,因为人们是以不变的现在为基础往后或者往前数的。这么着,我现在是在卡亥德王国的首都埃尔亨朗,时间是元年的春天。我已经陷于生命危险之中,自己却浑然未觉。
我走在一支游行队伍当中,紧跟在戈斯瓦乐手后头,身后就是国王。天上下着雨。
这是一座风暴肆虐的石头城,乌云笼罩着阴森的城堡,雨点洒落在幽深的街道。阴暗的城市中,一条金色的脉管正在缓缓地蜿蜒流动。
最先出场的是埃尔亨朗城的商人、权贵和工匠。他们衣着华丽,表情热切而又沉着,在雨中悠然漫步,如鱼得水。他们一列一列地走过,步调却并不一致。这支游行队伍里没有士兵,连假扮的士兵都没有。
他们之后是来自卡亥德王国各个领地及联合领地的领主、市长及代表。这部分人要么单独一人,要么五人、四十五人或是四百人一组,形成了一支色彩斑斓的庞大队列,伴着金属喇叭、中空骨木管吹奏的乐声,以及电子长笛那单调纯净的轻快曲调向前行进。各个领地式样各异的旗帜,以及装点沿途的黄色三角旗被雨水淋得稀里哗啦一团糟,每组人风格各异的音乐也在彼此冲撞。各式各样的曲调混杂交织,在幽深的石头街道上回荡。
这之后是一群变戏法的人,手里拿着一个个锃亮的金球。他们把金球高高抛起,划出一道道闪亮的弧线,接住之后又继续往上抛,幻化出一道道闪亮的魔术喷泉。突然间,就跟他们真的抓住了光线似的,金球闪出玻璃般的耀眼光芒:太阳钻出了云层。
接下来是四十名演奏戈斯瓦的黄衣男子。戈斯瓦是只有在国王出席的场合才会演奏的乐器,它的声音可笑而阴郁,就像有人在低吼。四十支戈斯瓦一齐奏出的声响足以把人震疯,把埃尔亨朗的城堡震倒,也足以震落大风天云层里的最后一滴雨水。既然这就是皇室的庆典音乐,毫无疑问,卡亥德王国的历任国王就是一帮疯子。
再接下来就是皇家队列了:警卫、本城及皇宫的达官显贵、众议员、参议员、大臣、大使、王国的贵族,他们没有排成整齐的队列,步调也不一致,走路的姿态却高贵异常。阿加文十五世也在其中,他身着白色束腰外套、衬衣和马裤,金黄色皮绑腿和黄色尖顶帽。一枚黄金戒指是他全身上下唯一一样饰物,也是他地位的象征。这支队列之后就是御辇,由八名壮汉抬着,上头草草点缀着一些黄宝石。御辇是远古时期的象征性遗物,几百年来,并没有哪个国王乘坐过。御辇旁边是八名护卫,身上都佩带着“劫掠枪”。这些枪支来自更为蛮荒的年代,里头却也不是空的,装填着许多软铁做的小珠。国王后头跟着死神,死神后头跟着技校生、大学生和各行业学徒。再有就是王室成员,那是一长溜的小孩子和年轻人,穿着白红金绿各色衣服;在整个游行队伍的最后,是几辆缓缓行驶着的深色汽车。
即将竣工的盖特河拱桥附近有一座新近用木材搭成的平台,皇家队列的人——我也走在其中——都聚集到了台上。此次游行就是这座拱桥的落成庆典,拱桥的落成则标志着埃尔亨朗新公路及内河港工程的全面竣工。这项大工程耗时五年,疏浚了河道,修建了房屋和道路,阿加文十五世因之可以在卡亥德王国名垂青史。我们挤挤挨挨地站在平台上,身上的衣服又湿又重。雨已经停了,太阳照在我们身上。冬星的阳光明亮又灿烂,同时也变幻不定。我对站在自己左边的那个人说道:“好热啊,真是太热了。”
站在我左边的那个人——一个身材矮胖、皮肤黝黑的卡亥德人,顶着一头油腻的头发。他穿着一件厚重的金绿色相间的皮外套和一件厚重的白色衬衣,还有一条厚重的马裤。他脖子上挂着一条沉重的银链子,链环有手掌那么宽——一边拼命地出着汗,一边答道:“是很热。”
我们拥挤在平台上,周围是市民们一张张仰起的脸庞,就像整整一河滩圆圆的褐色鹅卵石。鹅卵石中间闪着云母的光芒,那是几千双专注的眼睛。
国王踩着一块原木踏板从平台走到拱桥的顶部,拱桥尚未合龙的两根方柱俯瞰着人群、码头和河流。在他往上爬的时候,人群骚动起来,开始不停地大叫:“阿加文!”他没有做出任何回应,人们也没指望他会有回应。戈斯瓦乐手们奏出了最后一记声若雷鸣、极不和谐的巨响,随后就停了下来。全场一片沉寂,阳光照射着城市、河流、人群和国王。下方的泥瓦匠已经事先启动了一个电动绞盘。国王走向高处的时候,拱桥的拱顶石也被高高地吊了起来,随后被安放在了两根方柱之间的缺口中。虽然这块大石重达数吨,安放时却几乎没有发出一点声响。两根方柱合而为一,一道拱桥就此造就。一名泥瓦匠拿着泥刀和木桶,站在脚手架上等候国王;其他工人全部顺着绳梯滑了下去,活像一群跳蚤。国王和那名泥瓦匠跪倒在踏板上,跪倒在太阳与河水之间的高处。接着,国王拿过泥铲,开始往楔石的接缝处抹灰泥。他不是简单地摆摆样子就把泥铲还给泥瓦匠,而是有条不紊地干了起来。他用的灰泥带一点点桃红色,跟其他地方抹的灰泥颜色不同。我看着国王辛勤劳作了五到十分钟,然后问左边那个人:“你们的拱顶石上抹的都是红色灰泥吗?”我这样问是因为,在河的上游高耸着一座美丽的老桥,那座老桥的拱顶石周围也是同样颜色的灰泥。
那个男人——我得交代一下那人是男的,因为前面我都说过“他”和“他的”了——一边擦着黝黑额头上的汗水,一边答道:“远古时期,拱顶石都是用骨头粉和血混合而成的灰泥来固定的,是人的骨头和血。你知道,没有了这种血脉的联结,拱桥就会塌。现在我们用的是动物的血。”
他就这样不时地跟我说着话,很坦率,不过还是很小心、爱说反话,似乎他一直都有这样的意识:我是从一个外星人的角度来进行观察和判断的。这是一件很不寻常的事情,因为他来自如此与世隔绝的一个种族,又是如此位高权重。在这个国家里,他是最有权势的人之一;我不是很确定历史上出现过的那些称谓——元老、首相、议员——哪个最适合描述他的职务;他的卡亥德语头衔意思是“国王的耳朵”。他是一个领地的领主,也是这个王国的贵族,总之是一位能够呼风唤雨的人物。他名叫西勒姆·哈斯·雷姆·伊阿·伊斯特拉凡。
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本以为会是一场硬核的太空探险,但随着情节的深入,我发现它真正的核心在于对人性与身份的深刻探讨。书中描绘的那个社会结构,特别是其独特的两性特征,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来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二元对立观念。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她没有用说教的方式来批判,而是通过细腻的观察和大量的内心独白,让我们体验到当社会标签被剥离后,“人”究竟是什么。我尤其欣赏那些关于信任建立过程的描写,当所有的预设和偏见都被打破,两个人——来自不同世界的个体——如何通过最基本的善意和共同的目标,慢慢地搭建起一座理解的桥梁。这种跨越文化鸿沟的尝试,充满了张力与脆弱性,让人不禁反思,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构建的那些基于性别、种族或阶级的藩篱,究竟有多么坚不可摧,又或者,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容易消融。
评分这部作品的世界构建简直是鬼斧神工,作者毫不费力地将我们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冰封星球,但神奇的是,你读起来却感觉无比真实。那种彻骨的寒冷、无尽的白雪,仿佛真的能穿透屏幕,让你感到皮肤上的鸡皮疙瘩。更令人称奇的是,作者并没有过多地依赖冗长的地理描述来堆砌背景,而是通过人物的日常行动、对环境的适应,以及那些独特的社会习俗,将这个世界一点一滴地刻画出来。你可以在主人公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中,感受到这个星球的严酷与美丽。那种与人类文明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比如他们对季节变化的独特理解,对“家”这个概念的重新定义,都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深思。这种沉浸感是极少数科幻作品能达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一个背景故事,它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需要被尊重的角色。那种孤寂感与壮阔感交织的体验,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感觉自己好像真的进行了一次漫长而艰辛的星际旅行。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处理得十分巧妙,它不像某些快节奏的惊悚小说那样让你喘不过气,反而更像是一首悠长的、充满内省的乐章。开头部分略显缓慢,似乎在积蓄力量,让你适应那个冰冷的世界和陌生的语言环境。但正是这种慢,为后续的情感爆发做了充分的铺垫。当主角终于深入到社会肌理之中,开始面对那些深刻的道德困境和政治阴谋时,之前的平静瞬间被打破,紧张感如寒潮般袭来。最精彩的是,作者总能在关键时刻,插入一段关于自然景象或哲思的描写,既缓解了情节的压力,又深化了主题。这种“张弛有度”的掌控力,使得即便是描述一些相对枯燥的政治斡旋或长途跋涉,也依然引人入胜,充分体现了作者作为文字艺术家的深厚功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情感冲击是极其复杂的,它不同于单纯的喜悦或悲伤,而是一种更接近于“敬畏”和“迷茫”的混合体。书中角色之间的关系发展,尤其是在极端环境下,展现了友谊、义务和爱意之间那种模糊不清的界限。有那么几个瞬间,我几乎能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巨大挣扎,他试图用自己熟悉的框架去理解完全陌生的情感模式,结果往往是更多的困惑。这种“理解的失败”本身,恰恰构成了作品最动人的部分——它承认了沟通的局限性,承认了即便在最真诚的努力下,我们依然可能永远无法完全成为彼此。这种不圆满的真实感,比任何完美的结局都更具震撼力,它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问号,让你在合上书本后,依然在脑海中不断追问“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评分从文学技法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象征主义运用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水准。那个星球上永恒的极端环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障碍,更是对人类精神极限的一种隐喻。白色的冰雪、幽暗的隧道,这些意象反复出现,它们不仅仅是背景元素,更是角色的内心状态的外部投射。主角的旅程,与其说是一次地理上的穿越,不如说是一次向着自我认知深处的潜行。作者在描述中大量使用了对比手法,例如光明与黑暗、已知与未知、熟悉与异样之间的碰撞,使得文本充满了层次感。这种精妙的编织,让读者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在进行一场持续的、潜意识的符号解码游戏,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耐读性和回味价值,绝对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经常买便宜大碗实惠会加购,希望下次有优惠活动。
评分在那里,却发现了另一种残酷的现实。
评分活动习惯性囤书,看到喜欢的都想买
评分勒古恩坦率而克制地描摹了那些被主流力量撕裂的人,以及那些为了保持自我完整而勇敢战斗的人。
评分呃,我为什么买了个三部曲中的一本。凑单买的,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可能只是个开头。
评分《黑暗的左手》这本书很文学,但是对人性的描写多了一个角度,因为作品中一个人就有两个性别,这样的作品,对人性的揭露深刻多了。
评分勒古恩坦率而克制地描摹了那些被主流力量撕裂的人,以及那些为了保持自我完整而勇敢战斗的人。
评分京东快递就是快,但是早知道弄一个送货到家,16本书太沉了,买完才发现还可以白条减80,但是200块钱那么多书已经很开心了……宿舍要放不下了。
评分在京东买过书后,书店很少去了。人生三大爱好,读书,购物,旅游,又到买书季。曾经取了个网名,眼之左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