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一:
正麵戰場抗戰8年,數韆公裏的抗戰防綫上,灑落著、飄蕩著的是130多萬官兵、愛國將領、戰鬥英雄的屍與骨、血與魂!
然而,正麵戰場的抗戰卻實實在在的失敗瞭,且敗得一塌糊塗。
何以如此?蔣介石“不想打”、“不會打”、“打不瞭”,或許就是其基本的原因。
軍事科學院戰爭戰略研究員李慶山傾心巨獻!
一部從戰略戰術角度全麵解讀蔣介石正麵戰場戰略部署、戰役打法的紀實著作!
編輯推薦二:
全麵抗戰初期,毛澤東是怎樣建言蔣介石的?
中國軍隊正麵戰場的戰略部署是什麼?
國民黨高官是如何解讀毛澤東“持久戰”、“遊擊戰”的?
正麵戰場的各大戰役究竟是怎麼打的?
“固守陣地”、“消耗敵力”、“不怕犧牲一切”、“處處設防,步步抵抗”……
蔣介石的抗戰訓話是“製勝法寶”還是“送命戰術”?
一部正麵戰場抗戰史,就是一部戰略戰術失誤史。
軍事科學院戰爭戰略研究員李慶山史上ZUI全盤點!
本書作者李慶山為軍事科學院戰爭戰略研究員,全書以詳實的史料客觀記述瞭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國正麵戰場抗戰的全過程。本書著重從戰略戰術角度QUANWEI梳理、解讀瞭國民黨軍隊對日作戰的戰略部署及戰術打法,明確指齣蔣介石“不想打”、“不會打”、“打不瞭”的抗戰真相,是一本瞭解正麵戰場抗戰紀實的必讀圖書。
李慶山,軍事科學院戰爭戰略研究員,多年來從事軍事理論、軍事人物、軍事曆史、戰爭戰略等研究。近年來,齣版的專著或主編的著作有:《新武器》《新軍隊》《新戰爭》《中外軍事名將》《軍史知識》《國門亮劍》《中國人民解放軍英雄部隊徵戰叢書》《抗戰知識讀本》等。
《正麵戰場抗戰真相》言簡意賅,內容全麵豐富,揭示瞭正麵戰場的真相,很值得一讀!
——中央軍委前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
《正麵戰場抗戰真相》對究竟怎麼看正麵戰場的得失與功勞大小,對蔣介石的抗戰指導,對國民黨軍的抗戰地位和作用等,都有很好的參考作用;對於人們如何認識戰爭與和平、愛國、反侵略等,都有較好的啓迪意義;對於進一步研究抗日戰爭史,也有一定的藉鑒價值。
——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軍事科學院前院長趙南起上將
楔子
第一章“九一八”;“我方應力避衝突”
1.在那隔海相望的地方
2.大陸政策"的形成
3.《對華政策綱領》
4.蔣介石密會田中
5.“滿濛”何以是“日本生命綫”
6.侵占東北作戰計劃與雙方兵力
7.“柳條湖事件”的策劃與發生
8.張學良為何不抵抗?
9.蔣介石“以公理對強權”
10.“國聯”
11.4個月零18天,日軍狂占3倍於日本的中國領土
第二章淞滬、長城、綏遠等多麵受敵;“攘外必先安內”
1.蔣中正遺囑
2.一對情人策劃瞭“一'二八事變”
3.十九路軍違令:欲與上海共存亡
4.日本把侵略魔爪伸嚮瞭華北,國民黨卻把鬥爭的矛頭指嚮瞭紅軍
5.《塘沽協定》的背後
6.馮玉祥東山再起
7.毛澤東為綏戰發來瞭賀電
8.斯大林主張中共要以蔣介石為主體的“聯蔣抗日”
9.國共是怎樣從對抗走上閤作的?
10.國民黨抗戰準備
第三章血濺盧溝橋;“不屈服,不擴大”
1.日“對華一擊論”甚囂塵上
2.當時的中國和日本的國力與軍力
3.日駐屯軍在盧溝橋重演瞭柳條湖事件
4.七七事變"的消息傳到廬山和延安之後
5.日本的緩兵之計
6.平津淪陷,宋哲元請求“嚴重處分”
第四章華北告急;“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
1.日本放棄“不擴大”方針
2.1937年8月國軍戰鬥序列
3.中共領導人齣席南京國防會議
4.將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新四軍
5.晉察綏前門被打開
6.兩條大動脈頭段上的抗爭
7.平型關大捷
8.閻锡山兵敗太原
9.第3集團軍總司令韓復榘被處
第五章“八一三”;“全部動員整個抗戰”
1.日海軍為建“戰功”製造瞭華東戰局
2.一場曆時3個月空前激烈的大會戰
3.蔣介石連續召開三次幕僚會議
4.遷都
5.日軍在南京展開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衛戍司令唐生智手下10萬大兵像風一樣的潰散瞭
6.希特勒對中日關係的態度
7.國民政府重新組織抗戰
8.日本重新製訂瞭對華政略和戰略
9.第五戰區作戰部署
10.血戰颱兒莊
第六章“摧毀蔣中樞”;方圓數韆裏大會戰
1.日本大本營計劃
2.保衛武漢的作戰部署
3一個自殺性的計謀,一種弱軍無奈的悲哀
4.毛澤東建言蔣介石
5.武漢東南長江兩岸的作戰
6.武漢東北方嚮的作戰
7.武漢東南江南幾個要點的作戰
8.會戰武漢而不戰於武漢
9.廣州不戰而陷
第七章“撲滅殘餘勢力”;十次會戰與作戰
1.蔣介石總結教訓
2.日本的侵華新略
3.南昌會戰:防禦沒守住,反攻沒奪迴
4.海南島及汕頭作戰:“幾乎不流血的登陸”
5.隨棗會戰:一次彈簧式行動
6.第一次長沙會戰:“頗有決戰之勢”
7.桂南會戰:蔣介石震怒不已
8.棗宜會戰:蔣介石最感危機的時刻
9.百團大戰:抗戰史中光輝的一頁
10.上高會戰:“緻人而不緻於人”
11.中條山會戰;“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
12.第二次長沙會戰:雙方均付齣瞭重大代價
13.化學戰、細菌戰、封鎖戰、襲城戰:絕滅人性的罪惡
第八章“建設大東亞新秩序”;聯盟抗日
1.日展開“大東亞新秩序”建設
2.中與美、英結成軍事同盟
3.策應香港英軍的“天爐戰”
4.中國遠徵軍入緬援英作戰
5.既不圖守地,也不謀殲敵
6.失而復得,得不償失
第九章孤注一擲;“跟進”式反擊
1.日本轉變侵華戰略
2.羅斯福邀蔣介石齣席四國首腦會議
3.正麵戰場唯一的一次獲勝的大規模進攻戰
4.消極抗戰、坐待勝利的一次大失敗
5.對日軍最後兩次進攻的反擊
6.最後的反擊
第十章無條件投降;獨吞勝利果
1.雅爾塔協定與美、蘇對日緻命一擊
2.日本嚮中國政府求和
3.日本天皇“為國傢前途計”而宣讀《終戰詔書》
4.蔣介石嚴令阻止中共武裝受降
5.日本嚮中國和盟軍投降
6.遣返戰俘與懲辦戰爭罪犯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一個民族或國傢,無論是在多麼和平、安定的時期,全民都應當有憂患意識,特彆是當國傢處於動蕩,甚至有外敵入侵、對己虎視眈眈的情況下,不僅要有強烈的憂患意識,而且要有隨時應付危亡的準備。
日本就是這樣一個民族。當美國“黑船”(佩裏率的艦隊)闖入日本浦賀海麵之後,全民不僅看到瞭美國陰森恐怖的“黑船像山一樣”的龐然大物!還迅速意識到瞭必須趕快行動起來、擺脫恐怖的重要性。
佩裏的艦隊停泊在江戶灣,每天都有絡繹不絕的人前來觀看,消息不脛而走。日本人不僅僅是齣於好奇,更主要的是齣於他們對國傢安危的擔心。看後,人人覺得“坐立不安,無所適從”,痛感必須加強海防。
當然,日本人的憂患還源自國土狹小、資源匱乏、災害頻發,也即“島國焦灼”。但日本人由憂患找齣瞭一條寬闊的活路,這就是:從外部、從海岸上找資源和財富,拓展生存的空間。內涵是:
我們幾乎什麼都沒有;
彆人有的我們必須得有。
日本為找到富國強兵之策,1854年!日本的學者、官員削尖腦袋將中國魏源寫的《海國圖誌》大量翻印,讀者如潮,在很短時間內就印刷瞭15版,維新派思想傢佐久間象山、橫井小楠等人讀瞭此書豁然開朗,其中“師夷長技以製夷”的思想,成瞭維新意識形態上的基礎。
半個多世紀後,美國著名漢學傢費正清談到《海國圖誌》時不無遺憾地說:
《海國圖誌》無論如何都是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一架好的望遠鏡,日本人如獲至寶,中國人卻視如洪水猛獸,當時的中國知識界很少有人願意認真閱讀——哪怕是翻一翻這本書。
相反!守舊的士大夫們謾罵之聲不絕於耳!他們無法接受書中對西方蠻夷的贊美之辭"更有甚者!還有人主張將《海國圖誌》付之一炬!因而,《海國圖誌》最終在本國僅印1000冊左右。
在近代被列為日本“思想國父”的福澤諭吉聽說此事後,不由得發齣一聲嘆息:完瞭,偌大一個中國完瞭。
日本維新功勛人物高杉晉作1862年到上海也聽說瞭此事,他同樣感慨道:清國徒然提倡闢見,因循苟且,空度歲月……故由此而至衰微也。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總喊著“沉沒”的島國,在“黑船”來訪後不久迅速崛起,且後來居上,躋身於瞭西方列強的行列。
清朝在經曆兩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痛失颱灣、遼東等大片國土的情況下,依然能安然自得,太平無事,上自朝廷、官府,下至士大夫,總是自恃疆土遼闊,人眾物阜,高枕無憂。即使邊疆有事,也覺得那相隔遙遠,無礙大局,與己無關,並不放在心上。甚至,失敗後也能轉化為阿Q精神或“鴕鳥心態”,動輒自稱“禮儀之邦”“天朝上國”。就算挨打瞭,還要說是“兒子打老子!”'因為有瞭這樣的高枕無憂,因為有瞭這樣的“阿Q心態”,豈不有日本後來大舉進犯中國之理!
……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在“看”故事,不如說是在“經曆”一段曆史。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他仿佛是一位親曆者,將那些塵封的細節娓娓道來。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一些細節的描寫,比如戰壕裏的泥土氣息,傷員的呻吟聲,或是戰士們在短暫休息時分享的幾句傢常話。這些細枝末節,卻恰恰構成瞭那個時代最真實的肌理,也讓書中的人物變得格外鮮活和立體。我之前讀過不少關於抗戰的書籍,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記錄戰爭的殘酷,更是在探尋人心深處的柔軟與堅強。作者在描繪人物時,並沒有臉譜化,而是展現瞭他們內心的掙紮、矛盾,以及在睏境中迸發齣的超凡的勇氣。我為那些在絕境中依然心懷信念的普通人感到動容,也為那些在炮火紛飛中依然堅守良知的人們而感到自豪。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另一麵,不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人類故事。每一次翻開,都讓我沉浸其中,無法自拔,仿佛親眼見證瞭那個偉大民族如何在苦難中崛起,又如何在絕望中尋找光明。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全方位的衝擊。它不僅僅是一次閱讀體驗,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作者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講述瞭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我以前總覺得抗戰史是嚴肅而枯燥的,但這本書卻將那些冰冷的事實,轉化成瞭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戰爭細節的描寫,比如戰士們在殘酷環境下所展現齣的樂觀和堅韌,以及普通民眾在遭受磨難後所展現齣的頑強生命力。這些細節,讓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的艱辛,也更加欽佩那些在黑暗中不屈不撓的人們。書中對於曆史事件的梳理也非常清晰,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當時復雜的地緣政治和軍事形勢。讀完之後,我感到自己對那段曆史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對中國人民的抗爭精神有瞭更崇高的敬意。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溫度,也讓我看到瞭人性的光輝。它讓我明白瞭,真正的偉大,往往就蘊藏在平凡的生命之中。
評分我一直以來都對近代史,尤其是抗日戰爭時期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很少有哪本書能像這本書一樣,將曆史的厚重感與人物的鮮活感如此完美地結閤在一起。作者的文字如同擁有魔力,能夠將那些久遠的畫麵重新鮮活起來,讓我仿佛親身置身於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我尤其被書中對於一些普通士兵和百姓的描寫所打動,他們的聲音,他們的苦難,他們的堅持,都讓我深刻地認識到,那場戰爭的勝利,是無數普通中國人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作者並沒有刻意去歌頌某一方,而是以一種客觀公正的態度,展現瞭當時社會各界的抗爭圖景,讓我看到瞭一個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際,所迸發齣的驚人凝聚力。書中的許多情節,都極具戲劇性和感染力,讓我時而緊張,時而悲傷,時而又充滿瞭敬意。它讓我對“犧牲”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戰爭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性、關於信仰、關於傢國情懷的宏大敘事。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瞭非常深刻的震撼,它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角,揭示瞭那個風雨飄搖年代裏,普通中國人在麵對侵略者時所展現齣的勇氣和智慧。我一直對那段曆史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很多時候,接觸到的故事都聚焦於宏大的戰役和犧牲,而這本書則更側重於那些鮮為人知,卻同樣可歌可泣的個人命運。作者的文字功底十分紮實,他能夠將復雜的曆史事件和人物情感描繪得淋灕盡緻,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親身感受那份沉重與堅韌。書中對於國民黨和共産黨在抗戰中的作用,也進行瞭更為客觀和細緻的梳理,這在我以往的閱讀體驗中是比較少見的。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而是勇敢地展現瞭那個時期不同群體、不同階層的人們在共同的目標下,如何剋服自身的局限,協同作戰。每一個章節都像一部跌宕起伏的電影,有緊張的諜報鬥爭,有感人至深的戰友情誼,更有麵對生死的抉擇。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曆史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對民族的韌性和人民的力量有瞭更崇高的敬意。它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用鮮活的案例,講述瞭一個關於生存、關於希望、關於不屈的故事。
評分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真實抗戰曆史的窗戶。以往對於抗戰的認知,可能更多來自於一些影視作品或者概括性的曆史介紹,總覺得少瞭一些細節和深度。而這本書,則以一種極為嚴謹和細膩的筆觸,將那個時代的復雜性呈現在我麵前。作者對於史實的考證非常到位,引用的資料翔實,分析的角度也十分獨到。我尤其欣賞的是,它並沒有將抗戰的功勞僅僅歸於某一方麵,而是更加全麵地展現瞭各個力量在國傢危難之際所扮演的角色和付齣的努力。書中的人物塑造也非常成功,每一個角色都仿佛是那個時代真實存在的縮影,他們的經曆、情感和抉擇,都讓我感同身受。讀到一些關於普通民眾在戰爭中遭受苦難,卻依然咬牙堅持的情節時,我常常潸然淚下。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背後的人性光輝,看到瞭在黑暗中,依然有人在努力守護著光明,在絕望中,依然有人在傳遞著希望。它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是一部關於民族精神的史詩。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好
評分購書到京東,優惠力度大。
評分不錯,産品質量很好。信賴京東
評分等待許久,值得一看的好書。
評分購書到京東,優惠力度大。
評分好看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