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药市的崛起:个发展人类学的个案研究》内容简介:国家干预国民经济的历史很久,但是国家发展计划无疑是20世纪才有的发明。由于这种后革命时代的通常由国家、地方政府启动的发展计划并不总是像其宣称的那样有效,常会带来一些始料未及的社会后果,普通百姓便不仅要认同国家对发展计划的必要性的看法,还必须分担因此而产生的所有收益与代价。本书借由“交织的社会逻辑”视角,描绘了华中一家药市的发展历程。本书发现,当国家发展计划是一种囿于欧美式的现代性想象时,华中这家药市的崛起演变成了一种发展的悖论:一面是药市的蓬勃发展,一面是中药材集散深深的困境。或许,直至今日我们仍缺乏足够的现实主义态度承认,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东方与西方之间,我们还尚未厘清自己的位置。
作者:傅琦
傅琦,1978年生,吉林省长春人。201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哈尔滨商业大学法学院讲师。从事文化人类学、社区工作等相关研究。
郝瑞序
周晓虹序
总序
范可序
自序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缘起
第二节“发展”回顾
第三节田野经历
第四节章节概要
第二章古今药市
第一节地理空间
第二节繁荣的街市
第三节市场的衰落
第四节声名鹊起
第三章药市与经营者
第一节“一个人的经济”
第二节“搁伙计”
第三节“上行”去
第四节自己家的“店铺”
第四章空间的逼仄
第一节强强联合
第二节来势汹汹
第三节“一封信”事件
第四节坎坷的“撵行”
第五章药材里的世界
第一节切片子
第二节“非典”的故事
第三节浴火重生
第六章“养生”中的药市
第一节作为文化体系的养生
第二节“中华药都·养生J市”
第三节药商们的“治未病”
第七章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图表索引
后记
本书的叙事节奏和论证结构颇具匠心,显示出作者在跨学科研究中的深厚功力。它没有采用那种僵硬的章节递进模式,而是通过一系列主题鲜明、相互印证的案例研究,层层剥开华中药市的复杂表皮。特别是对于传统药材鉴别技术如何演变为现代市场竞争力的探讨,处理得尤为精彩。这部分内容深入挖掘了知识的社会化过程,揭示了技能的传递、认可与价值化,是如何与区域经济的腾飞紧密耦合的。在我看来,这是全书中最具理论突破性的部分之一,它巧妙地弥合了文化人类学对实践性知识的关注与经济地理学对空间集聚效应的解释之间的鸿沟。作者的笔触冷静而富有洞察力,即便是最枯燥的供应链环节,也被赋予了文化意义和人性色彩,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享受了一次智识上的愉悦旅程。
评分这份研究的迷人之处,还在于它对“变迁”的捕捉能力。一个成功的区域经济中心必然是在不断适应外部冲击的过程中塑造自身的。我注意到作者对于外部市场变化,比如全球化浪潮、新的监管政策,是如何被这个古老的交易体系所吸收、转化甚至消解的,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其说药市是被动接受变革,不如说它积极地、带有地方特色的方式参与了变革。这种动态的视角避免了将文化视为静止不变的刻板印象。此外,作者对于那些隐藏在台面下的非正式权力结构——比如“老把式”的口碑效应对信贷和定价的影响——的揭示,更是令人拍案叫绝。这提醒了我们,任何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都离不开一套由人情、声誉和历史惯性构筑的无形契约,而这正是人类学研究的精髓所在。
评分这本关于华中药市的著作,从一个人类学者的独特视角切入,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对一个特定区域经济现象的描摹,更像是一次深入社会肌理的考古发掘。作者似乎并未满足于对药材交易量和市场规模的表层记录,而是将焦点投向了那些驱动这一切的、活生生的个体和群体。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人”在市场形成与演变中作用的深切关怀。不同于传统经济学论述的冰冷数据,这里的叙事充满了温度和张力,让人仿佛能亲眼目睹那些药农、批发商、甚至监管者之间的微妙博弈与合作。尤其是在描述市场规范是如何在没有自上而下的强力干预下,通过社区互动和信任机制自然孕育而生时,那种细节的丰富性和逻辑的严谨性,体现了扎实的田野工作基础。这种将宏大叙事解构为无数微观互动片段的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阅读的沉浸感。它挑战了我们对于“市场”的刻板印象,揭示了在地文化和历史传统如何如同看不见的经纬线,编织出这片独特的经济景观。
评分读完前几章,我对于“崛起”这个词的理解被彻底重塑了。它并非一个平滑、线性的上升曲线,而是一连串充满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决策点交织的结果。这位人类学家笔下的华中药市,更像是一个生命体,有着自己的呼吸、病痛与高光时刻。令人称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在复杂的利益网络中,精准捕捉到那些看似边缘化却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小人物的声音。那些关于家族传承、行会规矩,甚至是市场内部“黑话”的描写,都极具现场感。它成功地将读者带离了宏观政策分析的象牙塔,让我们置身于尘土飞扬的药材堆旁,去感受决策的重量与风险。这种对地方知识的珍视和细致入微的记录,使得整部作品的厚度远超一般的区域研究报告。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更是“为什么是这样发生”的深刻洞察,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回味起那些市场参与者眼中闪烁的精明与疲惫。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成熟且富有磁性的。它既有学术著作应有的精确性,又避免了过度专业化的晦涩,使得即便是对中国区域经济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被其引人入胜的故事线所吸引。特别赞赏作者对于田野笔记的运用,那些鲜活的对话片段和场景再现,构建了一个可感可触的商业世界。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传统”的行业,置于当代社会研究的聚光灯下,赋予了它全新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这本书无疑为我们理解中国非正规经济、地方发展模式以及知识传承的社会学机制,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和可操作性的分析范本,绝对值得每一位关注社会变迁和区域发展的学者及实践者细细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