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侧重于制度变迁与乡村社会结构性变迁的相关性研究。既着眼于历史变迁的纵向展开,力求从整体上把握20世纪前期制度性变迁所引致的乡村社会演变的基本轨迹和发展脉络,又着力于区域角度的横向展开,以揭示不同社会、文化要素在乡村变迁中的作用与意义。同时在相对比较的意义上力求透过社会、经济、文化的地域差异揭示隐含其后的共趋性和普遍性特征,并通过区域演进的不平衡性呈现整体历史进程的同质性意义。
王先明,男,1957年生,山西省屯留县人,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史、文化史。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重点基地项目。
·上·
导 言/1
第一章 辛亥前后的乡村社会变动/55
一 士绅与晚清“民变”:绅民冲突的历史趋向与时代成因/55
二 辛亥革命与两湖乡村公产/78
三 从风潮到传统:辛亥革命与“革命”话语的时代性转折/99
第二章 乡制更易与乡村社会变迁/124
一 从自治到保甲:乡制重构中的回归/124
二 县政与村治之间:国民政府时期区级组织的演变/146
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晋绥边区的土地关系与社会结构变动/163
第三章 新学教育与乡村社会变迁/194
一 私塾与学堂: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历史阙失/194
二 晋省乡村新学教育变革与调适/206
三 私立乡村建设学院与民国乡建运动/229
第四章 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社会变迁/253
一 近代中国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展开/253
二 近代铁路与乡村社会结构变动/272
三 近代铁路与乡村社会流动的新特征/320
四 从“对立”到“协同”:20世纪前期城乡关系论争的启示/327
第五章 近代合作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340
一 农村合作运动与小农经济变迁/340
二 20世纪前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变迁/350
三 传统互助合作形式的改造问题/359
·下·
第六章 乡村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变动/387
一 20世纪前期山西的乡村雇工/387
二 华北乡村富农阶层的社会流动/423
三 华北“不在地主”与乡村社会/454
第七章 乡村权力结构的变迁/471
一 从士绅到权绅的历史演变/471
二 财富、文化、社会关系与声望的聚合体:华北的村庄领袖/504
三 乡村权力的博弈与权威的重建/518
四 抗战时期晋西北根据地乡村权力结构的变迁/536
第八章 1930年代的“农业恐慌”与乡村危机/552
一 现代化的压力与乡村危机/552
二 从《东方杂志》看乡村危机的社会关怀/566
三 “农业恐慌”:立足于历史成因与时代特征的考察/582
四 城乡背离化进程中的乡村危机/597
五 乡村社会冲突的演变及其对策/625
第九章 救治乡村:思想理论与历史实践/664
一 “以农立国”论的形成/664
二 知识分子“下乡”与近代中国乡村变革的困境/675
三 土地改革中“群众路线”的实践与调适/694
四 晋绥边区乡村民主建设的历史审视/712
第十章 百年中国乡村发展进程的历史启示/727
一 从革命走向建设:历史转折与时代诉求/727
二 对20世纪前期中国乡村社会建设路径的历史反思/756
主要参考文献/764
索 引/778
后 记/788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体现了出版方的心思。两册的体量,使得内容的铺陈显得尤为从容。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这段历史的巨大投入和敬畏之心。它展现了中国乡村在面对现代化冲击时所经历的文化认同危机和经济结构重塑的阵痛。那些关于乡土伦理、家庭结构、以及乡村公共生活的论述,极具洞察力,让我对中国传统社会的韧性与脆弱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让人意识到,理解了那段历史,才能真正理解今天的中国社会脉络。
评分这套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它带领我深入地了解了中国近现代乡村社会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作者对史料的梳理和解读非常到位,尤其是对乡村社会结构、农民生活变迁的描摹,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读完之后,我深刻体会到,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中国农村,其根源深深植根于那个世纪上半叶的苦难与挣扎之中。书里对土地制度的变迁、宗族势力的演变、以及传统乡村秩序瓦解的过程,都有着细致入微的刻画。它不仅仅是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部社会变迁的史诗,让我对“乡土中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叙事上的克制与深沉。作者没有采用过度煽情或简单化的手法,而是通过大量翔实的数据和口述史料,构建起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乡村图景。无论是乡绅的衰落,还是底层农民在战乱、饥荒和改革浪潮中的命运沉浮,都被描绘得有血有肉。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个体命运是如何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被遗忘的角落”的独特视角,视角很新颖,挖掘得很深。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许多对民国时期乡村的刻板印象。过去总以为那个年代的乡村是静止不变的,但这本书展现了它内在的巨大张力与活力。它细致地剖析了乡村精英阶层的挣扎、地方自治的尝试,以及新文化和政治思潮如何渗透到偏远角落。每一章的论证都逻辑严密,引用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档案和地方志,这对于希望深入研究中国乡村史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极具参考价值的珍贵资料。读起来虽然需要一定的耐心,但收获绝对是巨大的。
评分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它的叙事风格兼具历史学家的严谨和文学家的细腻,使得阅读体验非常引人入胜,即便是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深刻的洞察。作者对时间跨度内的社会变迁把握得极准,成功地捕捉到了1901到1949这四十年间,中国乡村从旧秩序向新格局艰难转型的关键节点。它不仅仅是关于“乡路漫漫”的描述,更是对一个时代集体记忆的精细重构,读完后让人对脚下的土地和生活其中的人们,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敬意。
评分名家制作,值得讨论,乡村社会在中国太重要,需要关注。
评分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评分多个榜单上榜的年度好书,关注乡村,就是关注中国的一切!
评分好
评分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评分名家制作,值得讨论,乡村社会在中国太重要,需要关注。
评分还没看,但是选材是我喜欢的。
评分汇通的眼光和功力。
评分还没看,但是选材是我喜欢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