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慎吾金匮要略讲义

陈慎吾金匮要略讲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慎吾 著,陈大启 整理
图书标签:
  • 中医
  • 金匮要略
  • 陈慎吾
  • 讲义
  • 中医经典
  • 方剂学
  • 温病学
  • 伤寒论
  • 中医养生
  • 中医临床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011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062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5
字数:2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陈慎吾金匮要略讲义》系根据北京中医药大学首任伤寒教研室主任、经方临床大家陈慎吾先生的手稿整理而成,与《陈慎吾伤寒论讲义》体例相同,内容呼应,全面反应了陈慎吾先生对仲景著作的独到理解。先生一贯主张:“《金匮要略》与《伤寒论》为一部书,《伤寒论》是在各个阶段中有多种疾病,《金匮要略》是在各种疾病中分各个阶段。

作者简介

  陈慎吾(1898-1972),汉族,名祖望,号慎吾,福建省闽侯县人。北京中医药大学首任伤寒教研室主任,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和伤寒学家,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先生在几十年研究仲景学说过程中,广纳前贤认识,结合个人临床经验阐发经文,对仲景原文有独到见解,在中医临床、教学方面均颇有建树。

目录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百合狐*阴阳毒病脉廉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第十一
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第十三
水气病脉证治第十四
黄疸病脉证治第十五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治第十八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脉证治第十九
妇女妊娠病脉证治第二十
妇女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

精彩书摘

  《陈慎吾金匮要略讲义》:
  60.疟脉及治法
  【原文】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讲义】
  疟病有热者多,有寒多者,有里多可下者,有表多可汗吐者,有热极生风者,当各随其脉而施治。疟脉常弦,属少阳之脉,故其治多从少阳。论脉法,大为阳,小为阴,紧为寒脉,小紧则为寒在阴分,阴不可从表解,故日下之差。数为热,迟为寒,迟主正虚,故弦迟者可温之。弦紧属寒脉,不言沉小,知寒不在阴分,故可发汗针灸也。疟脉皆弦,今忽浮大,知邪在上,病在上引而越之,故日可吐。弦数,前日多热,今日风发,盖多热不已。热极生风,知风为热,风生最易传热于胃,致耗津液,故可饮食消息之,止其致热之因。若梨汁蔗浆,生津止渴之属,皆可用之,即《内经》所谓风淫于内,治以甘寒之旨也。
  【附注】
  本病在1880年,法医拉菲兰氏(Laveran)在疟病患者血中发现疟原虫,其后知此虫人人之赤血球,有很大的破坏性。发病时,始恶寒,既发热,终则热退。原虫种类不同,发病情形各异,故疟有每日发、间日发、三日发。若见脉弦数多热者,即白虎加桂枝汤、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证也。弦小紧者,下之差,或鳖甲煎丸之证也。弦迟者,可温之,即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也。弦紧者,可发汗,牡蛎汤证也。浮大者,可吐之,蜀漆散证也。凭脉施治,虽非仲师之法,以胆寒热,或可有济。治疟之法,本章备矣。
  【习题】
  解释本节各脉象。
  61.疟病证治
  【原文】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日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讲义】
  病疟,一日发,十五日愈,谓疟病或有不服药,节气一更而自愈也。设不差,当月尽解者,谓节气再更而自愈也。但事实上并不尽然,设一月不差,师曰:此为癥瘕,名日疟母,即以鳖甲煎丸治之,行气逐血,一日三服。《内经》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今乘其未集而击之,此急治之大方。
  【附注】
  疟母与西医所谓脾脏肿大相似,患急性热病者往往见之,疟病尤甚。发热则肿,按之坚痛,热退则肿消。唯疟母病久而肿不消,肿不消则疟不差。盖疟原虫于热退后血液中虫迹更少,反于脾脏骨髓等深处分裂生殖,故脾肿不消,久疟不瘥也。
  脾脏之肿大,原因日疟原虫,而其结果则引起脾动脉生血栓,或竟栓塞。今以本丸治疟母,方中多行血消瘀之品,溶解血栓,排除瘀血,即《内经》所谓坚者消之,结者行之,盖原因治疗法也。
  ……

前言/序言

  《金匮要略》、《伤寒论》均为东汉张仲景先生的经典著作。这两部分,原名《伤寒杂病论》,西晋·王叔和先行归纳整理,宋·林亿等进行诠次,明·吴勉学、徐镕做过校阅整理。在长期多次的整理归纳过程中,整理编著《伤寒论》者约140多部,而研究整理《金匮要略》者,只占前者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先父一贯主张:“《金匮要略》与《伤寒论》,为一部书,《伤寒论》是在各个阶段中有多种疾病,《金匮要略》是在各种疾病中分各个阶段。一纵一横,合而熟读,自有左右逢源之妙。”本书与2008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陈慎吾伤寒论讲义》体例相同、内容呼应。两相对照,方能全面反映先父对仲景著作的独到认识。然因经年脱漏,或原稿个别之处字迹模糊,现不揣浅陋,勉为补全。若有不妥之处,还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予以修正。
《金匮要略》:方剂学集大成,伤寒辨治的璀璨明珠 《金匮要略》,这部由医圣张仲景所著的医学巨著,堪称是中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瑰宝。它并非仅仅是医学典籍,更是一部承载着深厚哲学思想、临床智慧与人文关怀的医学经典。本书以其精炼的语言、严谨的体系、切实的疗效,为后世医者提供了无尽的启迪与实践的指南。 缘起与地位:《伤寒杂病论》的姊妹篇 《金匮要略》的出现,与另一部伟大的医学著作《伤寒论》紧密相连。《伤寒论》主要论述外感热病(伤寒),而《金匮要略》则将目光投向了内科、妇科、儿科等杂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金匮要略》是《伤寒论》的姊妹篇,它们共同构成了张仲景医学思想的完整体系。在古代,这两部著作曾合称为《伤寒杂病论》,后因故分为两篇。由此可见,《金匮要略》的地位何等重要,它填补了《伤寒论》在杂病治疗领域的空白,极大地拓展了中医的临床应用范围。 内容精髓:辨证论治的典范 《金匮要略》全书共二十五篇,收载方剂三百余首,辨证论治的思路贯穿始终。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病证与方药,而是将临床实践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结合其病因、病机、病位、病性,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疗原则和方剂。 本书在论述杂病时,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通过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目的。对于已发生的疾病,则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证),然后根据证情选用最合适的方药进行治疗。这种高度个体化、辨证精微的治疗方法,是中医在漫长历史中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 篇章结构与经典方剂 《金匮要略》的篇章结构清晰,条理分明。其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脏腑经络辨证:详细论述了心、肺、肝、脾、肾等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它们与经络的关系。通过对脏腑功能失调的辨析,为杂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例如,关于“胸痹心痛”的论述,就深刻阐释了心肺功能失调可能导致的疼痛症状。 病证辨治:本书列举了大量内科、妇科、儿科的常见病证,如“中风”、“痉病”、“血痹虚劳”、“咳嗽”、“喘息”、“肺痿肺痈”、“胸痹”、“心悸”、“怔忡”、“健忘”、“脉虚”、“寒热”、“黄疸”、“呕吐”、“霍乱”、“泻利”、“腹满”、“积聚”、“癥瘕”、“水气”、“肿胀”、“痰饮”、“咳嗽”、“肺痈”、“肾消”、“消渴”、“痹症”、“痿症”、“厥症”、“谵语”、“狂证”、“温疟”、“疟疾”、“杂病”、“妇人妊娠”、“妇人产后”、“妇人杂病”等等。每一个病证都从病因、病机、症状、治则、方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妇科杂病:在中医妇科学方面,《金匮要略》同样贡献卓著。它系统地论述了月经不调、带下、妊娠病、产后病、崩漏、癥瘕等多种妇科常见病,并提供了许多疗效显著的方剂。例如,针对“妊娠呕吐”,书中提出了“妊娠恶阻”的辨治方法;对于“产后血虚”,则有相应的调补方剂。 外治法与养生:除了内服方药,《金匮要略》还介绍了外治法,如针灸、推拿、熏洗等,以及养生保健的方法,如导引、食疗等,体现了中医“治未病”和“内外兼治”的整体观念。 经典方剂的智慧结晶 《金匮要略》中的方剂,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极高,许多都成为了千古流传的经典。它们不仅在理论上精妙绝伦,在临床实践中也表现出卓越的疗效,被后世医家广泛应用和发展。 桂枝茯苓丸:这是治疗癥瘕(女性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的经典方剂,其方义在于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炙甘草汤:用于治疗心动悸、脉结代,补益心气,养心阴。 大黄蟅虫丸:专治血瘀病证,尤其对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有特效。 薯蓣丸:是治疗虚劳的代表方剂,温和滋补,能调理五脏,益气养血。 肾气丸:又称金匮肾气丸,是治疗肾阳虚衰、水肿、腰膝冷痛等证的经典方剂,以温肾健脾,利水消肿为主要功效。 抵当丸:专治血分实热,瘀血内结,症见腹痛,积聚,以及月经不调等。 这些方剂,无一不体现了张仲景对药物性味、配伍比例、剂量用法等方面的精湛把握。它们结构严谨,配伍精当,药物之间相互协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治疗作用,同时又尽量避免副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医方剂学的博大精深。 临床价值与深远影响 《金匮要略》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更体现在其卓越的临床疗效。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无不从中汲取灵感,并在其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可以说,没有《金匮要略》,中医在杂病领域的成就将大打折扣。 诊断学的基础:本书对疾病的辨证方法,为后世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方剂学的宝库:书中的方剂,是中医方剂学的集大成者,为历代方剂的创制与应用提供了范本。 临床治疗的指南:对于许多疑难杂症,《金匮要略》都提供了清晰的辨治思路和有效的治疗方药,至今仍是临床医生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医学教育的基石:《金匮要略》是中医高等教育的重要教材,也是每一位中医学习者必须掌握的经典著作。 传承与发展 《金匮要略》问世以来,历经千年的岁月洗礼,其光辉从未减弱。无数的医家对它进行了注释、阐发、研究,形成了丰富的“金匮学”。从明代的赵献可,到近代的张锡纯、秦伯未,再到当代的名老中医,他们都从不同角度解读《金匮要略》,使其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金匮要略》依然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它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以及其方剂的疗效,都为我们认识人体、认识疾病提供了新的视角。许多现代医学界人士也开始重新审视和研究中医经典,希望从中找到解决现代医学难题的钥匙。 结语 《金匮要略》不仅仅是一本古老的医学书籍,它是中华民族医学智慧的结晶,是无数医者治病救人的精神财富。它以其精炼的语言、深邃的哲理、实用的方药,穿越时空,至今仍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中医人探索生命的奥秘,守护人类的健康。深入研读《金匮要略》,不仅能够掌握高超的临床技能,更能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医“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哲学思想。它是一本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终生学习的医学经典。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医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之前看《金匮要略》,总觉得里面的一些病名、一些证候跟现在医学的疾病不太对号,理解起来很困难。但是通过陈老的讲解,我才明白,中医的辨证,看的是人体内部的“证”,而不是疾病的“名”。他把很多抽象的理论,通过具体的方剂和临床案例,变得生动形象,让我能够真正理解古人的智慧。 尤其是一些关于妇科、杂病的论述,陈老先生的讲解非常细致。他会详细分析每一个方剂的药物配伍,为什么这样配伍能够达到某种疗效,以及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注意哪些细节。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讲到某个妇科方剂时,会结合大量的病例,说明即使是同一个方剂,在不同的病情下,用量和加减都会有所不同,这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实用性。陈老先生讲解的不仅仅是理论,更是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他会教我们如何去观察病人的神色、舌苔,如何去询问病人的感受,然后如何将这些信息与方剂的方证对应起来。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对于我这样想学以致用的人来说,简直是太棒了。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手把手地教你如何看病。 我之前对中医的一些概念,比如“湿”“痰”“瘀”,一直理解得比较模糊。但是通过陈老的讲解,我才逐渐明白这些概念在临床上的实际意义,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他对这些概念的阐释,不是生硬的理论堆砌,而是结合了大量的临床观察和方剂的运用,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中医理论的生命力。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讲解《金匮要略》的教材,更是一本关于中医思维方式的启蒙书。它让我明白,学习中医,不仅仅是记忆方药,更重要的是掌握一套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体系。我非常推荐给所有对中医感兴趣的朋友,尤其是想要深入理解《金匮要略》的读者。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中医爱好者的福音!我一直对《金匮要略》这本经典著作充满了敬畏,但苦于其文言晦涩,自己研读常常不得要领。直到遇见了《陈慎吾金匮要略讲义》,才感觉拨云见日。陈老先生的讲解,深入浅出,条理清晰,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循循善诱地将古老的智慧一点点呈现在我面前。他不仅仅是翻译了文字,更是将经方背后精妙的辨证思路、用药原则以及临床运用娓娓道来。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学的前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不仅讲解了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更重要的是,他会结合大量的临床案例,阐述如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灵活加减药物,如何把握方证对应的关键。那种“闻”“问”“切”“看”四诊合参,与方证紧密结合的思维方式,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个方剂时,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某些自己或家人朋友类似的症状,然后跟着陈老的思路去推敲,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任何单纯的文字阅读都无法比拟的。 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对中医理论的深刻阐释。它不仅仅是一本讲方剂的书,更是一本教会你如何“学中医”的书。陈老先生在讲解中,不时会回顾到《伤寒论》等其他经典,并将《金匮要略》的精髓与之融会贯通,让我对中医的整体观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有着系统而深刻的阐述,让我明白中医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整体出发,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作为一名业余中医爱好者,我感觉这本书是我学习中医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它不仅解答了我许多关于《金匮要略》的疑惑,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继续深入学习中医的动力。我会在遇到一些疑难杂症时,翻开这本书,重新温习陈老的讲解,总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质朴而富有力量,没有丝毫卖弄,全是真枪实弹的学问,让人信服。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常见病症的辨治思路。比如,当读者在面对一些看似复杂的症状时,陈老先生总能用他精炼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指出关键所在,并给出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对于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来说,实在是太宝贵了。它让我不再觉得中医是一门遥不可及的玄学,而是可以掌握、可以应用的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之前对《金匮要略》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总觉得它只是一本关于各种疾病的方剂汇编。但是,通过陈老先生的讲解,我才真正领略到《金匮要略》作为一部“方书”背后的“医理”。 他对于“审证求因”的讲解,让我受益匪浅。他会教会我们如何通过观察和询问,去捕捉疾病的本质,去寻找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他会详细地分析每一个症状,是如何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相联系的,让我们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疾病。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对于“理法方药”的清晰阐述。陈老先生在讲解每一个方剂时,都会先阐述其“理”(即病机、病性),然后是“法”(即治疗原则),最后才是“方”(即具体方剂)和“药”(即药物的配伍和运用)。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在学习方剂时,能够更加系统和深入。 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一些经典名方的分析,比如“桂枝汤”、“麻黄汤”等等。他会详细地分析这些方剂的君臣佐使,以及为何如此配伍能够达到特定的疗效。他还会讲解这些方剂在临床上的灵活运用,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加减。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它没有冗长乏味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生动的临床案例和精辟的医理分析。我常常会一边阅读,一边在脑海中勾勒出病人的形象,仿佛身临其境地参与到诊治过程中。这本讲义,对于我这样希望提升临床思维能力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讲解,非常有深度,但也非常接地气。陈老先生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充满了真知灼见。他不像某些书那样,上来就卖弄概念,而是从最基础的辨证入手,一步一步地引导读者进入《金匮要略》的殿堂。 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一些经典方剂的解析。他不仅仅是告诉你方剂的组成和功效,更重要的是,他会深入分析方剂背后的立法、用药原理,以及为什么这个方剂能够治疗某种疾病。他会举出大量的临床实例,让我们看到这些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有时候,读着读着,你会发现,原来自己平时遇到的很多小毛病,都可以用《金匮要略》中的方剂来解决。 这本书对于中医的“形神合一”的观点,也有非常精彩的阐述。陈老先生在讲解中,常常会强调,中医不仅仅是看病,更是看“人”。他会让我们意识到,人的情绪、生活习惯等,都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这种整体观的教育,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之前一直觉得,《金匮要略》中的一些论述,比如关于“发汗”“吐”“下”等治法的运用,有些过于“猛烈”,不太适合现代人。但是通过陈老的讲解,我才明白,这些治法的运用,是根据当时病人的体质和病情而定的,是一种非常精妙的权衡。他对这些治法的阐释,让我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中医的治疗手段。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也很好,阅读体验很舒适。我喜欢它字号适中,纸张也比较柔和,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中医经典讲义,对于想要系统学习《金匮要略》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醍醐灌顶”的书。陈老先生的讲解,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我对中医的困惑。我之前学习中医,总是感觉抓不住重点,尤其是《金匮要略》这样内容丰富的经典,更是让我望而却步。但是这本书,却将复杂的理论,化繁为简,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其精髓。 他对于“方证对应”的讲解,可谓是点睛之笔。他会详细分析每一个方剂,是如何与特定的“证”相结合的。他不会简单地告诉你,这个方剂治疗什么病,而是告诉你,当出现什么样的症状、什么样的脉象、什么样的舌象时,就应该考虑使用这个方剂。这种精细的辨证思维,让我明白了中医的“道”在哪里。 我特别欣赏陈老先生的谦逊和严谨。他不像某些作者那样,故作高深,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将最深刻的道理讲明白。他会引用大量的古籍,但绝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证明其观点的来源和依据。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中医的科学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本书的讲解,不仅仅停留在方剂层面,更会涉及到中医的哲学思想。他会让我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命规律,以及如何通过中医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在学习方剂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中医素养。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金匮要略》感兴趣的人,尤其是那些和我一样,曾经感到迷茫和困惑的读者。它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你看到中医的另一番景象。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治学态度的熏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