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宇宙星辰掀起的波瀾與奇觀

潮汐:宇宙星辰掀起的波瀾與奇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喬納森·懷特 著
圖書標籤:
  • 宇宙學
  • 天文學
  • 星辰
  • 潮汐
  • 自然科學
  • 科普
  • 奇觀
  • 宇宙
  • 星空
  • 觀測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961028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7230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4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潮汐一書以豐富的旅行記事為主綫,爬梳瞭人類文明與海洋律動相依相存的曆史演進,展現瞭彆開生麵引人深思的科學研究。喬納森?懷特極具張力的精彩文筆,令讀者穿過文字的蟲洞,來到這個世界上那些洶湧澎湃的角落,真切感受這讓地球之水翻來覆去,強大又神秘的自然現象。

  在一次次驚心動魄的旅行記事中,懷特用詩意的筆調,探索著神學嚮科學的嬗變,天文對水文的牽引,物理與地理的疊加。牛頓的死亡麵具,錢塘江奔湧的大潮,阿拉斯加擱淺的帆船,在海浪中佇立韆年的聖米歇爾山修道院,被急流延滯的地球轉速,讓人心跳的世界級衝浪,潛力巨大的潮汐能……齊聚於這本精彩絕倫的書中。


作者簡介

  喬納森·懷特 (Jonathan White),

  美國作傢、航海傢、衝浪運動員、海洋環境保護者,其作品文筆靈動,研究紮實,相得益彰。他成長於南加州海灘,對海洋有著異乎尋常的熱愛,曾自己造船揚帆遠航11年,在太平洋與大西洋航行裏程超過幾十萬公裏。期間在船上舉辦沙龍,廣邀知名作傢、環境學者及科學傢,討論主題從航海、人類學、自然史、鯨類研究到詩歌、文化、藝術、音樂。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喬納森··懷特嚮我們展示瞭這個星球上潮汐力量的神秘與美麗,也讓我們清楚地瞭解它那無比復雜、無比狂野本質。”

  ——美國國傢圖書奬得主及博物學傢彼得·馬修森(Peter Matthiessen)

  這並非一本“關於”潮汐的書,盡管潮汐是其主角。本書探討的瞭生命的跌宕起伏,包括神秘隱形的作用力;是韻律,是搏動,是四季,是席捲海岸、橫跨深海、無邊無涯亦生機勃勃的湧動來迴。在閱讀過程中,你將瞭解許多關於真實潮汐的知識——那些令人震驚的、讓你大開眼界的知識。引人入勝,誠摯推薦。

  ——卡爾·沙芬納(Carl Safina),

  美國作傢、海洋學傢、麥剋阿瑟天纔奬得主,《藍色海洋之歌與言語之外》(Song for the Blue Ocean and Beyond Words)的作者

  喬納森·懷特的血管裏有海洋在湧動,他在《潮汐》中將其存在之壯闊與神秘之永恒寫成華麗的詩章。身為一名航海傢、一位衝浪愛好者、一位科學實踐者和一名探索者,懷特對其進行深入探究,帶著詩人的優雅。閱覽過程中,期待一些震撼的魔法吧。”

  ——蘇珊·卡塞(Susan Casey),《浪潮:尋蹤海洋之壞蛋、怪胎和巨人》(The Wave: In Pursuit of the Rogues, Freaks, and Giants of the Ocean)的作者

  “喬納森·懷特的潮汐探秘恰如其分地融閤瞭科學、曆史及故事的元素,讓我著迷;他極富感染力的好奇心和驚奇感也從頭至尾驅使著我。優美的文筆,細緻的研究,而且充滿瞭齣乎意料的關聯與發現,《潮汐》是一本傑齣的著作,我極力推薦。

  ——托爾·漢森(Thor Hanson),《羽毛和種子的勝利》(Feathers and The Triumph of Seeds)的作者。

  “我愛這本書。喬納森·懷特將科學知識穿插於他的旅行故事中,使讀者們免於被數學和科學理論淹沒。我推薦科學傢和非科學傢都可以讀一讀。”
  ——薩莉·華納(Sally Warner),俄勒岡州立大學物理海洋學博士

  “我讀過的書中既精彩、又動人、且絲絲入扣並無可挑剔的好書。它徹底改變瞭我對地球、海洋、天空的認知,以及它們如何與人類思想和曆史的進程交錯編織。”
  ——理查德·內爾森(Richard Nelson),《內島》(The Island Within)的作者。

  “牛頓的死亡麵具,中國錢塘江上的大潮,阿拉斯加擱淺的帆船,法國的修道院,地球鏇轉的延滯,世界級的衝浪,替代能源等等齊聚於喬納森·懷特精彩絕倫的《潮汐》一書中。每一位海洋熱愛者、每一位認為圖錶和數據就足以展現全部海洋漲落信息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比爾·斯特裏夫(Bill Streever), 《不久我便聽到瞭咆哮的風:流動空氣的自然史》(And Soon I Heard a Roaring Wind: A Natural History of Moving Air)的作者。

  “《潮汐》一書豐富博學,易於閱讀和理解。懷特把他的個人經曆與科學結閤得十分漂亮,讓我始終保持著閱讀興趣;同時潮汐也不再是他個人的興趣,而是激情活躍的存在。我期待反復讀它。分享它,推薦它,把它作為禮物!”
  ——帕姆·勒威(Pam Loew),龜背圖書裝訂公司(Turtleback Books)

  “你可能認為,讀者裏麵的航海傢、劃獨木舟的人、衝浪者、漁夫/漁婦以及沿海居民和每日在海灘行走的人會瞭解潮汐。我們都明白瞭自己以前是多麼無知。喬納森為我們曼莎尼沙作傢係列帶來瞭豐富而精彩的分享、交談和書籍朗讀,參與者遠超平時。問答環節幾乎快持續一整個晚上。在他分享會結束後的一周裏,我們一直收到觀眾的稱贊。喬納森對這一話題的激情以及他研究的深度顯而易見。這本書確實嘗試把科學與故事、信仰以及世界各地的潮汐作用以一種動人的、“不枯燥”的方式融閤一體,讓你一直讀下去。”——凱西·惠塔(Kathie Hightower),曼莎尼沙作傢係列聯閤創始人(Manzanita Writers’ Series)

  “喬納森是位講故事高手。他無疑是‘潮汐’的狂熱粉絲,那些從歐洲到中國,從加拿大東北部到土著部落的精彩經曆成為他靈魂的核心組成。這些令人驚嘆的地方在喬納森的筆下,讓讀者心馳神往;你能感受到作者對水、地球與月球閤力作用的激動萬分與崇拜敬仰,能感同身受他對探索與認知的激情。你會很愉悅,分享他的歡笑和嘆賞,並感激喬納森將自己置身於危險之地,如此你便能看到他所看到及感受到的……而不必冒著自己的生命危險。”

  ——傑夫·雷納(Jeff Renner),美國King TV首席氣象學傢,西雅圖水族館“聲音的談話”節目主持人。

  “喬納森在舊金山灣區引起瞭熱烈反響。前一天接受美國公共廣播電颱(PBS)采訪,講座座無虛席,項目精彩紛呈。晚上的活動在科學與探險之間實現瞭平衡,畫麵令人驚艷,故事趣味十足。他的書,以及這場講座好評如潮。”

  ——布萊恩·貝爾德(Brian Baird),加州舊金山灣區研究院、水族館,海岸與海洋項目主管

  《潮汐》是一本讓人愛不釋手的書,娛樂性與知識性兼具。我一直以為自己瞭解海洋潮汐的基本屬性和成因,但懷特的書讓我從全新的高度去理解、欣賞和喟嘆海洋動態水體之作用。懷特描述瞭地球上的海洋運動,每一處皆因其地理及地形而無比復雜、無情、甚至近乎神秘而獨特。讀者讀完《潮汐》,不僅對海洋潮汐有瞭更豐富的理解……尤其對它的力量有瞭更深厚的崇敬,但懷特探索全球極端潮汐令人瞠目結舌的魄力的同時,也栩栩如生地講述著他的冒險之旅,從而讓讀者産生那種身臨其境之感,或者……於我而言……渴望前往那些地方,共同探索發現潮汐的恢弘氣魄和能量。

  ——布萊恩·R·盧其恩(Bryan R. Luceon)


目錄

引言 深海執迷

第1章 完美舞姿:候鳥與大潮汐

第2章 星辰大海:潮汐史話冥思

第3章 銀龍:錢塘江大潮的奇觀

第4章 牛頓:最後一位魔法師與科技革命

第5章 巨浪:衝浪者與潮汐理論

第6章 急流:降速地球、牽動月亮、扭麯時間

第7章 共振:掀起海灣大潮的力量

第8章 潮汐能:從小麥碾磨到傢庭供電

第9章 更高潮:不斷上升的海平麵

緻謝

圖片版權

術語錶

尾注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3章 銀龍:錢塘江大潮的奇觀

  此天下怪異詭觀也!

  ——枚乘,公元前二世紀,西漢

  中國觀潮節最後一日,天還未亮,我便早早起瞭身。這個時節的大潮,在鞦陽之下洶湧澎湃,蔚為可觀。鹽官鎮的街道塵土飛揚,溫暖的空氣中,隱約可以聞到汙水和殺蟲劑的味道。海塘幾百米之下的錢塘江是中國最大的河流之一,此時它正宛若慵懶的蛟龍,緩緩嚮大海流去。不過,稍後它就會隨著潮漲而蘇醒。觀潮節期間,因為滿月的緣故,潮勢達到最盛,是世界上最大的湧潮——蛟龍騰躍而起,掀起近8米高的水牆,摧枯拉朽,勢不可擋。

  我徑直穿過檢票關卡(白天需要檢票),來到江邊碼頭。月光下,有個女人在練太極,還有個男人坐在露天座椅上抽煙。海塘之上,糖紙和塑料杯散落一地。不遠處的白熾燈下,四個男人赤膊在打牌。再過幾個時辰,這片海塘便會擠滿觀潮者,人山人海。

  每年一到觀潮節,這裏就會遊客如織——有人來瞻仰祭祀潮神,也有人攜親帶友來這裏度假。他們有的來自鹽官,有的來自100韆米外的上海,或者上遊60韆米外的杭州;有的則是從西部的青海或四川齣發,乘火車翻山越嶺而來。桌子底下熟睡的小攤販們,不久就會醒來,撐開五顔六色的傘,吆喝起賣茶葉蛋、魚乾和箭牌口香糖。還有騎自行車的人,他們穿梭於人群之中,叫賣西瓜和甘蔗。我們都在等待大潮的到來。

  沿河嚮下30韆米,錢塘江與東海相匯之處,潮汐漲落有序,與其他地方並無二緻。但在入海口,它卻變身為魔鬼猛獸。江口的地勢與河床構成喇叭形的大缺口,擠壓碰撞之下,潮水崩騰成滔天白浪,排山倒海。錢塘潮被稱為“銀龍”,遇河灣及淺灘處,便傾濤泄浪,淩空而起。行至160韆米外的上遊時,它已奄奄一息,靜待趁下一次漲潮捲土重來。

  兩韆五百年來,中國人幾乎每一天都深受其擾——每天兩次。早期,錢塘江與長江共享入海口時,這頭猛獸多活躍於長江上。大約兩韆年前,二者分道之後,它便轉移至錢塘江。潮汐所到之地,誕生瞭許多以它為靈感的詩歌、傳說、研究、精神象徵乃至工程壯舉。“浙(摺)江之水,濤山滾屋……有吞天沃日之勢。”公元前四世紀的道傢先哲莊子如此寫道。

  銀龍也帶來瞭難以想象的破壞。天氣與漲潮條件共同作用之下,潮勢大增,它越過堤壩,毀數百畝良田於一旦,這種情況並不在少數。農民,無論是養蠶的、畜牧的還是在河灘上耕種的,經常毫不知情地就被捲入浪濤中溺水而亡。不過,觀潮愛好者是溺亡概率最高的人群,他們在好奇心驅使下,靠得太近。兩韆年來,如同鞦風掃落葉般,韆韆萬萬的弄潮兒因此而消逝。

  然而,我也渴望與它靠得更近。20世紀90年代初,我在讀喬治?達爾文寫於1898年的《潮汐和類似效應》一書時,第一次得知獨一無二的錢塘江大潮。喬治?達爾文是著名進化論傢達爾文的兒子,他寫道,“許多河口擁有寬闊平坦的泥灘或沙灘,這些河灘在低潮時幾乎乾涸;在這些地方,潮水常以迅雷之勢騰湧而起,浪濤形成水牆……但這種奇觀卻很少有相關著述。”

  一百年後,有關這個話題的著作依舊是鳳毛麟角。20世紀90年代初,我在網上搜索“bore(大潮)”,總是被指引到“boar(雄性野豬)”的詞條。我給中國方麵寫信、發傳真,也從未收到任何迴復,最後隻好放棄。我猜想,或許那條巨龍已永遠消失瞭吧。幾年後,我偶然看到一部關於錢塘江大潮的日本影片,便立即著手計劃前去觀看。

  此時,我站在海塘邊緣,思索著我會距它多近。我沒有什麼特彆的計劃,但我不遠萬裏,也並非隻是為瞭站在這海塘的護欄之後。我知道沒有幾個時辰,大潮是不會來到鹽官的,便索性爬下海塘,沿著泥灘踱步。退潮井然有序,寂靜無聲,露齣一排排乾淨整齊的石頭和腐爛的淤積物。河畔吹來涼爽的微風,拂去瞭我的汗水。海塘8米之下的這片河床,是我一個人的世界。我倚著海塘的基石,為之心醉神迷。駐波張牙舞爪幾秒,又隨即沉入巧剋力色的水中,緊綳的漩渦逐漸變得柔和。一個男人正半蹲在水裏,在石縫裏摸螃蟹。綠色的漁網雜亂地掛在漁梁的竹杆上,等下一個大潮來時,鰻魚自投羅網;然後將這些活蹦亂跳的魚蝦運去餐館——比如上海的阿山飯店,我幾天前在那裏吃晚飯。

  時間一分一秒地走著,我在泥灘上坐定,決定留在這裏直到感到害怕為止。我熱切地渴望將自己交給河流。如果安全允許的話,我會脫掉衣服跳進去遊泳,嚮銀龍臣服,任由它將我推來搡去,將我噴湧而齣。我猜想,很多在這江裏遊泳的古人,應該和我一樣為它癡迷。其實,從10世紀到16世紀,最大的湧潮齣現在杭州,成韆上萬的人前來觀潮,當時還有遊泳比賽。參與者們拿自己的生命做賭注,一躍而下,他們身背彩旗,翻滾於洶湧的潮水之中——他們被稱為“弄潮兒”。詩人孫承宗寫道“休嫁弄潮兒,潮今亦失信。”許多弄潮兒因此而溺亡,所以這項活動最終被廢止。

  我不打算再走進河裏瞭。我在河床上找瞭個堅固的地方,開始練習攀爬海塘。到達安全綫所需的時間決定瞭我能夠與大潮相距多近。第一次嘗試用瞭10秒,後來慢慢地減為8秒,再後來是7秒。這個速度應該夠瞭。我位於海塘的一個彎麯處,視綫所及是近40米高的占鰲塔。大潮隻有繞過河灣,距離我100米左右時纔能被看到。我做起瞭算術題:如果這條巨龍每小時行進30韆米,每秒就會吞沒10米。隻要一看到它轉過彎,我就還有10秒鍾的逃跑時間。

  我不知自己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堅持到那個時候。

  ***

  和其他前來觀潮的人一樣,我也是韆裏迢迢,幾天之前便來到這裏。從西雅圖搭乘24小時的航班過來,雖然稱不上多麼精神可嘉,但這旅途著實痛苦難熬。在上海機場,我見到瞭黃鶯(音譯),她在人群中舉著寫著我名字的標誌牌,“JonaThan”。黃鶯是南京河海大學工程學的一名學生,20歲,矮矮瘦瘦,大大的棕色眼睛和長長的劉海。通過熟人介紹,她答應給我當翻譯。幾個月之前,我托她幫我尋找熟知錢塘江民間故事、精神象徵史、科學及工程建設之人。我自己提前做過一些研究,但我希望與黃鶯閤作的一周裏,能夠做一些采訪,收獲一些我獨自研究根本不會得到的經曆。

  齣乎意料的是,她當晚就安排瞭會麵。把行李扔到齣租車後備箱,我們便即刻穿梭於人來人往的街道——盡管此時天色已黑。人行道上,小販們鋪起毯子賣傢用産品和自行車零部件,情侶們手牽著手散步。司機在黑漆漆的居民區快速兜瞭一圈,隨後在陳吉餘博士傢門口停下。

  陳博士熱情地歡迎我們,並邀請我們在他小小的客廳坐下,自己也在我們對麵落座。他是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研究院院長,今年80多歲,仍舊精神矍鑠。他盤起雙腿,一手捋著滿頭白發,安靜地思考我的提問。“我研究錢塘江已經超過50年瞭,”他說,“它就是我的生命。” 陳博士發錶過很多論文,多到他自己都記不清,其中許多文章有關錢塘江獨特的水文學。“這條洶湧大河的饋贈,”他若有所思地說,“使它根本無法被忽視。它命令我們去關注。必要時,它將我們打造成專傢。”

  和幾乎沒有明顯潮汐現象的地中海相比,錢塘大潮有史以來一直被視為不祥之兆。為瞭生存,古人嚮來對潮水的來去十分留意。在人們掌握大潮漲落規律之前,河畔村莊的草屋常被衝走。後來,通過觀察大潮四季的變化周期,村民們學會瞭隨季節變更來調整房屋住址,這個季節在河東建,另一個季節則搬去河西。這些知識逐漸演變為世上第一個潮汐錶,公元一世紀的人們將它刻在岩石上。以月相變化參照(新月到滿月的周期循環),這個潮汐錶預測瞭湧潮到來的時間與高度。大潮期間會齣現更大的湧潮,小潮期間湧潮則比較小。它還顯示,最大的大潮會在滿月之後的幾天齣現,這說明人們意識到天體運行對海洋的引力作用有一定的延遲(這種延遲後來被稱為“潮齡”)。後來,岩石上的這個潮汐錶被拓印下來,公元1056年開始流傳,比西方第一個潮汐錶(倫敦-布裏格)的發明及推廣早瞭整整兩個世紀。

  插入圖3-2

  錢塘湧潮嚮上遊推進,鳥瞰視角

  也許直到現在,中國對潮汐的研究還是領先於西方。不過陳博士為人謙遜,不會去做這種比較,他對錢塘大潮感到無比自豪。他說,這世上有湧潮的地方或許有一百多個,不過它們多數都比較小,而且斷斷續續。亞馬孫著名的Pororoca(河口湧潮,Tupe部落土著語中“怒吼”的意思)可達3.7米之高,800韆米以外的上遊都能感受到它的威力。科羅拉多之前有個湧潮,潮高達4.6米的,名叫Burro,不過由於農業用水的控製以及隨之而來的淤塞,現在基本已消失匿跡。法國塞納河下遊的怒潮Macaret,英國塞文河與特倫特河的暴潮Eagre都曾因其毀滅性的破壞力而臭名昭著,不過如今也隨著工業發展所帶來的河道堵塞而不復存在。目前還有一些地方也有湧潮現象,比如芬迪灣、阿拉斯加的特納甘灣和剋尼剋灣、蘇格蘭的索爾威灣、印度的鬍格利河以及越南的湄公河。湧潮的波浪形狀及其連貫性都沒有特定的規律。有的湧潮安安靜靜地前浪推後浪,絡繹不絕;有的則行至一半或上遊處而斷開。還有一些湧潮隻在一年或一月中齣現最高潮時纔會形成。錢塘湧潮的與眾不同之處,不僅在於它最大且破壞性最強,也因為它每次都會隨高潮齣現,一天兩次,一年365天,還一直延續瞭兩韆多年。

  所有齣現湧潮的河流有兩個相同之處。其一,它們都有個喇叭形的河口和微微隆起的低淺的河床。其二,河流入海口都會齣現大潮。當這個大潮——錢塘大潮達到7.9米高——遇到低淺的河口,便勢如破竹,其能量突變與飛機超音速飛行時的狀況類似。

  飛機超音速突破音障的預兆是音爆,大潮突變的徵兆則是魔鬼般的浪潮和萬馬奔騰的咆哮。有人說,湧潮其實就是音爆壓力波嚮上遊挺進。

  陳博士起身,拖鞋在硬木闆上拖著,走去另一個房間。他迴來時給我們添滿茶水,還遞給我倆各自一份包裝精美的禮物。黃鶯悄聲說,盒子裏是月餅,是中鞦佳節時親朋好友共同分享的點心,而中鞦通常與觀潮節同時。月餅有的是奶油餡,有的是五仁餡,餅皮用代錶“圓”和“團聚”之義的漢字裝飾,以象徵鞦天的滿月,寄托傢庭和睦友好的願望。

   “如果我們來迴顧一下曆史,”陳博士邊迴到原位坐下邊說,“我們會發現關於錢塘大潮的起源有各種版本。” 其中一個版本和公元前五世紀的年輕勇士伍子胥有關。吳王夫差將其殺害,並把他的屍體扔到鍋裏煮爛,然後縫在皮囊裏拋入江中。伍子胥的冤魂怒不可遏,便掀起滔天巨浪,覆沒當時的都城杭州。有這樣的描述,”(潮水)如橫江白練,如騰空野馬,如怒龍韆頭。“吳王夫差試圖對抗怒潮,命令嚮大潮中心射箭。幾百年來,觀察者們熱心於用這些生動形象的比喻來描述大潮的洶湧澎湃。為瞭平息伍子胥亡魂的怨忿,同時見武力對抗並無成效,吳王最後決定以食物和鮮花撫慰之,同時在河畔建造佛塔。伍子胥並非隻是傳說中怒不可遏的冤魂,他是公元前五世紀一位真正的英雄。雖然在中國幾韆年的文學藝術加工下,他的生平經曆定會被美化,但整體故事基本屬實。公元前二世紀的詩人枚乘在其賦作《七發》中對此有所提及。這篇賦圍繞生病的太子與提供治病藥方的吳國訪客之間的對話展開,賦中寫道:“當是之時,雖有淹病滯疾,猶將伸傴起躄,發瞽披聾而觀望之也……”在太子的追問之下,吳客繼續說道“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鷺之下翔……純馳皓蜺……顒顒卬卬,椐椐強強,莘莘將將……發怒庢遝,清升逾跇,侯波奮振……神物怪疑,不可勝言。……此天下怪異詭觀也……”

  時至今日,伍子胥的靈魂仍然活躍在錢塘江上——人們以觀潮節來紀念他的誕辰。鹽官鎮的河畔寶塔林立,是最受歡迎的觀潮位置,人們依舊手捧鮮花和食物來撫慰他憤怒的靈魂。鎮上的海神廟裏有座7.6米高的伍子胥雕像,虔誠的信徒們來此拜祭他。觀潮節期間,海神廟的庭院會鋪上紅毯,香爐裏燃起香和蠟燭,一時紫煙裊裊。

  銀龍點化瞭14世紀的民間英雄魯智深。《水滸傳》中的魯智深是位綠林好漢,打完一場勝仗後,寄宿在杭州的六閤塔。晚間,他被“韆軍萬馬殺到“的聲音驚醒,擔心敵人來襲,便抄起武器,衝齣門去。廟裏的僧人止住他,解釋道那隻是潮信來到。魯智深恍然間想起師父贈予他的偈語“聽潮而圓,見信而寂。”便立刻放下武器,換上乾淨的衣服,去禪室打坐。他寫道:

  平生不修善果,

  隻愛殺人放火。

  忽地頓開金繩,

  這裏扯斷玉鎖。

  咦!錢塘江上潮信來,

  今日方知我是我。

  綠林和尚魯智深從沒讀過經文,隻知殺人放火。領悟到潮水的召喚後,便即刻隨潮歸去,圓寂涅盤。“那句偈語博大精深,”聖劉易斯華盛頓大學佛教研究教授理查德德?麥剋布萊德(Richard McBride)博士在電話裏告訴我,“它強調成佛之精要在於修得“如來”之境。世間來去萬物,來瞭又去,皆循自然之道,而其中最遵此道者非潮汐莫屬。”

  伍子胥和魯智深的故事入木三分地刻畫瞭這條銀龍是如何吸引並鑄就中國人的靈魂。或許,這湧潮是福也是禍,在成就深厚的宗教與文化認同感的同時,也帶來瞭對死亡與毀滅的恐懼。

  我擔心打擾到陳博士休息,但他不覺得礙事,堅決要求繼續聊下去。他神態自若,時而若有所思。他用中文錶達,但有時會糾正黃鶯的英文翻譯。在這個深夜,我提問,黃鶯翻譯,陳博士輕聲作答。快分彆時,我問他是否有渴望與湧潮再靠近一些的衝動。“那是當然!”他脫口而齣。

  “不過卻和你有所區彆。作為科學傢,我希望走近它,測量它。但作為詩人,比如你,則希望接近它,感受它的氣魄與美麗。“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渴望與危險近距離接觸。每年幾百萬的觀潮者中,大多數人會選擇遠遠觀看。但總有幾百人越過防護堤,拿自己的生命冒險,這些人呢?陳博士認為他們都是被好奇心所驅使,絲毫意識不到危險。“對有些人而言,這是一場遊戲,”他說,“以生命為代價。”

  ***

  第二天,我和黃鶯租瞭一輛車,沿著銀龍嚮上遊挺進的路綫探尋。我們從上海齣發,沿著長江三角洲邊緣走瞭幾韆米。白褐色的江麵上,貨船川流不息。齣租車走走停停,剛加足馬力,卻駛入瞭打開的口袋,而後隻能急刹車,好像捕食者一樣盯住前方,等待口袋再次張開。我很羨慕旁邊的三輪車和自行車,它們有的載著堆得高高的建築材料、有的是漁具或雞籠,卻能夠來去自如、毫不費力。

  幾小時後,黃鶯讓司機在沿海的澉浦村停車。我第一次領略到錢塘江口杭州灣的風光。在這江海交匯之地,海灣橫跨30韆米,寬廣遼闊,微風吹拂之下,波光粼粼。海灣以上是錢塘江的發源地黃山,宛若西邊地平綫上的神祇,巍峨聳立。河水從黃山齣發,墜入低地太湖平原,衝刷齣寬闊而蜿蜒的河流帶,直至最終駛入東海。錢塘江流域麵積達5.56萬平方韆米,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黃河、長江及錢塘江流入大海的混閤沉積物在沿海流域創建瞭綿延萬裏無與倫比的海洋生態環境。錢塘三角洲近海處的舟山群島是中國最繁榮的捕魚場。

  從澉浦遠眺看去,河口安靜得齣奇。視綫裏沒有一艘船隻。這個區域的航行指南,齣航者必須謹慎對待的重要參考,警告說,在大潮期間,湧潮“潮勢最為危險,無法航行。“超過150噸的船隻絕對不要冒險駛入內陸河口。1888年,船長威廉?奧斯本?摩爾(William Usborne Moore)就在這裏栽瞭個大跟頭。

  摩爾船長是英國海軍部的水文學傢,他駕駛著女王陛下的炮艦”漫步者“號來到杭州灣,停靠在我眼前的這片海域。他在日誌中寫道,“因此,我決定在杭州灣停留兩到三天,嘗試弄清楚錢塘江湧潮的高度、速度、發源地以及大潮的一些基本特徵;9月滿月之時,我決定先乘著女王陛下的炮艦前去勘測,然後再去上海裝上煤炭、離開……”

  9月20日早上,摩爾船長帶著三艘炮艇齣發,每艘都裝載著設備、潮位標尺以及一周的生活所需。他們的設想是趁著漲潮來到河口,再繼續嚮上遊行駛,到達30韆米外的海寜(今日的鹽官)。由於時間估算錯得太離譜,早晨10點左右,三艘船就全都擱淺瞭。在接下來的三天半裏,船員們和船隻所麵臨的災難一樁接一樁。摩爾船長記錄的第一件事故:“我在這裏觸底瞭,因為無法阻止船隻嚮河岸靠近,就地拋錨……船體劇烈地顛簸,挑戰著龍骨的承受極限;盡管嚮後麵的船隻發齣瞭警告,但它們根本無法停下來,也都迅速在此觸底。……這是南側湧潮的開始,我們早瞭一個小時齣發。“

  摩爾船長,或許有點嫉妒地,紀錄瞭當地的船夫如何利用“庇護平颱“在河上航行。大潮一過,30多艘小帆船就跟著激流之後的潮水嚮上遊劃去。逆潮到來之前,船隻駛入那些小小的平颱,等潮一退,就在那裏擱淺。每個平颱都有一個延伸到河裏的隔離壩,用來改變下一個湧潮的方嚮。大潮過後,這些小船就能安全地浮上水麵,整理好船帆朝上遊駛去。船夫們用這個方法可以在三天內從江口行至杭州。這個方法今天還在被使用,盡管這些平颱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維護。帆船通常被懸掛於防波堤頂部的吊艇柱上,大潮從它們的下方呼嘯而過。

  插圖3-3

  帆船在“庇護平颱”等錢塘大潮過去,圖片收錄在摩爾船長1888年的日誌

  在那幾天裏,摩爾船長勉強保住瞭船隻及船員的安全,之後不得不返迴“漫步者”號,卻發現它也在大潮及無法預估的潮流中飽經磨難。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他的使命。摩爾采用陸地交通,來到海寜。他沿岸派駐瞭一些人去觀察大潮,記錄潮高及其特質——白天一次,夜晚一次。一位觀察者報告說:“大潮來時伴有怒吼之聲,如同綿延不斷的瀑布,從此岸到彼岸……運河之上,瀑布波峰有3~3.4米高;但它的身後還有許多激浪,浪高超過波峰0.9~1.2米。大潮過去之後的幾分鍾裏,潮水依舊在激烈地震蕩,從此岸到彼岸,有節奏地起伏著,好像淹沒巨輪的海麵一樣,時不時在中間形成一個漩渦,或衝上海塘,距地麵不過1.8米。

  盡管摩爾船長對潮汐很感興趣,卻對當地人的潮汐常識不屑一顧。“他們無法為這種漲潮現象提供閤理的解釋,”他這樣描寫船夫們,“隻會一味地強調風水不佳。他們篤信氣與水是超自然的力量,因此,將這湧潮作為迷信和浪漫情操的投射對象並不足為奇。“ 放眼望嚮摩爾擱淺的水域,我很好奇,那些安全地躲在庇護平颱上的當地人看到摩爾船長與上漲的潮水艱苦搏鬥時,會如何看待船長的潮汐常識。

  ***

  繼續前進之前,黃鶯和我在一個鄉村餐館停下來吃午飯。她給我讀菜單時,我越來越為自己單調的飲食習慣而尷尬。我嘗過海象、魚眼、甚至雞爪,但決定絕對不碰大甲蟲和鴨下巴。相反,黃鶯對所有的中國菜都很狂熱。雖然她體型隻有我的一半,在飯桌上她卻總超過我。比如這次,我點瞭一碗炒飯,她卻吃瞭半隻雞、一份鴨血粉絲、一碗米飯,還有一隻中等大小的青蛙。她說,小時候一傢人在餐桌上吃飯,如果她吃不完,她媽媽就會逼她吃一周的美國食物。

  我們來到瞭澉浦村上遊16韆米的八堡,加入到一大群觀潮者之中。人群把河岸擠得水泄不通。岸邊排列著五顔六色的傘,用來抵擋太陽的暴曬;空氣裏充滿燒烤的熏煙;年輕人坐在海塘高處,啃甘蔗,吃月餅。我很吃驚看到許多晚會裝扮的女人,她們穿著短裙、絲襪、高跟鞋,還化著妝,搖搖晃晃地走在低潮退去後裸露齣來的河灘上。

  而在下遊,那個120年前女王“漫遊者”號曾擱淺的地方,此刻正是湧潮翻滾,潮水轟隆咆哮之聲距離八堡45分鍾之遠時就能聽到。第一聲巨響傳來時,人群一陣騷動。湧潮形成後不久,一片10韆米長的沙洲將它截為兩股。北潮有2.1~2.7米高,從觀潮颱看去,好似白練橫江。南潮消失在沙灘之後,浪頭立轉,速度猛增。20分鍾後摺迴時,潮徑嚮北偏移,橫江迎麵而來。

  到目前為止,兩股湧潮一直以每小時25韆米的速度翻滾前進,沒有太多驚喜。不過,南潮與北潮後方都緊隨著7.6米高的浪頭,二者相撞之下,河麵迅疾爆發齣雷鳴般的巨響,白色水柱淩空而起達9米之高。大片微鹹的白沫在衝撞之下,飛散到空中,凝結為薄霧。如此劇烈撞擊之後,我心想,大潮應該是精疲力盡瞭吧,沒料到,兩股浪潮中各有幾段浪頭越過這激烈的震蕩,繼續沿原路前進。交叉點好像閉閤密封袋拉鏈一樣,長驅直入,氣勢洶洶地直奔八堡海塘而來。

  海塘通常是鎮定自若地迎接銀龍的暴戾脾氣。隻見潮勢倍增,水柱高聳,橫衝直撞。(這迴)擊潰海塘失敗,它隨即重整旗鼓,朝上遊奔湧而去。兩潮相撞的奇觀隻幾分鍾便結束,不過在這樣的撞擊之下,海塘竟安然無恙,實在令人稱奇。

  “建造和維護這些海塘,”韓曾萃博士說道,“是中國曆史上三大工程之一。”在八堡他加入瞭我們的隊伍。他告訴我們,另外兩大工程是萬裏長城,以及長達1797韆米的京杭大運河(世上最大的人工運河)。

  韓博士當年是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的技術顧問及教授。他那時65歲,剛從兩周的內濛古騎馬之旅迴來,目前就職於負責錢塘江發展規劃的政府委員會。因為今天趕上觀潮節交通管製,他便安排同事接我們去上遊25韆米外的鹽官鎮,以更好地觀賞銀龍鬧江的雄姿。在去往上遊的路上,韓博士解釋說,海塘建設從古時候起就一直是河流文化的一部分。最原始的堤壩都是由壓實的泥土築成,動輒就被衝走,莊稼以及敢於居住在低地的農民也常因此而不幸罹難。到公元9世紀時,泥壩已經被石塊竹籠取而代之。

  和現在一樣,當時的挑戰之一是如何保護塘基不被這積年纍月的衝刷所破壞。公元10世紀的解決方案是在竹籠海塘前後打上捆緊的木樁,將木樁深深打入塘基。如果這些措施還不夠,就繼續在海塘上鋪上小汽車大小的石頭,但這些石頭也經不住潮水侵蝕,還是會被衝走。如今還在發揮作用的最古老的海塘是魚鱗石塘。石塘由長條石層疊堆砌,石塊間以沙子、石灰和米糊的混閤物粘閤,魚鱗石塘也因此得名。這些石塘在明朝(1368—1644) 齣現,其中大部分至今仍傲然挺立於錢塘江北岸。

  過去500年間,海塘的設計沒有特彆大的改變。水泥塊替代瞭長條石,塘體由原來的垂直牆變成瞭坡度牆,木樁之外打上瞭鋼鐵樁。直到1940年,灰泥纔取代米糊成為新的粘閤劑。

  清朝時期(1644-1911)的官員需要負責其轄區範圍內的海塘維護。如果發生損壞,就會追究官員及其傢屬責任。官員一旦被發現玩忽職守,常被為判死刑。如今,錢塘江管理局擁有全職專傢團隊共同來迎接海塘維護工程的挑戰。比如,因為河床較高,承載起重機和打樁機等重型設備的船隻如果離海塘太近,就一定會擱淺。海塘頂部也不夠穩定,不能承受太重的設備。因此,建築與維修的大部分工程都必須靠人力完成。每天隻有幾小時的低潮時間則讓修繕工作變得難上加難。

  “大潮的未來發展很有爭議,“我們到達鹽官鎮時,韓博士說,“有人認為它是個奇跡,也有人提議削弱它的威力,或者加以利用。“ 人們提齣的冶河工程(他稱之為“開發(fathering)”)包括水力發電大壩、橫跨整個河口的水下丁壩,以及將杭州灣一分為二的人工島嶼(從而減少潮差)等的建設。“就像一把雙刃劍,”他將我們放到賓館門口,說,“我們很多人竭一生之力去改善錢塘江河口的狀況。大潮的宏偉壯觀不可否認,但同時,它也給河岸的居民帶來瞭巨大的危險。擋在他們與大潮之間的隻有一座古老且日漸衰敗的海塘。

  ……

前言/序言

  對潮汐的興趣源於我對海洋的癡迷。

  我在南加州海岸長大,衝浪、潛水、揚帆齣海、打漁都是傢常便飯。大學畢業後,我自己造瞭一艘近8米長的單桅帆船。在之後的幾年裏,我乘著它在大西洋裏和加勒比海裏進行過幾次近海航行。

  1980年初,我25歲,購置瞭一艘有點漏的木質縱桅船,長20米,取名十字軍號。以這艘船為基地,我成立瞭一個公益教育組織資源研究所(Resource Institute)。11年間,我們駕駛著十字軍號從美國的西北海岸齣發,從西雅圖到阿拉斯加,環遊溫哥華島和夏洛特皇後群島。我們在海上舉辦過為時一周的各種研討會,話題從自然史、攝影、鯨類研究,到心理學、音樂、詩歌、美國西北海岸印第安原住民藝術、文化及神話。與會者包括彼得?馬修森(三度獲得美國國傢圖書奬的自然作傢)、琳?馬古利斯(享譽國際的進化生物學傢、美國國傢科學院院士)、加裏?斯奈德(美國“垮掉的一代”重要詩人,深度生態主義者)、保羅?溫特(熱衷環保的音樂傢,格萊美七度提名、三度獲奬)、羅伯特?勃萊(美國著名詩人、將陶淵明白居易詩作譯成英文的翻譯傢)、阿爾特?沃爾夫(世界頂級攝影大師、環保主義者)、格蕾特爾?埃利希(2013年美國國傢圖書奬得主)、羅傑?佩恩(研究鯨類的權威動物專傢)。通常都是6~8位來自美國的參與者(有時是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在某個海濱小鎮會和,然後一起齣海,往往直到研討會結束我們都看不到其他有人居住的地方。

  這11年裏充滿瞭精彩美妙的冒險,然而其中也有不是那麼美妙的時候,比如在阿拉斯加加裏寜灣遇到大潮汐的那次。

  我以前也擱淺過,事實上,擱淺的次數比我願意承認的隻多不少。通常都是因為我錯估瞭某個潮汐的威力或者讀錯瞭潮汐錶,然後我們就會擱淺在石灘或沙洲中。有時睏在原地,隻得等到漲潮纔能重新起航。大多數擱淺的遭遇都還算有驚無險——確實很痛苦,且往往尷尬難堪,好在船沒有損傷。這些經曆時刻提醒著我,讓我去思考,到底誰在主宰這一切。毋庸置疑,那個人一定不是我。

  在我所居住的北美西北海岸,海員需要像調整船帆一樣頻繁地觀察潮汐。雖說我們覺得是在海麵上航行,其實也是穿梭於滿潮之峰與乾潮之榖之間。禦潮而行的旅者絕不是看起來那麼簡單。這是加裏寜灣教我的。

  1990年8月,我們一行12人,其中包括3名船員,已經沿剋魯佐夫島和奇恰戈夫島偏僻的海岸行駛瞭一周。人類學傢及作傢理查德德?納爾遜齣席瞭我們的海上研討會,主題是“自然、文化與世界觀”。我們在剋魯佐夫島北端加裏寜灣的一個小灣口停泊過夜,準備第二天登島徒步,然後再駛嚮锡特卡小城,結束旅行。

  當晚我們入睡時,夜色寂靜,繁星密布。但在淩晨時分,我被呼嘯的風聲驚醒,便立刻穿上橡膠靴,爬上甲闆,查看是否一切都完好無損。

  事與願違。我們的船已經拖曳著錨橫穿瞭海灣,擱淺於淤泥之中。簡直如鯁在喉,我從駕駛室趕快抓起潮汐錶。如果現在是乾潮,一會兒就漲潮的話,那麼我們還算幸運。如此,十字軍號就能輕鬆地隨著漲潮浮起來,和以前一樣逃過一劫。但如若碰上滿潮,且準備退潮的話,這將會是一場災難。隻要潮高達到4.3米,退潮時,海水將全部從十字軍號下退離,我們便會完全淹沒於淤泥之中。

  翻到8月19日星期日那一頁,上麵寫著“滿潮:05:00,乾潮:09:50。”我反復看瞭好幾遍。真的嗎?如果真是如此,那我們剛好在滿潮最高峰時擱淺瞭——這是最糟糕的情況。在接下來的9到10個小時裏,加裏寜灣不會有那麼大水量可以讓十字軍號成功浮起來;而與此同時,我們隻會越來越深地沉入淤泥裏,甚至到最後,根本就再也齣不來。

  我和船員們喊醒所有人,並用小船把他們送到陸地上的帳篷。理查德德手裏端著一把來福槍,防止熊的攻擊。狂風以每小時40多海裏的速度凶猛地從群山間咆哮而至,將海灣抽打成白沫。它撕毀瞭十字軍號甲闆上的一艘小船,好像扔掉牙簽一樣把它掀入海灣。傾盆大雨刺得我的眼睛睜不開。锡特卡是距離最近的救援之地,但乘船過去也至少得4個小時。通常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船長不會去尋求支援。可海潮不漲我就無法判斷我們是否需要幫助,而一旦真正到那時候,可能一切支持都於事無補瞭。

  好幾個時辰過去瞭,我看著十字軍號仿佛一隻瀕死的睏獸,在掙紮中越陷越深,先沒瞭膝蓋,然後四肢,最後周身。水麵漲到她的胸腔。當潮水退去的時候,70噸重的她會完全陷入泥淖,再也不願齣來瞭。

  萊拉?希爾頓和我留在船上,遊走於各個船艙間,試圖搶救一些重要的對象。我擔心那個引擎,一颱拖拉機大小的底特律柴油機。沒有瞭它,在錨地或船塢就無法調控。我盯著升起的水麵舔舐油盤,接而將它吞沒。下一個是電池,再下一個是噴油器。到上午十點左右,整塊引擎鐵匣子都已消失在渾濁的水中。

  食物、鞋子和水果們仿佛為找到自由而雀躍。袋裝的葡萄乾和薄荷餅乾這裏那裏地上串下跳。米粒在臥室艙鋪闆上方盤鏇成球狀的鯡魚群。還有書。那些書啊!兩百多本書與大海一起膨脹,與蘋果、梨還有網球鞋結為舞伴。我永遠不會忘記從我麵前漂浮而過的名字:愛德華?瑞剋特的《太平洋潮汐之間》、羅伯特?勃萊的《當沉睡者醒來》、拉姆?達斯《我能給你什麼樣的幫助?》。萊拉撿起一本濕透瞭的書,擠齣無奈的笑,那是馬可辛?庫敏的《深陷》。



用戶評價

評分

都是彆人推薦的書,希望能看下去,不知道會看多久??~~

評分

很精美的一本書,剛打開小朋友就搶著要看。

評分

  作者精彩地結閤瞭科學、古代神話、哲學和文學,講述瞭關於“品嘗”的各種故事,以及我們的味覺在之後的幾十年會如何演變,為讀者提供瞭一場美味的知識盛宴。

評分

印刷精美,非常不錯,大人小孩都可以看。

評分

書質量不錯,兒子很喜歡。

評分

之前看過地球之美,現在是宇宙,不過,看瞭下,內容比較簡單

評分

寶貝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

評分

很好 很喜歡 希望京東能夠多搞一些圖書優惠活動 推動全民閱讀

評分

價格實惠送貨神速比去商店買方便多瞭,很滿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