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祥雍古籍整理匯刊:广韵三家校勘记补释

范祥雍古籍整理匯刊:广韵三家校勘记补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祥雍 注
图书标签:
  • 古籍整理
  • 广韵
  • 校勘
  • 音韵学
  • 汉语史
  • 字书
  • 文献编纂
  • 范祥雍
  • 清代文献
  • 中华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59725
版次:1
商品编码:1088507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范祥雍先生(一九三一--一九九三),祖籍浙江镇海,生于上海南市,著名古籍整理专家,尤精于版本文献之学。先生自学成才,而蜚声学界。一九五六年由陈子展、胡厚宣、章巽三教授联名推荐,受聘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复任教于江西大学中文系、东北文史研究所,一九七八年后任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特约编辑,一九八六年聘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
先生著述颇丰,经他编订、点校、校证、补疏整理的典籍蔚为大观,历史类有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战国策笺证,历史地理类有洛阳伽蓝记校注、大唐西域记汇校(原收入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山海经补疏,宗教类有释迦方志、宋高僧传、公弘明集(未完稿),文学类有陈子展诗经直解校阅、陈子展楚辞直解校阅基》术谱录类有法书要录,笔记类有管城硕记、东坡志林广证,音韵训诂类有广韵三家校勘记补释等。而文史通贯、无征不信、博观约取、敏而有断之学风则一以贯之,允称精深,堪为楷法。所惜「文革」浩劫,其著作如山海经补疏、东坡志林广证等,多有散失,亦可扼腕浩叹。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社前身古典文学出版社就出版了先生的洛阳伽蓝记校注,一九七八年修订重版,本世纪初又出版了历劫复得之战国策笺证。兹将范先生古籍整理之心血结晶,都为范祥雍古籍整理汇刊结集出版,内涵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战国策笺证、洛阳伽蓝记校注、大唐西域记汇校、释迦方志、宋高僧传、法书要录、管城硕记、广韵三家校勘记补释,其中广韵三家校勘记补释属首次发表。忻逢盛世,文化昌盛梨枣馨香,以慰先贤。

目录

自序
补释例言
广韵三家校勘记补释卷一
广韵三家校勘记补释卷二
广韵三家校勘记补释卷三
广韵三家校勘记补释卷四
广韵三家校勘记补释卷五
附录甲
附录乙
补释引用书目
后记
补记

精彩书摘

补释注场字,宋巾箱本、黎本、元本作场。风俗传云张王李赵黄帝赐姓也传,惠氏云:
补释案《姓解》三《风俗通》云:张王李赵皆黄帝之后也,典此注同,正作通字,
当从。二十三叶邡(什邡县在汉州)惠氏云:「又谋也。见《谷梁传》。」
补释案《谷梁传·昭公二十五年》云:「邡公也。」范解云:「邡当为访,访,谋也。」惠说
据之。什邡县(汉志作什方V后汉郡国志》《说文》邑部作什邡。)《汉书,地理志》在广汉郡。
唐时在剑南道汉州。《见兀和郡县志》《唐书,地理志》,此是孙偭原文。亡(灭也进也)注进字,顾氏云:「宋:逃。」补释注进字,宋巾箱本、曹本、黎本、元本均作逃。案《说文》亡字云:「逃也。」当从。武方切十二二,顾氏云:「宋:一。」补释宋巾箱本、曹本、元本作十一,与本切字数合,是。二十四叶后汉有强华惠氏云:汉书》作强华。」李子仙(福)云:「福案宋讳弘(原书作宏,避清高宗讳也04「正。)故强俱作强。」芳(又姓)惠氏云:「汉有芳丹。见《冯异传》。」o十I唐徒郎切四十一一,顾氏云:「宋无。」
补释宋巾箱本、曹本、元本作四十,与本切字数合,是。鹧鳙踢顾氏云:「宋三字在纽末二十五叶说文曰犲似犬犲,段氏改作狼。
补释犲,曹本作豺。案段校本《说文》。蜡螳螗娘别名惠氏云:N广韵》无娘字,即螳娘,俗音襄,《字林》以为即娘字。」顾氏云:N更定四声》。」
补释案《尔雅·释虫》云:「不过蜡螳。」郭注云:「蜡曩螗娘别名。」为此注所本。壤字
见本韵奴当切下,注云:「蜡曩即螗娘也。」惠氏偶误。《更定四声》即惠氏《更定四声稿》。
……

前言/序言


《广韵》校勘史上的重要文献:一部关于字义演变与文献传承的深入探索 《广韵》是中国古代韵书的巅峰之作,其编纂集前代之大成,对后世的语音学、文字学、文学及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煌煌巨著不仅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的重要工具,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然而,历代学者在研读《广韵》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异文、讹误,并进行了大量的校勘、辑佚、补释工作。这些工作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学者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也为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广韵》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在浩如烟海的《广韵》研究文献中,由范祥雍先生编纂的《范祥雍古籍整理匯刊:广韵三家校勘记补释》无疑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本书并非对《广韵》本身进行直接的整理或影印,而是聚焦于《广韵》校勘史上的一个重要面向——“三家校勘记”。“三家”具体指的是哪三家,在不同的研究语境下或指称不同的学者群体。但在此书中,范祥雍先生所汇集、梳理、补释的“三家校勘记”,代表了历代学者在《广韵》校勘领域所积累的智慧结晶,尤其侧重于对《广韵》中某些字词的音义进行深入的辨析和考订。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补释”二字。范祥雍先生并非简单地罗列前人校勘的成果,而是以其深厚的古文字学、音韵学功底,对前人提出的校勘意见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考证和阐发。他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物、方言材料等多种证据,对《广韵》原文中的一些疑难字词、音义不清之处,以及前人校勘中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富有洞见的补充和释义。这种“补释”工作,既是对前人研究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其的超越和升华。 《广韵》作为一部涵盖“平上去入”四声、“韵目”、“反切”等复杂语音系统的巨著,其校勘工作本身就极具挑战性。字词的音义演变、传抄过程中产生的讹误、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都给后世研究者带来了诸多困扰。范祥雍先生的《补释》,正是针对这些具体问题,逐字逐句地进行梳理和辨析。他深入分析了《广韵》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并结合历史文献,考察了中古汉语语音的实际情况,从而对《广韵》中某些不符合当时语音规律或意义的字条提出了修正意见,并给出了更为合理的解释。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其对“校勘记”本身的梳理和整合。历代学者为《广韵》撰写的校勘文字和记述数量庞大,散见于各种笔记、论文、专著之中。范祥雍先生通过系统性的搜集和整理,将这些分散的“校勘记”汇集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和加工,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广韵》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不同学者所提出的主要校勘观点。这种梳理工作本身就极大地降低了研究者查阅相关资料的难度,为《广韵》研究者提供了一个便捷的研究平台。 范祥雍先生在“补释”过程中,充分展现了他对古代文献的驾驭能力。他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的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以及唐代的典籍,并从中寻找与《广韵》字词音义相关的证据。他对文献的细致考订,不仅体现在对字词的音义分析上,也体现在对文献版本的辨别和考据上。他能够准确地判断不同文献的价值和可靠性,并将其作为论证的依据,使得其补释的结论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本书的章节编排也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虽然具体编排方式可能因版本而异,但总体而言,本书 likely 会围绕《广韵》的韵部、声调、字词等结构展开。对于每一个被关注的字词,范祥雍先生都会首先引述“三家校勘记”的观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自己的分析和补充。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能够让读者清晰地看到学术研究的脉络,并理解作者是如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认识的。 对于音韵学、文字学、文献学等领域的学者而言,《范祥雍古籍整理匯刊:广韵三家校勘记补释》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参考书。通过本书,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广韵》的音义演变历程,掌握中古汉语的语音特征,并对历代学者在《广韵》校勘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本书所展现的严谨治学态度和深入的考证方法,也为年轻学者树立了榜样。 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广韵》本身的贡献,更在于它所代表的学术精神。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仍然需要像范祥雍先生这样,沉下心来,潜心钻研,一丝不苟地对待古籍整理和研究。这种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总而言之,《范祥雍古籍整理匯刊:广韵三家校勘记补释》是一部关于《广韵》校勘的集大成之作。它通过对“三家校勘记”的梳理、整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补释”工作,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广韵》的认识。本书不仅是研究《广韵》的珍贵资料,更是体现中国古代学术传统和治学精神的典范之作,对于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一: 终于盼到了这本书,对于我这种醉心于音韵学的爱好者来说,这简直是一份宝藏。一直以来,对《广韵》的校勘研究就情有独钟,但总觉得有些文献不够齐全,或者细节之处总有些令人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范祥雍先生在这方面的成就早已名声在外,而这次的《古籍整理汇刊:广韵三家校勘记补释》,更是将他多年来的心血和智慧集结成册,实在让人期待。我尤其好奇他对于“三家校勘记”的补释,这涉及到如何理解和整合不同学者的观点,如何辨析字词的细微差别,以及如何将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新的视角下加以深化。光是想到这一点,就足够让我沉迷其中,细细品味。我预计这本书会为我们提供大量宝贵的一手资料,不仅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广韵》本身,更能启发我们在古籍整理和音韵研究领域进行更广泛的思考。我对书中的论证逻辑、引证的准确性以及最终结论的可靠性充满信心,相信它会成为我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本学术工具书,更是我进行个人研究时重要的思想启迪者。

评分

评价二: 说实话,收到这本《范祥雍古籍整理汇刊:广韵三家校勘记补释》时,我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我并非专业的古籍整理者,甚至连音韵学的大门都才刚刚踏入。但被身边对《广韵》推崇备至的朋友所影响,也出于对汉学研究的好奇心,我还是决定入手。拿到书后,我翻阅了一下目录和部分章节,立刻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细致入微的考证所震撼。范祥雍先生对于《广韵》的“三家校勘记”进行补释,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我理解到的“补释”并非简单地补充,而是要对前人的校勘成果进行深入的分析、批判,甚至是修正。这其中涉及到对古代音韵、文字、文献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绝非易事。尽管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书中所有精深的学术论证,但光是学习其治学方法,学习他如何层层剥茧、拨云见日地揭示古籍中的奥秘,就已经是一种极大的收获。我相信,对于每一个渴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汉字演变和语音发展历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将是一次充满挑战却又极具价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

评价三: 我一直认为,古籍整理工作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而范祥雍先生的这项工作,无疑是在这座桥梁上刻下了坚实而闪耀的印记。《范祥雍古籍整理汇刊:广韵三家校勘记补释》的出版,对于学界而言,绝对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我对“三家校勘记”本身就充满了敬意,因为这代表着不同学派、不同时代学者们对于同一部经典不懈的探索和求索。而范祥雍先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补释”,其意义更是非凡。这意味着他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还能够跳出既有框架,以更加宏观和精深的视角去审视和完善。我尤其期待书中对那些长期存在争议的字词或条目的处理,看看范先生是如何通过细致的比对、考证,为我们提供新的解读和思路。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为《广韵》研究领域贡献了新的学术成果,更在于它展现了一种严谨、审慎、开放的学术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当下浮躁的学术风气而言,无疑是一股清流。我会认真研读这本书,从中汲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那种精益求精、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

评分

评价五: 《范祥雍古籍整理汇刊:广韵三家校勘记补释》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到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它并非一本通俗易懂的读物,而是聚焦于《广韵》研究中一个非常专业且重要的环节——“三家校勘记”的补释。这意味着范祥雍先生在这本书中,将带领我们深入到古籍校勘的细微之处,去探究字词的真伪、音义的流变。对于像我这样长期关注汉语音韵史的朋友来说,这样的研究成果简直是求之不得。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范先生是如何理解和运用“三家校勘记”的,他是如何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又是如何运用自己的学识来弥补这些不足的。我相信,在书中,我们能够看到他对于中古音韵的深刻洞察,对于文献比勘的严谨态度,以及对于学术争鸣的开放胸怀。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为《广韵》研究提供了新的、更完善的资料,更在于它所体现出的那种对学术精益求精、对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精神。我计划花大量的时间来研读这本书,从中学习,从中受益,并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更深入地理解中古汉语的语音面貌。

评分

评价四: 作为一名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学者,我对《广韵》的研究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部经典的意义自不待言,而对其进行精细的校勘和解读,更是理解中古汉语语音演变的关键。范祥雍先生的《范祥雍古籍整理汇刊:广韵三家校勘记补释》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平台。我了解到,此书着重于“三家校勘记”的补释,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堆砌材料,而是对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辨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其中涉及到的学术深度和广度,绝非一般。我十分好奇,范先生是如何处理不同校勘记之间的矛盾和分歧的?又是如何利用新的文献或研究方法来补充和完善前人的工作的?书中对特定字词的音义考证,对声韵格局的分析,以及对文献流传过程的梳理,都将是我重点关注的内容。我相信,这本书将为我们揭示《广韵》研究领域中一些 heretofore 悬而未决的问题,并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评分

印刷質量不錯,紙張質量也很好

评分

╭══╮ ┌═════┐

评分

这部书给他人代买的,没来得及细看。不过这部书的底本是五六十年代新发现的,以前也没有公开出版过,对搞音韵学的人还是有价值的。一般的学习者有了《广韵校本》《新校互注宋本广韵》就足够了。

评分

释静洪《韵英》三卷

评分

您的评价通过审核后可以获得一定积分

评分

学术权威,编校精细,好书!

评分

└══⊙═⊙═~----╰⊙═⊙╯

评分

《广韵》从刊行到现在版本很多,现在常见的本子有张氏泽存堂本、《古逸丛书》覆宋本、《四部丛刊》涵芬楼影印宋刊巾箱本、曹刻楝亭五种本、宋乾道五年黄三八郎本(《钜宋广韵》)、覆元泰定本、小学汇函内府本等7种。前5种称繁本,后两种称简本。所谓简本是元人根据宋本删削而成。繁本和简本主要表现为注文的多少不同,个别韵收字多少也略有不同,但音系是相同的。其中宋乾道本《钜宋广韵》曾传到日本,《经籍仿古志》著录,而在国内一度失传,1889年顾沄以南朝小铜佛自日本山荣家换得一部,后辗转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归上海图书馆。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现藏上海图书馆的顾沄旧藏本影印出版,原缺入声一卷,顾氏原用元人略注本配补,影印时换成《四部丛刊》影宋本。据周祖谟考证,此本与楝亭五种本相近。此外还有周祖谟于1936年写成的《广韵校本》(时年周先生仅20岁),周氏以泽存堂本为底本,以除了《钜宋广韵》的版本校勘,同时吸收了清段玉裁、近代王国维、赵万里的校勘成果,并参考了唐写本残卷20种。此书搜集资料全,校雠方法精,是目前较易得的好的《广韵》校本。

评分

周思言《音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