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9
作家雪珥,媒体称其为“历史的拾荒者”,以对一百多年前晚清时期中国那一场改革历史研究出名。本书是“雪珥-中国改革史系列”之一“区域卷”。本系列还有,之二:年代卷《国运1909——晚清帝国的改革突围》》,之三:人物卷《绝版恭亲王——风口浪尖上的晚清改革舵手》,之四:事件卷《辛亥计划外革命——1911年的民生与民声》。“雪珥-中国改革史系列”,从年代、人物、区域、事件等不同的剖面,重新勾勒描绘了一幅大清改革的路线图,可谓从19世纪到20世纪近代中国大转折的一部断代史,其中风潮迭起,波诡云谲,凝结了太多的中国人的命运。百年前那场改革过程中的创新、突围与纠结、困顿,通过作者极富当下感的笔触,生动如在眼前。丰富的海外资料分析也使本系列独具慧眼,对人事的观察与结论,突破了以往许多陈词滥调。作者也毫不避讳其“以史为鉴”的写作使命,目的在于让历史照进现实,思考当下,如何才能避免改革中的不折腾?改革之难之重之关键在哪里?鉴古而知今日,为今天中国的大改革多层思考,呐喊助威。
雪珥-中国改革史系列之《天子脚下——晚清政局与天津特区对外开放》,从一个地域,帝国权力核心边缘的天津切入,再现了晚清政治、经济改革开放的进程。这里是晚清改革的主舞台,几乎所有的内政、外交上的大剧目都在这里上演,影响全国乃至全世界。这里,是*前卫的,也是*保守的;这里,是*西化的,也是*抗拒西化的;这里,生产了这个第1艘的潜水艇,也烧杀过教堂,大规模破坏过铁路和电线……。与我们一般以为的情况不同,晚清后6年,尤其是1909-1911年宣统朝的3年,国家并非每况愈下,政治、经济乃至国防都在不断进步。1908年,清政府财政收入首次突破白银2亿两的大关。1909年,全国各省都建立了地方议会,对地方政务实行非常有效的监督。但是,它为什么又突然崩溃了呢?
雪珥:本名蒋文胜,中国改革史及战略史学者。1991年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曾在担任公务员9年,获得律师资格;中国*早的财经专栏作家之一;曾在澳中两国经营企业十多年。自2006年开始中国改革史的系统研究及写作,同时研究中国战略史及国际关系。担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研究员、西悉尼大学澳中文化艺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恭王府特聘研究员兼近代改革研究室主任、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家族企业》杂志顾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长江商学院等多家商学院EMBA授课教授;《中国经营报》《国家人文历史》及美国《华盛顿邮报》等多家报刊专栏作家。
戴旭(著名战略思想家、中国空军大校)——有人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而雪珥则在历史的彼岸,对着这个摸了170多年石头还没有走过河去的民族大声疾呼:切莫重蹈前朝的覆辙!也许追金逐利的涛声会淹没他子规一般的啼鸣,但浪花碎灭之后,我相信雪珥的赤子之心、睿哲之思,将如灿然的珠贝一样闪耀在岁月的残阳里。
经济学家梁小民(摘自《生活周刊》2011年7月19日)——雪珥文笔通俗、流畅,读他笔下的历史,能像小说一样地把整本书读完,很受启发。
何亮亮(著名媒体人、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 在大家的一贯印象中,清王朝的最后改革是以“皇族内阁”的骗局和闹剧作为收场的,充满了荒诞气氛。雪珥将自己定位于“历史拾荒者”的角色,以新闻记者的敏锐和律师的严谨两项从业训练与经验,从堆积如山的史料中爬捡出许多被忽视和遗忘的真相。
萧三郎(著名媒体人、《新京报》书评周刊主编)——我曾在《中国经营报》上追看雪珥《李鸿章谈心》等专栏,深为雪珥独特的历史写作所吸引。 雪氏的历史写作,近来蜂拥出版,坊间流行,独具特色,个人以为,至少有两点与众不同之处:一是,重视对原始史料的挖掘以及实证,并累有新见。这与他在海外致力于收藏与晚清有关的文物保持着正相关的关系。这也是国内学者写历史文章所少见到的。二是,珍视历史的“古为今用”。写历史文章,有人力图冷静复原当时的气氛和现场,或标榜不带情感的“零度写作”,雪珥显然不属于此类。雪珥先生所聚焦的晚清改革史,其实明眼人很容易看清,雪珥先生之意,目光所看在晚清,心中所思在当下。祝贺雪珥改革史四卷文集出版。希望更多的人从雪珥的历史写作中有所助益。
《中国经营报》总编辑 李佩钰——我们脚下的石头,其实前人早已经摸过了,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看得清彼岸,并有渡达彼岸的决心、智慧和勇气。身处这样一段历史的乱流里,我们更需要清楚地记得来路,而这恰恰是雪珥文字的价值。 ?
李鸿章入津
李鸿章肯定没想到,自己的人生与国家的命运,都将在1870年的天津发生巨大的转折。
这座城市已经与世界紧紧地联在了一起:
内战后的美国,派出了战时国务卿、美国扩张主义的奠基人西华德(William Henry Seward),出访全球。在天津教案那浓重敌意尚未消逝时,西华德就到达天津,随后赶赴北京,会晤大清“总理”恭亲王,给空前孤立的大清帝国带来了“合作政策”,中美开始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友谊……
遥远的欧洲,法兰西帝国在普法战争战败,巴黎再度爆发革命,宣布建立第三共和国,这导致大沽口外的法国舰队,最后放弃了攻击天津的计划,天津教案得以和平解决……
当日耳曼的勇士们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率领下,行进在法兰西的废墟上时,那位日后被称为“东方俾斯麦”的李鸿章,正率领他的淮军铁骑,浩浩荡荡地开进天津城。
他将在这座城市中,度过人生最为辉煌的25年,而大清帝国也将以这座城市为样板,书写30年的改革开放(“洋务运动”)篇章……
与乃师曾国藩的极度低调不同,新任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入津,刻意地极为高调。
根据法国代理领事李蔚海(William Hyde Lay)记载,1870年9月18日,在大批军队的前呼后拥下,李鸿章入津,随即发布了措辞严厉的公告,宣示了他将以铁腕维护这座城市的稳定。
这支在8年前还在上海被各色人等惊为“乞丐部队”的淮军,凭借其丝毫不亚于湘军的战功,以及远好于湘军的纪律,在湘军裁撤之后,早已成为大清国防军的主战部队,装备精良,向天津城的“暴民”、也向西方列强,展示了雄壮的兵威。
站在望海楼教堂废墟上的天津人,已经能够清晰地感到:变天了。
这一年的李鸿章,年仅47周岁,从1862年出任江苏巡抚以来,他在帝国省部级的高干位置上已经呆了8年,历任两江总督、湖广总督,并且因军功先后被封为一等伯爵、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真正实现了他年轻时写下的理想: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李鸿章后来改为“觅封侯”)
梁启超说:“彼时(调任天津时)之李鸿章,殆天之骄子乎,顺风张帆,一日千里。”
“天津教案”爆发时,这位“天之骄子”还在湖广总督任上,正率军辗转西北,剿灭叛乱。中途接到中央的紧急调令,立即抽调主力部队,进入京畿地区,加强战备,随时准备与法国开战。天津教案将了之际,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刺马案”)。这同样是一个棘手的“地雷阵”,牵扯到中央与地方、军队与民政、湘军派系与别的派系、乃至西方天主教等很多敏感问题,中央只能下令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并且不断催促上路。而直隶总督则由李鸿章接任。这是1868年李鸿章接任曾国藩的两江总督后,第二次接任他老师的遗缺。
李鸿章到了天津,登门拜见曾国藩。
曾老师不待李同学开口,就先问道:“少荃(李鸿章的字),你现在到了此地,是外交第一冲要的关键。我今国势消弱,外人方协以谋我,小有错误,即贻害大局。你与洋人交涉,打算作何主意呢?”
李鸿章道:“门生只是为此,特来求教。”
曾国藩道:“你既来此,当然必有主意,且先说与我听。”
李鸿章道:“门生也没有打什么主意。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我只同他打痞子腔。” “痞子腔”为安徽土语,即油腔滑调之意。
曾国藩乃以五指捋须,良久不语,徐徐启口说:“呵,痞子腔,痞子腔,我不懂得如何打法,你试打与我听听?”
李鸿章一听不对,这话老师一定不以为然,急忙改口说:“门生信口胡说,错了,还求老师指教。”
曾国藩又捋须不已,久久看着李鸿章道:“依我看来,还是用一个诚字,诚能动物,我想洋人亦同此人情。圣人言忠信可行于蛮貊,这断不会有错的。我现在既没有实在力量,尽你如何虚强造作,他是看得明明白白,都是不中用的。不如老老实实,推诚相见,与他平情说理;虽不能占到便宜,也或不至过于吃亏。无论如何,我的信用身分,总是站得住的。脚蹈实地,磋跌亦不至过远,想来比痞子腔总靠得住一点。”
李鸿章急忙应声道:“是是,门生准遵奉老师训示办理。”
这些细节,李鸿章在年老时讲给其下属吴永听,吴永则记录在他那本著名的《庚子西狩丛谈》中。
后世学者,或据此认为李鸿章人品远不及乃师,或据此认为李鸿章能圆融贯通比乃师更胜一筹,莫衷一是。其实,在原始的记录中,李鸿章至少在口头上是认可曾国藩对“痞子腔”的批评的。李鸿章告诉吴永:“我碰了这钉子,受了这一番教训,脸上着实下不去。然回心细想,我老师的话实在有理,是颠扑不破的。后来办理交涉,不论英俄德法,我只捧着这个锦囊,用一个诚字,同他相对,果然没有差错,且有很收大效的时候。古人谓一言可以终身行,真有此理。要不是我老师的学问经济,如何能如此一语破的呢?”
师生之间有关“痞子腔”的对话,其实只是历史的孤证,无法证实,亦无法证伪。可以确定的是,至少在处理天津教案这样一件极为棘手的外交大案时,曾国藩为李鸿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梁启超在他为李鸿章所作的传记中,认为“李鸿章办外交以天津教案为首”,而曾国藩“外之应付西人,已极竭蹶,而内之又为京师顽固党所掊击,呼为卖国贼,白简纷纭,举国欲杀。于是通商大臣祟厚,恐事决裂,请免国藩而以鸿章代之。明诏敦促赴任,是为李鸿章当外交冲要之滥觞。”
梁启超说,李鸿章在直隶期间,“普法之战顿起,法人仓皇自救不复他及,而欧美各国亦复奔走相顾,且汗且喘,以研究西方之大问题,而此东方小问题,几莫或措意。于是天津教案,遂销沉于若有若无之间。”他大发感慨道:“中国当时之人,无一知有世界大局者,以普法一役如此惊天动地之大事,固咸熟视无睹,以为是李鸿章之声望韬略,过于曾国藩万万也。于是鸿章之身价顿增。”
不幸的是,这段慷慨激昂的文字,与梁启超其它很多急就章的东西一样,并不确切。普法战争7月19日开战,9月1日发生“色当会战”,法军全面战败,次日投降,9月4日法兰西帝国就被国内革命推翻。这段时间,在天津处理教案的,只有曾国藩一人。考诸各种官方文献,天津教案的善后,几乎都是曾国藩在中央的指示下,一手完成。李鸿章到任时,基本已经尘埃落定,他根本没有机会力挽狂澜、并展现自己比曾老师更强的才华。
最令曾国藩被国内外攻击的,就是他在证据并不确切的情况下,杀了18名“凶手”为遇难的洋人们“一命偿一命”。这种“曾剃头”的典型做法,恰恰便是行动上的“痞子腔”,绝对难称“诚”字。然而,这种“痞子腔”似乎有效地震慑了汹汹的民意,也至少平息了列强们对大清政府的愤怒与不满。
更有意思的是,李鸿章在中秋节前一天(9月9日,农历八月十四),从直隶省城保定给天津的曾国藩写了封信:“鸿章冒暑远行,莅省后委顿异常,不得不略为休息。兼以初政即犯众怒,嗣后诸难设施。尊处能将凶犯议抵,依限议结。计鸿章到津接事,此外未了各事,必为一力承担。”
这封信很清晰地表明了:一、曾国藩早已得出对教案的处理意见;二、李鸿章并不反对这种处理;三、因为这样的处理方式很容易“犯众怒”,李鸿章不愿意沾手,希望曾国藩“依限议结”;四、李鸿章撇清自己,为的是今后的工作更好开展,防止“嗣后诸难设施”。毫无疑问,曾国藩已经将最为棘手的教案问题处理完毕,李鸿章最多只需做个后续的“执行者”,把善后措施落实,根本不必挑任何担子,可以轻装前进。
曾国藩有一句名言:“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李鸿章就是他人生事业上最好的“替手”,他不仅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站在曾国藩打下的地基上,“李鸿章这位无冕之王继承了那位‘一时曾负盛名,未几就被人蔑视的人物‘(曾国藩),在天津坚定地保持着他的地位约25年之久。”(美国汉学家马士H.B. Morse评价)
李鸿章从老师手上接过的天津及整个直隶,已经今非昔比。包括天津教案在内,曾国藩已经将该唱的白脸都唱完了,该趟的雷区都趟过了,将可能“初政即犯众怒”的事情都做了。
最犯众怒的是,无疑是整顿干部队伍。曾老师比较注重廉政建设,一上台就抓,虽说疗效如同曾老师的“银屑病”(一种难治的皮肤病)一般,屡治屡患,但曾老师的毅力,也如同当年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时却“屡败屡战”一般。
而李同学却似乎更在乎干部们的工作能力,对那些毫无效果、甚至成为虚伪面具的精神“体操”与道德“按摩”嗤之以鼻。《清史稿》说李鸿章“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那些不乐于为李鸿章所用的人是否就真是“志节之士”,这尚两说,但李鸿章“好以利禄驱众”,实在也是曾老师的心传。曾老师的“那支有主义的军队”(湘军),并非靠着“主义”打胜仗,主要靠的也“利禄”,湘军所过之处,如土匪洗劫并无二致,只不过,曾老师喜欢把“利禄”包装在“主义”的盒子了,光鲜些。马新贻被杀,一个主要的可能原因,就是他在秘密调查湘军私分太平天国“国库”的大案。在李鸿章的25年治理之下,天津乃至整个直隶地区,聚精会神搞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成就斐然,但官场乃至社会的主旋律的确是“一切向钱看”。
大清国的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Robert Hart),认为李鸿章入津,简直就是老鼠掉进了米缸,他在9月28日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李鸿章被派到天津了,人们以为不论如何他总会强有力地对待这个问题的(教案),但是,正如传说的那样,他又在想捞钱。如果受足了贿赂的话,他将不会把问题向解决的方向推进多少。”据赫德自己说,在6年前(1864),当赫德奉命调解李鸿章与洋枪队首领戈登(James Gordon Brown)之间的纠葛时,他不得不“付给李五万多两银子”——这似乎是李索贿,其实,那只是李鸿章借机索要的一笔军费,完全公出公入的,李鸿章再贪,也不敢把这种公开的款项放进自己的腰包。两人之间,其实是权力之争,李鸿章成为赫德在海关内部一手遮天的最大障碍。
李鸿章在直隶总督的位置上,一干就是25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说:“中国人的名字,除了孔子,知名度没有超出国界的,但李鸿章就像孔子,恰如最具基督精神的国王路易十五就像基督一样……总督的职务按说是要轮流担任的,但李鸿章却是个例外。他作为直隶总督二十多年,其官职像桥墩一样坚固,任凭潮涨潮落而岿然不动。终身任职的希望鼓励他思想丰富的大脑设计出一个又一个改良计划,而一个陌生的流浪者没有勇气这么做。”
此时的李鸿章,自然还没想到自己要做坚固的天津“桥墩”。9月30日,他正式接过了直隶总督关防印信,一个月后(11月4日),他就接办天津机器局。多年拿刀的手,终于握上了机器的闸门……
总序(作者:皮钧)
改革面对的是没有“剧透”的历史——改革的逻辑、改革的对象与改革的边界
任何改革都是有逻辑、有对象,也是有边界的。但兹事体大,旁观者难以看清,非躬身入局者,不可察也!
中国史书汗牛充栋,保留了相当珍贵的文献。但从实践角度来看,可以“文人史”与“现实史”划分之。
“文人史”很像今天的网络文章,多为借史抒怀,虽不乏文彩灿然者,却往往隔靴搔痒,见表不见里,疑伪亦疑真,难以直指历史本来面目:为尊者讳,不过是为胜者旌名,但于历史之规律,往往淹没其中。即使是孔子的春秋笔法,“笔则笔、削则削”,也只能说是春秋时代发生的事情,与孔子的道德观有出入而已,但与春秋时代的社会变革本身并没有太多的直接内在联系。此种叙史方式占了中国史书的90%以上。后人读之,莫名其理;但美过往,无益将来。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指的就是这类史书。
“现实史”之所以难写,一方面是关键文献不足,特别是涉及到最高决策层的东西,大家都讳莫如深,导致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在史书中成了“神话”,无头无尾、无因无果。另一方面是作者见识不足,不能对那些在历史上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伟大人物所面临的形势进行“归位思考”,特别是在重要转折时期,当时人、当时事的独到眼光与判断,不一定都和盘托出。后人必须从史迹中找出其基本逻辑和本源思考,并还原到历史场景中去,才能看清本真。否则后人无法从历史中汲取有价值的经验与教训。这就需要绝大的现实眼光与时代眼光(注意:不是历史眼光,看了剧透的人是没有资格评论历史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凯撒的《高卢战记》、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能够成为真正不朽的历史巨著的原因。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既是一篇光辉的哲学文献,又是一篇光辉的历史文献,其意同也。
“改革史”尤其如此。
本书的作者雪珥先生曾先后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工作,又恰逢改革开放之伟大时代,亲历了许多事件,并与诸多决策者保持了良好的互动,加之本人酷爱历史,中英文俱佳,又练就一支妙笔,故而能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资料中挑出“改革史”这一特殊题材,生成经世致用之佳作。
改革的逻辑
改革都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而进行的——改革往往不是结果导向,而是问题导向——没有问题谁改革啊?!
找出改革的出发点和根本原因,才是改革史研究的历史使命,而不是仅仅看结果。从中国历史上看,改革者往往都是以悲剧人物收场。在中国这样一个“成王败寇”文化盛行的场景下,没有几个人愿意认真研究改革者尤其是那些“失败”了的改革者。而历史规律往往提醒我们,要学会在前人停止的地方再出发,而不是重新发明“轮子”。
雪珥先生的改革史恰恰遵循了这一点:《国运1909》《辛亥:计划外革命》等,都是按照这个逻辑展开的。不仅详述了当时的史实,更重要的是认真考察了改革的推动者即当事人的思考与行动。很多结论都值得深思:如清末 天子脚下 晚清政局与天津特区对外开放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天子脚下 晚清政局与天津特区对外开放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天子脚下 晚清政局与天津特区对外开放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为了京豆必须评价,物流快,无损
评分雪珥的书很不错,视角独特,大赞
评分书很好,优惠多多,京东是我的首选。
评分性价比高
评分一下子又买了30几本。觉得穷的时候买买书心情就好了。
评分虽然是三部曲,但另外两部早就买了,这本值得一看。
评分书很好,优惠多多,京东是我的首选。
评分好书,大气,对中国近代史的另一种角度的审视,是对那个特殊年代,国基飘摇时刻国人奋起的温情纪录!
评分价格便宜,包装精美,好书
天子脚下 晚清政局与天津特区对外开放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