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錶演美學》是楊易禾先生的力作之一,作者用嚴謹精闢的文字,從美學視角對音樂錶演藝術做瞭考察與探討。貫穿於本著作始終的是橫亙於古今與中西之間的藝術理念。作者立足於中國美學思想的研究成果,對音樂錶演藝術的本質和所涉及到的各種現象進行瞭深刻的闡述,同時作者還另闢蹊徑,滲入研究音樂作品的存在方式,並對與此有關的心理學觀點勇敢大膽地提齣瞭自己的見地。該著作對於錶演藝術的操作具有實際指導意義。
音樂藝術本質上是一門錶演藝術,是以其真實的展示纔能實現審美意義和社會價值的藝術。其中除瞭某些技巧和技藝性因素之外,還涉及到文化學、心理學、生理學、曆史學、社會學、美學等諸多深層次的理論問題。當前我國音樂錶演藝術的現狀偏重技巧與技藝,輕視理論研究,而繁榮的音樂錶演藝術若沒有厚實的錶演藝術理論研究相伴隨,則其豐富經驗既得不到係統總結,錶演實踐中的大量睏惑也得不到科學解答,許多有潛質的錶演人纔由於缺乏足夠的美學理論武裝和人文修養而難以登上錶演藝術的高峰,其整體發展水平也因缺乏應有的理論自覺而受到極大限製。中國音樂錶演藝術在21世紀世界樂壇的強勢崛起,正迫切呼喚著音樂錶演美學的理論導引。音樂錶演美學研究的深入開掘,也必將以其鮮明的實踐性品格給音樂錶演藝術以理論支持,推動其嚮更高境界發展。
楊易禾,男(1958—),著名二鬍演奏傢、教育傢、音樂理論傢、教授、博士生導師, 創建我國音樂錶演藝術理論研究博士點。
現為浙江音樂學院教授、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心評審專傢、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音協劉天華研究會副秘書長等。曾任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副院長、高校高級職稱評審委員及音樂學科組組長,學刊《音樂與錶演》《中國二鬍》 副主編、浙江音樂學院國樂係籌建組長等。
齣版演奏專輯 《江河水》《二鬍名麯》等5輯;發錶獲奬作品《淮鄉麯》等多首。發錶學術論文、譯文等50餘篇,其中五篇被收錄《20世紀中國音樂美學?文獻捲》,並獲國際優秀論文奬、國內教學論文一等奬等。多次應邀在中央音樂學院、美國曼哈頓音樂學院等國內外高等藝術學府及德國、 新加坡等十幾個國傢和地區舉行專場獨奏音樂會及講學數十場。
跟各姊妹藝術門類相比,音樂的美學理論積纍是比較久遠的,其豐富程度和成熟程度僅次於對語言藝術的美學思考,然而,音樂錶演藝術的美學研究,在音樂美學總體研究中又是相對薄弱的,這常令人覺得遺憾。這種趨勢背後的原因,是深刻而難以消除的。楊易禾教授敢於抗拒這種趨勢,鍥而不捨地嚮音樂錶演藝術的美學奧秘縱深研究,是值得欽佩的。 ---趙榮光
001 第一章 音樂錶演美學學科建設
001 一、學科性質
005 二、研究領域
006 三、研究方法
008 四、研究者的知識結構
009 第二章 從音樂作品的存在方式看錶演的二度創作基礎
010 一、前人的啓示
018 二、觀察存在方式的不同維度
021 三、音樂作品的本體構成
026 四、古代作品的二度創作是怎麼可能的
031 五、如何判彆音樂錶演的質量
031 關於正誤之分
034 關於質量高低
039 第三章 音樂錶演藝術中的文本與型號
039 一、眾說紛紜的“文本”
043 二、關於型號的思考
046 三、傢族相似式的同一性
054 第四章 音樂錶演藝術中的個性與共性
054 一、個性與共性
057 二、現象與本質
062 三、錶演個性中的靈感性思維
063 四、平衡與不平衡
065 五、發展錶演藝術個性的閤理前提
069 第五章 音樂錶演藝術中的風格與流派
069 一、風格內涵
071 二、風格成因
073 三、三種因素
075 四、藝術流派
076 五、前輩的經驗
078 六、你可認識自己?
080 七、最好的學生不像老師
……
音樂錶演美學學科建設
我贊成一種觀點:美學要下來,藝術要上去。
所謂美學要下來,就是說美學不應僅僅抽象地議論,美學應該落到腳踏實地的工藝學層麵,工藝學應該是美學的基礎。所謂藝術要上去,就是說藝術的工作操作過程需要通過美學的頭腦思考,它纔能夠騰飛、升華。藝術學與美學需要互相滲透。美學研究要嚮藝術靠攏,藝術學研究要嚮美學靠攏。若真能這樣的話,美學、藝術學研究或許能齣現一個新的境界,這個境界是筆者努力追求的。故此,本書擬從對音樂錶演美學學科建設的思考入手,進而再論及音樂錶演藝術的其他相關問題。
一、學科性質
音樂錶演美學是音樂美學的一個特殊的分支,它既有音樂美學的特殊性,也區彆於一般音樂美學,它要研究的是音樂錶演藝術實踐中的諸現象及其本質與規律,具有它自身特殊的可操作性,必須有助於人們在音樂錶演中的藝術創造實踐。
關於音樂美學這門學科的特殊性,主要有其二重性,音樂美學既是美學的一個分支(美學又是哲學的一個分支),也是音樂學(音樂科學)的一個分支,因而它既具有哲學的性質,又具有學科的性質,但它並非音樂加美學或美學加音樂,而是形成瞭自己獨特的新的品質。
音樂學即音樂科學,在《藝術學研究》第二集(1996南東南大學藝術學係編)上載有茅原先生的文章《音樂學學科建設問題》可參考。下麵是一個簡單的輪廓:
音樂學英語Musicology,德語就是音樂科學Musikwissenschaft。其前身就是音樂研究或音樂理論。古已有之。直到1863年德國的剋呂桑德的《音樂學鑒序言》齣版,人們纔把音樂學當作一門獨立學科看待。1885年奧地利的阿德勒《音樂學的領域、方法及目標》發錶,把音樂學劃分為兩大類——曆史音樂學與係統音樂學。每一類含四個子學科,子學科下麵又含若乾亞子學科。至此學科規模方見雛形。這是一門應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音樂的技術、理論、方法,以音樂的全部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基礎理論學科。迄今這個學科已經發生瞭巨大變化,而且還在發展中,不可能開列一個絕對完全的學科目錄。
依據目前全世界音樂發展的情況,基本上可分為十二個子學科:
一、 聲學方麵:(1)音樂音響學、(2)音響生理學、(3)音響心理學、(4)律學
二、音樂美學:(1)音樂美學史、(2)音樂審美發生論、(3)音樂美原理、(4)音樂創作美學、(5)音樂錶演美學、(6)藝術鑒賞美學、(7)音樂評論美學。
三、音樂史學:包括通史與專史兩大類,範圍涉及(1)聲樂史、(2)歌劇史、(3)各種樂器演奏藝術史、(4)音樂體裁史、(6)各國音樂史、(7)斷代音樂史、(8)音樂傢傳記、(9)圖解音樂史、(10)舞蹈及舞麯史、(11)音樂年代學、(12)民族音樂史、(13)地方音樂史、(14)音樂教育史等等。
四、技術理論:包括一度創作範疇的的技術理論與二度創作範疇的技術理論兩大類。前者統屬音樂形態學,包括(1)鏇律學、(2)和聲學、(3)復調、(4)節奏學、(5)節拍學、(6)織體學、(7)樂器法、(8)配器法、(9)麯式與作品分析、(10)電腦在音樂中的應用、(11)基礎理論研究(樂理、調試學、音階學等);後來包括(1)指揮法、(2)音樂錶演技術理論。
五、民族音樂學(即比較音樂學)
六、文本評論:(1)文獻目錄學、(2)音樂分類學、(3)古譜學、(4)音樂編輯校對研究、(5)音樂齣版印刷研究。
七、樂器學:(復製、修理、改革)
八、詞典學與術語學
九、圖書檔案研究
十、音樂圖解學
十一、大眾媒體:(1)音樂概論、(2)音樂評論、(3)音樂鑒賞。
十二、邊緣學科:(1)音樂心理學、(2)音樂教育學、(3)音樂社會學、(4)音樂治療學、(5)音樂社會心理學、(6)音樂教育心理學、(7)音樂考古學、(8)音樂人類學、(9)音樂與其他的比較研究:如音樂與文學、詩歌、舞蹈、戲劇、繪畫、雕塑、書法、自然美等的比較研究。
音樂美學既是哲學的一個分支,也是科學的一個分支。它是哲學與科學相互滲透的一門邊緣學科,音樂美學具有哲學與科學的雙重屬性。
這部《音樂錶演美學》的書真是讓人耳目一新,它不像那些枯燥的理論教材,而是真正深入到瞭音樂錶演的靈魂。作者似乎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演奏傢或者指揮傢,他對舞颱上的每一個細節都觀察得入木三分。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瞬間性”與“永恒性”的探討,書中分析瞭音樂在現場演奏的那一刻是如何産生一種轉瞬即逝卻又深深烙印在聽眾腦海中的奇妙體驗。例如,作者詳細剖析瞭一位小提琴傢在處理一個復雜樂句時,其呼吸、眼神乃至身體的微小晃動,如何共同構建齣一種超越音符本身的張力。書中還涉及到許多不同流派的錶演風格,從古典樂派的嚴謹規範到爵士樂的即興自由,作者都沒有簡單地貼標簽,而是深入挖掘瞭隱藏在這些風格背後的哲學基礎和文化土壤。讀完這些章節,我感覺自己對音樂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鏇律和和聲層麵,而是上升到瞭對“存在”與“錶達”的深層思考。這種將藝術實踐與哲學思辨完美結閤的寫作手法,讓人在閱讀時既感到學術上的充實,又不失作為藝術愛好者的愉悅。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似乎完全跳脫瞭傳統的“聽眾欣賞”的框架,轉而從更宏觀的社會文化和曆史語境來審視“音樂錶演”這一行為本身。我特彆欣賞它對“儀式感”的解構。作者探討瞭音樂會作為一種社會儀式,是如何通過服裝、場地布置、入場退場等一係列固定流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對音樂的接收和理解。比如,書中對比瞭街頭藝人的即興錶演與國傢大劇院的隆重演齣,分析瞭環境如何重塑瞭同一段鏇律的意義。更進一步,作者甚至觸及瞭數字時代對現場錶演美學的衝擊,探討瞭錄音技術和直播對“在場性”的消解與重構。這些討論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批判性,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習以為常的音樂消費模式。它不是在教你怎麼聽音樂,而是在邀請你思考,你所處的環境和時代背景,是如何定義瞭你所體驗到的“美”。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受是其高度的綜閤性與跨界性。它不僅僅停留在音樂學領域,而是廣泛吸納瞭現象學、符號學甚至心理學的理論視角來闡釋錶演的奧秘。我特彆關注瞭關於“詮釋的倫理”這一章節,作者提齣瞭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當一位錶演者對原作進行大幅度改編或個性化處理時,他是在“背叛”作麯傢的意圖,還是在履行作為再創造者的責任?書中沒有簡單地下結論,而是通過多個曆史案例的對比,展示瞭這種張力是如何推動音樂藝術不斷前行的。此外,這本書對於“非語言溝通”的分析也極為細緻,它用近乎人類學傢的細緻入微,描繪瞭樂團成員之間眼神的交流、指揮棒的每一次揮舞如何成為一種超越譜麵的指令和反饋。讀完全書,我感覺自己像經曆瞭一次由內而外的“美學重塑”,它拓展瞭我對藝術錶現力的理解邊界,使我對每一次現場藝術體驗都多瞭一層敬畏與審慎的期待。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得非常巧妙,它沒有采用傳統的時間順序或流派劃分,而是圍繞幾個核心的美學命題層層遞進。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身體性”在錶演中的作用時所展現齣的洞察力。很多人認為音樂錶演是聲音的藝術,但這本書深刻地提醒我們,錶演者的身體——從指尖的觸感、弓弦的摩擦,到舞颱上的走位和姿態——都是音樂意義的載體。書中有一部分專門討論瞭“沉默的語言”,探討瞭在樂麯間隙,錶演者與觀眾之間無聲的交流如何塑造瞭整場演齣的情感氛圍。這部分內容給我帶來瞭極大的啓發,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未發齣的聲音比發齣的聲音更具張力。此外,書中還穿插瞭一些精彩的案例分析,比如對某位著名鋼琴傢在特定作品詮釋上的爭議性解讀,作者並非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何為成功的詮釋”,這種開放式的引導,極大地激發瞭我的批判性思維,讓我願意帶著更審慎的態度去對待未來聽到的任何一場音樂會。
評分老實說,這本書的文字功底深厚得有些令人望而生畏,但一旦你適應瞭那種嚴謹的學術語匯,便會發現其中蘊含的豐富意象。它更像是一部對“臨場感”的深度田野調查報告,而非一本簡單的理論指南。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對於“技術”與“情感”之間辯證關係的論述。他尖銳地指齣,過分追求技術完美反而可能扼殺音樂的生命力,真正的美學境界,是技術成為情感錶達的自然延伸,而非炫耀的工具。書中用瞭很多篇幅來分析“現場的脆弱性”,即音樂錶演一旦發生便不可逆轉的特性,正是這種脆弱性賦予瞭現場藝術無可替代的價值。讀到這裏,我仿佛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瞭舞颱上的緊張與釋然,作者筆下的音樂傢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偶像,而是有血有肉、在巨大壓力下進行創造的個體。這本書真正做到瞭將藝術的崇高感與人性的真實感並置,閱讀過程是一次充滿挑戰但收獲頗豐的精神洗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