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路漫漫:20世纪之中国乡村(1901-1949)(套装共2册)

乡路漫漫:20世纪之中国乡村(1901-1949)(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先明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乡村
  • 20世纪中国
  • 历史
  • 社会
  • 文化
  • 乡土中国
  • 民国史
  • 近代史
  • 历史研究
  • 社会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144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024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20
字数:70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侧重于制度变迁与乡村社会结构性变迁的相关性研究。既着眼于历史变迁的纵向展开,力求从整体上把握20世纪前期制度性变迁所引致的乡村社会演变的基本轨迹和发展脉络,又着力于区域角度的横向展开,以揭示不同社会、文化要素在乡村变迁中的作用与意义。同时在相对比较的意义上力求透过社会、经济、文化的地域差异揭示隐含其后的共趋性和普遍性特征,并通过区域演进的不平衡性呈现整体历史进程的同质性意义。

作者简介

王先明,男,1957年生,山西省屯留县人,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史、文化史。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重点基地项目。

目录

·上·
导 言/1
第一章 辛亥前后的乡村社会变动/55
  一 士绅与晚清“民变”:绅民冲突的历史趋向与时代成因/55
  二 辛亥革命与两湖乡村公产/78
  三 从风潮到传统:辛亥革命与“革命”话语的时代性转折/99
第二章 乡制更易与乡村社会变迁/124
  一 从自治到保甲:乡制重构中的回归/124
  二 县政与村治之间:国民政府时期区级组织的演变/146
  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晋绥边区的土地关系与社会结构变动/163
第三章 新学教育与乡村社会变迁/194
  一 私塾与学堂: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历史阙失/194
  二 晋省乡村新学教育变革与调适/206
  三 私立乡村建设学院与民国乡建运动/229
第四章 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社会变迁/253
  一 近代中国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展开/253
  二 近代铁路与乡村社会结构变动/272
  三 近代铁路与乡村社会流动的新特征/320
  四 从“对立”到“协同”:20世纪前期城乡关系论争的启示/327
第五章 近代合作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340
  一 农村合作运动与小农经济变迁/340
  二 20世纪前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变迁/350
  三 传统互助合作形式的改造问题/359

·下·
第六章 乡村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变动/387
  一 20世纪前期山西的乡村雇工/387
  二 华北乡村富农阶层的社会流动/423
  三 华北“不在地主”与乡村社会/454
第七章 乡村权力结构的变迁/471
  一 从士绅到权绅的历史演变/471
  二 财富、文化、社会关系与声望的聚合体:华北的村庄领袖/504
  三 乡村权力的博弈与权威的重建/518
  四 抗战时期晋西北根据地乡村权力结构的变迁/536
第八章 1930年代的“农业恐慌”与乡村危机/552
  一 现代化的压力与乡村危机/552
  二 从《东方杂志》看乡村危机的社会关怀/566
  三 “农业恐慌”:立足于历史成因与时代特征的考察/582
  四 城乡背离化进程中的乡村危机/597
  五 乡村社会冲突的演变及其对策/625
第九章 救治乡村:思想理论与历史实践/664
  一 “以农立国”论的形成/664
  二 知识分子“下乡”与近代中国乡村变革的困境/675
  三 土地改革中“群众路线”的实践与调适/694
  四 晋绥边区乡村民主建设的历史审视/712
第十章 百年中国乡村发展进程的历史启示/727
  一 从革命走向建设:历史转折与时代诉求/727
  二 对20世纪前期中国乡村社会建设路径的历史反思/756
主要参考文献/764
索 引/778
后 记/788

精彩书摘

  《乡路漫漫:20世纪之中国乡村(1901-1949 套装共2册)》:
  辛亥革命推翻皇权统治之后,新型民族—国家政权建设成为整个民国时代的历史主题。国家政权建设意味着国家行政体制向基层社会的扩展以及对地方资源的掌控,更重要的是与抵制国家控制的各种社会力量抗衡,其成效则受制于国家政权回应地方社会对其实行渗透进行抵抗的能力。
  清末新政引动的政治体制变迁已使地方公产、公权全然落入权绅的掌控,如湖北省“农村中公产如积谷仓庙产县田及地方公地等,……管理权操纵在农民的剥削者:土豪劣绅的手中”。民国建立后,新型国家政权在试图控制公产等乡村资源、整合乡村社会时,必然遭遇地方绅士或显或隐的抵制。如醴陵县绅士便通过巧妙的权宜设计避脱政府统一财政权的企图,“迨九年四月,劝学所成立后,划田租一万石归教育产款处经管。十八年设财政局,办理地方财政,始接收保管处,邑人士恐财政权归政府,复将保管处原有田租五千余石划归教育局,而财政局仅有田租千余石”。而将阻止政府抽取地方公产的绅士载入地方志以示表彰更充分表明乡绅对国家政权干预地方事务的抵抗态度。对国家政权的抵抗在“绅士太霸”的湖南尤为突出。
  ……
《岁月流金:中国现代乡土纪事(1901-1949)》 引言 穿越百年风雨,回望那片承载着中华民族根脉的土地。从辛亥革命的曙光初照,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黎明破晓,这四十七载的光阴,是中国乡村经历巨变的时代。当宏大的历史叙事聚焦于都市与革命的中心舞台时,无数生动、厚重、充满挣扎与希望的故事,却在广袤的乡野悄然上演。《岁月流金:中国现代乡土纪事(1901-1949)》便是试图捕捉那些流淌在中国乡村血脉中的时代印记,它是一部关于土地、关于人、关于变迁的宏大画卷,描绘了中国乡村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种种面貌,展现了那个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思想观念、社会结构以及他们与外部世界复杂而深刻的互动。 第一卷:大地上的共和国(1901-1927) 1901年的中国,古老的帝国摇摇欲坠。在广袤的乡村,传统依然是主导性的力量。清末的改革,虽然带有自救的意味,但其触角难以深入到根深蒂固的乡村社会。本卷将聚焦于这一时期乡村社会的基本肌理。 传统的延续与崩解: 详细梳理宗族制度、乡绅文化、土地制度在20世纪初期的形态。探讨它们如何维系着乡村的秩序,又如何在内外压力下显露出疲态。例如,考察士绅阶层在地方治理中的角色,他们是传统的维护者,还是变革的推动者?土地兼并的现象如何影响着乡村的贫富分化?传统的祭祀、节日、婚姻习俗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又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经济的脉动与困境: 描绘辛亥革命前后乡村经济的面貌。传统农业经济仍是主体,但租佃关系、高利贷、赋税负担如何压迫着小农?新兴的商品经济如何开始渗透,比如棉花、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及它们对传统经济格局的影响?外国资本的进入,如洋行对农产品的收购,又给乡村带来了怎样的冲击?本卷将细致描绘农村家庭的生产生活图景,从耕作方式、农具使用,到家庭分工、主要副业,力求呈现一个触手可及的乡村经济生态。 早期现代化的脚步: 辛亥革命的号角,虽然在城市更为响亮,但其思想的余波也渐渐吹拂到乡村。考察教育的启蒙,如新式学堂的兴办,它们如何挑战传统的蒙学,又如何培养出新一代的乡村知识分子?医疗的进步,如西医的传入,对传统中医的冲击,以及它们在乡村的传播情况?交通的改善,如铁路、公路的修建,它们如何改变了乡村的地理观念和人口流动?本卷将关注这些早期现代化因素在乡村的传播速度、范围以及它们与传统观念发生的碰撞。 社会生活的变迁: 梳理这一时期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压力的增大,流民、乞丐等边缘群体数量的增加,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官府的治理能力在乡村的衰退,地方治安的恶化,以及土匪、民团等非官方武装的兴起。同时,也探讨一些社会改良的努力,如慈善组织、宗教团体在乡村开展的活动。 第二卷:时代的洪流(1927-1949) 从大革命的余波到抗日战争的烽火,再到解放战争的硝烟,《时代的洪流》将展现中国乡村在更剧烈的政治、经济、社会变动下的转型与挣扎。 政治动荡与乡村权力: 考察国民政府时期,其乡村政策的推行与阻碍。如“新生活运动”在乡村的实践,乡村自治的尝试,以及土地改革的初步设想。同时,关注共产党在乡村的组织建设和革命活动,土地革命的展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以及其对乡村社会结构、经济关系造成的深刻影响。各种政治力量在乡村的博弈,如何塑造了农民的政治意识和生活轨迹? 战争的烙印: 抗日战争的爆发,给中国乡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本卷将重点描绘战争对乡村经济的摧毁,如粮食物资的征集、生产的停滞、人口的迁徙。同时,也展现了乡村人民的抵抗精神,如根据地的建立、游击战争的开展,以及农民在抗战中的牺牲与奉献。战争如何重塑了乡村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知? 经济的重塑与畸变: 探讨战时经济的紧张与混乱,通货膨胀如何侵蚀着农民的生计。民族工业在战火中的艰难维系,以及它们对乡村经济的间接影响。土地制度的变化,在不同政治力量统治下的差异,如国民党时期的地主经济与共产党统治下的减租减息、土地分配。揭示一些经济畸形现象,如官僚资本的渗透,以及它们对乡村资源的掠夺。 社会文化的激荡: 现代教育、新思潮在乡村的进一步传播,尤其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扫盲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普及,对农民传统观念的挑战。宗教在乡村社会中的地位变化,以及一些新兴宗教的出现。乡村社会风俗的变迁,如婚丧嫁娶的变化,娱乐方式的演变,以及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迷茫。本卷将通过生动的个案,展现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农民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沉浮。 乡村的记忆与未来: 聚焦于1949年解放前夕的乡村景象。新政权的建立,对乡村社会将要带来的深刻变革。农民在长期的战乱与贫困中,对新生活的期待与不安。本卷将以一种历史纵深感,为读者呈现这个充满矛盾与希望的过渡时期。 结语 《岁月流金:中国现代乡土纪事(1901-1949)》并非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它更注重从微观的视角切入,通过对普通农民的生存状态、情感世界、文化习俗的细致描绘,来展现宏大的历史变迁。无论是辛亥革命后乡村传统秩序的微妙松动,还是土地革命时期乡村社会结构的剧烈重塑;无论是抗日战争的炮火如何撕裂了平静的田园,还是解放战争的到来如何预示着新的开端,本书都试图用最朴实、最真挚的笔触,去触碰那片土地上每一粒尘埃的重量,去感受那些鲜活生命在历史长河中的脉动。它是一份对中国现代乡村深沉的关怀,也是一份对那段波澜壮阔岁月的庄重回望。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将得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现代化的艰辛历程,理解这片古老土地上人民的坚韧与智慧,以及他们为创造更美好未来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体现了出版方的心思。两册的体量,使得内容的铺陈显得尤为从容。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这段历史的巨大投入和敬畏之心。它展现了中国乡村在面对现代化冲击时所经历的文化认同危机和经济结构重塑的阵痛。那些关于乡土伦理、家庭结构、以及乡村公共生活的论述,极具洞察力,让我对中国传统社会的韧性与脆弱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让人意识到,理解了那段历史,才能真正理解今天的中国社会脉络。

评分

这套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它带领我深入地了解了中国近现代乡村社会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作者对史料的梳理和解读非常到位,尤其是对乡村社会结构、农民生活变迁的描摹,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读完之后,我深刻体会到,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中国农村,其根源深深植根于那个世纪上半叶的苦难与挣扎之中。书里对土地制度的变迁、宗族势力的演变、以及传统乡村秩序瓦解的过程,都有着细致入微的刻画。它不仅仅是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部社会变迁的史诗,让我对“乡土中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叙事上的克制与深沉。作者没有采用过度煽情或简单化的手法,而是通过大量翔实的数据和口述史料,构建起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乡村图景。无论是乡绅的衰落,还是底层农民在战乱、饥荒和改革浪潮中的命运沉浮,都被描绘得有血有肉。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个体命运是如何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被遗忘的角落”的独特视角,视角很新颖,挖掘得很深。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许多对民国时期乡村的刻板印象。过去总以为那个年代的乡村是静止不变的,但这本书展现了它内在的巨大张力与活力。它细致地剖析了乡村精英阶层的挣扎、地方自治的尝试,以及新文化和政治思潮如何渗透到偏远角落。每一章的论证都逻辑严密,引用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档案和地方志,这对于希望深入研究中国乡村史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极具参考价值的珍贵资料。读起来虽然需要一定的耐心,但收获绝对是巨大的。

评分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它的叙事风格兼具历史学家的严谨和文学家的细腻,使得阅读体验非常引人入胜,即便是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深刻的洞察。作者对时间跨度内的社会变迁把握得极准,成功地捕捉到了1901到1949这四十年间,中国乡村从旧秩序向新格局艰难转型的关键节点。它不仅仅是关于“乡路漫漫”的描述,更是对一个时代集体记忆的精细重构,读完后让人对脚下的土地和生活其中的人们,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敬意。

评分

名家制作,值得讨论,乡村社会在中国太重要,需要关注。

评分

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评分

多个榜单上榜的年度好书,关注乡村,就是关注中国的一切!

评分

评分

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评分

名家制作,值得讨论,乡村社会在中国太重要,需要关注。

评分

还没看,但是选材是我喜欢的。

评分

汇通的眼光和功力。

评分

还没看,但是选材是我喜欢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