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領袖與中蘇關係的抉擇(1921—1966)

中國領袖與中蘇關係的抉擇(1921—1966)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邱海燕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現代史
  • 中蘇關係
  • 毛澤東
  • 曆史學
  • 政治學
  • 外交史
  • 冷戰史
  • 中國共産黨
  • 蘇聯史
  • 決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九州齣版社
ISBN:978751085009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49429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字數:20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在中蘇關係中,中蘇國傢關係和黨際關係是貫穿其中的主綫和輔綫。中蘇兩國各自的國傢利益與國、共兩黨對各自政黨利益的權衡,是蘊含其中的隱性因素。因此當中國領袖對中蘇關係抉擇之時,也是他們對國傢利益與政黨利益的權衡之際。本書以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為研究主體,以他們對中蘇關係抉擇時的利益權衡為主綫,以1921—1966 年中蘇關係史中的重大事件為案例,比較分析三位領袖在抉擇中蘇關係時的利益權衡。

作者簡介

  邱海燕,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部(籌)講師,曾就讀於大連外國語大學俄語係,俄語(語言文化)學士;國際關係學院(北京)國際政治專業,法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俄羅斯東歐中亞係,法學博士;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後流動站,國際政治專業,博士後;研究方嚮:蘇聯、俄羅斯對外政策,中俄關係。

前言/序言


《東方巨龍的呼吸:世界格局中的中蘇緣起與遠眺(1921—1966)》 引言 1921年至1966年,這是世界格局風雲變幻、東方巨龍掙紮騰飛的關鍵時期。中國共産黨自成立伊始,便與蘇維埃俄國——這個當時唯一存在的社會主義國傢,展開瞭一段影響深遠、錯綜復雜的互動。這段關係,不僅是中國革命與建設道路的探索,更是二十世紀國際共産主義運動、亞洲地區地緣政治以及大國博弈的縮影。本書《東方巨龍的呼吸:世界格局中的中蘇緣起與遠眺(1921—1966)》將撥開曆史的迷霧,深入探究在這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裏,中國領袖們如何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圍繞與蘇維埃政權的關係,做齣瞭一係列關乎民族命運的重大抉擇。 第一部分:播撒革命的種子——中蘇關係的萌芽與初步探索(1921—1949) 1921年,中國共産黨的成立,本身就帶有濃厚的國際色彩。受到十月革命的鼓舞,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將目光投嚮瞭遙遠的北方。共産國際作為當時的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領導者,在早期中國革命的組織、指導以及思想傳播上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書將詳細梳理共産國際對中共成立的推動作用,以及早期中國共産黨人在思想、組織和戰略上如何受到蘇聯模式的影響。 這一時期,中國共産黨麵臨著國民黨右派的政治清算,國民革命的失敗使得革命道路的選擇變得尤為艱難。本書將深入分析,在這一嚴峻形勢下,中國共産黨人如何藉鑒蘇聯的經驗,但又不拘泥於照搬,逐漸摸索齣適閤中國國情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其中,毛澤東等中國領袖如何在中蘇兩黨關係的大框架下,形成獨立自主的革命思想,並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和發展,將是本書著重探討的內容。 同時,本書也將關注中蘇兩國在民族解放、反帝鬥爭等共同目標下的閤作與分歧。例如,在抗日戰爭期間,蘇聯對中國抗戰的支持,以及中蘇兩國在延安時期的交往,都為理解這段關係提供瞭重要的視角。然而,即使在抗戰勝利的光輝背後,雙方在戰後中國政治格局的設想上也存在著微妙的差異,這些差異為日後關係的變化埋下瞭伏筆。 第二部分:風雨同舟的歲月——社會主義建設與中蘇同盟(1949—1950年代末)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革命進入瞭一個嶄新的階段,也開啓瞭中蘇關係的新篇章。本書將詳述新中國成立初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産黨人,如何在國傢百廢待興的情況下,選擇與蘇聯結盟,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經濟建設。 1950年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是這一時期的標誌性事件。本書將深入剖析條約簽訂的曆史背景、具體內容以及其對新中國建設的意義。我們將詳細考察蘇聯在經濟、軍事、技術等方麵的援助,以及這些援助對中國早期工業化進程的巨大推動作用。例如,著名的“156項重點工程”,正是蘇聯援助的産物,它們為中國初步奠定瞭獨立的工業化基礎。 然而,本書並非僅僅停留在歌頌式的敘述,而是將深入挖掘在這段“蜜月期”背後,中國領袖們在接受蘇聯援助和模式時所經曆的思考與抉擇。毛澤東提齣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並非與蘇聯援助相悖,而是在接受外部支持的同時,強調中國自身的發展潛力和主體地位。書中將分析毛澤東如何在中蘇兩國經濟和政治發展模式上,既藉鑒蘇聯經驗,又強調中國特色,例如在農業閤作化、手工業改造以及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中國共産黨人的探索和創新。 同時,本書也將觸及這一時期中蘇兩國在國際共産主義運動中的地位和互動。以斯大林去世為轉摺點,蘇聯的“解凍”政策以及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在中國國內引發瞭廣泛的討論和思考。中國共産黨人如何在繼承馬列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開始反思蘇聯模式的局限性,並為日後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埋下伏筆,這是本書將重點分析的。 第三部分:裂痕的顯現與分歧的深化——中蘇關係的走嚮(1950年代末—1966年) 進入1950年代末,特彆是1956年蘇共二十大之後,中蘇兩黨兩國關係逐漸顯露齣裂痕。本書將細緻梳理導緻這一轉變的深層原因。從意識形態的分歧,如關於“戰爭與和平”、“社會主義革命道路”的爭論,到國傢利益的衝突,再到領導人之間個人恩怨的糾葛,本書將力圖還原一個復雜而真實的曆史圖景。 本書將重點分析中國共産黨人在赫魯曉夫時期蘇聯對華政策調整下的反應。例如,蘇聯撤銷對華核項目援助,以及在其他經濟和政治問題上的壓力,都讓中國領導人深刻感受到在“老大哥”光環下的被動。毛澤東在這一時期提齣的“農村包圍城市”的理論,也逐漸延伸到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層麵,試圖構建一個不同於蘇聯模式的新的國際共運陣營。 本書將深入分析導緻兩國關係公開破裂的關鍵事件,例如1959年中蘇邊界衝突,以及1960年莫斯科會議上的公開論戰。這些事件不僅標誌著兩國關係的急劇惡化,更對整個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我們將審視中國領袖們如何在內外交睏的局麵下,堅持獨立自主的立場,並為中國自身的社會主義建設和對外政策尋求新的方嚮。 1966年,中國文化大革命的開始,標誌著中蘇兩國關係進入瞭最為緊張的時期。本書將分析這一事件的發生,以及它如何進一步加劇瞭中蘇之間的敵意。盡管篇幅有限,但本書將簡要提及文化大革命期間,中蘇兩國在意識形態、地緣政治等方麵的尖銳對立,以及中國如何在這種對立中,進一步鞏固瞭其獨立的國傢地位和發展道路。 結論 《東方巨龍的呼吸:世界格局中的中蘇緣起與遠眺(1921—1966)》旨在通過對這一曆史時期的深入考察,揭示中國領袖們在中蘇關係這一重大課題上所做的艱難抉擇。這不僅僅是兩個大國之間的互動,更是二十世紀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民族解放運動以及冷戰格局下國際關係演變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期望通過翔實的曆史資料和深入的分析,幫助讀者理解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並從中汲取關於國傢發展、大國關係以及獨立自主的深刻啓示。這段關係的演變,如同東方巨龍在風雨中發齣的呼吸,既有力量的勃發,也有麯摺的起伏,最終塑造瞭20世紀後半葉的中國與世界。

用戶評價

評分

《中國領袖與中蘇關係的抉擇(1921—1966)》這個書名,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大門。1921年,這是一個新生的開始,一個時代的孕育;1966年,則是一個關鍵的轉摺點,標誌著一個階段的深刻變化。在這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裏,中蘇兩國之間的關係,無疑是影響中國曆史走嚮的關鍵變量之一。我一直對那個時代中國的領導者們,如何在巨大的國際壓力和國內建設的需求下,處理與“老大哥”的關係充滿好奇。書名中的“抉擇”二字,精準地捕捉到瞭那個時期中國外交政策的精髓——它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的判斷與選擇。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那些被曆史塵封的細節,理解在那些充滿挑戰的關鍵時刻,中國領袖們是如何在閤作與獨立、信任與猜疑之間,為國傢尋找到一條最適閤自身發展的道路。

評分

讀到《中國領袖與中蘇關係的抉擇(1921—1966)》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個充滿革命激情與復雜國際鬥爭的年代。1921年,中國共産黨在上海的誕生,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序幕拉開,而隨後幾十年的曆程,尤其是與蘇聯這個東方巨人的關係,無疑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條至關重要的主綫。從最初的革命同盟,到後來的亦敵亦友,再到最終的分道揚鑣,中蘇關係的變化直接影響瞭中國的內政外交,甚至深刻地塑造瞭中國的國際地位。我一直對這段關係中的“抉擇”充滿瞭疑問: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中國領袖們,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麵對來自蘇聯的巨大影響,是選擇緊密追隨,還是在獨立自主的道路上艱難探索?書名中的“抉擇”二字,點齣瞭問題的核心,也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想知道,在那個曆史的十字路口,他們是如何權衡彼此的利益、意識形態的認同以及國傢安全的考量,最終做齣那些決定瞭國傢命運的關鍵選擇。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中國領袖與中蘇關係的抉擇(1921—1966)》,光是聽起來就很有分量。我一直對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尤其是中國共産黨崛起並塑造國傢命運的關鍵時期,充滿瞭好奇。1921年,中國共産黨的成立,如同在一個曆史的十字路口,未來的道路充滿瞭未知和挑戰。而1966年,這個時間節點,又似乎暗示著某種重大的轉摺,或許是中國內部政策的重大調整,又或許是國際局勢的劇烈變動,而中蘇關係,作為那個時代影響中國外交和內政的重要因素,其間的“抉擇”想必是充滿瞭戲劇性和深刻的思考。我特彆想瞭解,在麵對復雜的國內外環境時,中國領袖們是如何權衡利弊,做齣那些影響深遠的決定。這不僅僅是關於政治策略的博弈,更是關於國傢民族的未來走嚮。書名中的“抉擇”二字,更是將我拉入瞭那個充滿掙紮和智慧的時代,讓我渴望深入探究那些在曆史的關鍵時刻,領導者們內心的思緒與外部的壓力是如何交織在一起,最終塑造齣我們所熟知的中國。

評分

這個題目——《中國領袖與中蘇關係的抉擇(1921—1966)》,立刻把我帶入瞭那個充滿變革與挑戰的時代。1921年,中國共産黨的成立,開啓瞭一段波瀾壯闊的革命徵程。而1966年,又是一個充滿曆史張力的節點。這其中的關鍵,便是中國與蘇聯之間那段跌宕起伏的關係。我一直對那個時期中國的決策者們,如何在復雜的地緣政治格局和意識形態洪流中,為中國尋找一條獨立的道路而感到好奇。書名中的“抉擇”二字,正是點睛之筆,它暗示著這條道路並非坦途,而是充滿瞭艱難的取捨和充滿智慧的博弈。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那些曆史瞬間,領袖們是如何在國際風雲變幻中,審時度勢,權衡利弊,做齣那些關乎國傢前途命運的重大決策。這不僅僅是政治史的研究,更是一場關於國傢生存與發展的深刻思考。

評分

《中國領袖與中蘇關係的抉擇(1921—1966)》這個書名,給我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192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預示著中國革命的黎明;而1966年,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年份,似乎意味著一個時代的落幕與新篇章的開啓。而貫穿其中的,是中國與蘇聯之間那段錯綜復雜、跌宕起伏的關係。從最初的同誌加兄弟,到後來逐漸産生的裂痕,再到最終的公開對抗,這段關係無疑是中國在20世紀最重要、也是最具挑戰性的外交課題之一。我尤其想瞭解,在那個充滿意識形態鬥爭和地緣政治博弈的年代,中國領袖們是如何在維護國傢獨立自主與接受外部援助之間尋找平衡的。書名中的“抉擇”二字,直接點齣瞭問題的關鍵,也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探究的欲望。我渴望深入理解,在那些影響深遠的決策背後,蘊含著怎樣的戰略考量、情感因素以及曆史必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