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金银饰品与民俗文化/美术学博士文丛

宋代金银饰品与民俗文化/美术学博士文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莉丽 著
图书标签:
  • 宋代
  • 金银饰品
  • 民俗文化
  • 美术学
  • 历史
  • 文化研究
  • 工艺美术
  • 装饰艺术
  • 宋史
  • 文丛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05821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232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美术学博士文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宋代金银饰品与民俗文化/美术学博士文丛》是关于介绍宋代银饰饰品与民俗文化关联研究的一本书,内容主要涉及宋代金银饰品及宋代民俗文化,对唐及元明饰品文化亦有所涉及。书中引用大量图片资料,作具体涉及案例分析,生动详实。
  《宋代金银饰品与民俗文化/美术学博士文丛》特色在于书中将研究重点放在民俗学角度,切入研究宋代金银饰品的类别、形制、纹样、工艺、生产经营模式、文化内涵及生存方式。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宋代金银饰品的类别与样式
1.1 发饰的类别与样式
1.1.1 簪
1.1.2 钗
1.1.3 发冠
1.1.4 步摇
1.1.5 梳背
1.2 耳饰的类别与样式
1.2.1 鱼钩形
1.2.2 月牙形
1.2.3 长叶形
1.2.4 花卉果实形
1.2.5 几何形、动物形
1.2.6 动物、人物、植物组合形
1.3 腕饰、指饰的类别与形制
1.3.1 钏镯
1.3.2 指环
1.4 带饰、帔坠、佩饰、项饰的类别与样式
1.4.1 带饰
1.4.2 帔坠
1.4.3 佩饰
1.4.4 项饰
1.5 其他金银饰品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宋代民俗环境与金银饰品的繁盛
2.1 竞侈崇奢及服饰的日新月异之风
2.1.1 竞侈崇奢之风
2.1.2 服饰的日新月异之风
2.2 厚嫁厚葬之风中的金银饰品
2.2.1 婚姻观念及婚俗活动中的金银饰品
2.2.2 厚葬之风的盛行及陪葬金银饰品的特点
2.3 狎妓风俗中金银饰品的参与
2.3.1 宋代妓业的繁盛及妓女对金银饰品的需求
2.3.2 金银饰品与文人士大夫狎妓风俗
2.4 裹足习俗对女子妆饰的影响
2.4.1 裹足、弓鞋与步态
2.4.2 裹足与女性审美观、妆饰的变化
2.5 其他民俗活动的影响
2.5.1 育子风俗
2.5.2 布施风俗
2.5.3 物品交换风俗
2.5.4 元宵节妆饰风俗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宋代金银饰品纹样与民俗文化
3.1 宋代金银饰品的纹样题材及表现手法
3.2 反映宋代民俗事项的纹样
3.2.1 “一年景”“花卉插瓶纹”与簪花、插花习俗
3.2.2 “龟游荷叶纹”与祝寿习俗
3.2.3 “对蝶纹”“孟家蝉”与“元宵闹蛾”
3.2.4 “婴戏纹”与娱乐习俗
3.2.5 “童子执荷”“莲花生子”与七夕“摩喉罗”
3.3 金银饰品纹样体现出的民俗审美心理
3.3.1 对民族本位文化的认同与强固
3.3.2 雅俗共赏的新视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宋代金银饰品工艺与民间金银细金工艺
4.1 宋代民间金银细金工艺类别及其对饰品样式、装饰风格的影响
4.1.1 精简致用造物观的体现——饰品的成型工艺
4.1.2 构思精巧、科学合理——饰品的组合工艺
4.1.3 朴素与华美并重——饰品的装饰及修整工艺
4.2 宋代民间金银细工发展的特征与方向
4.2.1 空心、高浮雕凸花工艺的盛行及原因
4.2.2 分工的细化及与其他材料、工艺相结合
4.3 宋元明民间金银细金工艺的传承与演变
4.3.1 元明民间金银细金业的发展概况
4.3.2 宋代民间金银细金工艺在元明的延续与演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宋代金银饰品的生产经营与物质生产民俗
5.1 手工业发展及管理制度对金银饰品制造业的影响
5.1.1 手工业艺人身份地位的提高
5.1.2 官营部门雇工的来源及雇值
5.1.3 个体工匠身份及个体金银匠人的收入
5.1.4 金银出产量及矿坑的管理
5.2 私营金银饰品作坊的生产经营方式与商业贸易风俗
5.2.1 “聚集式”“前店后作”及“行”“作”
5.2.2 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性
5.2.3 铭文与金银店铺产品信誉维护及宣传风俗
5.3 金银饰品技艺的传承方式与工匠民俗
5.3.1 师徒传承
5.3.2 家族传承
5.3.3 行会中技艺的交流与传播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宋代金银饰品使用、流传方式呈现的民俗特性
6.1 金银饰品使用方式的情感表达与心理暗示性
6.1.1 女性个人情感的领略与传达
6.1.2 男女相思、爱恋之情的物质载体
6.1.3 谢意的表达
6.1.4 节日辟邪求吉的象征
6.2 服饰礼仪风俗中金银饰品佩戴的阶层性
6.2.1 不同阶层金银饰品的材质及样式规定
6.2.2 最能体现阶层性特点的几种金银饰品
6.3 金银饰品类别与样式传播的地域性与扩布性
6.3.1 南北地区金银饰品出土数量、簪钗样式的差异及原因
6.3.2 几种在南北地区均流行的饰品
6.3.3 辽夏金与周边少数民族金银饰品佩戴风俗及其影响
6.4 金银饰品类别与样式流传的稳定性与变异性:以宋元明女子发饰为例
6.4.1 宋代女子发饰在元明的传承与演变
6.4.2 宋元几种流行的簪钗在明代消失的原因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宋元明金银饰品设计案例分析
7.1 凤形簪钗设计
7.1.1 唐宋元明凤形簪钗实物资料整理
7.1.2 唐宋凤形簪钗设计比较分析
7.1.3 元代凤形簪钗设计
7.1.4 关于“凤衔珠”的寓意
7.1.5 结语
7.2 插梳设计
7.2.1 唐宋元明插梳实物资料整理
7.2.2 唐宋插梳设计比较分析
7.2.3 结语
7.3 银妆具设计
7.3.1 宋代金银妆具类别及形制设计分析
7.3.2 银妆具的尺寸设计分析
7.3.3 银妆具的纹饰设计
7.3.4 结语
7.4 耳挖簪设计
7.4.1 耳挖簪的溯源
7.4.2 宋元明耳挖簪的形制演变
7.4.3 耳挖簪与采耳习俗
7.4.4 结语
7.5 明代金银“三事儿”设计
7.5.1 明代金银事件儿的设计美学
7.5.2 明代金银“三事儿”的文化内涵
7.5.3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出自墓葬的宋代金银饰品考古发现一览表
附录2:出自窖藏的宋代金银饰品考古发现一览表
附录3:出自地宫的宋代金银饰品考古发现一览表
附录4:宋代金饰品类别比例情况表
附录5:宋代银饰品类别比例情况表
附录6:宋代鎏金银饰品类别比例情况表
后记

前言/序言

  黄金与白银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金银天生的魅力,加上人类工艺的精雕细琢,使之具有了财富和艺术的双重价值,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金银饰品物件虽小,却与人贴身相伴,是人们彰显魅力与身份的最佳装饰品,是时代风尚的指向标。因此,一部金银饰品的研究史,是对一个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物质文化及审美思想多方面历史风貌的反映。
  宋代商品经济迅速发展,金银饰品开始由皇家贵族走向普通平民,平民化是宋代金银饰品的重要时代特征。与前代相比,宋代金银饰品在类别及样式上都发生了变化,审美风尚的更迭是影响金银饰品类别与样式变化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制造工艺也对器物造型及装饰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宋代民俗环境为金银饰品提供了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社会奢侈之风盛行,人们在服饰上追求标新立异促使金银饰品需求量的增加,同时金银饰品也更多地参与到婚嫁、丧葬、育子、布施、人际交往、节日庆祝等风俗活动中。裹足在宋代开始成为一种风尚,由此导致女性审美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也间接地推动了金银饰品的繁盛。金银饰品作为各类民俗活动的参与者,其纹样题材及图式安排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呈现出本土化风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并与民俗信仰、民俗事项相结合.体现了雅俗共赏的民俗审美特点。宋代民间金银制造业发达,目前所发现的宋代金银饰品很大一部分都是出自民间金银匠人之手,这些金银饰品纹饰华美,工艺细致精巧,充分显示了宋代民间金银匠人的聪明才智,也为元明时期民间金银细金工艺的进一步发展作了良好的铺垫,在发展过程中,宋代民间金银工艺还注重与其他材料、工艺相结合,充分发挥出金银工艺的特性与优点。宋代金银饰品的生产与经营必须依托于当时的物质生产大背景,由于较好的手工业发展体制,私营金银器饰作坊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其生产与经营方式十分多样化,产品铭文的表现方式显示出当时的商品宣传风俗,金银技艺的传承方式又体现出工匠风俗。金银饰品的存在意义不仅仅是因为能够装扮容貌、彰显身份财富,还在于其丰富的情感表达性及心理暗示性,除此之外,金银饰品的使用、佩戴还具有阶层性、地域性及扩布性特点,其类别与样式在流传过程中具有稳定性与变异性的特点,而这些都是民俗具有的基本特性,由此可见,宋代金银饰品与民俗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本书在实物考证、图像及文献检索的基础上,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诠释宋代金银饰品的样式、纹饰及工艺,并探讨由金银饰品所反映的宋代各个层面的民俗现象以及其呈现出来的民俗特性,展示宋代金银饰品及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历史价值。
《宋代金银饰品与民俗文化》 是一部深入探究宋代物质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学术专著。本书以宋代出土的金银饰品为切入点,结合传世文献、墓葬壁画、小说戏曲等丰富的史料,系统梳理了宋代金银饰品的种类、工艺、纹饰及其在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婚丧嫁娶、节日庆典、服饰礼仪等各个层面的多重文化意涵。 全书共分为“宋代金银饰品的物质世界”、“金银饰品中的社会生活镜像”、“金银饰品承载的文化象征”三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力求展现宋代金银饰品背后波澜壮阔的民俗文化图景。 第一部分“宋代金银饰品的物质世界”,聚焦于宋代金银饰品本身,从材质、工艺、形制、纹饰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考察。 材质与工艺: 详细考证了宋代金银的来源、提炼方法,以及当时已达到的高超冶炼、铸造、锻打、錾刻、鎏金、镶嵌等工艺技术。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墓葬出土的金银饰品的实物分析,揭示了宋代金银器制作在技法上的地域性差异与时代演进。例如,对宋代金银首饰中的金银含量、合金比例、以及各种工具的使用痕迹进行科学分析,力求还原工艺制作的真实过程。 形制与种类: 全面梳理了宋代金银饰品的丰富品类,包括但不限于头饰(如簪、钗、步摇、发冠、花钿)、耳饰(耳坠、耳环)、颈饰(项链、项圈)、腕饰(手镯、手链)、指饰(戒指)、衣饰(带钩、胸饰、佩饰)等。本书对每一种器型的演变、功能、佩戴方式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并结合出土实物,力求还原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样貌。 纹饰与意象: 深入解读了宋代金银饰品上常见纹饰的内涵,如龙凤、花鸟、瑞兽、祥云、几何纹、人物故事等。作者认为,这些纹饰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宇宙、生命、吉祥、权力、爱情等观念的认知。例如,对“花鸟纹”的分析,不仅指出其艺术上的审美价值,更深入挖掘其背后寄托的对美好生活、四季更迭、甚至是文人情趣的表达。 第二部分“金银饰品中的社会生活镜像”,将金银饰品置于具体的社会语境中,展现其在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生活场景中的功能与意义。 经济地位的象征: 分析了金银饰品作为贵重物品,如何成为个人、家族乃至国家财富与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通过梳理官府赏赐、商业贸易、婚姻嫁妆等方面的记录,探讨了金银饰品在经济流通中的作用。 政治与礼仪的体现: 考察了金银饰品在朝廷祭祀、宫廷宴享、官员服饰、婚丧礼仪等重要场合的运用。例如,对官服上金银饰品的规定,反映了等级制度的森严;对婚嫁中金银首饰的丰富要求,则体现了当时对婚姻的重视程度。 日常生活的多彩画卷: 通过对市民阶层、士人阶层、皇室贵族等不同群体金银饰品佩戴情况的对比分析,生动描绘了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图景。本书特别关注女性的饰用文化,如对宋代妇女佩戴金银饰品所反映的审美情趣、社交活动、家庭地位的探讨。 第三部分“金银饰品承载的文化象征”,进一步挖掘金银饰品深层的文化内涵。 宗教信仰与吉祥寓意: 探讨了金银饰品上佛教、道教以及民间信仰的纹饰元素,以及它们所寄托的祈福、辟邪、延寿等宗教功用。例如,对佛像、道符纹饰的出现,以及与之相关的祈愿类饰品的分析。 婚恋观念与情感表达: 详细研究了金银饰品在男女情感交流、婚嫁仪式中的作用,如定情信物、订婚聘礼、嫁妆陪嫁等,以及通过纹饰传递的爱情忠贞、早生贵子等美好祝愿。 审美趣味与时代风尚: 分析了宋代金银饰品在造型、工艺、纹饰上所体现出的独特审美情趣,如追求精巧细腻、典雅含蓄,亦或是追求富丽堂皇、华贵逼人。本书认为,金银饰品的审美风格与宋代整体的美术思潮、服饰风尚紧密相连。 节庆习俗与民俗活动: 考察了金银饰品在春节、元宵、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的佩戴与展示,以及在丧葬仪式中作为祭品或随葬品的意义,以此反映宋代丰富的节庆习俗和民俗活动。 本书的研究方法创新,将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史、民俗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视角相结合,通过扎实的史料考证和严谨的逻辑分析,不仅为我们呈现了宋代金银饰品的物质成就,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这些闪耀着历史光辉的器物背后,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民俗文化信息。它不仅是研究宋代物质文化、工艺美术的重要参考,也是理解宋代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精神世界的宝贵窗口。本书的出版,对于推动宋代史、美术史、民俗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宋代文人画中那种清雅脱俗的意境,而金银饰品,在我看来,便是那个时代“清雅”最直接的物质体现。书名中的“宋代金银饰品”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个时代,去欣赏那些巧夺天工的金银制品。从玲珑剔透的金簪,到华美庄重的金冠,每一件饰品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时代的审美。我尤其好奇,这些金银饰品的纹样设计,是否受到了当时绘画、诗歌等艺术形式的影响?例如,那些描绘花鸟、山水的纹饰,是如何与金银的质感相融合,共同营造出一种高雅的美感?而“民俗文化”这个词,则更是点亮了我探究的兴趣。金银饰品在当时,是否不仅仅是贵族阶层的专属,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是否也有其身影?它们在婚嫁、生育、节日庆典等民俗活动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例如,在订婚仪式上,男方会赠送女方怎样的金银饰品?这些饰品又寓意着什么?书中是否会涉及金银饰品的禁忌和信仰,例如,在某些场合佩戴特定饰品是否会招致不详?“美术学博士文丛”的标签,让我对本书的学术深度充满信心,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丰富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为我们呈现一个既有艺术鉴赏价值,又能反映社会生活和民俗文化的宋代金银饰品图景,让我能够从这些精美的器物中,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那些精美的图片,每一件金银饰品的细节都得到了细致的展现。我尤其被那几件宋代女子的金冠所震撼,上面繁复的花纹和精巧的镶嵌工艺,无不彰显出当时匠人的高超技艺和皇室贵族的奢华。但让我更感兴趣的,是作者如何将这些物质文化符号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联系起来。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阶层女性在金银饰品选择上的差异?庶民女子是否也能拥有精美的金银首饰?她们佩戴的饰品又有哪些独特的民间风格?那些带有吉祥寓意的纹饰,如莲花、鱼纹,在当时是否与佛教、道教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这些纹饰仅仅是人们对自然美好事物的朴素崇拜?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金银饰品材料来源、制作工艺、市场流通等方面的介绍,这无疑能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宋代金银饰品生产与消费的经济基础。同时,作者是否会关注金银饰品在女性社会地位、婚姻嫁娶、甚至政治交往中的作用?这些饰品是否会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或者在人际关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把钥匙,打开我对于宋代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的理解之门,让我看到金银饰品背后所承载的丰富内涵。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曾经在博物馆里看到的一些宋代金银器物,它们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我一直认为,饰品是个人最直观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印记。宋代作为一个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的时期,其金银饰品必然有着独特的魅力。我非常好奇,在书中,作者是如何界定“金银饰品”这个概念的?是仅仅指纯金纯银的器物,还是包括了带有金银镶嵌的玉器、漆器等?另外,书中的“民俗文化”部分,是否会涉及到金银饰品在宋代民间节日、婚嫁习俗、祭祀活动中的具体应用?例如,在新嫁娘的嫁妆中,金银首饰占据着怎样的地位?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人们是否会佩戴特定的金银饰品来祈福?我对书中对于纹饰的解读尤为感兴趣,比如,书中的图例是否会详细解析各种花草、动物、几何纹样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中的解读差异。是否有关于特定饰品,如发簪、耳坠、项链、手镯等,在当时的功能、形制、流行趋势的详细论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视觉材料和翔实的考证,让我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宋代金银饰品的精美,同时又能深入理解它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出一种温润如玉、沉静内敛的气息,与我心中对宋代文化的认知不谋而合。作为一个对宋代历史和艺术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觉得金银饰品是了解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审美情趣和工艺水平的绝佳窗口。书名中的“宋代金银饰品”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那些具有代表性的金银饰品,例如,金冠、金簪、金步摇、金项圈等,它们的造型、纹饰、工艺以及所处的历史时期。更令我感兴趣的是“民俗文化”这个部分,这预示着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鉴赏,而是会深入探讨金银饰品在宋代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和文化内涵。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金银饰品在婚嫁、节日、祭祀、甚至丧葬等民俗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它们所承载的象征意义。比如,女性在嫁娶时,金银首饰的多少和种类是否会直接反映家庭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那些带有祥云、龙凤、花鸟等纹样的饰品,又分别寄托着怎样的美好愿望?“美术学博士文丛”的标签,让我对本书的学术深度和严谨性充满信心,我希望作者能够以扎实的史料考证和深入的艺术分析,为我们呈现一个既有学术价值,又能引发读者共鸣的宋代金银饰品世界。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立刻被它厚重而又精致的版式所吸引。作为一名对古代艺术史略有涉猎的读者,我一直对宋代金银饰品抱有浓厚的兴趣。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其艺术成就尤为突出。书名中的“金银饰品”让我首先想到的是那些精致的工艺品,如金钗、金冠、金项链等,它们不仅是物质财富的象征,更是当时社会审美情趣和身份地位的体现。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这些饰品的材质、工艺、造型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更吸引我的是“民俗文化”这个词,这暗示了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介绍,而是将金银饰品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金银饰品在当时的婚俗、丧葬、节日庆典、宗教仪式等民俗活动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它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价值观念。比如,女性在出嫁时会佩戴怎样的金银饰品?这些饰品是否会成为家族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在祭祀活动中,是否会使用金银器物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此外,“美术学博士文丛”的标签也让我对其学术严谨性充满了信心,我期待书中能够有扎实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的艺术分析,为我们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宋代金银饰品世界,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信仰。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宋代金银饰品与民俗文化》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遥远时空的窗户,让我对那个充满雅致与精致的时代充满了向往。我一直觉得,饰品是连接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重要桥梁,而金银饰品,更是将物质的华贵与审美的追求完美结合。我对书中将要呈现的宋代金银饰品充满了好奇,我希望能够看到那些精美绝伦的金冠、金簪、项链、手镯等,了解它们的造型特点、材质工艺,以及在当时的流行趋势。我尤其感兴趣的是,这些饰品上的纹饰,如龙凤、花鸟、祥云等,是否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寓意,是否与当时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民俗文化”这个词,则让我看到了本书更深层的魅力。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金银饰品在宋代民间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比如,在婚嫁嫁妆中,金银饰品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节日庆典时,人们是否会佩戴特定的金银饰品来祈福?在一些重要的仪式场合,金银饰品又会有怎样的象征意义?“美术学博士文丛”的标签,也让我对本书的学术深度充满了信心,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丰富的史料和考古发现,为我呈现一个既有艺术鉴赏价值,又能反映社会生活和民俗文化的宋代金银饰品图景,让我能够从这些精美的器物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和人们的情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便散发出一种古朴而又精致的韵味,仿佛能透过泛黄的书页触摸到那个风雅的时代。我一直对宋代那种温润含蓄的美学风格情有独钟,尤其是金银饰品,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佩戴之物,更是当时社会风貌、审美情趣以及生活习俗的生动载体。这本书的名字直指核心,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想象一下,那些玲珑剔透的金钗,镶嵌着温润的玉石或璀璨的宝石,它们是如何被巧手匠人雕琢而成?它们的主人又会是怎样的女子,在怎样的场合佩戴它们?是宴饮游乐,还是祭祀祈福?这些饰品上的纹饰,如龙凤、花鸟、祥云,又蕴含着怎样的象征意义,与当时的民俗文化有着怎样的联系?是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是表达着对神灵的敬畏?甚至,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与宗教信仰、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民俗活动相关的饰品?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萦绕,迫切地想要在书中找到答案。美术学博士文丛的标签,也暗示了其学术的严谨性和深入的挖掘,而非泛泛而谈的介绍。我希望作者能够将历史文献、考古发现与艺术分析相结合,为我们呈现一个既有宏观视角又能洞察微观细节的宋代金银饰品世界,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独有的精致与典雅。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宋代金银饰品与民俗文化/美术学博士文丛》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仿佛是一把钥匙,能够开启我对那个风雅年代的想象。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对宋代金银饰品一直有着朦胧的好感,总觉得它们蕴含着一种东方特有的含蓄而精致的美。我迫切地想知道,那些流传至今的金银饰品,在当时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是怎样的匠人,用怎样的技艺,将冰冷的金属打造成如此生动灵巧的艺术品?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宋代著名的金银器作坊,或者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金银饰品样式?而“民俗文化”这个词,更是让我看到了本书更深层的价值。我好奇,在宋代的市井生活中,金银饰品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们是否只是王公贵族的专属,还是在民间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节日庆典时,人们是否会佩戴特殊的金银饰品来祈福?在婚礼仪式上,金银首饰又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与特定节日、习俗相关的金银饰品,例如,带有十二生肖纹样的饰品,又或者是象征着多子多福的饰品?“美术学博士文丛”的标签,也让我相信这本书的学术性,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严谨的态度,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为我呈现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宋代金银饰品世界,让我能够从这些精美的器物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生活。

评分

翻阅这本书的封面,一种古朴而又雅致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正是宋代艺术所独有的魅力。书名《宋代金银饰品与民俗文化》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宋代那个文雅的时代充满好奇,而金银饰品,无疑是那个时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宋代金银饰品的形制、工艺和纹饰,例如,那些精巧的金簪、华丽的金冠、秀气的金链等。我特别想了解,这些饰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哪里?是否受到了当时绘画、诗歌等艺术形式的影响?更让我着迷的是“民俗文化”这一部分。我好奇,在宋代的社会生活中,金银饰品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们是否与当时的社会阶层、性别身份、年龄阶段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女性在不同年龄段,或者在不同场合,是否会佩戴不同的金银饰品?这些饰品在婚嫁、祭祀、节日等民俗活动中,又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和仪式功能?“美术学博士文丛”的标签,也让我相信这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严谨的态度,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为我呈现一个全面、深入的宋代金银饰品世界,让我能够从这些精美的器物中,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的细节。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宋代金银饰品与民俗文化/美术学博士文丛》给我一种既学术又充满生活气息的感觉。我一直对宋代那种温润、内敛的审美风格情有独钟,而金银饰品,正是这种风格的绝佳体现。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宋代金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工艺和纹饰,例如,那些精美绝伦的金冠、金簪、耳环、项链等。我想了解,这些饰品的材质是否多样?工艺是否复杂?纹饰是否富有象征意义?而“民俗文化”这个词,则让我看到了本书更深层的价值。我好奇,在宋代的日常生活中,金银饰品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们是否仅仅是贵族的专属,还是在民间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书中是否会涉及金银饰品在婚俗、丧葬、节日庆典等民俗活动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例如,在婚礼仪式上,新娘佩戴的金银饰品是否象征着富贵和吉祥?在节日里,人们佩戴的金银饰品又是否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美术学博士文丛”的标签,也让我对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充满信心,我期待作者能够以扎实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的艺术分析,为我呈现一个既有艺术鉴赏价值,又能反映社会生活和民俗文化的宋代金银饰品图景,让我能够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