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表演美学》是杨易禾先生的力作之一,作者用严谨精辟的文字,从美学视角对音乐表演艺术做了考察与探讨。贯穿于本著作始终的是横亘于古今与中西之间的艺术理念。作者立足于中国美学思想的研究成果,对音乐表演艺术的本质和所涉及到的各种现象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同时作者还另辟蹊径,渗入研究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并对与此有关的心理学观点勇敢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见地。该著作对于表演艺术的操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音乐艺术本质上是一门表演艺术,是以其真实的展示才能实现审美意义和社会价值的艺术。其中除了某些技巧和技艺性因素之外,还涉及到文化学、心理学、生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等诸多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当前我国音乐表演艺术的现状偏重技巧与技艺,轻视理论研究,而繁荣的音乐表演艺术若没有厚实的表演艺术理论研究相伴随,则其丰富经验既得不到系统总结,表演实践中的大量困惑也得不到科学解答,许多有潜质的表演人才由于缺乏足够的美学理论武装和人文修养而难以登上表演艺术的高峰,其整体发展水平也因缺乏应有的理论自觉而受到极大限制。中国音乐表演艺术在21世纪世界乐坛的强势崛起,正迫切呼唤着音乐表演美学的理论导引。音乐表演美学研究的深入开掘,也必将以其鲜明的实践性品格给音乐表演艺术以理论支持,推动其向更高境界发展。
杨易禾,男(1958—),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创建我国音乐表演艺术理论研究博士点。
现为浙江音乐学院教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评审专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协刘天华研究会副秘书长等。曾任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高校高级职称评审委员及音乐学科组组长,学刊《音乐与表演》《中国二胡》 副主编、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筹建组长等。
出版演奏专辑 《江河水》《二胡名曲》等5辑;发表获奖作品《淮乡曲》等多首。发表学术论文、译文等50余篇,其中五篇被收录《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卷》,并获国际优秀论文奖、国内教学论文一等奖等。多次应邀在中央音乐学院、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等国内外高等艺术学府及德国、 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举行专场独奏音乐会及讲学数十场。
跟各姊妹艺术门类相比,音乐的美学理论积累是比较久远的,其丰富程度和成熟程度仅次于对语言艺术的美学思考,然而,音乐表演艺术的美学研究,在音乐美学总体研究中又是相对薄弱的,这常令人觉得遗憾。这种趋势背后的原因,是深刻而难以消除的。杨易禾教授敢于抗拒这种趋势,锲而不舍地向音乐表演艺术的美学奥秘纵深研究,是值得钦佩的。 ---赵荣光
001 第一章 音乐表演美学学科建设
001 一、学科性质
005 二、研究领域
006 三、研究方法
008 四、研究者的知识结构
009 第二章 从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看表演的二度创作基础
010 一、前人的启示
018 二、观察存在方式的不同维度
021 三、音乐作品的本体构成
026 四、古代作品的二度创作是怎么可能的
031 五、如何判别音乐表演的质量
031 关于正误之分
034 关于质量高低
039 第三章 音乐表演艺术中的文本与型号
039 一、众说纷纭的“文本”
043 二、关于型号的思考
046 三、家族相似式的同一性
054 第四章 音乐表演艺术中的个性与共性
054 一、个性与共性
057 二、现象与本质
062 三、表演个性中的灵感性思维
063 四、平衡与不平衡
065 五、发展表演艺术个性的合理前提
069 第五章 音乐表演艺术中的风格与流派
069 一、风格内涵
071 二、风格成因
073 三、三种因素
075 四、艺术流派
076 五、前辈的经验
078 六、你可认识自己?
080 七、最好的学生不像老师
……
音乐表演美学学科建设
我赞成一种观点:美学要下来,艺术要上去。
所谓美学要下来,就是说美学不应仅仅抽象地议论,美学应该落到脚踏实地的工艺学层面,工艺学应该是美学的基础。所谓艺术要上去,就是说艺术的工作操作过程需要通过美学的头脑思考,它才能够腾飞、升华。艺术学与美学需要互相渗透。美学研究要向艺术靠拢,艺术学研究要向美学靠拢。若真能这样的话,美学、艺术学研究或许能出现一个新的境界,这个境界是笔者努力追求的。故此,本书拟从对音乐表演美学学科建设的思考入手,进而再论及音乐表演艺术的其他相关问题。
一、学科性质
音乐表演美学是音乐美学的一个特殊的分支,它既有音乐美学的特殊性,也区别于一般音乐美学,它要研究的是音乐表演艺术实践中的诸现象及其本质与规律,具有它自身特殊的可操作性,必须有助于人们在音乐表演中的艺术创造实践。
关于音乐美学这门学科的特殊性,主要有其二重性,音乐美学既是美学的一个分支(美学又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也是音乐学(音乐科学)的一个分支,因而它既具有哲学的性质,又具有学科的性质,但它并非音乐加美学或美学加音乐,而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新的品质。
音乐学即音乐科学,在《艺术学研究》第二集(1996南东南大学艺术学系编)上载有茅原先生的文章《音乐学学科建设问题》可参考。下面是一个简单的轮廓:
音乐学英语Musicology,德语就是音乐科学Musikwissenschaft。其前身就是音乐研究或音乐理论。古已有之。直到1863年德国的克吕桑德的《音乐学鉴序言》出版,人们才把音乐学当作一门独立学科看待。1885年奥地利的阿德勒《音乐学的领域、方法及目标》发表,把音乐学划分为两大类——历史音乐学与系统音乐学。每一类含四个子学科,子学科下面又含若干亚子学科。至此学科规模方见雏形。这是一门应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音乐的技术、理论、方法,以音乐的全部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理论学科。迄今这个学科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还在发展中,不可能开列一个绝对完全的学科目录。
依据目前全世界音乐发展的情况,基本上可分为十二个子学科:
一、 声学方面:(1)音乐音响学、(2)音响生理学、(3)音响心理学、(4)律学
二、音乐美学:(1)音乐美学史、(2)音乐审美发生论、(3)音乐美原理、(4)音乐创作美学、(5)音乐表演美学、(6)艺术鉴赏美学、(7)音乐评论美学。
三、音乐史学:包括通史与专史两大类,范围涉及(1)声乐史、(2)歌剧史、(3)各种乐器演奏艺术史、(4)音乐体裁史、(6)各国音乐史、(7)断代音乐史、(8)音乐家传记、(9)图解音乐史、(10)舞蹈及舞曲史、(11)音乐年代学、(12)民族音乐史、(13)地方音乐史、(14)音乐教育史等等。
四、技术理论:包括一度创作范畴的的技术理论与二度创作范畴的技术理论两大类。前者统属音乐形态学,包括(1)旋律学、(2)和声学、(3)复调、(4)节奏学、(5)节拍学、(6)织体学、(7)乐器法、(8)配器法、(9)曲式与作品分析、(10)电脑在音乐中的应用、(11)基础理论研究(乐理、调试学、音阶学等);后来包括(1)指挥法、(2)音乐表演技术理论。
五、民族音乐学(即比较音乐学)
六、文本评论:(1)文献目录学、(2)音乐分类学、(3)古谱学、(4)音乐编辑校对研究、(5)音乐出版印刷研究。
七、乐器学:(复制、修理、改革)
八、词典学与术语学
九、图书档案研究
十、音乐图解学
十一、大众媒体:(1)音乐概论、(2)音乐评论、(3)音乐鉴赏。
十二、边缘学科:(1)音乐心理学、(2)音乐教育学、(3)音乐社会学、(4)音乐治疗学、(5)音乐社会心理学、(6)音乐教育心理学、(7)音乐考古学、(8)音乐人类学、(9)音乐与其他的比较研究:如音乐与文学、诗歌、舞蹈、戏剧、绘画、雕塑、书法、自然美等的比较研究。
音乐美学既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科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哲学与科学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学科,音乐美学具有哲学与科学的双重属性。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其高度的综合性与跨界性。它不仅仅停留在音乐学领域,而是广泛吸纳了现象学、符号学甚至心理学的理论视角来阐释表演的奥秘。我特别关注了关于“诠释的伦理”这一章节,作者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当一位表演者对原作进行大幅度改编或个性化处理时,他是在“背叛”作曲家的意图,还是在履行作为再创造者的责任?书中没有简单地下结论,而是通过多个历史案例的对比,展示了这种张力是如何推动音乐艺术不断前行的。此外,这本书对于“非语言沟通”的分析也极为细致,它用近乎人类学家的细致入微,描绘了乐团成员之间眼神的交流、指挥棒的每一次挥舞如何成为一种超越谱面的指令和反馈。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像经历了一次由内而外的“美学重塑”,它拓展了我对艺术表现力的理解边界,使我对每一次现场艺术体验都多了一层敬畏与审慎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时间顺序或流派划分,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美学命题层层递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身体性”在表演中的作用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很多人认为音乐表演是声音的艺术,但这本书深刻地提醒我们,表演者的身体——从指尖的触感、弓弦的摩擦,到舞台上的走位和姿态——都是音乐意义的载体。书中有一部分专门讨论了“沉默的语言”,探讨了在乐曲间隙,表演者与观众之间无声的交流如何塑造了整场演出的情感氛围。这部分内容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未发出的声音比发出的声音更具张力。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精彩的案例分析,比如对某位著名钢琴家在特定作品诠释上的争议性解读,作者并非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何为成功的诠释”,这种开放式的引导,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批判性思维,让我愿意带着更审慎的态度去对待未来听到的任何一场音乐会。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似乎完全跳脱了传统的“听众欣赏”的框架,转而从更宏观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语境来审视“音乐表演”这一行为本身。我特别欣赏它对“仪式感”的解构。作者探讨了音乐会作为一种社会仪式,是如何通过服装、场地布置、入场退场等一系列固定流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对音乐的接收和理解。比如,书中对比了街头艺人的即兴表演与国家大剧院的隆重演出,分析了环境如何重塑了同一段旋律的意义。更进一步,作者甚至触及了数字时代对现场表演美学的冲击,探讨了录音技术和直播对“在场性”的消解与重构。这些讨论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批判性,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过去习以为常的音乐消费模式。它不是在教你怎么听音乐,而是在邀请你思考,你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是如何定义了你所体验到的“美”。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深厚得有些令人望而生畏,但一旦你适应了那种严谨的学术语汇,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丰富意象。它更像是一部对“临场感”的深度田野调查报告,而非一本简单的理论指南。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于“技术”与“情感”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他尖锐地指出,过分追求技术完美反而可能扼杀音乐的生命力,真正的美学境界,是技术成为情感表达的自然延伸,而非炫耀的工具。书中用了很多篇幅来分析“现场的脆弱性”,即音乐表演一旦发生便不可逆转的特性,正是这种脆弱性赋予了现场艺术无可替代的价值。读到这里,我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舞台上的紧张与释然,作者笔下的音乐家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偶像,而是有血有肉、在巨大压力下进行创造的个体。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艺术的崇高感与人性的真实感并置,阅读过程是一次充满挑战但收获颇丰的精神洗礼。
评分这部《音乐表演美学》的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不像那些枯燥的理论教材,而是真正深入到了音乐表演的灵魂。作者似乎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演奏家或者指挥家,他对舞台上的每一个细节都观察得入木三分。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瞬间性”与“永恒性”的探讨,书中分析了音乐在现场演奏的那一刻是如何产生一种转瞬即逝却又深深烙印在听众脑海中的奇妙体验。例如,作者详细剖析了一位小提琴家在处理一个复杂乐句时,其呼吸、眼神乃至身体的微小晃动,如何共同构建出一种超越音符本身的张力。书中还涉及到许多不同流派的表演风格,从古典乐派的严谨规范到爵士乐的即兴自由,作者都没有简单地贴标签,而是深入挖掘了隐藏在这些风格背后的哲学基础和文化土壤。读完这些章节,我感觉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旋律和和声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存在”与“表达”的深层思考。这种将艺术实践与哲学思辨完美结合的写作手法,让人在阅读时既感到学术上的充实,又不失作为艺术爱好者的愉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