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国神游

诗国神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元洛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文化
  • 历史
  • 神话
  • 旅行
  • 文学
  • 中国古典诗词
  • 诗意
  • 传统文化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651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7330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7
字数:3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李元洛乃当代著名诗歌评论家。其著作《万遍千回梦里惊——唐诗之旅》、《曾是惊鸿照影来——宋词之旅》等风行多年,深受广大读者好评。

  2.文学小品的笔法,语言雅隽,诗论充满诗意。联系时代背景、诗人遭际、历代评论,融入历史沉浮、生命喟叹、当下体验,避免了一般诗词鉴赏拘于文本的通病,极大地拓展了诗词的内涵和外延。

  3.援引历代诗词鉴赏名家诗论,呈现诗词鉴赏源流,旁及西方诗论文论,总结出充满现代意味的诗论,可观古今中外经典诗词近千首。廓清了一般人知其好不知其所以好的诗论盲区,让读者明白一首诗词好在哪里。

  如柳宗元的七言古诗《渔翁》,末二句“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苏东坡表示此乃蛇足,可删。严羽、胡应麟、沈德潜等皆附议苏东坡,李东阳则大唱反调,批评前代诗评家有“矮人看场之病”。孰优孰劣,李元洛用浅白的语言点出个中三昧。

  如“笔冢低低高似山,墨池浅浅深如海”,运用了矛盾逆折的表现手法。

  如“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运用了反常合道、无理而妙的表现手法。

  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运用了化美为媚的表现手法。

内容简介

  中国的古典诗词有如海洋,诗国神游,可取一瓢而饮。全书分襟抱篇、构思篇、技巧篇、语言篇、风格篇,共探讨了108个艺术问题,几乎将古今中外诗歌理论悉数收入囊中。每文以一个艺术问题一首诗为中心,旁征广引,在有限的篇幅中容纳尽可能丰富的信息量;纵向适当联系“五四”以来包括当代新诗与旧体诗词的创作,横向适当联系西方的文论与诗论,力求汇通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增强时代感与当代性;以文学小品的笔法撰写诗歌赏析文字,力求学术的通俗化、文学化与个性化,增强可读性。可作诗词爱好者、教学者与创作者以及大、中学生的参考读物。

作者简介

  李元洛,湖南长沙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诗评家、作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在海峡两岸出版《诗美学》、《写给缪斯的情书——台港与海外新诗欣赏》等诗学著作十余种,《彩笔昔曾干气象——绝句之旅》、《万遍千回梦里惊——唐诗之旅》、《曾是惊鸿照影来——宋词之旅》、《风袖翩翩吹瘦马——元曲之旅》、《潇潇风雨满天地——清诗之旅》等诗文化散文集十余种。

目录

一等襟抱一等诗(襟抱篇)

003人格美的光芒

——屈原《橘颂》

008心灵与胸襟

——阴铿《渡青草湖》

012诗好官高能几人?

——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016万里壮游的典礼

——李白《渡荆门送别》

020笔墨林中大丈夫

——崔颢《黄鹤楼》

024晚潮中的巨浪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028生命品格与高远襟怀

——刘禹锡《秋词二首》

032史识与史胆

——李商隐《梦泽》

036登临览胜的时代悲歌

——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

040词家射雕手

——张孝祥《六州歌头》

044“天下士”与“岳阳楼”

——魏允贞《岳阳楼》

048一脉相承“乐府诗”

——查慎行《麻阳运船行》

052一等襟抱一等诗

——谭嗣同《览武汉形势》

056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


天机云锦用在我(构思篇)

063矛盾成文语奇意深

——宋之问《渡汉江》

068“典型瞬间”与“期待视野”

——贺知章《回乡偶书》

072动静对照的艺术结构

——孟浩然《过故人庄》

076大小相形巨细反衬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080起调`转折`收结

——王维《桃源行》

084锦上添花的整体

——王维《汉江临眺》

088小中见大尺水兴波

——李白《秋下荆门》

092构思婉曲别开一枝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096意境的追寻与创造

——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101无理而妙的联想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

105终点与起点

——柳宗元《渔翁》

109运思奇巧布局精妙

——元稹《过襄阳楼呈上府主严司空》

113婉曲回环

——李商隐《夜雨寄北》

117角度与构思

——张固《独秀山》及其他

121由此及彼小以喻大

——李群玉《放鱼》

125实感与空灵

——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129诗句的新创

——李清照《武陵春》

134移情物化制胜出奇

——陈与义《襄邑道中》、《中牟道中》

138诗性思维与“活法”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142命意新奇与“惊颤效果”

——杨万里《重九后二日同徐克章登万花川谷

月下传觞》

147英雄的“审美幻象”

——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151诗的召唤结构

——陆游《楚城》

155律诗的章法

——傅若金《洞庭连天楼》


鸳鸯绣出从教看(技巧篇)

161诗句的“翻叠”

——杜审言《渡湘江》

165诗中的远近法

——王维《送贺遂员外外甥》

169尽而不尽

——王昌龄《巴陵送李十二》、《送柴侍御》

173整齐与错综

——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177诗的袖珍独幕剧

——崔颢《长干行四首(其一、其二)》

181变态百出

——李白写洞庭的诗

185意象的组合

——杜甫《咏怀古迹`明妃村》

189美轮美奂的殿堂

——杜甫《登高》

193时空交感

——杜甫《地隅》

197相反相成的艺术辩证法

——杜甫《登岳阳楼》

201诗与画的联姻

——刘方平《月夜》

205临去秋波那一转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209诗的对比

——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213白描

——元结《舂陵行(有序)》

217精光四射的细节

——于鹄《江南曲》

221对仗之美

——白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

225以画笔为诗笔

——杜牧《山行》

229诗教与诗艺

——杜牧《云梦泽》

233情景分写

——马戴《落日怅望》

237诗的倒装

——温庭筠《碧涧驿晓思》

242诗的舞蹈

——温庭筠《商山早行》

247虚实相生的比喻

——雍陶《峡中行》、《题君山》

251虚实叠用的艺术

——崔涂《春夕旅怀》

255隐括

——苏轼《水调歌头》及其他

259“加一倍”写法

——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263通感

——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267点化

——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

272经营布置

——袁去华《水调歌头`定王台》

276诗的暗示

——辛弃疾《摸鱼儿》

280风景画与人物画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284几副笔墨

——刘过《唐多令`重过武昌》

288蒙太奇与细节描写

——赵师秀《约客》

292提笔与顿笔

——陈人杰《沁园春》

296以美写丑丑中见美

——醴陵士人《一剪梅》

300意象并列

——元好问《湘夫人咏》

305情景分写与变化

——陈孚《鄂渚晚眺》

309诗的杰思与“反常合道”

——唐温如《过洞庭》

313化美为媚

——李梦阳《浮江》

317变幻多姿

——杨慎《宿金沙江》

321诗的音乐美

——施武《相见坡》、《乌鸦关》

325诗之时空

——陈恭尹《岁暮登黄鹤楼》

328美视与美听

——黄景仁《新安滩》及其他

332散点透视与全面视境

——张衍懿《进峡》、《瞿塘峡》


清辞丽句必为邻(语言篇)

339诗中的“华彩”

——王勃《滕王阁诗》

344炼字`炼句`谋篇

——杜甫《望岳》

348明净清华

——张籍《湘江曲》

352字字如珠

——柳宗元《江雪》

356同字的妙用

——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360诗不厌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64辞情兼胜与“超验层次”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368常字新用与“陌生化”

——陈与义《巴丘书事》

372口语入诗活色生香

——杨万里《过百家渡四绝句》

376诗的色彩学

——赵师侠《凤凰阁`己酉归舟衡阳作》

380点染

——侯寘《水调歌头`题岳麓法华台》

384警句

——文天祥《过零丁洋》

388用典的辩证法

——萨都剌《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百般红紫斗芳菲(风格篇)

395清新淡远

——张九龄《登荆州城望江二首》

399淡妆的美

——张谓《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402明朗而含蓄与作品的“二重性”

——戴叔伦《三闾庙》

406奇险与奇崛

——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410民歌的芬芳

——刘禹锡《采菱行》

414雅与俗兼美

——刘禹锡《竹枝词》

418清微幽婉

——马戴《楚江怀古三首`其一》

422明丽悠远

——张孝祥《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426沉雄悲壮诗法精严

——陆游《塔子矶》

430多样统一

——陆游《临江仙`离果州作》

435豪放

——辛弃疾《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439婉约

——姜夔《念奴娇》

442阴柔之美

——姜夔《翠楼吟》

446阳刚之美

——戴复古《水调歌头`题李季允侍郎鄂州吞云楼》

451刚柔并济

——秋瑾《赤壁怀古》

精彩书摘

  隐括

  ——苏轼《水调歌头》及其他


  我国古代诗人多种多样的驱遣语言的技巧,能给今天之诗作者以极为有益的多方面的启发。其中有两种特殊的功夫,一种是“回文”,这是修辞学中的一种辞格。用回文的手法写成的回文诗词,并不能都简单地视为文字游戏,至少可以锻炼得心应手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即使是像苏轼、王安石这样的大诗人,也并不以为它是雕虫小技而不屑一试。另一种汉语诗歌的独门绝技,则是“隐括”。

  “隐括”或曰“檃栝”,最早见于《荀子`大略》篇,也多次见于《韩非子》。如《韩非子`显学》:“虽有不恃檃栝而自直之箭、自圜之木,良工弗贵也。”隐括原来是指一种器具,能矫揉弯曲的竹木使之平直或成形。刘勰在《文心雕龙`镕裁》中说:“蹊要所司,职在镕裁;隐括情理,矫揉文采也。”他所说的隐括,是指对构成作品的素材的剪裁组织功夫。隐括作为语言艺术的一种特殊手段,是指依据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和词句,改写成另一种文体。有改文章为诗为曲为赋者,但以改诗文为词者居多。改诗文为词的第一人应是北宋的宰相寇准,他的七十八字的《阳关引》,就是隐括王维的七绝《渭城曲》。最早最具影响而且拈出“隐括”一词的,则是北宋富有才情和创造精神的苏轼,请看他于元祐二年(1087)写的一首《水调歌头》: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公曰:“此诗固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诗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在我国诗歌史上,对音乐的形象化描写源远流长。在唐代,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同为描写音乐的最出色的三大名篇,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商人妇弹奏琵琶的描写精彩绝伦,但就全诗而言,它只是非常重要的片段而非全篇,有如整幅锦锻上绣的花朵。

  韩愈全诗一百字如下:“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苏轼《水调歌头》全词为九十五字,隐括韩愈的诗句和诗意入词,成为词中咏音乐的或者说咏乐器演奏的杰作,光彩不减原作而又挥洒自如,令人不能不叹服他强大高超的艺术腕力。其实,苏轼早在五年之前就写过一首《哨遍》,他在词前小序中说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有其词而无其声”,于是,他“乃取《归去来辞》,稍加隐括,使就声律”。苏轼是名副其实的文坛大家,一经他的首创示范,学步者络绎于途。南宋葛长庚的《沁园春`寄鹤林》,也是隐括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比原作少用二百二十四字。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喜欢模仿苏东坡,曾经以《瑞鹤仙》一词隐括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又将张志和的《渔父词》改作为《鹧鸪天》。而周邦彦也极喜翻诗入词,他的《西河`金陵怀古》就是将刘禹锡的《石头城》与《乌衣巷》两诗融会贯通,师其意亦增删融化其词而成。由此可见,将诗和文章隐括入词,是始自北宋词坛这些才情横溢的大师。

  其后,辛弃疾也学习了这种手法。他的一首《水龙吟》就曾用李延年歌、淳于髡语。又如他写将军李广的《八声甘州》,“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此词上阕化用司马迁《史记`李广传》中的语意,下阕主要是融化杜甫的诗《曲江三章》入词。辛弃疾的《哨遍》,也是总括庄子《秋水》篇的大意结撰成章。总之,辛弃疾这位既才华秀发又富于学力的诗人,不仅在隐括时随手拈来,纵横如意,而且自创新词,另有寄托,绝不是对前人的简单的重复,或亦步亦趋的摹仿。时至南宋末年,名词人蒋捷也于此一试身手。杜甫的《佳人》本为五言古诗,长一百二十字,蒋捷将其隐括为长短句《贺新郎》,全词一百一十六字,在保留原意原韵和字句的变化增减上,仍可见才人之手眼。

  从上面简略的叙述中可以看到: 隐括,就是运用前人的诗作或文章入词,将旧作的内容和词语改写或缩写成另一种体裁的作品,可以增损原文,但不改变原意。一方面,它把诗或散文的内容与句式引入词体,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表现领域;另一方面,它要求经过作者的匠心经营,变得语语如同己出,这就需要高度驾驭语言的功力。在南宋词人中,继承了苏轼、辛弃疾的这种艺术而又十分热衷的要数林正大,可以说,他是“隐括”的大户,或者说专业户。

  林正大,字敬之,号随庵,永嘉人,著有《风雅遗音》。《全宋词》收录他的词四十一首,而“隐括”而成的作品就有三十九首之多。对范仲淹的名作《岳阳楼记》,他也敢于缩龙成寸,改成《括水调歌》。欧阳修长达四百余字的名作《醉翁亭记》,黄庭坚已经以一百字隐括于前了,林正大不仅敢在欧阳修这位北宋文坛领袖“太岁头上动土”,而且还斗胆向前贤黄庭坚这位江西诗派的宗师挑战,另作一百一十六字的《贺新凉》(即《贺新郎》)。二词分别援引如下:


  欲状巴陵胜,千古岳之阳。洞庭在目,远衔山色俯长江。浩浩横无涯际,爽气北通巫峡,南望极潇湘。骚人与迁客,览物兴尤长。锦鳞游,汀兰郁,水鸥翔。波澜万顷,碧色上下一天光。皓月浮金千里,把酒登楼对景,喜极自洋洋。忧乐有谁会,宠辱两俱忘。


  环滁皆山也。望西南、蔚然深秀者,琅邪也。泉水潺潺峰路转,上有醉翁亭也。亭,太守自名之也。试问醉翁何所乐?乐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寓酒也。四时之景无穷也。看林霏、日出云归,自朝暮也。交错觥筹酣宴处,肴蔌杂然陈也。知太守、游而乐也。太守醉归宾客从,拥苍颜白发颓然也。太守谁?醉翁也!


  林正大把三百六十八字的抒情散文《岳阳楼记》,改写和压缩在寥寥九十五字之中,只有原作四分之一左右的篇幅。他以一百一十六字,隐括欧阳修长达四百余字的大文,且仿效欧文全以“也”字煞句。两首词均感情饱满,形象鲜明,琅琅可诵,入乐能唱,真是词圃中的别具风姿的花枝。对于隐括这种语言的魔方,范仲淹和欧阳修有知,该也会拈花微笑吧?



  风景画与人物画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中国诗歌史上的大家,他们的才华往往像多棱的钻石一样面面生辉: 除了善于表现重大的题材,还能成功地抒写多种多样的题材;除了驾驭得最为得心应手的体裁,还能驱遣其他多种形式;除了有鲜明突出的艺术个性,还有不拘一格的风格。小家的作品虽然也有可观,但大都比较单一与单调;大家的作品除了有他们自己的“主旋律”之外,同时也呈现出丰富多样而富于变化的特征。当代台湾名诗人余光中曾戏称自己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南宋词坛的领军人物辛弃疾更是一派大家气象。

  辛弃疾,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他出生时山东沦陷已十有三年,父亲早亡,在祖父辛赞的教育和影响之下,他二十一岁即参加耿京的抗金义军,曾率领五十骑闯入济州(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五万人众的金营,生缚叛徒张安国于马上,并策反上万士兵渡淮水与长江而归南宋。辛弃疾首先是一位英雄,其次才是一位诗人。作为具栋梁之才能挽大厦之将倾的杰出军事家与政治家,在昏君与奸臣当道的南宋,他不是位沉下僚,就是投闲置散,始终英雄无用武之地,于是,他只能将自己的热血与心潮,寄托于文战的词场而不是武战的沙场。他的词,不是一般文人的舞文弄墨,而是一代志士的热血燃烧,不是一般作者的闲情逸致,而是国士心潮澎湃的壮曲,烈士回天无力的悲歌。

  辛弃疾现存词六百二十九首,全部都是他“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南渡归宋之后的作品。他二十三岁南归以前应有词作,但竟未有一首存世,真是令人不胜遗憾而临风怀想。慨当以慷,忧思难忘,英雄词人继承了苏东坡清雄高朗的词风,在南宋词坛高扬的是“豪放派”的大纛。他早期的作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就说“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人到中年,他在《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中,又感叹“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及至六十六岁的暮年,即他逝世前一年,他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还仍然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然而,在大自然中,暴风雨之后也有清明的晴日,群山万壑之中也有潺潺流泻的清溪,大海上不仅有奔腾的九级浪,也有波平如镜的风光;在社会生活中,既有烈火狂飙的英雄人物,有金戈铁马的战斗生涯,同时,也有花前月下的儿女柔情,也有登山临水的远情高致,也有朋辈之间的把袂谈心。辛弃疾其人其词就是如此。

  辛弃疾除了豪语壮词,也有一些明丽清新的田园小品。淳熙十二年(1185)前后,他贬谪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时所作的《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的一首: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写这首词时,辛弃疾已过不惑之年,这是他的农村词的代表作之一,宛如一帧优美的千秋如在的田园风情画。画面的背景是一椽茅屋,一条溪水,画面的中心则是一对白发公婆和他们的三个儿子。词的上阕,主要写背景和老人。“溪”字在词中凡三见,是全词画面的主要背景。“茅檐低小”,出自杜甫在四川成都草堂所作的《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如此小小茅屋,正是当时农村的一般景象,居所低小,可见生活之艰难。“溪上青青草”又是茅屋的背景,茅屋已是词中背景了,一曲清溪两岸绿茵更是背景的背景。江西地处吴地上游、楚地下游,素有“吴头楚尾”之称,所以此地的语音也可称“吴音”。翁媪即老年的公公和婆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吴侬软语本来就很温柔了,何况这两位老人喝了点酒已经微醉,更何况看来他们老两口感情很好,彼此轻言细语絮叨家常,听起来声音更加妩媚好听。作者的笔触充满温情,他并不是粉饰太平,而是既表现了田夫野老知足常乐的淳良朴实,也抒发了自己对他们的关爱之意。词的下阕,分写儿辈。一句写大儿子:“大儿锄豆溪东。”大儿子当是家中主要劳动力,不能像当今这样进城当农民工,于是就担负在溪东豆田锄草的重担。一句写二儿子:“二儿正织鸡笼。”二儿子年纪小些,但他也同样勤劳,手不停织,各尽所能。重点所在是写小儿子,花了两句:“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赖”音义均同“无赖”。无赖之原意为无聊,又引申为顽皮,《汉书`高帝纪》注云:“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无赖。”此处则不仅为顽皮,更有逗人、可爱之意,中唐诗人徐凝七绝《忆扬州》:“萧娘脸下难胜泪,桃叶眉头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其中的“无赖”正是此意。小儿子尚在幼年,无忧无虑,他“好闲”但不“游手”,正躺在溪头的青草上自得其乐地剥食莲蓬呢。前面写两位老人,已经声发纸上令读者如闻纸上有人了,结尾写小儿更是情景如见的传神之笔,而“最喜”二字,尤可见作者的欣悦赞叹之情。汉乐府《相逢行》写道:“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辛弃疾易三女为三男,写的是生活中的实景,却融化了前人的句法和句意而有出蓝之美。总之,《清平乐`村居》宛如一幅明丽的水彩画,让我们看到多棱钻石的另一面的光辉。

  在辛弃疾的全部词作中,以《清平乐》这一词牌创作的作品将近二十首,此词是其中的最优秀者。除了如同明丽的农村风景画与风俗画,在辛词中别具婉约之美,我还想另外指出的是,辛弃疾不仅是一位优秀的风景画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人物画家,在寥寥四十六字的小令中,居然写了五个人物,笔墨十分经济,而且还活灵活现,这在宋词中似乎绝无而仅有。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令我们惊叹,在二十二行的短篇中竟然写了而且写活了八个人物,传神造像,妙到毫颠。在诗词的长河中,也是后浪推前浪,当读者以为老杜之诗空前绝后时,接踵而来的辛弃疾则以他的《清平乐`村居》词,捧出了一朵令人炫目的后浪。

  唐人以“村居”为题的诗不多,佳作更少,王驾的“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对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虽是咏农村生活的名作,但其诗题却是《社日》。戴叔伦有一首《越溪村居》:“年来桡客寄禅扉,多话贫居在翠微。黄雀数声催柳变,清溪一路踏花归。”虽然可读却并不十分出色。宋代的“村居”为题的诗多而且好,除辛弃疾的上述《村居》外,如晁补之《村居即事》:“小麦青青大麦稀,蚕娘拾茧盈筐归。放牛薄暮古堤角,三四黄莺相趁飞。”如翁卷《村居即事》:“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张舜民的《村居》也很不错:“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此诗其《画墁集》与《补遗》均未收,钱锺书根据有关史料钩沉,收录在他的《宋诗选注》之中。元明两代有关佳作不多,倒是晚清诗人高鼎的《村居》一枝秀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不过,上面所引皆诗,以词而论,恐怕无人能出辛弃疾《村居》之右了。


《诗国神游》是一部虚构作品,其内容并非来自真实的历史事件、地理区域、宗教信仰、科学理论或任何现存的哲学体系。它所描绘的世界、人物、事件、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均是作者独立构思的产物,不代表任何已知的现实存在。 这部作品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名为“艾瑞多”的奇幻大陆上。艾瑞多并非地球上的某个已知地点,它的地理环境、气候、动植物群落,甚至是天空的颜色和星辰的排列,都与我们所熟知的世界截然不同。大陆的构成由漂浮的岛屿、隐藏在云海之下的古老城市,以及那些只存在于传说中的秘境组成。岛屿之间通过神秘的“引力桥”相连,这些桥梁时而坚固如石,时而缥缈如雾,其出现和消失的规律鲜为人知。 艾瑞多的居民同样是虚构的。他们并非人类,而是被称为“灵族”的智慧生物。灵族的外形多种多样,有的拥有如蝶翅般轻盈的透明双翼,能在空中自由翱翔;有的身形如树木般高大,皮肤如同古老的树皮,能感知大地的脉动;还有的则形态不定,能够随意变幻自己的身形,融入周围的环境。每个种族都有其独特的生理构造、感知能力以及与自然界的互动方式。他们的社会结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都基于作者对生命形式的想象而创造,不与任何现实种族相似。 故事的核心围绕着一场名为“元素之殇”的危机展开。在艾瑞多,元素之力是维系世界运转的根本。水、火、风、土以及一种名为“以太”的第五元素,它们各自拥有独立的意识和力量,并遵循着一套作者设定的宇宙法则。然而,这套法则正逐渐失衡。“元素之殇”的表现为,水元素变得浑浊而带有腐蚀性,火元素不再带来温暖而是冰冷的烈焰,风元素变得狂暴,所过之处皆为废墟,土元素则变得贫瘠,无法孕育生命,而神秘的以太元素则开始枯竭,导致整个世界的能量流动出现紊乱。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名叫“艾莉娅”的灵族少女。她并非某个特定种族的成员,而是拥有着连接所有元素之力的稀有天赋。她的身世成谜,自幼被遗弃在“静默之谷”,一个据传能够净化一切污秽之地。艾莉娅的外貌也并非按照任何现实世界的审美标准来塑造,她拥有一头如同夜空般深邃的银发,和一对能够映照出元素流动的碧绿色眼眸。她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能力,能够感受到元素的悲鸣,并在不知不觉中安抚它们。 “元素之殇”的出现,并非源于某种宗教的惩罚,也不是某个神明的旨意,而是作者虚构的一个自然法则的崩溃。这个法则的失衡,源于一个被遗忘的古老事件——“源初者的寂灭”。在艾瑞多创生之初,存在着一群被称为“源初者”的强大存在,他们是元素的最初形态。然而,他们为了艾瑞多世界的诞生,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存在,他们的寂灭导致了元素之力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最终爆发为“元素之殇”。 为了寻找解决“元素之殇”的办法,艾莉娅踏上了她的旅程。她需要集齐散落在艾瑞多大陆各地的“元素碎片”。这些碎片并非某种珍贵的矿石或宝石,而是由纯粹的元素之力凝结而成的能量核心,它们拥有着治愈元素失衡的力量。例如,代表水元素的“深海之泪”,它并非来自任何海洋,而是由最纯净的、未被污染的水元素能量凝聚而成,其外观如同一颗流动的水珠,却散发出深邃的蓝色光芒。火元素的“永恒之焰”,其形态如同一朵不会熄灭的火焰,却散发出温和的光热,能够净化一切阴影。 在旅途中,艾莉娅遇到了形形色色的同伴,他们也并非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任何职业或身份。比如,一位名叫“索林”的古怪学者,他并非来自任何大学或研究机构,而是依靠对元素规律的直觉和对古老符文的解读来研究世界。他的研究方法并不基于任何科学实验或数学模型,而是依靠一种被称为“灵魂共振”的特殊能力。他身穿一套由未知材料制成的长袍,上面绣满了各种神秘的符号,这些符号并非任何已知文字,而是作者虚构的用于记录元素律动的符号系统。 还有一位名为“卡拉”的神秘战士,她并非某个军队的士兵,而是艾瑞多边缘地带的守护者。她的战斗方式不依赖于任何武术技巧或武器,而是能够召唤出由风元素凝聚而成的利刃,以及大地之力形成的坚固屏障。她的信念来源于对艾瑞多平衡的守护,而非任何国家或政治理念。 他们的旅程充满了作者设定的奇遇和挑战。他们会遇到传说中的“迷雾森林”,那里的树木会发出低语,引导或误导旅人;会穿越“寂静之海”,那里的海浪没有声音,却能吞噬一切光线;还会面对“虚空巨兽”,它们并非生物,而是由失控的元素能量形成的扭曲体,它们没有固定的形态,只会在能量的潮汐中显现。 故事的结局并非任何宗教所宣扬的救赎或审判,也不是某个现实世界的政治变革。艾莉娅最终找到了解决“元素之殇”的方法,但这个方法并非简单地恢复旧日秩序,而是通过整合和升华,创造出一种新的平衡。她将自己与所有元素之力融为一体,成为了新的“元素之母”,她的存在不再是某个个体,而是艾瑞多世界生生不息的脉动。这种结局是作者对生命、能量和存在意义的哲学思考的虚构表达,它不代表任何现有的哲学观点。 《诗国神游》的叙事风格也并非模仿任何已知的文学流派。它的语言充满了诗意,但又不完全是诗歌;它的情节跌宕起伏,但又不遵循传统的小说结构。作者运用了大量作者自己构思的比喻和意象,这些比喻和意象都与艾瑞多这个奇幻世界的设定紧密相连,例如,将希望比作“黎明的第一缕以太”,将绝望比作“深渊中的无声裂隙”。 总而言之,《诗国神游》是一部完全原创的作品,它构建了一个独立的奇幻世界,塑造了一系列虚构的人物,讲述了一个与任何现实存在都无关的故事。它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作者对想象世界的探索,以及对生命、自然和宇宙法则的独特理解,但所有这些元素都经过了彻底的虚构化处理,不与任何已知事实或理论产生任何联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初看起来似乎是散漫无羁的散文集合,但细细品味,会发现其内在有着一条清晰而隐秘的线索在贯穿着始终。这种“大开大合”的组织方式,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才能捕捉到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转折和呼应。我非常欣赏作者在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它们不是生硬的断裂,而是如同河流汇入大海般自然流畅,总能在不经意间将读者的思绪引导至下一个主题的高潮。这种非线性的叙事张力,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探索乐趣,让人忍不住想去推测作者的下一着棋在哪里,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期待和发现的惊喜。它更像是一幅巨大的拼图,读者需要不断地去发现新的碎片,才能逐渐看清全貌。

评分

这本精装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种古朴的墨色与烫金的字体搭配得恰到好处,让人一上手就感觉握住了某种珍贵的典籍。内页的纸张选用上乘,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翻阅,指尖也感到十分舒适。装帧的工艺透露出匠心,侧边切割平整,整体的重量感也恰到好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像是蕴含了千年的重量。我尤其欣赏扉页的设计,那几行引文的排版极具韵律感,仿佛在低语着即将展开的旅程。虽然我只是翻阅了开头几页,但从排版到用材,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对“美”的执着追求,这无疑是为深度阅读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物质基础。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对书中内容的期待值瞬间拉满,相信每一页都是一次精心的布置。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营造出的一种近乎宗教仪式的氛围感。它并非那种高声疾呼、充满激情的呐喊,而是一种深沉的、内在的、近乎冥想的状态。作者的语气是谦卑而又坚定的,他似乎只是一个媒介,将某种宏大的、超越个体经验的“真理”或“意境”传递出来。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放慢了呼吸,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场域,外界的喧嚣完全被隔绝在外。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许多浮躁的当代作品所不具备的。它要求读者放下急躁,以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态去对待其中的每一个符号和隐喻,去感受那种深埋在文字底层的巨大能量和宁静的力量。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文字,我立刻被一种宏大而又细腻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作者的笔触如同春日拂过湖面的微风,轻盈却能激起层层涟漪。他似乎对语言有着近乎虔诚的敬畏,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经过了反复的打磨,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却又将意境描摹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他对场景的描绘,那种空间感和氛围感的营造,让人仿佛能身临其境,呼吸到彼时的空气。我注意到他擅长使用古典的句式结构,但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的哲思,使得文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对当代读者的穿透力。这种游刃有余的文字驾驭能力,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纯粹的享受,如同行走在一条由优美词句铺就的长廊之中,每一步都踏在诗意的节拍上。

评分

读完前几章后,我深刻感受到了一种对“时间”的独特处理方式。作者似乎拥有穿梭于不同历史切片的能力,他能够将遥远的过去、瞬息的当下,以及对未来的某种模糊预感,并置于同一个叙事框架内进行对话。这种时间观的拓展,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维度,让原本可能平实的叙事瞬间变得深邃起来。每一次时间维度的切换,都伴随着一种微妙的情绪波动,从对往昔辉煌的追忆,到面对现实的沉思,再到对某种永恒主题的叩问。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敏感捕捉,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故事或描绘景象,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关于存在与消逝的形而上学探讨,引人深思,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好书。送货快。值得一看

评分

评分

好书。送货快。值得一看

评分

好书。送货快。值得一看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好书。送货快。值得一看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