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直升机发展与应用

重型直升机发展与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传跃 编
图书标签:
  • 重型直升机
  • 直升机
  • 航空技术
  • 军事航空
  • 航空工程
  • 飞行器
  • 武器装备
  • 现代军事
  • 国防科技
  • 航空工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651352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239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6
字数:3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重型直升机在军事、准军事和民用领域具有其他装备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因此受到各国的极大关注。在重型直升机发展历程中,其产品性能持续提升、装备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一型关系到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军民通用战略装备。
  《重型直升机发展与应用》讲述了美国、俄罗斯及欧洲重型直升机的研制和发展,并列举了其在军民领域的成功应用案例。
  《重型直升机发展与应用》适用于直升机科研、用户以及广大航空爱好者阅读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重型直升机的战略地位
1.1 重型直升机是提升作战能力的高效装备
1.1.1 实施作战力量大规模、重载、快速、远程投送的关键装备
1.1.2 构建高效的军事战略空运体系,实现末端运输的重要装备
1.1.3 形成强大两柄作战能力的重要装备
1.2 反恐维安、执法维权中人员和装备成建制快速高效机动的重要装备
1.3 重型直升机是应急救援不可或缺的重要装备
1.4 重型直升机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高效装备
1.5 重型直升机研制是推动直升机技术进步和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1.6 重型直升机已成为主要国家的重要战略装备
1.7 小结

第2章 俄罗斯(苏联)重型直升机的研制与发展
2.1 俄罗斯(苏联)重型直升机的研发背景
2.1.1 军事需求,催生重型直升机
2.1.2 远东和西伯利亚开发,加速重型直升机问世
2.2 首款重型直升机问世——米-6
2.2.1 研制背景
2.2.2 研制历程
2.2.3 改进改型
2.2.4 技术特点
2.2.5 主要技术数据
2.3 飞行起重机诞生——米-10
2.3.1 研制背景
2.3.2 研制历程
2.3.3 改进改型
2.3.4 技术特点
2.3.5 主要技术数据
2.4 尝试特殊构型——卡-22和米-12
2.4.1 卡-22
2.4.1.1 研制背景
2.4.1.2 研制历程
2.4.1.3 技术特点
2.4.1.4 主要技术数据
2.4.2 米-12
2.4.2.1 研制背景
2.4.2.2 研制历程
2.4.2.3 技术特点
2.4.2.4 主要技术数据
2.5 空中巨无霸起航——米-26
2.5.1 研制背景
2.5.2 研制历程
2.5.3 改进改型
2.5.4 技术特点
2.5.5 主要技术数据
2.6 填补型谱空缺——米-46
2.6.1 研制背景
2.6.2 研制历程
2.6.3 技术特点
2.6.4 主要技术数据
2.7 小结

第3章 美国重型直升机的研制与发展
3.1 美国重型直升机的研发背景
3.1.1 重型直升机是美国实现其国家战略的重要军事装备之
3.1.2 新军事学说与战术是美国重型直升机发展的直接驱动力
3.1.3 成熟技术是美国重型直升机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3.2 重装陆军插上翅膀——CH-47
3.2.1 研制背景
3.2.2 研制历程
3.2.3 改进改型
3.2.4 技术特点
3.2.5 主要技术数据
3.3 空中吊车大放光彩——CH-54
3.3.1 研制背景
3.3.2 研制历程
3.3.3 改进改型
3.3.4 技术特点
3.3.5 主要技术数据
3.4 舰载重型直升机不断升级——从CH-53A到CH-53K
3.4.1 CH-53A
3.4.1.1 研制背景
3.4.1.2 研制历程
3.4.1.3 改进改型
3.4.1.4 技术特点
3.4.1.5 主要技术数据
3.4.2 CH-53E
3.4.2.1 研制背景
3.4.2.2 研制历程
3.4.2.3 改进改型
3.4.2.4 技术特点
3.4.2.5 主要技术数据
3.4.3 CH-53K
3.4.3.1 研制背景
3.4.3.2 研制历程
3.4.3.3 技术特点
3.4.3.4 主要技术数据
3.5 追求更快更远——V-22
3.5.1 研制背景
3.5.2 研制历程
3.5.3 改进改型
3.5.4 技术特点
3.5.5 主要技术数据
3.6 全新方案呼之欲出——QTR、ATRH、OSTR、LCTR
3.6.1 贝尔直升机公司和波音公司的QTR倾转旋翼机方案
3.6.2 波音公司的先进纵列式旋翼直升机(ATRH)方案
3.6.3 凯瑞姆公司的OSTR方案
3.6.4 NASA大型民用倾转旋翼机(LCTR)方案
3.7 小结

第4章 欧盟等重型直升机发展
4.1 欧盟重型直升机项目
4.1.1 研制背景
4.1.2 研制历程
4.1.3 两种构型方案
4.1.3.1 单旋翼带尾桨构型
4.1.3.2 纵列式双旋翼构型
4.1.4 技术特点
4.1.5 主要技术数据
4.2 其他国家重型直升机的发展
4.2.1 日本
4.2.2 以色列
4.2.3 德国
4.2.4 意大利
4.2.5 英国
4.3 小结

第5章 重型直升机的典型应用案例
5.1 军事领域应用案例
5.1.1 空中运输/突击机降
5.1.1.1 越南战争,CH47A的“蛙跳”战术与空中机动炮兵帮助美军解围
5.1.1.2 越南战争,CH54A战功赫赫
5.1.1.3 米-6直升机战术运输表现不凡
5.1.1.4 第三次中东战争,CH-47B突击机降成为以军取胜的关键法宝
5.1.1.5 “布拉格之春”,米6作为先头部队突袭捷克斯洛伐克
5.1.1.6 越南战场,CH-47B为“老虎降落区”紧急补充弹药
5.1.1.7 “象牙海岸”行动,CH53A实施远程空中突袭
5.1.1.8 第四次中东战争,CH-53(:远程突袭摧毁敌军后勤补给
5.1.1.9 赫尔蒙山战斗,CH-53C:配合空地联合突袭夺取制高点阵地
5.1.1.10 海湾战争,CH-47D空中突袭建立前线基地
5.1.1.11 海湾战争,CH-47D“蛙跳”战术成功包抄10万伊拉克军队
5.1.1.12 车臣战争,米26日均飞行量超过6小时
5.1.1.13 “持久自由”行动,CH-47D空中突袭清缴残余武装
5.1.1.14 “眼镜蛇之怒”行动,V-22远程运输1000余名士兵
5.1.1.15 伊拉克战争,CH-47D构建前线基地“空中生命线”
5.1.2 两栖运输
5.1.2.1 “鹰迁行动”,美军成功应用CH53A撤离驻柬埔寨的美国公民和难民
5.1.2.2 “常风行动”,CH-53A承担史上规模最大的直升机疏散行动
5.1.2.3 “马亚克斯”号事件,CH-53A空投部队突袭通岛
5.1.2.4 英阿马岛战争,英军以CH-47D垂直登陆建立滩头阵地
5.1.2.5 夺取斯坦利港行动,CH-47D空中突袭打通关键道路
5.1.2.6 “紧急暴怒”行动,CH-53D突袭格林纳达机场
5.1.3 特种作战
5.1.3.1 “希望山Ⅲ”行动,MH-47E秘密吊运米-24直升机
5.1.3.2 “正义事业”行动,MH-53J突袭巴拿马城机场
5.1.3.3 海湾战争,MH-53J引导“阿帕奇”摧毁伊拉克预警雷达站
5.1.3.4 CH-53E特战作战大显身手
5.1.4 吊装吊运/装备回收
5.1.4.1 越南战争,CH-54吊运/回收各类武器装备
5.1.4.2 越南战争,CH-47A夜间回收UH-1直升机
5.1.4.3 杜佛战场,CH-54与CH-47A吊运物资建设前线机场
5.1.4.4 越南战争,北越军队米-6吊运战斗机躲避空袭
5.1.4.5 埃塞俄比亚/索马里战争,米6大规模空运武器弹药
5.1.4.6 波斯尼亚维和行动,CH-47D协助完成桥梁建设
5.1.4.7 米-26T吊运回收飞行器
5.1.5 搜索救援
5.1.5.1 越南战争,HH-53B营救F-4坠机飞行员
5.1.5.2 海湾战争,MH-53J突击营救F-14坠机飞行员
5.1.5.3 波黑战争,CH-53E营救F-16坠机飞行员
5.1.5.4 科索沃战争,MH-53J突入贝尔格莱德营救F-117坠机飞行员
5.1.6 海上扫雷
5.2 民用领域应用案例
5.2.1 核灾难救灾
5.2.1.1 切尔诺贝利救灾中米-26领衔空投和吊装吊运
5.2.1.2 福岛核危机中CH-47J空中洒水并运送受灾群众
5.2.2 地震救灾
5.2.2.1 汶川地震中米-26吊运重型机械完成堰塞湖抢险
5.2.2.2 CH-47D重型直升机参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震救灾
5.2.3 飓风救援
5.2.3.1 “卡特里娜”飓风中CH-47D与CH-53E承担各种救援赈灾任务
5.2.3.2 印度洋海啸中CH-53E运送人员与物资
5.2.4 消防灭火
5.2.4.1 米-26在消防灭火中大显神威
5.2.4.2 S-64参加灭火行动
5.2.5 经济建设
5.2.5.1 米-6直升机参与油气开发与经济建设
5.2.5.2 米-26多次吊运吊装大型工程设施
5.2.5.3 S-64承担各种吊装吊运任务
5.2.5.4 波音234直升机放线作业
5.2.5.5 米-6和S-64航天回收

后记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重型直升机是大国在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装备。目前除美俄外,没有第三个国家拥有自行研制的重型直升机。因此,其是大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重型直升机在使用中能发挥突出的军事效能并创造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凭借其独特的战略价值,成为保障国家利益的重要利器。重型直升机还是一种凝聚时代顶尖技术的高科技产品,不仅执直升机工业之牛耳,而且也是大气中飞行器垂直起降技术的先导和重要的基础。
  重型直升机的发展程度,也代表了一个国家航空工业的整体水平。从1939年伊戈尔·西科斯基驾驶自己设计的世界第一架直升机升空至今,也许因为西科斯基是美籍俄罗斯人这两个国别元素的缘故,俄罗斯(苏联)和美国始终引领重型直升机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是全球仅有的两个具有重型直升机研制经验的国家。遗憾的是,决定了西科斯基走上航空生涯的最重要元素国却至今未崭露头角。据说,年幼的西科斯基是因为母亲送给他一个中国的竹蜻蜓作为玩具以后,才迷上航空和直升机的。所以中国这个元素厚积薄发,也该一触即发了。这一触应该是重型直升机。
  重型直升机在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新技术的不断融人使重型直升机产品性能持续提升,应用领域不断扩展,所能发挥的关键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随着各国装备升级换代、采购和新研计划的出台,当前全球重型直升机研制和使用的热度再次升温。
  从军事需求来看,快速反应部队以其灵活、迅速的优势而引起世人极大的关注,成为各国军队建设的重点之一。军方为使其快速反应部队具备快速机动、快速部署和较强的突击能力,十分重视装备重型直升机。
  从民用需求来看,抢险救灾需要运送大量人员、大型工程机械,基础建设工程需要航空架设、吊装和现场运送超常物件及设备,重型直升机正好能满足这一任务要求和市场需求。
  由于重型直升机在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突出作用,中国社会各界对重型直升机的关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谓是国之重器,不可或缺。中国的地理和国情决定了中国较其他国家更需要重型直升机。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山地、丘陵、高原的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9%,其中:海拔2000米以上占37%,海拔5000米以上占19%;近海海域总面积为473万平方公里,大于500米2的海岛有6500个。复杂的地理位置条件,说明了中国是重型直升机最能大显身手的舞台。
  重型直升机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一是载重能力强,内载或外挂能力可达10吨以上;二是装载空间大,舱内可容纳集装箱、轻型装甲车辆或大量人员;三是机动性能好,与固定翼飞机相比,可垂直起降、空中悬停作业、低空机动飞行;四是军民通用性高,仅需少量加改装专用设备即可执行军需民用多种不同任务。可以说,重型直升机是集固定翼运输机高载重能力和直升机高机动能力于一体的高效装备。正是由于这些优点,重型直升机在安全保障、利益拓展、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十分广泛的需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为重型直升机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重型直升机技术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发展重型直升机已成为当前中国一项迫切的战略任务。因此,中国发展重型直升机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中国航空工业是国有特大型企业,以保障国家安全、发展国民经济为己任,研发生产满足国家需求的航空器是中国航空工业应有的责任。目前中国最大的直升机为13吨的AC313,运载能力有限,希望根据中国国情研发重型直升机,全面满足国家对直升机的需求。通过重型直升机的研制,完善中国直升机谱系,提升中国直升机的研发能力,使中国早日跻身世界航空强国之列。
  希望借助此书,为机关领导、科研、生产、使用部门较为全面地展现国外重型直升机的发展历程和实际使用情况,为中国重型直升机产品研制、装备和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空中巨兽的崛起:从概念到现实的涡轮螺旋桨动力传奇》 这是一部详尽梳理涡轮螺旋桨动力技术演进及其在航空领域开创性应用的历史性著作。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机型,而是以宏观的视角,深入剖析了涡轮螺旋桨引擎这一改变航空格局的关键技术,以及由此催生的、足以在广阔天空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各类飞机。 第一部分:孕育与萌芽——涡轮螺旋桨引擎的科学基石 早期动力的局限与挑战: 书的开篇追溯了航空史早期活塞式发动机的辉煌与瓶颈。详细阐述了其在功率输出、燃油效率、高原性能及可靠性方面存在的先天不足,为涡轮螺旋桨引擎的诞生奠定了历史背景。 涡轮机理论的曙光: 深入浅出地介绍涡轮发动机的基本原理,从热力学循环到空气动力学设计,揭示了涡轮机技术从蒸汽时代向航空领域的跨越。重点分析了早期涡轮机研究的理论突破,以及那些为后来的涡轮螺旋桨引擎铺平道路的科学探索。 “涡轮”与“螺旋桨”的有机结合: 本部分将重点放在了涡轮螺旋桨引擎的独特之处。详细解析了涡轮轴功率如何通过减速器驱动螺旋桨,从而兼顾了喷气式引擎的高速特性和螺旋桨的低速效率。阐述了不同形式的涡轮螺旋桨配置(如单轴、双轴、三轴),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详述了在涡轮叶片材料、燃烧室设计、轴承技术、减速器制造等方面的关键技术进展。分析了高温合金、陶瓷材料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提升引擎的耐用性和性能。 第二部分:飞行的革新者——涡轮螺旋桨动力飞机的发展轨迹 开创性的原型机与试验型号: 详细记录了历史上第一批涡轮螺旋桨动力飞机的诞生过程。重点介绍那些虽然未大规模量产,但却极具前瞻性和影响力的原型机,它们是涡轮螺旋桨技术走向成熟的关键试验田。分析了这些早期型号的设计理念、技术特点及其在试飞中获得的宝贵数据。 商业客运的革命: 深入探讨了涡轮螺旋桨技术如何深刻改变了民用航空业。详细列举并分析了那些成功运营的涡轮螺旋桨客机,它们以更高的巡航速度、更低的运营成本和更佳的短距起降性能,填补了活塞式飞机与喷气式飞机之间的空白。重点分析了其在支线航空、高原机场以及对跑道长度要求苛刻的航线上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军事运输与特种作战的新纪元: 揭示了涡轮螺旋桨动力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重点介绍了作为重要运输机、侦察机、反潜巡逻机等特种飞机的演变。分析了其在大载重、长航程、恶劣环境下执行任务的能力,以及对军事战略和战术的影响。 通用航空与特殊用途的拓展: 关注了涡轮螺旋桨技术在通用航空领域的普及。分析了其在私人飞机、飞行训练、农林作业、空中救护等领域带来的性能提升和使用便利性。 第三部分:设计与性能——涡轮螺旋桨飞机的技术深度剖析 气动设计的演进: 探讨了涡轮螺旋桨飞机在气动布局上的多样性与发展。分析了不同翼型、机翼后掠角、尾翼设计等如何与涡轮螺旋桨动力系统协同工作,以优化升力、减小阻力。 结构与材料的考量: 详细阐述了为了适应涡轮螺旋桨引擎的高功率输出和高速飞行,飞机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上的革新。分析了复合材料、轻合金等在高强度、轻量化方面的应用。 飞行控制与航电系统的整合: 介绍了随着涡轮螺旋桨技术的发展,飞行控制系统(包括液压、电传等)和航电系统(导航、通信、态势感知等)的复杂化与智能化。分析了这些系统如何确保涡轮螺旋桨飞机在复杂环境下的安全高效运行。 性能参数的解读与比较: 提供了一套严谨的分析框架,用于解读涡轮螺旋桨飞机的关键性能参数,如巡航速度、航程、升限、燃油消耗率、起降性能等。并通过与其他动力类型的飞机进行对比,客观展现其技术优势和局限性。 第四部分:未来展望——涡轮螺旋桨技术的持续生命力 环保与效率的追求: 探讨了涡轮螺旋桨技术在降低燃油消耗和减少排放方面的潜力。分析了新型螺旋桨设计、混合动力系统等前沿研究方向。 性能的进一步挖掘: 展望了通过改进引擎效率、优化气动设计等手段,进一步提升涡轮螺旋桨飞机在高亚音速区域的性能。 新的应用领域探索: 思考涡轮螺旋桨技术在未来航空交通(如区域航空、无人机系统)中的潜在角色,以及可能催生出的全新飞行器概念。 本书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系统性的涡轮螺旋桨动力航空技术的发展图景,揭示了这一技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并在全球航空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技术革新的浪潮,感受人类对天空的无限探索与追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关于“人类智慧”的无限可能。重型直升机的诞生和发展,本身就是人类挑战自然、征服天空的伟大壮举。作者在书中对重型直升机在“设计理念”上的阐述,让我看到了工程师们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无限的性能。例如,如何在保证强大动力的同时,减小发动机的体积和重量;如何在提升载荷能力的同时,保持飞行的稳定性;如何在复杂恶劣的环境中,确保操作的简便性和可靠性。这些都是充满挑战性的问题,而本书则一一揭示了解决之道。书中对“用户体验”的关注,也让我看到了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重型直升机不仅仅是冰冷的机器,更是为了服务于人类,无论是军事上的威慑,还是民用上的便利,最终都要回归到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本质。本书让我对重型直升机这一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人类的创造力充满了无限的敬意。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重型直升机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大而笨重”的刻板印象上。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将重型直升机的复杂性一层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欣赏他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从最初的构想到原型机的诞生,再到型号的不断迭代和性能的飞跃,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书中对早期重型直升机设计所面临的技术瓶颈以及如何克服的描述,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工程师们的智慧和勇气。例如,在解决大功率发动机的散热问题,或者在高载荷下保持飞行稳定性的难题上,作者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其中的技术难点。而当读到现代重型直升机在设计上如何运用复合材料、先进的航电系统以及更高效的旋翼技术时,我更是惊叹于科技进步的速度。书中对这些技术的讲解,虽然不至于深入到每一个公式和图纸,但足以勾勒出其精妙之处,让我明白了为何它们能够拥有如此强大的载重能力和卓越的飞行性能。我甚至能够想象到,在作者描写的每一个场景中,那些庞大的身影如何在蓝天之上优雅地滑翔,执行着一项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精神史诗。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科技启蒙。作者在讲解重型直升机技术时,并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阐释清楚。我尤其欣赏他对“载荷能力”和“爬升率”的解释。这些看似简单的性能指标,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技术原理。例如,为了实现高载荷能力,需要强大的动力系统、坚固的结构以及高效的旋翼设计。而爬升率则直接关系到直升机在复杂地形中的机动性和生存能力。书中通过对不同型号重型直升机在这些性能上的横向比较,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和优劣。此外,作者对“安全性”的强调,也让我印象深刻。毕竟,如此庞大的飞行器,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书中对冗余设计、故障诊断以及应急处理机制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工程师们在确保飞行安全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军事科技前沿的神秘之门。作者在描述重型直升机的战术应用时,不仅仅是列举了几个简单的“运载”功能,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在现代战争中的战略地位和战术价值。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重型直升机作为“空中突击平台”的阐述印象深刻。它能够以惊人的速度将重型装备和武装人员迅速投送到敌方纵深,改变战场态势,这种“快速反应”和“远程打击”的能力,无疑是现代陆军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书中对重型直升机在反恐作战、特种作战以及大规模兵力投送等场景下的运用分析,让我看到了它在不对称作战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下的巨大潜力。作者在描述这些场景时,非常注重细节,例如如何利用地形掩护、如何进行夜间低空突袭,以及如何协调空中支援和地面部队的协同作战。这些描述极具画面感,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战场上的紧张与刺激。同时,书中也探讨了重型直升机在应对敌方防空火力时的技术挑战,以及如何通过电子干扰、隐身技术和编队协同来规避风险。这些内容的呈现,让我对重型直升机在军事领域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佩服那些在战场上驾驶这些巨兽的飞行员们。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作者以其深厚的专业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重型直升机这个庞然大物背后令人惊叹的科技魅力和军事战略价值。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于“空中巨无霸”设计理念的剖析,不仅仅是引擎的功率、旋翼的尺寸,更深入到了空气动力学、材料科学以及结构工程的每一个细节。读到关于其抗载能力的部分,我仿佛能亲眼看到它轻松吊起数十吨重物的震撼场景,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它在复杂地形中精准投放物资,或者在灾难救援现场如同救世主般降临的画面。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冰冷的机械数据,而是巧妙地将这些技术参数与实际应用场景相结合,让我们深刻理解到,这些钢铁巨兽并非只是军事威慑的象征,更是人类智慧和科技发展在极端环境下的伟大体现。书中对不同型号重型直升机在世界各地执行任务的案例描述,更是将这种理解推向了极致。无论是高原缺氧环境下的起降挑战,还是热带雨林中的复杂操作,亦或是海上搜救的惊险瞬间,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戏剧性和技术挑战,让我为飞行员和工程师们的卓越表现感到由衷的钦佩。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未来重型直升机发展趋势的预测,对于新能源、智能化以及无人化技术在重型直升机领域的应用展望,都充满了前瞻性和启发性。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科技之旅,让我对人类在征服天空的道路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期待未来这些空中巨兽将如何继续改变世界。

评分

我一直对航空航天领域充满兴趣,而这本书则将我的目光聚焦在了重型直升机这个相对低调却至关重要的领域。作者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流畅的文字,为我构建了一个关于重型直升机的完整知识体系。我尤其喜欢他对重型直升机在民用领域的应用探索。书中描写的在偏远地区勘探、地质测量、大型设备吊装以及海上石油平台作业等场景,让我看到了这些空中巨兽在经济建设和民生保障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特别是关于其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救援能力,例如在强风、大雪或洪水灾害中,重型直升机能够迅速抵达,运送救援人员、物资,甚至将受困人员转移至安全地带,这些故事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科技的温暖。作者在描述这些应用时,非常注重数据的支撑和案例的真实性,例如在某个救援行动中,重型直升机在多长时间内完成了多少次飞行,吊运了多少吨物资,这些具体的数据让内容更加可信,也让我对重型直升机的实用价值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书中还对重型直升机在森林防火、航空摄影以及载人飞行表演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拓展性介绍,展现了其多样化的发展前景。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浩瀚的空中技术殿堂。作者以其卓越的叙事能力,将重型直升机的各个方面娓娓道来。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任务剖面”的分析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直升机飞行的路径,而是将每一次飞行都看作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任务,涉及到起飞前的周密准备、飞行过程中的精细操作,以及落地后的状态评估。作者在描述这些任务时,总是能够捕捉到最关键的技术细节和操作要点。例如,在执行远程运输任务时,如何规划航线以规避恶劣天气,如何进行中途加油和机械检查;在执行搜救任务时,如何利用先进的传感器和导航系统,快速锁定目标,并以最安全的方式完成救援。书中对不同类型任务的案例分析,既有军事上的高强度对抗,也有民用上的高难度作业,让我看到了重型直升机在多任务适应性方面的强大能力。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无数工程师和飞行员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评分

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关于重型直升机技术演进的百科全书。作者在内容上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我特别欣赏他对重型直升机在研发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的详尽描述。例如,在材料选择上,如何平衡强度、重量和成本;在结构设计上,如何确保在高载荷下的抗疲劳性和抗冲击性;在控制系统上,如何实现精准的飞行姿态和稳定的航行。这些内容虽然偏向技术性,但作者通过清晰的逻辑和恰当的示例,让我这个非技术背景的读者也能领略到其中的奥妙。书中对“振动抑制”和“降噪技术”的讨论,也让我看到了现代重型直升机在舒适性和环境友好性方面的进步。毕竟,这些庞然大物一旦启动,其发出的轰鸣声足以震慑人心,而作者则揭示了工程师们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来减小这种影响。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书中对“无人化”和“智能化”在重型直升机领域的应用前景的展望。想象一下,未来不再需要人工驾驶,这些巨兽能够自主执行任务,这将彻底改变我们对航空运输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对“力量”的全新认知。重型直升机,作为人类制造的最强大的飞行器之一,其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和承载能力,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特别着迷于作者对重型直升机在“运输能力”上的深入探讨。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载人载货”,而是能够支持大规模军事行动,例如将整个连队的士兵和重型装备,包括坦克、火炮等,迅速投送到战场。这种“点对点”的快速部署能力,无疑是改变战争形态的关键因素。书中对重型直升机作为“空中指挥中心”和“后勤保障站”的阐述,也让我看到了其在现代军事体系中的多功能性。它不仅仅是一个移动的平台,更是一个信息汇聚和指挥协调的节点。我甚至能够想象到,在未来的战场上,这些空中巨兽将如何协同作战,形成一张巨大的空中网络,对敌方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如同经历了一场关于人类工程智慧的史诗。作者在探讨重型直升机的性能极限时,所使用的语言和阐述方式,让即使是对机械工程一窍不通的我,也能对其复杂性产生由衷的敬畏。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功率重量比”和“悬停效率”的讨论所吸引。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将这些抽象的技术概念具象化,让我理解了为何重型直升机能够在空中停留如此之久,并且能够承载如此之重的负荷。书中对发动机技术,尤其是涡轴发动机的发展历程的介绍,让我看到了人类在能源转化和动力输出方面的不断突破。从最初简单的燃气涡轮到如今高度集成的先进动力系统,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工程师的心血。此外,作者对旋翼系统,包括主旋翼和尾旋翼的设计原理的讲解,也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是简单的旋转,而是涉及到空气动力学、材料学和控制学的完美结合,其设计直接决定了直升机的升力、稳定性和操控性。书中对不同旋翼构型的比较分析,也让我明白了为何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会有不同的旋翼设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