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技术选择和制度安排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技术选择和制度安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书秦 著
图书标签:
  • 农业面源污染
  • 非点源污染
  • 农业环境
  • 水污染防治
  • 生态农业
  • 环境治理
  • 制度经济学
  • 政策分析
  • 农村环境
  • 农业可持续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0390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7581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219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项综合性研究。在内容上,涵盖了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zui主要的农业面源致污因素;在分析对象上,包括了农业面源污染相关的制度、政策和技术等方面;在方法和层次上,既有农户层面的微观调查,也有流域范围的计量检验,还有国家尺度的政策分析和评估。全书资料翔实,论证严谨,对于读者全面了解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状况、趋势和政策取向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书中提出的很多政策建议也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前瞻性。本书可供“三农”政策决策和研究人员、农业资源环境管理人员、农业经济和环境经济领域的研究者和学生阅读。

作者简介

金书秦,1984年出生,江西新建人,环境经济学博士,现任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著有《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设计:外部性理论创新和应用》(独著)、《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管理:理论、模式、实践》(合著),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社科基金、农业部软科学、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财政专项等课题十余项。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基于农户技术选择视角的面源污染政策设计”被批准免于鉴定,成果“面源污染治理与粮食安全双重约束下化肥零增长实现路径和对策研究”获2015年度农业部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1获奖人),“基于农户行为的农业面源污染形成机理与治理政策研究”获江苏省农业科技二等奖(第二获奖人)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

第二节 文献回顾………………………………………………… 5

  一 现代农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 6

  二 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发展研究动态 ………………… 8

  三 基于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农户技术选择…… 9

  四 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制度安排与

政策激励 ……………………………………………… 12

第三节 研究范围和内容 ……………………………………… 15

  一 研究范围界定 ………………………………………… 15

  二 研究内容安排 ………………………………………… 17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20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22

第二章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现状和成因 ……………………… 24

第一节 农业面源污染的特征和危害 ………………………… 24

第二节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总体形势和来源分析…………… 25

  一 化学投入品用量持续增长 …………………………… 26

  二 畜禽、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 30

第三节 农业面源污染的形成机理 …………………………… 32

  一 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特性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32

  二 降水的携带作用与稀释作用 ………………………… 33

第四节 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分析:基于新制度

经济学视角 …………………………………………… 34

  一 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 35

  二 文化、传统、认知因素 ……………………………… 37

  三 农业制度环境 ………………………………………… 38

  四 农业经营方式 ………………………………………… 40

  五 市场资源配置 ………………………………………… 41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42

第三章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管理和政策分析 ……………………… 44

第一节 管理机构变迁 ………………………………………… 45

  一 国家环境保护机构的嬗变 ……………………………… 45

  二 农业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变迁 …………………………… 46

第二节 政策演进………………………………………………… 47

  一 1973—1979年:农村环境问题初步显现,

政策分散………………………………………………… 47

  二 1980—1989年:乡镇企业问题突出,政策起步 ……… 49

  三 1990—1999年:多层次的农村环境问题集中显现,

政策关注度提高………………………………………… 51

  四 2000—2013年: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引起重视 ……… 53

  五 2014年以后:全面构建农业环境治理体系 …………… 56

第三节 本章小结………………………………………………… 59

第四章 农户化肥施用行为与面源污染:宏观视角的检验 ………… 63

第一节 化肥施用对象及增量来源分析 ………………………… 63

  一 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 65

  二 主要结论………………………………………………… 66

第二节 化肥施用对水质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淮河为例 ……… 69

2 ��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技术选择和制度安排

  一 数据来源………………………………………………… 70

  二 描述性分析……………………………………………… 71

  三 模型设定及估计方法…………………………………… 74

  四 估计结果及解释………………………………………… 75

  五 结论与政策启示………………………………………… 81

第三节 本章小结………………………………………………… 82

  一 农业化肥减量路径……………………………………… 82

  二 农业化肥减量的对策建议 ……………………………… 85

第五章 农药为什么会过度使用

———基于农户行为观察的微观解释 ………………………… 87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87

第二节 研究方法………………………………………………… 91

  一uR繽3__TuR 数据获取办法…………………………………………… 91

  二 定义农药用量…………………………………………… 92

第三节 结果与解释……………………………………………… 94

  一 农药使用的总体状况…………………………………… 94

  二 农药购销关系…………………………………………… 94

  三 信息传递和扭曲………………………………………… 96

  四 信任作为从信息到用药行为的联结 …………………… 97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100

第六章 农户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行为研究 ……………………… 103

第一节 我国畜禽养殖及其污染总体状况 …………………… 103

第二节 浙江省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模式研究 ……………… 105

  一 研究区域概况 ……………………………………… 106

  二 研究方法……………………………………………… 107

  三 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 107

  四 调研启示……………………………………………… 110

目  录 �� 3

第三节 湖南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模式研究 ……………… 112

  一 庭院养殖粪尿循环模式 …………………………… 112

  二 中等规模生猪养殖场污染防治模式 ……………… 113

  三 大型生猪养殖场污染防治模式 …………………… 114

  四 废弃物综合利用市场运营模式 …………………… 114

  五 存在问题……………………………………………… 115

第四节 本章小结和政策启示 ……………………………… 117

第七章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清单及综合评估 …………………… 120

第一节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概念与特征 ………………… 120

  一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概念 ………………………… 120

  二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主要特征 …………………… 121

第二节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清单 …………………………… 123

  一 种植业清洁生产技术 ……………………………… 124

  二 养殖业清洁生产技术 ……………………………… 137

__________第三节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综合评估方法 ………………… 144

  一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145

  二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 ……………………………… 145

  三 评估指标体系的综合计算方法 …………………… 148

第四节 本章小结: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制约因素 ………… 151

  一 制度约束……………………………………………… 151

  二 市场约束……………………………………………… 152

  三 技术约束……………………………………………… 152

  四 个体约束……………………………………………… 153

第八章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国际经验 ………………………… 154

第一节 种植业面源污染治理经验 ………………………… 154

  一 美国…………………………………………………… 154

  二 欧盟…………………………………………………… 158

4 ��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技术选择和制度安排

  三 日本…………………………………………………… 163

第二节 畜禽污染防治国际经验 …………………………… 165

  一 美国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 ………………………… 166

  二 欧盟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 ………………………… 176

  三 其他国家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 …………………… 179

第三节 本章小结……………………………………………… 180

第九章 研究总结:农户技术选择、政策安排与

面源污染防治 …………………………………………… 183

第一节 研究结论……………………………………………… 183

第二节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184

  一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面临的历史性机遇 …………… 184

  二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面临的持久性挑战 …………… 186

第三节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政策建议 ……………… 189

参考文献……………………………………………………………… 194

精彩书摘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技术选择和制度安排》:
  二 农业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变迁
  农村环保工作首次被纳入行政管理体系是在1976年,在原农林部科教局内设处级环保组,负责农业环境保护工作。从农业部门内设机构来看,农业环境保护机构及其职能一度被不断强化:1985年,农牧渔部成立了环境保护委员会,农业环境保护作为专门领域被指定为农业部门的职责,委员会办事机构设在能源环保办公室;1987年,农牧渔业部能源环保办公室改名为农牧渔业部能源环境保护局;1989年又进一步改名为环保能源司。然而,这种趋势在之后的历次国务院机构调整中被削弱。1994年,国务院机构调整中,明确提出“农业环境保护”的概念,特指对农业用地、农业用水、农田大气和农业生物等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相应的工作仍然是划归给农林部管辖。1996年,国务院将农业环境保护中有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能赋予原国家环境保护局行使。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环保局升格为环保总局,农业环保职能划归环保部门统一管理,国家环保总局成立农村处作为农村环保专门部门。在该轮机构改革中,农业部只保留了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以及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赋予的“农业环境保护”职能,相应的环保能源司被撤销,其保留的相关职能被划入新组建的科技教育司,在科技教育司分别设资源环境处和农村能源处。2008年环保部成立以后,在国家层面,农业农村环境管理的两个主要部门是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和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农村环境管理的具体工作前者由农村环境保护处、后者则由资源环境处主要负责。
  ……
守护绿色沃土:一本关于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深度探索 在这片孕育生命的土地上,农业,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石,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在追求产量与效益的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与水体,正悄然承受着来自农业生产活动的巨大压力。面源污染,这一隐蔽而又广泛的挑战,如同一张无形的网,逐渐笼罩在我们的田野之上,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健康,甚至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福祉。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罗列技术名词的科技报告,也非一本空泛的政策宣读。它是一次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问题的深度挖掘与全景式呈现,旨在为所有关心这片土地的人们,提供一套系统、前瞻性的思考框架和实践路径。我们相信,唯有深刻理解问题的本质,才能找到治本之策。 第一篇:问题的根源与挑战——看见“看不见的”污染 在深入探讨治理方案之前,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农业面源污染的真面目。它不像工业废水那样直观可见,却以其分散性、偶发性和累积性,成为环境治理的“顽疾”。 养分过剩的阴影: 化肥和农药的过度施用,是导致面源污染最主要的“元凶”。大量氮、磷等营养元素随雨水径流进入河流湖泊,不仅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疯长,鱼虾绝迹,更可能引发一系列生态危机。我们将在这一部分,详细剖析不同类型化肥和农药的施用方式,及其对土壤和水体的具体影响,揭示其背后隐藏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成本的失衡。 畜牧养殖的“负重”: 规模化畜牧养殖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粪便和污水。若处理不当,这些有机污染物将成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重要污染源。本书将深入分析不同规模、不同养殖模式下的粪污产生量、成分构成及其排放途径,并梳理国内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现状与难点。 农田退水的“秘密”: 灌溉退水,看似“自然”的流动,却可能携带走农田中溶解或悬浮的污染物。化肥、农药残留,以及土壤中的细微颗粒,都可能随着退水进入自然水系。我们将探究不同灌溉方式对退水水质的影响,以及农田沟渠系统在污染物输送中的作用。 土壤侵蚀的“沉默”抗议: 过度耕作、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都会加剧土壤侵蚀。被侵蚀的土壤颗粒,本身就可能携带农药、化肥等污染物,一旦进入水体,不仅会影响水质,还会淤塞河道,破坏水生生态。我们将探讨不同地貌、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侵蚀的发生机制及其对面源污染的贡献。 第二篇:技术之光——多维度破解污染难题 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我们更需要创新的技术解决方案。本书不回避技术的局限性,而是着眼于当前和未来可行的、具有潜力的技术选择。 精准施肥与智能农药: 告别“一刀切”的施肥模式,走向“精准农业”。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种精准施肥技术,包括测土配方施肥、缓控释肥料的应用、以及物联网与大数据在化肥管理中的作用。同时,也将探讨生物农药、低毒高效农药以及科学的病虫害绿色防控策略,以最大程度减少化学投入。 畜禽粪污的“变废为宝”: 粪污并非“废物”,而是宝贵的资源。我们将深入介绍各种畜禽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包括好氧、厌氧发酵技术(沼气工程)、堆肥技术、以及固液分离、膜分离等处理工艺。重点阐述这些技术在不同规模养殖场中的适用性、经济性与环保效益。 生态沟渠与缓冲带的“天然屏障”: 利用自然的生态力量,构建污染物的“拦截网”。本书将详细介绍人工湿地、生态沟渠、植被缓冲带等生态工程技术,它们如何通过植物的吸收、微生物的降解以及泥沙的沉降,有效削减农田退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保护河流湖泊。 水土保持的“绿色卫士”: 科学的土壤管理,是防止侵蚀、减少污染物流失的关键。我们将介绍等高耕作、覆盖保墒、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水土保持措施,以及它们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耕地中的应用效果。 智能化监测与预警系统: 科技赋能,让污染治理更主动。本书将探讨如何利用遥感、传感器、无人机等技术,构建农业面源污染的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为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实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第三篇:制度的基石——保障治理的长效与公平 技术是“硬实力”,制度则是“软支撑”。没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落地生根,发挥最大效用。 法律法规的“守护之盾”: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治理污染的“根本大法”。我们将梳理国内外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的法律框架,探讨其在责任界定、行为规范、监管执法等方面的作用,并提出相关立法与修法的建议。 经济政策的“激励之翼”: 市场机制的引导与激励,是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本书将深入探讨绿色补贴、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环境税等经济政策工具,分析它们如何引导农民调整生产行为,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及如何构建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市场导向的“绿色消费”: 消费者是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的关键力量。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建立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加强消费者教育、以及发展生态旅游等方式,引导绿色消费理念,形成“生产”与“消费”良性互动。 多方协同的“治理合力”: 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并非政府一家之事。本书将强调政府、企业、农民、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在治理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与协同机制,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理新格局。 科技推广与人才培养: 让先进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离不开有效的推广与扎实的人才培养。我们将探讨如何构建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与指导,以及培养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国际经验的“借鉴之镜”: 放眼全球,我们可以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中汲取智慧。本书将选取一些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国家或地区,对其成功的技术选择、制度设计、政策执行进行深入剖析,为我国的治理工作提供可借鉴的范例。 结语: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书的撰写,源于我们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我们放下短视的利益,着眼于子孙后代的福祉。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引发更多人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关注,更希望能够为所有致力于守护绿色沃土的实践者,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它标志着我们正朝着更加可持续、更加健康的农业发展模式迈进,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前行。让我们携手并进,用智慧和行动,共同守护这片我们赖以生存的绿色家园。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行文的语气来看,作者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既具批判性又不失建设性的学者姿态。通篇不带丝毫的口号式宣传或片面的理想主义色彩,而是立足于现实的制约条件,用冷峻的笔触剖析当前实践中的痛点和难点。例如,在探讨某些先进技术的推广障碍时,作者没有停留在技术指标上,而是深入挖掘了经济激励机制与地方政府行为模式之间的复杂互动,这种洞察力,绝非普通政策研究者能够企及。语言风格上,它保持了一种沉稳而克制的专业性,偶尔出现的精辟总结和形象比喻,如同一颗颗精准的靶心,直击问题的核心,却又不会打断整体的学术氛围。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严肃性的同时,避免了陷入晦涩难懂的泥淖,使得即便是非纯粹的技术专家,也能从中汲取深刻的洞见。

评分

这本书对案例的选取和使用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范本作用。它并未局限于某一特定区域的经验总结,而是跨越了不同的地域和管理体制,引入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案例进行横向比较。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对于每一个案例的背景描述都详尽入微,从初始的政策动因到最终的效果评估,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治理图景。我个人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失败”或“效果不佳”的案例时所持有的开放态度,这种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现实困境的勇气,是衡量一部高质量学术著作的重要标准。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原本抽象的技术指标和制度框架立刻变得立体和可操作化,为政策制定者和一线工作者提供了可借鉴的“路线图”与“避雷指南”,其工具书价值极高。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学术的严谨和对内容的尊重。刚拿到手时,厚实的纸张手感就让人觉得分量十足,翻开扉页,那份对研究者严谨态度的致敬,也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上的用心,无论是图表的布局,还是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都遵循了极高的专业标准。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在如今浮躁的出版界中并不多见,它似乎在无声地告诉读者:这本书里的内容,值得你郑重对待。内页的排版清晰开阔,字体大小适中,即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对于一本探讨复杂技术和制度议题的专著来说,是极为重要的阅读体验保障。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于知识载体的专业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还在于它对“制度”与“技术”之间关系的深刻哲学探讨。它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手册或政策指南的范畴,将治理行动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变迁的宏大叙事之下。作者似乎在不断追问:何为最优的技术选择?这个“最优”标准究竟是谁来定义的?它巧妙地揭示了制度设计在技术采纳和效果维持中的基础性作用,强调了仅仅依靠技术升级而忽视体制机制创新的局限性。这种宏观视野的注入,使得阅读体验从知识的获取升华为思维的拓展。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环境保护治理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用什么技术解决什么问题”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如何构建一个能持续支持特定技术应用的社会契约”的高度,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逻辑组织得极其缜密,初读目录,便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宏大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非凡的结构化思维能力。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技术名词或政策法规,而是构建了一个从“问题诊断”到“技术路径选择”,再到“制度保障落地”的完整思考闭环。每一章之间的过渡都自然流畅,仿佛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学术对话,层层递进,不断深化对核心议题的剖析。我特别留意到,在介绍不同技术方案的对比分析时,作者没有采用简单的优劣对比,而是将其置于特定的地理、经济和社会情境中进行考察,这种辩证性的分析方法,极大地提升了论述的说服力和深度。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回味作者如何巧妙地将复杂的政策博弈与具体的技术可行性编织在一起,这种行文的高级感,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功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