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8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历年真题及标准预测试卷(套装2册)

中公版·2018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历年真题及标准预测试卷(套装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公教育湖北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著
图书标签:
  • 教师招聘
  • 湖北教师招聘
  • 教育理论
  • 真题
  • 公考
  • 中公教育
  • 教材
  • 考试辅导
  • 综合知识
  • 2018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1225063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0636
品牌:中公教育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7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8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是在依据湖北省教师招聘教育理论综合知识的考试要求并深入研究湖北省历年真题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此书具有以下特色:
  1.正文讲解前设置备考指导,包括考情分析和题型解读两部分,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内容,学习备考方法。
  2.正文采用双色设置,对常考考点进行了波浪线标注,使考生复习时明确重点所在,更有针对性。
  3.设置考题再现板块,精选典型的真题,以此突出真题考查形式,让考生明确考查重点。
  4.知识拓展部分对重要知识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可以扩展考试的思路和知识面。
  5.重点章节后辅以模拟试题,有助于即学即练,巩固复习效果。
  《中公版·2018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历年真题详解及标准预测试卷》由中公教育湖北教师招聘考试研发团队结合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考情及考试要求倾力编写而成。中公教育立足教学研发,紧随考情变化,不断更新试卷结构及内容。试卷参考答案详尽准确,试题解析在精简明确的前提下,努力做到对相关考点知识进行适当拓展。购书享有移动自习室配套全方位服务——核心考点轻松学+在线题库任意练+考友圈答疑解惑+视频直播免费看,四位一体陪伴考生备战。教材和历年真题试卷搭配使用效果更佳!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综合知识》结合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的考试真题,构架起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改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写作七部分内容有机结合的知识体系,是一本专门针对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学科的教材。本教材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从基础、重要的考点出发,深入浅出地向考生讲解各个知识点,使考生能透彻地理解知识点,从而烂熟于心。全书共设下面几大部分:
  一、前言:考生通过其中的内容可以快速了解本书的使用方法,方便复习活动开展。
  二、备考指导:其中的考情分析、题型解读、备考策略帮助考生明确真题考查的具体信息。
  三、正文内容:正文部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改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写作七部分内容。每一章在保留精华内容的基础上,相应考点放有考题再现、知识拓展和牛刀小试,方便考生学练结合。
  五、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课程:帮助考生了解各类讲授课程的基本信息。
  六、中公移动自习室:核心考点经过精挑细选,聚焦考试重难点内容;在线题库可以帮助考生进行模拟演练;考友圈方便考生间互动答疑,开阔复习思路,增强复习效果。
  《中公版·2018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历年真题详解及标准预测试卷》结合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要求、命题特点及考试真题,对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的命题趋势进行预测,并编辑了本套试卷。帮助考生从整体把握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的考试范围,熟悉题型,未雨绸缪。本试卷包含9套真题与8套标准预测试卷,题型全面,题量丰富,题目难易度与真题吻合,参考答案解析详细,让考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目录

《中公版·2018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综合知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2)
思维导图(2)
考点梳理(2)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3)
牛刀小试(23)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25)
思维导图(25)
考点梳理(25)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25)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32)
牛刀小试(39)
第三章教育目的(41)
思维导图(41)
考点梳理(41)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41)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45)
牛刀小试(50)
第四章教育制度(52)
思维导图(52)
考点梳理(52)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52)
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特征(55)
第二节我国的学制(56)
牛刀小试(59)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62)
思维导图(62)
考点梳理(62)
第一节学生(62)
第二节教师(66)
第三节师生关系(73)
牛刀小试(76)
第六章课程(79)
思维导图(79)
考点梳理(79)
第一节课程概述(79)
第二节课程目标(84)
第三节课程设计(86)
第四节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89)
第五节课程资源(93)
牛刀小试(95)
第七章教学(98)
思维导图(98)
考点梳理(99)
第一节教学概述(99)
第二节教学过程(102)
第三节教学原则(106)
第四节教学方法(109)
第五节教学组织形式(114)
第六节教学模式(117)
第七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18)
第八节教学评价(122)
牛刀小试(125)
第八章德育(128)
思维导图(128)
考点梳理(128)
第一节德育概述(128)
第二节德育内容(131)
第三节德育过程(133)
第四节德育原则(136)
第五节德育模式(138)
第六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140)
牛刀小试(144)
第九章班主任与班级(147)
思维导图(147)
考点梳理(147)
第一节班主任工作(147)
第二节班级与班级管理(155)
第三节良好班集体的培养(158)
牛刀小试(160)
第十章课外、校外教育(163)
思维导图(163)
考点梳理(163)
第一节课外、校外教育概述(163)
第二节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164)
第三节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与要求(165)
牛刀小试(166)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68)
思维导图(168)
考点梳理(168)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意义和方法(168)
第二节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71)
第三节心理的实质(173)
牛刀小试(175)
第二章认知(177)
思维导图(177)
考点梳理(178)
第一节感觉(178)
第二节知觉(179)
第三节意识与注意(183)
第四节记忆(187)
第五节想象(196)
第六节言语与思维(198)
牛刀小试(203)
第三章情绪、情感和意志(206)
思维导图(206)
考点梳理(206)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206)
第二节意志(211)
牛刀小试(215)
第四章个性心理(217)
思维导图(217)
考点梳理(217)
第一节需要(217)
第二节能力(219)
第三节人格(224)
牛刀小试(230)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234)
思维导图(234)
考点梳理(234)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况(234)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236)
牛刀小试(237)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239)
思维导图(239)
考点梳理(239)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239)
第二节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244)
第三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246)
牛刀小试(248)
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251)
思维导图(251)
考点梳理(251)
第一节学习概述(251)
第二节行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254)
第三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259)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64)
第五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267)
牛刀小试(269)
第四章学习心理(273)
思维导图(273)
考点梳理(274)
第一节学习动机(274)
第二节学习策略(282)
第三节学习迁移(289)
第四节知识的学习(293)
第五节技能的形成(300)
第六节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305)
第七节态度与品德的形成(311)
牛刀小试(318)
第五章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324)
思维导图(324)
考点梳理(324)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论(324)
第二节学生心理辅导(327)
第三节教师职业心理(337)
牛刀小试(345)
第一章我国课程改革概述(350)
思维导图(350)
考点梳理(350)
第一节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与理论(350)
第二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351)
牛刀小试(352)
第二章新课程带来的变革(354)
思维导图(354)
考点梳理(354)
第一节教育观念的变革(354)
第二节学习方式的变革(357)
第三节课程组织的变革(358)
牛刀小试(362)
思维导图(366)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367)
考点梳理(367)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知识(367)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范畴(369)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371)
牛刀小试(375)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378)
考点梳理(378)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养成概述(378)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养成(379)
牛刀小试(382)
思维导图(386)
考点梳理(386)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386)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394)
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400)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405)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例》(408)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410)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415)
八、《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416)
九、《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417)
十、《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419)
十一、《学校工作卫生条例》(420)
十二、《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420)
牛刀小试(422)
考点梳理(426)
牛刀小试(435)
湖北省直、武汉市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小学(幼儿)D类笔试课程体系(437)
湖北省农村义务教师笔试课程体系(437)
湖北省教师招聘面试课程体系(438)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439)

《中公版·2018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历年真题详解及标准预测试卷》
试题部分
2017年7月15日湖北省荆州市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教育类试题(精选)(1)
2017年6月10日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局招聘人事代理教师考试试题(精选)(10)
2017年5月14日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教育系统招聘考试试题(精选)(13)
2017年5月13日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试题(19)
2017年4月7日湖北省武汉市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西湖区)教育局校园招聘教师岗位试题(28)
2017年3月26日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A试题(30)
2016年7月16日湖北省荆州市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教育类试题(精选)(34)
2016年6月25日湖北省孝感市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教师岗考试试题(40)
2016年5月14日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试题(46)
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标准预测试卷(一)(55)
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标准预测试卷(二)(66)
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标准预测试卷(三)(77)
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标准预测试卷(四)(85)
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标准预测试卷(五)(93)
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标准预测试卷(六)(97)
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标准预测试卷(七)(101)
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标准预测试卷(八)(107)
答案部分
2017年7月15日湖北省荆州市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教育类试题(精选)
参考答案及解析(113)
2017年6月10日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局招聘人事代理教师考试试题(精选)参考答案及解析(119)
2017年5月14日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教育系统招聘考试试题(精选)参考答案及解析(121)
2017年5月13日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125)
2017年4月7日湖北省武汉市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西湖区)教育局校园招聘教师岗位试题
参考答案及解析(130)
2017年3月26日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A试题
参考答案及解析(132)
2016年7月16日湖北省荆州市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教育类试题(精选)
参考答案及解析(135)
2016年6月25日湖北省孝感市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教师岗考试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139)
2016年5月14日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144)
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标准预测试卷(一)参考答案及解析(149)
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标准预测试卷(二)参考答案及解析(156)
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标准预测试卷(三)参考答案及解析(162)
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标准预测试卷(四)参考答案及解析(167)
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标准预测试卷(五)参考答案及解析(172)
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标准预测试卷(六)参考答案及解析(175)
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标准预测试卷(七)参考答案及解析(178)
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标准预测试卷(八)参考答案及解析(183)

精彩书摘

  第三部分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心理发展与教育
  ●学习与学习理论
  ●学习心理
  ●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况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应用学科之一,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育心理学具有双重任务:一方面,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及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及条件,从而使心理学科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研究如何运用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才能起作用。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一方面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社会文化差异等。年龄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水平的差异;另一方面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这两个方面的差异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2.教师
  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
  4.教学媒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从简单的实物、口头语言、书本、录音、录像,到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如温度和照明)、教学设施(如桌椅、黑板和投影仪等)以及空间布置(如座位的排列)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2.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如教学目标的选择、题材的安排以及环境的设置等),组织教学活动(如讲演、讨论、练习以及实验等),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如信息的呈现、课堂提问与答疑等),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此外,教师还要进行教学管理,调节教学进程,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3.评价、反思过程
  评价、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预测并及时干预学生。
  第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第三,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第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研究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即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其本质、规律与机制,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遵循客观性原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
  (二)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指在研究心理现象时应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而加以综合考虑,这样才更有可能把握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本质及它们的必然联系。
  (三)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试验手段与方法应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特别是对于人类被试而言,这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道德原则。
  (四)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从实际的需要出发,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心理学从与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发展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家多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心理学化”思想。德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赫尔巴特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其他对教育心理学发展与创立做出贡献的学者与著作汇总如下:
  表3-1-1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代表人物及影响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20世纪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发展迅速,也成为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到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20世纪30年代,苏联教育心理学在理论探索方面,贡献较大的是维果斯基、布隆斯基和鲁宾斯坦。他们的思想为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维果斯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926年,心理学家陆志韦翻译出版了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
  到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学习和介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这对我国教育心理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2018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历年真题及标准预测试卷(套装2册) 内容介绍: 本套装精心汇编了2018年度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所需的全部核心知识与应试技巧,共分为两册,旨在为广大考生提供一套全面、系统、实用的备考方案。 第一册:教育理论综合知识 本册内容严格依据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大纲,全面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两大核心学科的理论精髓。编排上,力求逻辑清晰,循序渐进,让考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逐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育学部分: 教育基本理论:系统阐述了教育的起源、本质、功能、目的,以及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的相互关系。详细解读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思想流派,如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加涅的学习层次理论等,并结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分析了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新理念。 教育制度与政策:深入剖析了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包括教育的层次、类型、结构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体制。详细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并重点梳理了国家和湖北省在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公平、教育现代化等方面的最新政策导向。 课程与教学论:系统讲解了课程的定义、种类、开发与设计原则,重点关注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应用。详细介绍了各种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特别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教学理念在实际课堂中的落地。 德育与班级管理:深入探讨了德育的本质、原则、目标、内容与途径,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详细讲解了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方法与技巧,包括班级组织、班风建设、学生心理辅导、家校沟通等,旨在帮助考生掌握构建良好班级氛围的关键要素。 教育心理学基础:涵盖了学习心理、发展心理、认知心理、情感心理等多个方面。详细解读了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迁移、遗忘等学习过程中的关键心理现象。深入分析了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如何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详细阐述了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强调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终身学习等职业操守。分析了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职业观。 教育学部分: 教育发展史:梳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教育发展脉络,重点梳理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西方教育思潮的演变。 教育研究方法:介绍了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等。 第二册:历年真题及标准预测试卷 本册旨在帮助考生熟悉考试形式、题型、难度,并通过模拟演练,检验学习效果,精准查漏补缺。 历年真题精选: 精选了近年来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出现过的真题,并进行了详细的解析。解析部分不仅提供了标准答案,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了题目背后的考点、考法,以及出题逻辑。通过对真题的深入研究,考生可以: 把握考试命题趋势:了解命题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预测未来考试可能考察的方向。 熟悉题型与解题技巧:掌握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各类题型的答题策略和技巧。 检验知识掌握程度:通过实战演练,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哪些知识点上存在薄弱环节。 提升答题效率与准确性:通过反复练习,熟悉考试节奏,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 标准预测试卷: 根据最新的考试大纲和历年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设计了多套高质量的模拟试卷。这些试卷在题型、题量、难度、知识点分布等方面都力求与真实考试高度契合,旨在为考生提供一次逼真的模拟考试体验。 模拟实战演练:考生可以按照真实的考试时间限制,认真完成每一套预测试卷,模拟考试场景,培养良好的考试心态和应试习惯。 精准诊断评估:每套试卷均配有详细的标准答案和解析。考生在完成测试后,可以通过对照答案,找出错误之处,并结合解析,深入理解错误原因,巩固相关知识。 针对性复习指导:通过预测试卷的得分情况和错题分析,考生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在哪些模块、哪些知识点上存在不足,从而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调整复习计划,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最需要加强的环节。 本套装的优势: 1. 权威性:内容紧扣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大纲,由资深教育专家和命题研究团队倾力打造,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指导性。 2. 系统性:涵盖了考试所需的所有教育理论知识,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帮助考生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 3. 实操性:历年真题的详细解析和高仿真度预测试卷,为考生提供了宝贵的实战演练机会,有效提升应试能力。 4. 全面性:套装设计,内容互补,既有理论知识的系统梳理,又有实战模拟的强化训练,满足考生不同阶段的备考需求。 5. 针对性:充分考虑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的特点,直击考点,帮助考生节约宝贵的复习时间,提高备考效率。 适用人群: 所有报考2018年度湖北省中小学、幼儿园及其他各类学校教师岗位的人员。 希望系统复习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考生。 希望通过真题演练和模拟测试,检验备考效果,提升应试技巧的考生。 寻求一套全面、权威、实用的备考资料的考生。 备考建议: 第一步:通读第一册“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学习过程中,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将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第二步:利用第二册“历年真题”,进行阶段性检测。在掌握一定知识基础后,认真完成真题,并仔细研究解析,理解考点和解题思路。 第三步:进行模拟考试。在复习后期,严格按照考试时间,完成预测试卷,检验备考成果,并针对错题进行查漏补缺。 第四步:回归教材,强化薄弱环节。通过真题和模拟试卷暴露出的问题,及时返回第一册教材,深入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 预祝各位考生在2018年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套“中公版”的教材,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装帧和排版处理得相当专业,印刷清晰,几乎没有看到错别字,这在动辄几万字的教辅材料里是个非常难得的优点,至少在阅读体验上就先赢了一大截。我主要关注的是它对“教育理论综合知识”部分的覆盖度,坦白说,它像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存在,从教育学原理到心理学基础,再到教育法规,基本涵盖了我们能想到的所有考点范围。我特别欣赏的是,它在穿插理论解析的时候,会用一些小方框来标注“历年高频考点”或者“易混淆知识点辨析”,这种设计极大地节省了我们反复对比不同章节的时间。比如,在讲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时,它会立即对比行为主义的核心差异,并给出历年真题是如何设置陷阱的实例。但是,我发现它在对一些前沿的、更偏向“素养导向”的教育理念的阐述上,略显保守和传统,可能2018年的版本在跟进最新的国家课程标准方面,不如后来的版本那么“与时俱进”。所以,如果你的目标是追求绝对的高分和对新政的完美把握,这套书更多地是打地基的作用,上层建筑还需要自己用最新的政策文件去添砖加瓦。

评分

这套教材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手里紧紧握着一把通往考场的“万能钥匙”,但钥匙本身也需要细细打磨才能开锁。我得说,光是冲着“2018年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这个名头,就让人心里踏实了不少。毕竟时效性在应试资料里太重要了,教育理论瞬息万变,去年的政策和今年的考点可能就差了那么一点点微妙的措辞。拿到书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套厚厚的真题卷子,那种带着实战气息的试卷堆起来,简直就是一座无形的压力山,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信心。我花了整整一周时间,把2017年所有能找到的真题都过了一遍,发现这套书里的解析确实做到了细致入微,它不仅仅告诉你“答案是C”,更会把A、B、D为什么错也分析得清清楚楚,尤其是那些牵涉到新《教师法》或者最新教育改革方向的题目,标注得尤其醒目。不过说实话,理论综合知识那部分,内容量实在太大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串联有时需要自己多下功夫去构建框架,感觉更像是一部详尽的参考工具书,而非一套经过高度提炼的应试宝典。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考生来说,可能需要配合更高阶的导图梳理,否则很容易迷失在知识的海洋里。

评分

坦白讲,我购买这套教材主要是冲着它庞大的真题量和号称的“标准预测试卷”去的,毕竟在应试教育的逻辑下,研究出题人的思路比埋头苦读所有理论都来得更有效率。事实证明,真题的梳理确实是这套书的亮点,它清晰地揭示了湖北省历年教师招聘考试的“偏爱”与“雷区”,让我能够合理分配复习精力,不再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极少出现的冷门知识点上。然而,我们必须承认,2018年的教材,在面对如今越来越强调核心素养和跨学科融合的教学趋势时,其理论基础部分的广度固然够,但深度和前瞻性上,多少会显露出一丝时代的局限性。例如,关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案例分析,与现在在线教育的成熟度相比,显得有些过时了。所以,这本书更适合作为打牢基础、掌握历年考点脉络的基石,它提供了坚实的“过去”和“现在”的考试框架,但对于展望未来考题可能的新方向,读者需要结合更近期的教育热点和政策文件进行补充和更新,否则可能在某些创新题型上失分。

评分

从一个已经经历过教师考试的旁观者角度来看,这套教材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体系性”和“针对性”上。它就像是一个结构严谨的知识树,把所有可能考到的知识点都挂在了对应的枝干上。我尤其看重它对《教师法》等法规的讲解深度,很多条款的理解,仅仅背诵原文是远远不够的,但书中通过案例化的方式解释了这些条款在实际教学情境中可能如何被应用或考核,这一点非常实用。此外,预测试卷里的“参考答案”部分,不仅仅给出了得分点,还很贴心地标注了“优秀参考答案”与“合格参考答案”的区别,这种对得分标准的量化描述,对于主观题的备考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但是,如果要说缺点,那就是这套书的理论部分,在对某些教育心理学实验的介绍上,深度略有不足,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对实验背后的方法论探讨相对简略,这对于那些想冲击顶尖分数的考生来说,可能会略感遗憾,需要额外补充更偏学术性的阅读材料来充实自己的知识背景。

评分

这套两册套装的重量感,让我一上手就知道它绝对不是什么“轻量级”的复习资料。我花了大量时间研究那本历年真题及标准预测试卷,说实话,这部分内容是这套书的灵魂所在。它把近几年的真题按照知识模块进行了系统性的重组,而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这个编排逻辑非常赞赏。比如,所有关于“德育方法”的真题会被集中在一起分析,这使得考生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年份的考察侧重点是如何微调的。更棒的是,它的“标准预测试卷”部分,试卷的难度和出题风格与当年的真题高度吻合,尤其是对于那些时间控制和答题策略的模拟,提供了绝佳的练习平台。我正是通过严格按照预测试卷给出的时间限制来完成答题,才发现自己在论述题的时间分配上存在严重问题。然而,关于理论综合知识的讲解部分,个人认为略显堆砌,很多概念的引用和阐述稍显晦涩,对于初次接触教育学理论的学习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阅读好几遍才能真正理清头绪,缺乏那种一语道破天机的精炼感。

评分

书本和试卷对考试十分有用

评分

好好好好好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还不错的,考试用书。

评分

删了一些题目,总体还不错

评分

宝贝挺好的,不错。

评分

正版

评分

内容比较全面,也很详细,指导性很强?值得推荐,是不错的备考教材。但是因为是理论知识,主要还是要自己背诵和记忆,加油吧!

评分

教材到了,速度很快,还不错,很好用,都是真题,马上就要考试了,加油!做题!背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