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医名方类鉴》方剂按治法与功用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分为解表、泻下、和解、清热、祛暑、温里、双解、补益、固涩、安神、开窍、理气、活血祛瘀、止血、治风、治燥、祛湿、祛痰、消导化积、驱虫、涌吐、痈疡等共22类,既具有比较完整的学科系统,又切合实际应用。由于类方鉴别往往跨类而做,为便于聚类分析,除了消导化积剂和痈疡剂有二三级细分以外,其余各章不再做亚类细分。
《中医名方类鉴》筛选方剂的范围涵盖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方剂学教材及大型方剂学参考书所涉及的方剂,全书共设类鉴方剂500余组,常用方基本包括在内,是迄今类方鉴别领域收方*多的一《中医名方类鉴》。
《中医名方类鉴》编撰采用表格与文字分析相结合的体例。每组方剂都从组成、功效、方证、分析四个栏目分别列出其异同点,进行类同析异,使读者既有直观感,又能获得深度分析。
每首方剂的组成,包括药味剂量甚至药引及重要用法均原方照录,并列出每组方剂的共有药物,便于读者精准分析掌握。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解表剂
1.麻黄汤与桂枝汤
2.麻黄加术汤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3.三拗汤与华盖散
4.华盖散与金沸草散
5.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
6.小青龙汤与射干麻黄汤
7.大青龙汤与小青龙加石膏汤
8.小青龙加石膏汤与射干麻黄汤
9.小青龙加石膏汤与越婢加半夏汤
10.桂枝加葛根汤与葛根汤
11.桂枝汤类方
12.九味羌活汤与羌活胜湿汤
13.九味羌活汤与大羌活汤
14.香苏散与加味香苏散、香苏葱豉汤
15.葱豉汤与葱豉桔梗汤
16.桑菊饮与银翘散
17.银翘散与银翘汤
18.桑菊饮与葱豉桔梗汤
19.麻黄汤与麻杏甘石汤
20.麻杏甘石汤与加味麻杏甘石汤、越婢汤
21.升麻葛根汤与竹叶柳蒡汤
22.麻杏甘石汤与越婢汤、大青龙汤
23.柴葛解肌汤同名二方
24.升麻葛根汤与宣毒发表汤
25.竹叶柳蒡汤与宣毒发表汤
26.参苏饮与败毒散
27.败毒散与九味羌活汤
28.麻黄细辛附子汤与再造散
29.麻黄细辛附子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
30.败毒散与荆防败毒散、仓廪散
31.葳蕤汤与加减葳蕤汤
32.葱白七昧饮与加减葳蕤汤
第2章 泻下剂
1.仲景三承气汤
2.大承气汤与大陷胸汤
3.大承气汤与大陷胸汤、大黄牡丹汤
4.大陷胸汤与大陷胸丸
5.大承气汤类方
6.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
7.温脾汤同名三方
8.温脾汤与大黄附子汤
9.三物备急丸与三物白散
10.麻子仁丸与五仁丸、润肠丸
11.五仁丸与润肠丸
12.麻子仁丸与济川煎
13.济川煎与温脾汤
14.十枣汤与控涎丹
15.十枣汤与舟车丸
16.十枣汤与疏凿饮子
17.十枣汤与舟车丸、疏凿饮子
18.舟车丸与疏凿饮子
19.己椒苈黄丸与疏凿饮子
20.禹功散与导水丸
21.黄龙汤与新加黄龙汤
22.增液承气汤与承气养营汤
23.增液承气汤与麻仁丸
第3章 和解剂
第4章 清热剂
第5章 祛暑剂
第6章 温里剂
第7章 双解剂
第8章 补益剂
第9章 固涩剂
第10章 安神剂
第11章 开窍剂
第12章 理气剂
第13章 活血祛瘀剂
第14章 止血剂
第15章 治风剂
第16章 治燥剂
第17章 祛湿剂
第18章 祛痰剂
第19章 消导化积剂
第20章 驱虫剂
第21章 涌吐剂
第22章 痈疡剂
后记
方剂名称拼音索引
前言/序言
方剂,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代医家治病的工具。方剂,绝不是简单地将药物堆砌于一炉,而必须要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再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剂量,根据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妥善配伍而成的。
历代方书汗牛充栋。方书之祖——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编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至明代,朱棣的《普济方》载方已达61739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93年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的《中医方剂大辞典》共载方96592首。实际上,历代方剂已远远超过10万首。
然而面对如此众多的历代方剂,又如何由博返约,更简洁地让学者掌握,以利于更好地为民服务、治病救人,则必有赖于当今中医学家的孜孜以求,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江汉大学医学院张均克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及方剂学的教学研究,敏而好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版中医药院校教材做了深入探讨,从历代最具代表性的常用方剂中精选出方剂类鉴500余组,是迄今为止类方鉴别领域收方最多、分析最详的一部实用性方剂学工具书。
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召开年会,本人当选为主任委员。张均克主任亦参加了此次会议,有缘与张君相识。十年后的2016年10月,张均克主任于花甲之年,不远千里,亲携力作《中医名方类鉴》专程赴杭,访我于浙江名中医馆。拜读之余,深感张君确为中医事业呕心沥血,为提携后学,教书育人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医名方类鉴》的出版,使莘莘学子学方用方能抓住精要,事半功倍,功莫大焉。故乐为之序。
连建伟于杭州无我斋
2016年11月3日
《岐黄瑰宝:古今名医临证方剂集萃》 一、 溯源与精髓:经典方剂的传承与演进 《岐黄瑰宝:古今名医临证方剂集萃》并非一本简单的方剂罗列,而是对中医方剂学发展脉络的一次深度梳理与精妙演绎。本书聚焦于那些历经岁月洗礼,在中华医药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经典名方,并将其与现代名医的临证经验巧妙融合,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而生动的方剂应用图景。 本书的编纂,首先立足于对中医方剂源头活水的追溯。从《黄帝内经》的“效验方”萌芽,到《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与方证相对的开创性体系,再到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方剂学理论,本书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与梳理。我们追溯《金匮要略》的方剂精炼,探究《太平圣惠方》的广泛收录,感悟《医宗金鉴》的集成创新。这些经典方剂,不仅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医理论在实践中得以验证的坚实基石。它们是如何从朴素的药物组合,演变成具有明确病机认识和针对性疗效的成熟方剂,本书将通过详实的史料与理论分析,层层剥开其演变的面纱。 然而,经典并非一成不变的古董。《岐黄瑰宝》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对经典名方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创新。本书精选了众多当代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他们如何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对经典方剂进行化裁、增减,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疾病谱和患者的个体化需求。例如,对于一个经典方的君臣佐使配伍,当代名医可能基于对病邪性质、正气强弱、脏腑功能紊乱程度等更为精微的认识,调整药物的剂量、出入,甚至加入新的药物,以达到更精准的疗效。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医案实例,生动展现这些“活的”方剂应用,让读者看到经典方剂如何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 辨证与施治:情境化的方剂应用指南 《岐黄瑰宝》的另一核心价值,在于其“情境化”的方剂应用指导。本书并非简单地将方剂与疾病一一对应,而是强调“辨证施治”的核心理念,将方剂置于具体的临床情境之中进行剖析。 本书的方剂介绍,将严格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逻辑。对于每一个收录的方剂,都将从其立方缘起、主治病证、方剂组成、药物功效、配伍意义、煎服方法等基础信息进行详尽阐述。但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深入挖掘每个方剂背后的辨证要点。它会清晰地阐述,在何种辨证体系下(如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等),该方剂最为适宜;它会列举该方剂所针对的典型症状、体征、舌脉象,以及可能出现的鉴别要点,帮助读者学会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准确地识别出需要使用此方剂的患者。 例如,在介绍一个治疗风寒感冒的经典方剂时,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治风寒感冒”的层面。它会深入分析,此方剂是针对“表虚”感冒,还是“表实”感冒;是风寒袭表,还是寒湿内阻;是兼夹风热,还是郁而化火。它会详细解析方中各味药物如何协同作用,以祛除病邪、扶助正气,并针对可能出现的伴随症状(如咳嗽、鼻塞、头痛、胸闷等)提供加减法的指导。 本书在“施治”层面,也力求详尽。除了药物的煎煮方法、服用剂量、服用时机等基本常识外,还特别关注了方剂的加减变化。这些加减变化,既包括了对经典方剂在不同证型、不同时期、不同体质患者中的调整,也包含了现代名医在临床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的创新性调整。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医案分析,展示这些加减变化如何使得方剂的应用更加灵活、精准,从而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三、 遣方与用药:药物组合的智慧与艺术 方剂的灵魂在于药物的组合,即遣方用药的智慧。本书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试图让读者理解方剂背后精妙的配伍逻辑和药物相互作用的艺术。 本书在介绍方剂组成时,会详细阐述每一味药物在方剂中所扮演的角色,即“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它将解释为何选用此味药物作为君药,它如何直击病机;为何选用此味药物作为臣药,它如何辅佐君药以增强疗效或针对兼证;佐药和使药又分别发挥何种作用,如协君臣以扶正、调和诸药、引药入经等。这种深入的分析,能够帮助读者超越简单的药物堆砌,理解方剂的内在逻辑。 更进一步,本书将着重探讨方剂中药物组合的“药对”与“药征”。某些药物组合在一起,往往能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或者能够针对特定的病证表现出独特的疗效。例如,麻黄与桂枝的组合,如何发汗解表,散寒通阳;生地与玄参的组合,如何滋阴降火,凉血解毒。本书将通过对这些经典药对的解析,揭示方剂配伍的精妙之处。 此外,本书还强调了药物的炮制、用量、用法对疗效的影响。不同的炮制方法,如生用、炒用、炙用、醋炙等,会赋予药物不同的功效侧重。药物用量的调整,更是体现了医者对病情轻重缓急的判断。本书将在案例分析中,重点呈现这些细节之处如何影响方剂的疗效。 四、 临床与拓展:超越书本的实践性指导 《岐黄瑰宝》的编写,始终贯穿着“实用性”与“启发性”的原则,旨在为广大中医从业者、学习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并激发其临床思考。 本书在每个方剂的介绍中,都将尽可能收录精选的医案。这些医案,或出自古籍名家,或来自当代名医,都具有代表性。通过对医案的分析,读者可以直观地看到方剂是如何在实际临床中应用的,是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的,以及是如何通过加减变化来优化疗效的。这些医案不仅是方剂应用的范例,更是中医思维方式的生动展现。 除了对经典方剂的深入讲解,本书还鼓励读者进行拓展性思考。它将引导读者关注方剂的“一药多用”与“一病多方”现象。同一个药物,在不同的方剂中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同一个病证,也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剂来治疗。本书将通过对比分析,帮助读者建立更全面的方剂认知体系。 同时,本书也关注方剂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挑战。例如,如何在使用经典方剂的同时,考虑现代人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环境因素等对疾病的影响;如何将传统方剂与现代治疗手段(如中药注射剂、中药制剂等)有机结合。本书将通过一些前沿的探讨,引导读者思考中医方剂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五、 总结: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的医学宝典 《岐黄瑰宝:古今名医临证方剂集萃》是一部集历史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方剂学专著。它不仅是对历代中医方剂学经典成就的一次系统梳理与呈现,更是对这些宝贵遗产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一次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 深入理解中医方剂的理论根基与历史演进。 掌握辨证施治的核心方法,精准识别适宜的方剂。 领略遣方用药的智慧与艺术,理解药物组合的科学性。 学习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启发对中医方剂学未来发展的思考,推动学术进步。 《岐黄瑰宝》期待成为广大中医爱好者、学习者、从业者手中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一同探索中医方剂的博大精深,将这份薪火相传的医学瑰宝,发扬光大,造福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