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学科文化的角度对不同学科博士生培养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基于在美国一所研究型大学的田野调查,提炼出五种博士生培养方式及其学科文化特质。本书指出,教师对博士生的培养活动因学科文化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学科文化就其价值取向而言影响了不同学科博士生培养理念的形成,并形塑了不同学科教师培养博士生的方式与师生互动结构。除了描绘、分析不同学科博士生培养的差异性图景,本书也力图将博士生培养这一议题置于全球情境下讨论,就博士生培养制度改革与政策制定进行反思,并提出若干“面向学科文化的博士生培养”的政策建议。
王东芳,1984年生,北京大学教育学博士(2012年),2010—2011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访学。现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博雅教育等。在《高等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复旦教育论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研究成果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天津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联校教育社科医学研究论文奖等。
目 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研究问题(5)
一 问题提出(5)
二 基本概念(6)
三 研究意义(9)
第二节 文献评述(11)
第三节 研究思路(19)
一 理论基础(19)
二 研究思路(32)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37)
第一节 研究方法(37)
一 建制民族志(37)
二 案例大学(41)
第二节 资料收集与分析(42)
一 准备工作(43)
二 资料的收集(46)
三 资料的分析(48)
第三节 研究的质量检测(52)
一 有效性(52)
二 推广性(55)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虽然从艺术角度看可能略显保守,但其学术严谨性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注释部分做得非常详尽,几乎每一处关键论断都能找到可靠的出处支持,这对于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一些有争议的学术观点时,没有采取一锤定音的态度,而是倾向于呈现多方的声音,并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这种“开放式提问”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书籍的智性魅力。它不像某些理论书籍那样,将复杂的概念裹上过于晦涩的术语外衣,反而致力于将深奥的道理用清晰、富有节奏感的语言表达出来。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在吸收知识,更是在学习一种高质量的学术对话方式。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许才是此类专著最宝贵的价值所在。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如何思考”和“如何论证”。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宏大叙事的驾驭能力。他并没有将博士生培养简单地视为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具有历史和社会意义的框架下进行审视。尤其是在讨论不同学科的“隐性课程”时,作者的观察入木三分,他揭示了那些不成文的规则、无形的期望是如何塑造一个青年学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我尤其喜欢他对比不同学科(比如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在“文化传承”上的差异时所采用的辩证视角,他既肯定了各自的合理性,又指出了潜在的局限。这种不偏不倚、力求全面的态度,使得书中的论述显得非常公正和成熟。说实话,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默默地思考着自己过去的研究经历是否也受到了这些“文化壁垒”的影响。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具有穿透力,它迫使读者走出自己狭隘的专业视角,去理解一个更复杂、更具张力的学术生态。这种“拓宽视野”的体验,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令人昏昏欲睡,而是始终保持着一种内在的张力。作者在每一章的收尾处,总会留下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像钩子一样勾着读者的好奇心,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翻到下一章去寻找答案或更深入的探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导师-学生关系”这一敏感话题时的细腻处理。他没有流于表面地赞美或批判,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关系中权力结构与文化期望的相互作用,使得论述既有人情味,又不失学术的冷静分析。这部分内容对我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产生了重要的启发,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不同角色中所扮演的文化载体功能。整本书读下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智力体验,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高质量的学术研讨会,只是这场研讨会的时间跨度更长,思考的深度更胜一筹。
评分这部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素,甚至有些单调,但正是这种低调的风格,让人对内容本身产生了更强烈的期待。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翻到这本书的,当时我对“学科文化”这个概念还比较模糊,只是觉得这个标题听起来很有深度。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是一套非常严谨的章节结构,仿佛在暗示这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作者似乎没有过多地在引言部分进行煽情的铺垫,而是直接切入了核心议题,这种开门见山的方式,对于时间宝贵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行文中那种沉稳而又不失犀利的笔触,他似乎总能精准地把握住问题的症结,并用精炼的语言将其剖析出来。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不同学科背景下的知识积累,他引用了大量的案例和理论,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尽管内容涉及的领域较为宽泛,但作者的逻辑线索始终清晰,没有丝毫的散乱感,这让我对后续的阅读充满了信心。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部经得起推敲、值得反复品味的深度思考之作。
评分从一个对学术界充满好奇的旁观者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张极其精细的“社会地图”。它不仅仅是关于博士生培养的指南,更是一部关于现代精英教育中权力、传统与创新的博弈史。作者在行文时偶尔会穿插一些生动的田野观察片段,这些碎片化的故事,如同点缀在严密论证中的珍珠,使得整体阅读体验非常丰富和人性化。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博士生培养模式上的差异时所表现出的广博见识,这显示出作者并非仅囿于一隅的学者,而是具有国际视野的观察者。全书的结构逻辑如同一个精心构建的迷宫,层层深入,每解开一个谜团,都会引出更深层次的思考。对于任何关心高等教育未来走向,或者身处其中、渴望获得更清晰自我定位的人来说,这本书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无疑是近年来我阅读过的,在特定研究领域内最具洞察力和启发性的著作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