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沧桑九百年图说西安碑林(古代建筑·石刻艺术 珍藏版)

风雨沧桑九百年图说西安碑林(古代建筑·石刻艺术 珍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力光 著
图书标签:
  • 西安碑林
  • 石刻艺术
  • 古代建筑
  • 历史文化
  • 文物
  • 陕西历史
  • 图说
  • 珍藏版
  • 碑刻
  • 九百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43795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386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风雨沧桑九百年图说西安碑林(古代建筑·石刻艺术 珍藏版)》是我国第一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集专业性、趣味性于一体,全面展示西安碑林九百多年历史珍藏的图书,内容涉及碑林现存古代建筑及所藏数百座碑石和数十件石刻艺术珍品,详尽诠释了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及隐藏其中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风雨沧桑九百年图说西安碑林(古代建筑·石刻艺术 珍藏版)》卷主要介绍西安碑林博物馆内的古代建筑及馆藏画像石、陵墓石刻、佛教造像等。

作者简介

  赵力光,1955年生,祖籍河北乐亭,毕业于复旦大学。为二级研究馆员,长期从事文物博物馆方面的工作。2005年至2015年任西安碑林博物馆馆长。现任陕西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兼职教授,曾任陕西省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副会长、政协西安市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古代碑石、墓志,石刻艺术和书法艺术,以及相关历史问题的研究。已出版专著十多部,主要有《陕北汉代画像石》(合著)、《中国古代铜镜》(合著)及《鸳鸯七志斋藏石》《中国古代瓦当图典》《古都沧桑——陕西文物古迹旧影》《长安佛韵——西安碑林佛教造像艺术》《石墨镌华——西安碑林书法艺术》《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汇编》《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续编》等。另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鸳鸯七志斋藏石》一书获得第二届全国古籍整理图书奖二等奖。曾多次出国访问,进行学术交流。有多篇论文在日本、韩国、美国等地的刊物上发表。

目录

古代建筑
西安孔庙
礼门和义路门
照壁
太和元气坊
泮池
棂星门
戟门
御碑亭
大成殿
《石台孝经》碑亭
《孔子像》碑
孔庙礼器
景云钟
秦王府铜狮
碑林外景·三学街
石刻艺术
(陕北汉㈣像石)
郭稚文铭文画像石
米脂官庄墓门画像石
铺首衔环四神墓门画像石
盘鼓舞画像石
迎宾六博画像石
周穆王见西王母画像石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牛耕图画像石
流云狩猎图画像石
东王公画像石
墓主升仙图画像石
铺首衔环墓门门扉画像石
狩猎纹面像石
舞蹈、饲马图画像石
(陵墓石刻)
东汉双兽
永陵石兽
李静训石棺
永康陵蹲狮
献陵石犀、石虎
昭陵六骏
昭陵走狮
唐代石羊
李寿石墓门、墓志、石椁
唐代碑首
(宗教造像)
和平二年造像
皇兴造像
景明二年四面造像
刘保生无量寿佛造像·刘保生夫妇弥勒造像
田良宽造像碑
邑子六十人造像碑
茹氏一百人造像碑
朱黑奴造像碑
交脚弥勒造像龛
北周五佛
北周观音菩萨立像
建崇寺造像碑
北周白石蹲狮
白显景造老君像
隋菩萨立像
佛坐像
佛立像
观音菩萨坐像
断臂菩萨立像
十一面观音头像
安国寺密宗造像
天王像
老君像
(其他)
大夏石马
石灯
石雕关平、周仓像
拴马桩
风雨沧桑九百年:古都西安的石魂史诗 巍巍古都,承载千年文明,而西安碑林,则如同这座城市最深沉的记忆,镌刻着华夏民族的智慧与风骨。这片静谧的园林,汇集了自秦汉以来历代珍贵的石刻艺术精品,它们穿越岁月的风雨,沉默地诉说着帝国的兴衰、文化的流转、民族的融合,以及无数文人墨客的悲欢离合。 一、 历史的年轮,石头的低语 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距今已有九百余年的历史。它的诞生,源于唐代石经的保存与延续,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的不断扩充与完善,逐步形成了今日蔚为壮观的规模。碑林不仅是唐代《开成石经》的宝库,更是汇聚了众多皇家御制、文人墨宝、宗教经典、民间信仰的石刻艺术殿堂。 漫步碑林,仿佛踏入了一条穿越时空的河流。一尊尊石碑,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或庄重肃穆,或飘逸洒脱,它们以最直接、最恒久的方式,将历史的片段定格。从秦代的石鼓文,遒劲古朴,如金属般铿锵有力,字里行间透出磅礴的帝国气象;到唐代的《九成宫醴泉铭》,笔力雄健,字迹严谨,欧阳询的书法艺术在此达到巅峰;再到宋代的《三藏圣教序》,行书流畅,洒脱飘逸,颜真卿的雄浑之气扑面而来。每一块石碑,都是一位无声的老师,引领我们领略不同时代的书法风韵,感受汉字书写从象形到符号的演变,以及书法艺术的审美变迁。 二、 石刻的盛宴,艺术的殿堂 碑林之所以被誉为“石刻艺术的殿堂”,绝非浪得虚名。这里的石刻,远不止于文字的记录,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书法艺术的集大成者: 碑林收藏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们的代表作品,从篆、隶、楷、行、草,几乎涵盖了中国书法史上的所有主要风格和时期。在这里,你可以近距离欣赏到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等大家的作品,感受他们笔下的筋骨、血肉和灵魂。这些石碑,是书法艺术的活化石,是后人学习和研究书法艺术的无价之宝。 雕刻工艺的精湛展现: 除了书法,碑林中的石刻还展现了中国古代高超的雕刻工艺。无论是文字的雕琢,还是图案的勾勒,都体现了工匠们精益求精的技艺。一些碑石上的浮雕,更是栩栩如生,神态逼真,如唐代的《昭陵六骏》复刻碑,虽然是复制品,但依然能感受到原石刻在骏马奔腾、英姿飒爽时的雄浑气魄。 佛教艺术的瑰宝: 碑林中收藏了大量与佛教相关的石刻,如《大藏经》部分石经、《佛说阿弥陀经》等。这些佛教石经,不仅是重要的宗教典籍,其精美的书法和雕刻,也构成了重要的佛教艺术品。它们见证了佛教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历史,也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宗教信仰的虔诚与艺术表达。 墓葬艺术的缩影: 许多碑石源自墓葬,它们承载着对逝者的追思与祭奠,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俗、丧葬文化和审美情趣。汉代的画像石,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我们了解汉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 三、 文脉的传承,精神的载体 西安碑林,不仅仅是石头上的文字和图像,它更是中华文脉的承载者,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民族文化的基因库: 碑林中的每一块石碑,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哲学思想、道德规范和审美情趣。它们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通过解读碑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 教育与启迪的场所: 自古以来,碑林就不仅仅是一个展览场所,更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和研究基地。历代学者在此摹写、研究碑文,为中国古代学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时至今日,碑林依然吸引着无数的学者、学生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从中汲取知识,获得启迪。 爱国情怀的激发地: 站在这些饱经沧桑的石碑前,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体会到前辈们为传承文明所付出的努力。这种厚重的历史感,很容易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四、 穿越时空的对话 风雨沧桑九百年,西安碑林静默地矗立在那里,等待着与每一个到访者的对话。它不像一座喧嚣的博物馆,而是更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无声的语言,向我们讲述着关于历史、关于文化、关于人生的故事。 踏入碑林,请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指尖轻触冰凉的石面,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目光追随古老的笔画,仿佛能听到先贤的低语。在这里,你可以暂时抛却现代生活的喧嚣,沉浸在千年的宁静之中,与那些凝固在石头上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西安碑林,是历史的见证,是艺术的宝库,更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家园。它以石头的语言,诉说着不朽的传奇,等待着每一个热爱历史、珍视文化的人前来聆听。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热爱旅行的读者,而这本书,成为了我下次前往西安碑林旅行前,最不可或缺的“行前必读”。它就像一本详尽的“地图”和“攻略”,为我即将到来的碑林之行,指明了方向,增添了期待。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碑林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知道那里有很多古老的石碑。但通过这本书,我仿佛已经提前“游览”了一遍。书中对碑林各个重要区域、重要碑刻的介绍,让我对碑林的整体布局有了清晰的认识。我不仅知道要看什么,更知道为什么要去“看”它们,以及看了之后,又该如何去“读”它们。我提前了解了《开成石经》的宏大规模,《昭陵碑》的历史意义,《颜真卿碑》的书法魅力,这些都让我对即将到来的旅程充满了期待。我甚至已经开始在脑海中规划我的参观路线,想象着我将如何根据书中的指引,去寻找那些我最感兴趣的碑刻。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引导,它让我对碑林这座历史文化宝库,有了更深的向往和更具象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图说”方式,让我对西安碑林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是一个视觉型学习者,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直观、生动的阅读体验的追求。书中大量的精美高清图片,是对碑林最直观、最真实的呈现。那些饱经风霜的碑石,在高清的镜头下,每一个字迹的起伏,每一个雕刻的细节,都清晰可见,仿佛触手可及。而图片旁的详尽文字解读,则进一步深化了我对图片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说明,而是对碑文内容、书法风格、历史背景的深度剖析。我常常在欣赏完一张精美的图片后,再细细品读文字,恍然大悟,原来这块碑承载了如此丰富的信息,这幅字蕴含了如此深厚的功力。这种图文并茂的阅读方式,让我能够更快速、更深入地理解碑林这座宝库。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向导,带领我在这座历史的长廊中,一一解读那些沉默的巨石,让我能够“看”懂碑林,“读”懂历史。

评分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被书中“珍藏版”的品质所打动。从纸张的触感到印刷的精美,都体现了出版方对这本书的用心与珍视。打开书页,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我特别喜欢书中纸张的质感,厚实而富有光泽,能够更好地展现那些精美的图片和清晰的碑文字体。印刷的色彩还原度也非常高,无论是碑石的青灰色,还是碑文的深邃黑色,都得到了真实的呈现,仿佛我正身处碑林之中,亲眼所见。那些精美的插图,如同一幅幅微缩的艺术品,将古代的建筑风貌、碑刻细节,以及相关的历史场景,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眼前。我曾多次尝试购买一些关于历史文化类书籍,但常常因为印刷质量不佳而感到失望。而这本书,无疑是我近年来阅读过品质最高的一本。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让我能够在家中,也能享受到与亲临碑林同样高质量的文化体验。

评分

九百年的风雨沧桑,被凝固在这方方印刻着历史的石碑上。这本书,如同一面时光的镜子,让我得以窥见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我喜欢书中对历史事件与碑刻内容的结合解读,它不仅仅是罗列碑名和碑文,而是将每一块碑都置于其所处的历史洪流之中,去解读它为何会出现,它又承载了怎样的历史信息。我读到了关于唐朝的盛世景象,也读到了关于宋朝的民族危机,那些曾经的辉煌与阵痛,都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那些碑文,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饱含着家国情怀、民族气节、人生哲理的时代呐喊。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民族融合的碑刻解读印象深刻,它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碰撞、交流、融合,最终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强大与包容。这本书,让我明白,碑林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动见证。

评分

这本书,让我领略到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博大精深。作为一个对艺术有着初步了解的读者,我被书中对不同碑刻风格、不同书体、不同雕刻技法的细致分析所吸引。我看到了书法艺术在碑刻中的极致体现,从王羲之的飘逸洒脱,到颜真卿的雄浑刚健,再到柳公权的瘦劲严谨,这些伟大的书法家们,将他们的艺术才华,以最坚韧的方式,永远地镌刻在了石头上。书中还对一些碑刻的雕刻技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例如阴刻、阳刻、浅刻、深刻等,让我得以从技术层面去欣赏石刻艺术的精妙之处。我惊叹于古代匠人们的巧夺天工,他们如何在坚硬的石头上,雕刻出如此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石刻艺术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它承载了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对技艺的极致探索,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我尤其沉醉于书中对于古代建筑与石刻艺术相结合的精妙论述。西安碑林,作为一处集建筑、碑刻、园林于一体的文化瑰宝,其整体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书中对碑林建筑格局的介绍,从宏观的院落布局,到微观的碑亭、碑廊的结构设计,都展现了古代建筑师们对空间、光影、材料的精妙运用,以及他们对中国传统美学理念的深刻理解。而石刻艺术,则是建筑的灵魂,是历史的血肉。书中对每一块碑的“安放”之处,都有着细致的描述,它们并非随意摆放,而是与建筑环境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种庄重、肃穆而又充满艺术气息的氛围。我常常想象,在古朴的碑廊中漫步,抬头仰望,阳光透过飞檐洒落,落在古老的石碑上,那一刻的宁静与庄严,是多么令人心神荡漾。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建筑艺术与石刻艺术是如何完美融合,共同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历史画卷。

评分

读罢此书,我内心翻涌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与感慨。我并非专业学者,却被书中对石刻艺术的深入剖析所深深吸引。那些历经风霜的碑石,在本书的笔触下,仿佛重获新生,每一个雕刻的笔触,每一处磨损的痕迹,都讲述着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书中对不同时期石刻艺术风格的梳理,如同一场穿越古今的艺术鉴赏之旅。从唐代雄浑遒劲的楷书,到宋代洒脱飘逸的行书,再到元明清的风格演变,每一个时代的特色都被书中的图文精妙地捕捉和呈现。我惊叹于古代艺术家们对线条、结构、力量的极致追求,那些看似简单的刀痕,却蕴含着千言万语的情感与哲学。书中对一些著名碑刻的解读,比如《玄秘塔碑》的端庄严谨,《颜氏家庙碑》的血脉传承,《石台孝经》的浩然正气,都让我对这些传世之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我曾无数次在想象中触摸那些冰冷的石碑,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石碑背后跳动的灵魂,看到了中华民族在艺术上的不懈探索和辉煌成就。它让我明白,石刻艺术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是民族精神的凝结。

评分

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以图证史”的魅力。作为一名对历史细节充满好奇的读者,我常常觉得枯燥的文字难以完全勾勒出历史的真实面貌。而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建筑复原图、碑刻拓片等视觉元素,将那些遥远的历史事件和艺术成就,变得触手可及。我看到那些古老的建筑结构图,仿佛能感受到工匠们当年精益求精的匠心;我欣赏那些精美的碑刻拓片,能清晰地辨认出每一笔每一划的力度与神韵。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相关的历史插画和场景复原,将碑林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历史人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让我更能理解碑刻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在介绍某块碑时,书中会配以当时的朝堂景象,让我更容易想象出碑文产生的历史背景。这种“图文互证”的方式,大大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信息量,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艺术感悟。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壶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碑林作为历史文化载体的阐释。九百年的沧桑,不仅仅是时间的流逝,更是历史的沉淀与演变。书中通过对碑林中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碑刻的解读,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各个层面的风貌:政治制度的变迁、文化思想的演进、民族融合的进程、宗教信仰的流传,乃至于日常生活、民间习俗,都在这些沉默的石碑上留下了印记。我仿佛看到,那一个个历史的节点,一个个重要的事件,都通过这些石刻,被永久地定格。书中对每一块重要碑石的背景介绍,都做得相当详尽,让我能够理解它为何会被镌刻,又承载了怎样的时代意义。当我读到关于民族融合的碑刻时,我能感受到不同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痕迹;当我读到关于民间信仰的碑刻时,我能体会到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了碑林不仅仅是一座石刻博物馆,更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通史,它以一种独特而震撼的方式,向我们讲述着中华文明的厚重与博大。

评分

初捧此书,便觉沉甸甸的,不仅仅是纸张的厚重,更是那九百载风雨沧桑的文化积淀。翻开扉页,扉画上古朴的碑文线条仿佛穿越时空,将我带入那一方一方刻满历史的石碑之前。我是一个对历史古迹有着深深迷恋的普通读者,尤其钟爱那些能够“读”懂的物件,而碑林,正是这样一座活着的百科全书。这本书,它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图文罗列,而是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娓娓道来,讲述着西安这片土地上,从唐宋元明清,乃至更早的年代,留下的那些坚韧不拔的石刻印记。每一块碑,每一个字,每一幅画,在书中都得到了细致的呈现,但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看”碑,更是“读”碑。书中对于碑文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背景、社会意义,甚至作者的情感与时代精神。我常常沉浸在其中,想象着那些雕刻师挥汗如雨的场景,想象着那些前来朝拜、学习的文人墨客,他们与石碑之间的对话,是怎样的虔诚与敬畏。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碑林建筑风格的讲解,从宏伟的碑亭到精巧的碑廊,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古代匠人的智慧与匠心,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和建筑理念。这本书,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窥见那一扇扇通往历史深处的门,感受到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