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T基础与工艺/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SMT基础与工艺/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丽梅,杨彦飞,管湘芸 编
图书标签:
  • SMT
  • 表面贴装技术
  • 印刷电路板
  • 电子制造
  • 工艺流程
  • 焊接技术
  • 元器件
  • 高等职业教育
  • 教材
  • 电子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35230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536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SMT基础与工艺/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主要包括表面组装元器件、表面组装基板材料与SMB设计、表面组装工艺材料、表面组装涂敷与贴装技术、表面组装焊接工艺、表面组装清洗工艺、表面组装检测工艺等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参考价值,适用面较广,编写中强调了生产现场的技能性指导,特别是印刷、贴片、焊接、检测等SMT关键工艺与关键设备使用维护方面的内容尤为突出。为便于理解与掌握,书中配有大量的插图及照片。
  《SMT基础与工艺/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或中等职业学校SMT专业或电子制造工艺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各类工科学校器件设计、电路设计等与SMT相关的其他专业的辅助教材。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第1章 概论
1.1 SMT 的发展及其特点
1.1.1 SMT的发展过程
1.1.2 SMT的组装技术特点
1.2 SMT及SMI工艺技术的基本内容
1.2.1 SMT的主要内容
1.2.2 SMT工艺技术的基本内容
1.2.3 SMT工艺技术规范
1.2.4 SMT生产系统的组线方式
1.3 习题

第2章 表面组装元器件
2.1 表面组装元器件的特点和种类
2.1.1 表面组装元器件的特点
2.1.2 表面组装元器件的种类
2.2 无源表面组装元件
2.2.1 SMC的外形尺寸
2.2.2 表面组装电阻器
2.2.3 表面组装电容器
2.2.4 表面组装电感器
2.2.5 SMC的焊端结构
2.2.6 SMC元件的规格型号表示方法
2.3 表面组装器件
2.3.1 SMD分立器件
2.3.2 SMD集成电路及其封装方式
2.3.3 集成电路封装形式的比较与发展
2.4 SMT元器件的包装方式与使用要求
2.4.1 SMT元器件的包装
2.4.2 对SMT元器件的基本要求与选择
2.4.3 湿度敏感元器件的保管与使用
2.5 习题

第3章 表面组装基板材料与SMB设计
3.1 SMT 印制电路板的特点与材料
3.1.1 SMB的特点
3.1.2 基板材料
3.1.3 SMB基材质量的相关参数
3.1.4 CCI常用的字符代号
3.1.5 CCI的铜箔种类与厚度
3.2 SMB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3.2.1 SMB设计的基本原则
3.2.2 常见的SMB设计错误及原因
3.3 SMB设计的具体要求
3.3.1 PCB整体设计
3.3.2 SMC/SMD焊盘设计
3.3.3 元器件方向、间距、辅助焊盘的设计
3.3.4 焊盘与导线连接的设计
3.3.5 PCB可焊性设计
3.3.6 PCB光绘资料与光绘操作流程
3.4 习题

第4章 表面组装工艺材料
4.1 贴片胶
4.1.1 贴片胶的用途
4.1.2 贴片胶的化学组成
4.1.3 贴片胶的分类
4.1.4 表面组装对贴片胶的要求
4.2 焊锡膏
4.2.1 焊锡膏的化学组成
4.2.2 焊锡膏的分类
4.2.3 表面组装对焊锡膏的要求
4.2.4 焊锡膏的选用原则
4.2.5 焊锡膏使用的注意事项
4.2.6 无铅焊料
4.3 助焊剂
4.3.1 助焊剂的化学组成
4.3.2 助焊剂的类型
4.3.3 对助焊剂性能的要求及选用
4.4 清洗剂
4.4.1 清洗剂的化学组成
4.4.2 清洗剂的分类与特点
4.5 其他材料
4.5.1 阻焊剂
4.5.2 防氧化剂
4.5.3 插件胶
4.6 习题

第5章 表面组装涂敷与贴装技术
5.1 表面组装涂敷技术
5.1.1 再流焊工艺焊料供给方法
5.1.2 焊锡膏印刷机及其结构
5.1.3 焊锡膏的印刷方法
5.1.4 焊锡膏印刷工艺流程
5.1.5 印刷机工艺参数的调节
5.1.6 刮刀形状与制作材料
5.1.7 全自动焊锡膏印刷机开机作业指导
5.1.8 焊锡膏全自动印刷工艺指导
5.1.9 焊锡膏印刷质量分析
5.2 SMT贴片胶涂敷工艺
5.2.1 贴片胶的涂敷
5.2.2 贴片胶涂敷工序及技术要求
5.2.3 使用贴片胶的注意事项
5.2.4 点胶工艺中常见的缺陷与解决方法
5.3 贴片设备
5.3.1 自动贴片机的类型
5.3.2 自动贴片机的结构
5.3.3 贴片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5.4 贴片工艺
5.4.1 对贴片质量的要求
5.4.2 贴片机编程
5.4.3 全自动贴片机操作指导
5.4.4 贴片质量分析
5.5 手工贴装sMT元器件
5.6 习题

第6章 表面组装焊接工艺
6.1 焊接原理与表面组装焊接特点
6.1.1 电子产品焊接工艺
6.1.2 SMT焊接技术特点
6.2 表面组装的自动焊接技术
6.2.1 浸焊
6.2.2 波峰焊
6.2.3 再流焊
6.2.4 再流焊炉的工作方式和结构
6.2.5 再流焊设备的类型
6.2.6 全自动热风再流焊炉作业指导
6.3 SMT元器件的手工焊接
6.3.1 手工焊接SMT元器件的要求与条件
6.3.2 SMT元器件的手工焊接与拆焊
6.4 SMT返修工艺
6.4.1 返修的工艺要求与技巧
6.4.2 chip元件的返修
6.4.3 SOP、QFP、PLCc元器件的返修
6.4.4 SMT印制电路板返修工作站
6.4.5 BcA、csP芯片的返修
6.5 SMT焊接质量缺陷及解决方法
6.5.1 再流焊质量缺陷及解决办法
6.5.2 波峰焊质量缺陷及解决办法
6.5.3 再流焊与波峰焊均会出现的焊接缺陷
6.6 习题

第7章 表面组装清洗工艺
7.1 清洗技术的作用与分类
7.1.1 清洗的主要作用
7.1.2 清洗方法分类及溶剂的种类和选择
7.2 溶剂清洗设备
7.2.1 批量式溶剂清洗设备
7.2.2 连续式溶剂清洗设备
7.3 水清洗工艺及设备
7.4 超声波清洗
7.5 习题

第8章 表面组装检测工艺
8.1 来料检测
8.2 工艺过程检测
8.2.1 目视检验
8.2.2 自动光学检测(AOI)
8.2.3 自动X射线检测(x-Ray)
8.3 ICT在线测试
8.3.1 针床式在线测试仪
8.3.2 飞针式在线测试仪
8.4 功能测试(FCT)
8.5 习题

第9章 SMT生产线与产品质量管理
9.1 SMT组装方式与组装工艺流程
9.1.1 组装方式
9.1.2 组装工艺流程
9.2 SMT生产线的设计
9.2.1 生产线的总体设计
9.2.2 生产线自动化程度设计
9.2.3 设备选型
9.3 SMT产品组装中的静电防护技术
9.3.1 静电及其危害
9.3.2 静电防护原理与方法
9.3.3 常用静电防护器材
9.3.4 电子产品作业过程中的静电防护
9.4 SMT产品质量控制与管理
9.4.1 依据ISO一9000系列标准做好SMT生产中的质量管理
9.4.2 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9.4.3 生产管理
9.4.4 质量检验
9.5 习题
附录
附录A 表面组装技术术语
附录B 实训——SMT电调谐调频收音机组装
参考文献
SMT工艺与设备实战指南 前言 电子产品的飞速发展,对电子制造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面贴装技术(SMT)作为现代电子组装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书旨在为广大从事SMT工艺、设备操作、质量控制及相关技术研发的工程师、技术员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本全面、实用的技术参考。本书不侧重于理论推导,而是强调实践操作、问题解决和工艺优化,力求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SMT的核心技能,并能有效应对实际生产中的各种挑战。 第一章 SMT基础概念与流程解析 本章将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为读者构建起对SMT技术的整体认知。我们将深入剖析SMT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清晰地展示从元器件的准备到最终成品的检验,整个流程是如何顺畅运作的。 1.1 SMT概述 SMT的定义与发展历程:了解SMT技术是如何从无到有,如何逐步取代传统的通孔插件技术,成为电子制造的主流。 SMT的优势与应用领域:深入探讨SMT在 miniaturization(小型化)、高密度封装(high-density packaging)、高性能(high-performance)以及低成本(low-cost)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并列举其在消费电子、通信设备、汽车电子、医疗器械等广泛领域的成功应用案例。 SMT与DIP(Dual In-line Package)的对比分析:通过直观的图示和详细的参数对比,阐明SMT在生产效率、装配密度、可靠性等方面的优越性,帮助读者深刻理解SMT的价值。 1.2 SMT生产线构成与功能 SMT生产线的典型组成:逐一介绍印刷机(stencil printer)、贴片机(pick-and-place machine)、回流焊炉(reflow oven)、AOI(Automated Optical Inspection)/AXI(Automated X-ray Inspection)等核心设备,并简要说明它们在生产流程中的核心作用。 各工序设备的详细功能解析: 印刷机: 详细讲解钢网(stencil)的选择与制作、锡膏(solder paste)的类型与特性、刮刀(squeegee)的压力与角度控制、印刷速度与精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印刷参数获得均匀、饱满的锡膏印刷效果。 贴片机: 深入分析贴片机的类型(如高精度贴片机、高速贴片机)、吸嘴(nozzle)的选择与维护、视觉定位系统(vision system)的工作原理、送料器(feeder)的类型与装载、贴片速度与良率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进行设备校准和优化以提高贴片精度和效率。 回流焊炉: 详细介绍回流焊炉的加热原理(对流、传导、辐射)、温区(heating zones)的划分与温度曲线(temperature profile)的设置(预热区、浸润区、回流区、冷却区),以及如何根据不同锡膏和元器件选择最佳的温度曲线以避免虚焊、桥接、脱焊等缺陷。 AOI/AXI设备: 讲解AOI设备的光学检测原理(2D、3D)、图像处理技术、缺陷识别算法,以及AXI设备在检测BGA(Ball Grid Array)、QFN(Quad Flat No-leads)等底部引脚器件方面的独特优势,并讨论如何通过优化参数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覆盖率。 辅助设备介绍:如上下板机(loader/unloader)、SPI(Solder Paste Inspection)设备、点胶机(dispenser)、清洗机(cleaner)、返修台(rework station)等,并阐述它们在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中的作用。 1.3 SMT基本工艺流程 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准备与处理:讲解PCB板的表面处理、防静电(ESD - Electrostatic Discharge)措施、板材的湿度控制等。 锡膏印刷:详细分解印刷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以及常见的印刷缺陷和预防措施。 元器件贴装:介绍不同类型元器件(如Chip、SOP、QFP、BGA)的贴装要点,以及如何处理异常贴装情况。 回流焊接:深入解析温度曲线设置的依据,以及不同温区对焊接质量的影响。 在线检测(In-line Inspection):讲解AOI/AXI在生产过程中的实时监控作用。 后焊(Post-soldering):介绍波峰焊(wave soldering)等后焊工艺在SMT生产线上的应用场景,以及后焊的工艺参数控制。 清洗(Cleaning):探讨清洗剂的选择、清洗工艺的参数设置,以及清洗在去除助剂残留、提高可靠性方面的重要性。 返修(Rework):讲解返修的常见方法(如热风返修、红外返修),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返修操作以保证产品质量。 最终检验(Final Inspection):强调目检(visual inspection)和功能测试(functional testing)在产品出厂前的关键性。 第二章 SMT关键物料与性能分析 本章将聚焦SMT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物料,深入分析它们的性能特点、选择标准以及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物料对SMT工艺的影响。 2.1 锡膏(Solder Paste) 锡膏的组成与分类:详细介绍助焊剂(flux)、焊粉(solder powder)、增稠剂(thickener)、溶剂(solvent)等组分,以及按焊料成分(如Sn-Ag-Cu无铅焊料)、按助剂类型(如RMA、RA、No-Clean)等进行分类。 锡膏的关键性能指标: 粘度(Viscosity): 讲解粘度对印刷性(printability)和抗沉降性(anti-slump)的影响,以及粘度的测量方法。 球化率(Spheroidization): 阐述焊球的形态对焊接质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合适的工艺参数和材料选择来获得良好的球化效果。 润湿性(Wetting): 强调锡膏在焊接过程中对金属表面的铺展能力,以及良好的润湿性如何保证焊点的可靠性。 残留物(Residue): 分析助剂残留物的腐蚀性(corrosivity)、导电性(conductivity)等对产品可靠性的潜在影响,以及“免清洗”(No-Clean)型锡膏的特点。 保质期与储存条件: 强调锡膏的储存温度、开封后的使用寿命等,以及如何规范管理锡膏以避免性能劣化。 无铅焊料与有铅焊料的对比:分析无铅焊料在环保(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和健康(health)方面的优势,以及无铅焊接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如更高的焊接温度)。 2.2 元器件(Components) SMT元器件的种类与封装(Package):介绍Chip(如0402、0603)、SOP(Small Outline Package)、QFP(Quad Flat Package)、BGA、CSP(Chip Scale Package)等常见封装形式,并分析不同封装在尺寸、引脚类型、热性能等方面的差异。 元器件的选型标准:从电气性能(electrical performance)、机械性能(mechanical performance)、热性能(thermal performance)、可靠性(reliability)、成本(cost)等多个维度,指导读者如何选择合适的元器件。 元器件的包装与防潮(Moisture Prevention):讲解卷带(tape and reel)、管装(tube)、托盘(tray)等包装方式,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和储存对湿度敏感的元器件(MSD - Moisture Sensitive Devices),如使用干燥剂(desiccant)、真空袋(vacuum bag)等。 元器件的极性与方向识别:强调正确识别和放置元器件的极性(polarity)和方向,以避免因极性接反或方向错误导致的短路(short circuit)或功能失效。 2.3 PCB(Printed Circuit Board) PCB的基材与结构:介绍FR-4、CEM-1等常见基材,以及单层板(single-layer)、双层板(double-layer)、多层板(multi-layer)的结构特点。 PCB的表面处理(Surface Finish):如HASL(Hot Air Solder Leveling)、OSP(Organic Solderability Preservatives)、ENIG(Electroless Nickel Immersion Gold)、Im-Ag(Immersion Silver)等,并分析它们对焊接性能、可靠性的影响。 PCB的工艺要求:如阻焊层(solder mask)的开口尺寸(aperture size)、过孔(via)的处理、板材的平整度(flatness)等,以及这些要求如何直接影响SMT的加工质量。 PCB的静电防护(ESD Protection):强调PCB在SMT生产过程中的ESD防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如使用防静电包装、接地等)。 第三章 SMT工艺参数优化与质量控制 本章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对SMT关键工艺参数的精细化控制,来达到最佳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1 锡膏印刷工艺参数优化 印刷模板(Stencil)参数:模板厚度(thickness)、开孔形状(aperture shape)、开孔尺寸(aperture size)与元器件焊盘(land pad)的匹配原则,以及激光切割(laser cutting)精度对印刷质量的影响。 刮刀(Squeegee)参数:刮刀材料(material)、硬度(hardness)、刮刀角度(angle)、刮刀压力(pressure)与印刷速度(print speed)的协同作用,以及如何根据锡膏的粘度和PCB设计来调整。 印刷环境控制:温度(temperature)、湿度(humidity)对锡膏粘度和流动性的影响,以及如何维持稳定的印刷环境。 印刷缺陷分析与对策:如印刷量不足(insufficient solder paste)、印刷量过多(excessive solder paste)、印刷偏斜(misalignment)、印刷粘连(solder bridging)等,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3.2 元器件贴装工艺参数优化 吸嘴(Nozzle)选择与气压(Air Pressure)控制:针对不同尺寸和形状的元器件,选择合适的吸嘴,并优化吸嘴的气压,确保可靠抓取和放置。 贴片速度(Placement Speed)与精度(Accuracy):如何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最大化贴片速度,提高生产效率。 视觉识别(Vision Inspection)设置:如何设置相机(camera)的焦距(focus)、曝光(exposure)、基准点(fiducial mark)识别等,以确保元器件的精确对准。 贴片头(Placement Head)的高度与压力:避免因高度或压力不当导致的元器件损坏或移位。 贴片缺陷分析与对策:如元器件错位(misplacement)、元器件倾斜(tombstoning)、元器件缺失(missing component)、元器件翻转(component flip)等,并提供相应的纠正措施。 3.3 回流焊接工艺参数优化 温度曲线(Temperature Profile)设置: 预热区(Preheating Zone): 目标是使PCB板和元器件的温度缓慢升高,排除PCB板和元器件内部的湿气,激活助焊剂。 浸润区(Soaking Zone): 目标是使PCB板和元器件各处温度均匀,完全激活助焊剂,为后续回流做好准备。 回流区(Reflow Zone): 目标是使焊料达到熔点并形成良好的润湿,时间和峰值温度需要根据锡膏类型和元器件耐温性来设定。 冷却区(Cooling Zone): 目标是快速冷却焊点,形成细小的晶粒结构,提高焊点强度和可靠性。 温区(Heating Zones)的温度分布与传送带速度(Conveyor Speed):如何根据温区数量和长度,合理分配温度,并与传送带速度匹配,以获得最佳的温度曲线。 氮气(Nitrogen)回流焊的应用:探讨在氮气环境中回流焊的优势,如减少氧化(oxidation)、提高焊点光泽度(brightness)、降低虚焊率(solder bridging rate)等。 焊接缺陷分析与对策:如虚焊(solder bridging)、连锡(solder bridging)、焊球(solder balls)、氧化(oxidation)、脱焊(cold joint)、翘曲(warpage)等,并提供详细的解决方案。 3.4 SMT在线质量检测(In-line Quality Control) SPI(Solder Paste Inspection)的应用:在印刷后立即进行锡膏量、锡膏形状、锡膏位置的检测,及时发现印刷问题。 AOI(Automated Optical Inspection)的应用:在回流焊后,对焊点、元器件贴装、极性等进行自动化光学检测,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AXI(Automated X-ray Inspection)的应用:尤其针对BGA、LGA(Land Grid Array)等底部连接器件,检测焊球或焊端与焊盘的连接情况。 检测参数的设置与优化:如何根据产品特性和工艺要求,设置AOI/AXI的检测参数,以最大化缺陷检出率。 缺陷分类与数据分析:对检测到的缺陷进行分类,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找出工艺薄弱环节,持续改进。 第四章 SMT常见故障排除与维护 本章将聚焦SMT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设备故障和工艺难题,提供系统性的故障排除方法和日常维护技巧。 4.1 SMT设备常见故障排除 印刷机故障: 印刷不清晰、锡膏粘连、刮刀卡滞、板材移位等,提供详细的检查步骤和维修指南。 贴片机故障: 吸嘴堵塞、相机识别错误、供料器异常、X/Y轴运动故障等,提供逐项排查的思路和解决方法。 回流焊炉故障: 温度不准、温区温差大、传送带不稳、风扇故障等,提供原因分析和故障排除的技巧。 AOI/AXI设备故障: 图像模糊、光源异常、软件报错、检测结果误判等,提供相应的处理方法。 电气与机械故障: 电机、传感器、气动元件、机械传动等常见故障的识别与修复。 4.2 SMT工艺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虚焊与连锡: 分析可能的原因,如锡膏质量问题、回流焊温度曲线设置不当、PCB焊盘设计问题、元器件氧化等。 焊点不良: 如焊点塌陷(collapsed solder joint)、焊点裂纹(cracked solder joint)、焊点凹陷(sunken solder joint)等,探究其成因并提供改进措施。 元器件损伤: 如元器件碎裂、引脚变形、管脚氧化等,分析原因并提出预防方法。 PCB板变形与翘曲: 讲解PCB板在SMT过程中的应力来源,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来缓解。 助剂残留与腐蚀: 强调清洗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清洗剂和清洗工艺。 4.3 SMT设备日常维护与保养 定期清洁: 讲解各个设备关键部件的清洁频率和方法,如印刷机的刮刀、模板、吸嘴,回流焊炉的温区、传送带等。 润滑保养: 对设备的运动部件进行定期的润滑,保证设备的顺畅运行。 易损件更换: 掌握关键易损件(如吸嘴、密封件、过滤棉)的更换周期和方法。 校准与精度维护: 定期对贴片机、印刷机进行校准,确保其精度达到要求。 安全操作规程: 强调设备操作的安全注意事项,以及紧急停机(emergency stop)等安全措施。 第五章 SMT未来发展趋势与高级应用 本章将放眼未来,探讨SMT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应用。 5.1 智能制造与SMT 工业4.0(Industry 4.0)在SMT生产中的应用:如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系统集成、大数据分析(big data analysis)、物联网(IoT)设备监控等。 自动化与智能化升级:介绍更多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智能化的工艺优化工具。 5.2 新型SMT技术与材料 2.5D/3D封装技术:探讨SMT在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封装中的演进。 先进材料的应用:如新型锡膏、导电胶(conductive adhesive)等。 微电子(microelectronics)与纳米电子(nanoelectronics)组装技术。 5.3 SMT在特殊领域的应用 汽车电子(automotive electronics)的SMT要求。 医疗器械(medical devices)的SMT工艺挑战。 航空航天(aerospace)领域的SMT技术标准。 结语 SMT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领域。本书力求提供一种实用的、可操作的知识体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SMT的核心技术,掌握关键工艺参数的控制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希望本书能成为您在SMT领域不断进取的有力助手。 (请注意:以上内容为本书内容的详细介绍,不包含您的图书《SMT基础与工艺/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的具体内容。本书的编写风格力求详实、易懂,避免使用AI痕迹明显的语句。)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技术细节非常挑剔的人,我在阅读一本新书时,往往会关注它的严谨性和深度。这本书在介绍SMT基础概念时,我发现它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剖析了背后的原理。例如,在讲解焊料合金的熔点和润湿性时,书中给出的解释不仅仅是简单地说明,还涉及到了合金成分对这些特性的影响。我还会关注书中是否引用了相关的国家标准或行业规范,这对于一本教材来说非常重要,能够保证其内容的权威性和实用性。我也会留意书中是否有提供一些案例分析,或者在讲解某个工艺时,能给出一些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我非常欣赏那种既有理论深度,又能指导实际操作的书籍,因为它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完整而扎实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碎片化的理解上。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封面采用了比较稳重的色调,字体也清晰易读,初拿到手的时候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书脊的部分印着书名和出版社信息,都很规整,放在书架上应该会显得比较有档次。我特别注意到纸张的质量,摸起来手感不错,不是那种容易泛黄或者掉页的廉价纸,印刷也相当清晰,字迹没有出现模糊或者重影的情况,即使是图表和公式也还原得很到位,阅读体验上来说,这算是一个不错的加分项。我通常比较喜欢那种纸张厚实、印刷精良的书,翻阅起来心情也会好很多,而且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容易疲劳。这本书从外观上来说,确实达到了我对于一本专业教材的期望值,后续的内容是否能同样令人满意,我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评分

在接触到这本书之前,我对SMT工艺的理解可以说是一片空白,脑海里只有一些非常模糊的概念,觉得它大概就是一种贴片技术。但真正开始翻阅这本书后,我才发现其中的门道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精妙。书中所描述的每一个步骤,从元器件的准备、焊膏的印刷,到元器件的贴装、回流焊接,再到后期的检测和返修,都环环相扣,对精密度和工艺参数有着极高的要求。我尤其对回流焊接部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不仅仅是把元件焊上去那么简单,温度曲线的控制、炉膛的设计,都蕴含着深刻的物理和化学原理。我尝试着去理解为什么特定的温度曲线能够保证焊点的质量,以及在实际生产中如何去监控和调整这些参数。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电子制造背后那份严谨的科学和精湛的工艺。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并没有立刻投入到里面去阅读,而是先在网上搜集了一些关于SMT技术发展趋势和行业应用的信息。我发现,这个领域的技术更新换代非常快,很多理论知识可能很快就会被新的技术所取代。因此,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会特别关注其中介绍的原理是否具有普适性,哪些内容是基础性的、不容易过时的,哪些内容可能更偏向于某个特定时期的工艺。我也会尝试将书中的一些理论与我了解到的最新技术进行对比,看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或者差异。比如,我了解到目前有很多关于微型化和高密度组装的最新研究,想看看这本书中是否能为我理解这些前沿技术提供扎实的基础。这种带有一定批判性和比较性的阅读方式,是我在学习新领域知识时经常采用的,希望能从中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

我通常在阅读技术类书籍的时候,更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直接指导实践的内容。这本书的结构和排版,让我能够比较快速地找到我感兴趣的章节。我比较关注的是那些具体的工艺流程介绍,例如在焊膏印刷环节,书中对刮刀的材质、角度、速度,以及模板的厚度、孔径等参数的描述,都显得相当具体。我脑海中会不由自主地将这些描述与我之前看到的一些工厂自动化生产线的画面联系起来。我也会思考,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参数的微小变动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参数的优化来提高良品率。这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指导的价值,是我在选择技术书籍时非常看重的一点。希望这本书能够在我未来接触到相关工作时,提供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和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