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通過解密檔案反映瞭美國在冷戰時期有關太空安全和核戰略方麵的政策,以及為保持霸主地位與彆國的競爭及對彆國的遏製。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主題為“太空競賽與美國的太空安全戰略”,除瞭概述艾森豪威爾與肯尼迪兩屆政府的太空政策外,主要探討大國間太空競賽對主要國傢軍事、政治、思想、社會以及國際關係的深刻影響。下編的主題是“美國的核政策與核戰爭計劃”,通過對零星解密的美國所有國傢安全政策文件中機密的核戰爭計劃進行研究,力圖勾勒齣美國核應用政策的概貌。
作者簡介
張楊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曆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國史研究會常務理事,2008年度“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2012年度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入選者。在《曆史研究》《世界曆史》《美國研究》《西亞非洲》《當代中國史研究》等專業刊物上發錶學術論文多篇;獲得並承擔高等學校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專項資金、國傢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國傢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青年教師基金基礎性研究課題項目等多個課題項目。
目錄
前言/1
代序:冷戰國際史研究:世界與中國/1
一、冷戰國際史研究的學術特徵/2
二、冷戰國際史研究的熱點問題/13
三、冷戰國際史研究發展的新趨勢/20
上編:太空競賽與美國的太空安全戰略
艾森豪威爾政府時期美國的外層空間政策/3
一、斯普特尼剋之前的美國外層空間政策/4
二、“震蕩期”的美國外層空間政策/7
三、“平復期”的美國外層空間政策/10
四、對艾森豪威爾政府外層空間政策的一點思考/12
肯尼迪政府時期美國的外層空間政策/15
一、“威斯納報告”與肯尼迪時期美蘇空間冷戰的深化/15
二、冷戰威信爭奪與“阿波羅計劃”的確立/17
三、冷戰軍備競賽與肯尼迪政府的軍事空間發展/20
四、結語/23
“斯普特尼剋事件”與美國的“導彈差距”恐慌/26
一、“斯普特尼剋”之前美國的安全自信與安全恐慌/26
二、艾森豪威爾政府與“導彈差距”認知/30
三、冷戰政治與“導彈差距”的浮沉/41
美國第一顆偵察衛星計劃與美國的情報安全/51
一、“科羅娜”計劃齣颱的曆史背景/52
二、美國政府的“科羅娜”項目決策/54
三、“科羅娜”對保障美國國傢安全的作用/59
中國早期的空間發展與美國的因應策略/63
一、爭奪“空間第三”的鬥爭與美國的因應策略/64
二、1960年代中國尖端武器發展與美國對華空間決策/68
三、中國首顆衛星發射與中美早期空間對抗的冷戰根源/74
美國的外層空間政策與冷戰——兼論冷戰的知覺錯誤與過度防禦心理/77
一、外層空間政策的政治層麵/78
二、美國早期空間決策中的知覺錯誤/83
三、美國空間政策製定中的過度威脅預期/87
四、餘論/89
太空自由——以曆史視野讀解美國太空戰略/94
一、艾森豪威爾政府與“太空自由”原則的確立/94
二、“太空自由”抑或“太空控製”/99
三、美國文化傳統中的“太空自由”原則/103
冷戰科學傢與美國的空間決策——兼及肯尼迪政府科技政策轉型的動因/107
一、科學傢群體的冷戰政治轉嚮/108
二、冷戰競賽與肯尼迪政府的科技政策/111
三、美國科技政策轉型的心理因素/115
下編:美國的核政策與核戰爭計劃
“統一作戰行動計劃”與美國對中國的全麵核打擊方案(1960—1974)/121
一、SIOP-62與對中國的“大規模報復”核打擊計劃/123
二、SIOP-63與美國對中國的“實戰威懾”/130
三、SIOP-5與尼剋鬆政府對中國的核打擊政策/134
四、SIOP對中國安全的現實威脅/137
中國戰略核武器發展與美國早期ABM部署計劃/144
一、約翰遜政府時期中國戰略核武器發展與美國ABM部署爭議/145
二、尼剋鬆政府時期中國戰略核武器發展與美國ABM部署爭議/148
三、美國政府用ABM遏止中國戰略核力量的理論基礎/152
美國核戰爭計劃在新世紀的接續與再定位/156
一、“統一作戰行動計劃”及其在後冷戰時代的演變/157
二、“9·11事件”與係列“作戰計劃”的齣颱/160
三、從奧巴馬政府的核聲明政策看美國戰略作戰計劃的走嚮/162
美國對伊朗的核政策:一個曆史的解讀/168
一、美伊關係與美國對伊朗核問題態度的演變/169
二、美國對伊朗的預防性核遏製政策/173
三、美國對伊核政策的根源及效果評價/178
針對蘇聯集團的核戰爭藍圖——美國最新解密檔案譯介/183
參考文獻/208
精彩書摘
從一般知覺的角度齣發,美國麵臨蘇聯這樣強大的對手,應當進行必要的防禦,然而,冷戰暴露的是一種過度防禦心理的存在。1957年,美國福特基金會提交瞭一份對整個60年代國際關係影響深遠的報告,即蓋瑟報告。該報告危言聳聽地認為,蘇聯可能在1959年晚些時候以100枚攜帶百萬噸級核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嚮美國發動一次襲擊,屆時,平民將無處躲藏,而戰略空軍司令部將毀於旦夕。蓋瑟報告的一個後果就是美國60年代風行一時的“人工掩體”計劃。然而,最為危險也是非理智的計劃莫過於美國的“核戰爭計劃”(NuclearWarPlan)。早在冷戰初期,美國軍方就不斷有人提齣打一場“預防性戰爭”的主張,要趁蘇聯尚未強大到足以威脅或進攻西方之前,選擇有利時機對其實施核打擊。這樣一種計劃曾得到美國軍界和政界領導人的大力支持,以至決策層一直相持不下,直到1954年末,艾森豪威爾纔用國傢安全委員會第5440號文件(NSC5440)明確否決瞭打預防性戰爭的主張。然而另一種核戰爭計劃,統一作戰行動計劃(TheSingleIntegratedOperationalPlan:SIOP),卻作為一種現實的核戰爭藍圖存在著。2004年7月,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國傢安全項目組將一批統一作戰行動計劃文件解密公布,使我們得以初窺這場戰爭設計的全貌,也得以窺見美國製訂冷戰計劃的過度防禦性。統一作戰行動計劃是於1960年開始製訂的針對中蘇社會主義國傢的核打擊計劃,它是美國國傢安全中的最高機密,隻有總統和少數軍方人士纔瞭解其詳情。統一作戰行動計劃最為非理性之處是其確定核打擊目標時,不僅以軍事目標為打擊對象,而且把城市—工業目標也包括進去,其目的是為瞭摧毀對象國的持續生存能力,以便贏得戰爭。這一核戰爭計劃在此後美國曆屆政府一直延續下去,除瞭增加一些靈活性的修改外,以一場全麵核打擊對抗另一場核打擊的實質並沒有改變。統一作戰行動計劃的危險性之大、保密程度之高就連美國國會都深感擔憂。2000年美國參議員羅伯特·剋裏多次要求國防部將統一作戰行動計劃置於國會考察之下;2001年,拉姆斯菲爾德在參議院作證時,參議員蘭德裏歐再次提齣此事,但得到的迴答是:“這是一個總統決定的事。其接受行政部門的數量極少的人考察。……這是所有我能說的。”
……
前言/序言
《冷戰雙刃:失控的軌道與核陰影》 引言 冰封的北極,通訊被靜電撕裂;夜空中,衛星的微光化作嚴峻的審判。這不是科幻小說的開篇,而是冷戰時期,人類文明懸於一綫,核子末日陰影籠罩全球的真實寫照。當兩個超級大國將意識形態的鴻溝轉化為科技競賽的跑道,太空,這片曾經寜靜的領域,成為瞭雙方角力的新疆場。在這裏,每一顆衛星的升空,每一次導彈的試射,都可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將世界推嚮毀滅的邊緣。《冷戰雙刃:失控的軌道與核陰影》並非簡單迴顧那段曆史,而是深入剖析在那場曠日持久的較量中,美國如何以太空安全戰略為倚仗,構建其龐大的核戰爭體係,以及這一切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瞭現代國際安全格局,並留下瞭至今仍需警惕的深刻印記。 第一章:星辰大海的野心與恐懼——冷戰太空競賽的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尚未散盡,美國與蘇聯的意識形態分歧已迅速轉化為地緣政治的對峙。然而,真正點燃冷戰火炬的,是對未來戰爭形態的截然不同的設想。蘇聯在1957年成功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剋1號”,這一壯舉不僅震撼瞭全球,更在美國國內引發瞭巨大的恐慌。美國社會普遍認為,蘇聯在技術上的領先意味著其在軍事上的優勢,尤其是在導彈技術和戰略偵察能力方麵。 “斯普特尼剋危機”成為瞭美國太空戰略轉型的催化劑。艾森豪威爾政府迅速調整國傢戰略,將太空探索與國傢安全緊密聯係起來。太空不再僅僅是科學傢的實驗室,而是關乎國傢存亡的戰略高地。太空競賽的核心目標並非單純的科學發現,而是為瞭在潛在的核戰爭中獲得壓倒性的情報優勢,以及確保自身核武器的生存和打擊能力。本書將追溯這一時期美國太空戰略的萌芽,探討其早期目標,如偵察衛星的研發,以及這些舉措如何為後續更宏大的核戰爭計劃奠定基礎。我們將分析那些關鍵的決策時刻,以及當時美國領導層在技術、軍事和政治層麵的考量,理解太空軍事化的邏輯是如何一步步被推嚮深淵。 第二章:製高點的博弈——太空偵察與戰略預警的演進 太空競賽的本質,很大程度上是一場信息戰。誰能掌握更準確、更及時、更全麵的戰場信息,誰就能在核戰爭的陰影下擁有更大的主動權。美國在太空領域的投入,首先聚焦於情報收集。從早期的“萬花筒”計劃到後來的“Corona”係列偵察衛星,美國緻力於發展能夠拍攝蘇聯軍事設施、導彈發射場以及核武器部署情況的先進技術。這些高分辨率的影像資料,不僅為美國決策者提供瞭寶貴的戰略情報,也成為瞭評估蘇聯軍事意圖、調整自身核武庫部署的重要依據。 本書將詳細闡述美國在太空偵察技術上的發展曆程,分析其偵察衛星的演進軌跡,包括光學偵察、雷達偵察、電子偵察等不同類型衛星的功能與效用。同時,我們也將深入探討這些偵察活動所麵臨的技術挑戰,以及與之相伴的風險。例如,偵察衛星的軌道設計、信號傳輸的安全、目標識彆的精度等,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成為被對手乾擾或破解的薄弱點。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審視這些偵察能力如何被整閤進美國的戰略預警體係。預警衛星的齣現,旨在第一時間探測到敵方彈道導彈的發射,為美國的核反擊爭取寶貴的時間。這套體係的建立,標誌著太空已經成為核戰爭“第一擊”與“反擊”的生死時速的賽場。 第三章:核陰影下的天羅地網——美國太空軍事化的早期實踐 太空競賽並非僅僅是發射衛星,更意味著將軍事能力延伸至太空。早期,美國太空軍事化的實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戰略情報收集:如前所述,偵察衛星是太空軍事化的核心。它們為美國提供瞭前所未有的全球視野,使決策者能夠近乎實時地監控對手的軍事動態。 導彈預警係統:部署在軌道上的預警衛星能夠探測到彈道導彈發射時産生的紅外信號,及時嚮地麵指揮中心發齣警報。這極大縮短瞭對敵方攻擊的反應時間,是核威懾理論中的關鍵環節。 通信與導航支持:早期的軍事通信衛星雖然技術相對粗糙,但為戰略指揮提供瞭一定程度的獨立性和安全性。而導航衛星的初步構想,也為後來的精確打擊能力埋下瞭伏筆。 反衛星武器的萌芽:隨著雙方太空能力的增強,發展能夠摧毀對手衛星的武器係統也提上瞭議事日程。盡管在冷戰早期,反衛星武器的應用受到諸多限製,但其研究與發展始終伴隨著太空軍事化進程。 本書將詳細考證美國在這些領域的早期探索,分析其技術路綫圖,以及這些軍事應用如何被納入更廣泛的核戰爭計劃中。我們將探討,當太空能力與核武器相結閤時,所産生的“天羅地網”效應——即通過太空偵察、預警和通信,構成一個能夠精確實施核打擊並有效應對核反擊的體係。這不僅僅是技術的堆砌,更是戰略思維的演變,將冷戰的對抗推嚮瞭一個更為危險的維度。 第四章:沉默的裁決——導彈防禦係統與太空的隱秘角色 在核戰爭的邏輯中,如何減少自身損失與如何有效打擊對手同等重要。導彈防禦係統(MD)的齣現,正是基於這種需求。而太空,在導彈防禦的構想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早期的導彈防禦係統,如“哨兵”計劃,雖然其主要載體是地麵雷達和攔截導彈,但其對目標的探測、跟蹤和攔截,都離不開太空偵察和預警衛星提供的信息支持。 本書將重點分析美國在冷戰時期發展導彈防禦係統的努力,探討其技術瓶頸和戰略考量。我們將深入挖掘太空在其中扮演的隱秘角色: 目標識彆與跟蹤:太空偵察衛星能夠識彆和跟蹤來襲導彈的軌跡,為地麵防禦係統提供精確的目標參數。 早期預警與響應:預警衛星能夠提前發現導彈發射,為導彈防禦係統的啓動爭取寶貴的時間。 潛在的太空反導能力:雖然早期反衛星武器更多被視為進攻性武器,但理論上,摧毀敵方偵察和預警衛星,也能夠削弱其導彈防禦能力。 我們將解析,為何盡管部分導彈防禦計劃在技術上遭遇挫摺,但其背後所蘊含的將太空能力融入全麵核戰爭體係的邏輯,卻從未停止過。這種對太空軍事化的不懈追求,不僅加劇瞭軍備競賽,也使得全球的核安全局勢更加撲朔迷離。 第五章:失控的軌道與核陰影的遺産——太空安全戰略的深遠影響 冷戰的結束,並未讓太空軍事化的衝動消失,反而以新的形式延續。美國在冷戰時期積纍的太空技術和戰略經驗,為後來的全球軍事態勢發展奠定瞭基礎。本書將著眼於冷戰時期美國太空安全戰略與核戰爭計劃研究留下的深遠遺産: 軍事衛星的常態化部署:曾經是尖端科技的軍事衛星,如今已成為各國軍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涵蓋通信、導航、偵察、預警等多個領域。 太空軍事化的新挑戰:隨著技術的進步,太空武器化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設想。反衛星武器、定嚮能武器等新型太空武器的齣現,使得太空衝突的風險日益增加。 太空主權與國際法:太空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以及太空軍事化的潛在衝突,引發瞭關於太空主權、國際法治的深刻討論。 核威懾理論的持續演變:太空能力與核武器的融閤,使得核威懾理論不斷演變,從最初的“相互確保摧毀”(MAD)走嚮更復雜的“精確打擊”與“有限核戰爭”的設想。 《冷戰雙刃:失控的軌道與核陰影》旨在揭示,在那段被核陰影籠罩的特殊時期,美國是如何通過太空安全戰略,構建和強化其核戰爭計劃。本書的研究,並非對曆史的迴溯,而是對當下國際安全格局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們,當年在太空軌道上投下的每一顆棋子,都在無形中塑造瞭今天的世界。理解那段復雜的曆史,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應對當前和未來的太空安全挑戰,避免重蹈覆轍,確保人類文明的和平與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