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鑒賞辭典(套裝全2冊)

唐詩三百首鑒賞辭典(套裝全2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清] 蘅塘退士 著,王嚮峰 林東海 張恩華 編
圖書標籤:
  • 唐詩
  • 三百首
  • 詩歌鑒賞
  • 古典詩詞
  • 文化
  • 文學
  • 鑒賞辭典
  • 中華文化
  • 經典
  • 詩詞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萬捲齣版公司
ISBN:9787547047002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8444
包裝:精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040
套裝數量:2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由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人民文學齣版社、遼寜大學等十餘位唐詩研究領域著名學者耗時十餘年,傾力精心打造。

對流傳zui廣的清代蘅塘退士版《唐詩三百首》全麵、深入、細緻、獨到的解讀和賞析。

集作者小傳、詩文、注釋、注音、解析、古版畫插圖於一體,為讀懂、悟透、真切領會唐詩之美,掃除一切障礙。

融學術性、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觀賞性於一爐,是當前古詩詞學術研究和大眾審美鑒賞文化園地一道粲然可觀的風景綫。

是古版《唐詩三百首》逢其時、得其人、善其事的當代價值呈現。


  

內容簡介

  

本書依據光緒年間四藤吟社刻本《唐詩三百首》,並按其詩體和詩作順序進行編排,分為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律、七律、五絕、七絕等八部分,每種詩體添加相應的詩體介紹。每一首詩都分為作者小傳、原文、注釋、作品賞析四部分,作者小傳涵蓋全麵,原文完整準確,注釋精當切要,作品賞析深入淺齣。輔以古版畫插圖,圖文並茂地展現唐詩的魅力。本書既可以作為廣大中小學生,學習唐詩的案頭工具書,也可作為傳統文化愛好者,深入品讀唐詩的升級讀物。

本書由王嚮峰、林東海、張恩華主編,具體賞析的作者涵蓋北京大學中文係、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和遼寜大學中文係的專傢教授,全書在吸取前人的注解和諸多學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加入各位專傢教授自己深刻而獨到的藝術見解,使賞析更為翔實新穎,是繼上海辭書版、上海古籍版之外的凝聚北方學者唐詩研究成果的代錶性圖書,對傳揚唐詩的藝術成就、推廣傳統文化有很高的價值和意義,也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示精神的踐行。


  

作者簡介

王嚮峰,畢業於吉林大學中文係,遼寜大學文學院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曾任遼寜大學中文係主任,魯迅文學奬得主。

林東海,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係,後深造於研究生班。人民文學齣版社編審,曆任古籍編輯室主任,總編助理。

張恩華,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長期從事文化宣傳工作,曾任遼寜省廣電廳廳長,遼寜省委宣傳部副部長。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由於所選詩作本身具有充分的文學經典性,讀者可以各以其情而自得,可以成為不同年齡讀者的選取對象。概言之,即老少鹹宜,雅俗共賞。這樣,全編便同時兼具學術性、知識性與趣味性、可讀性的幾個特點。——王充閭
  

目錄

目錄

捲一 五言古詩

張九齡

感遇二首 / 003

李 白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 008

月下獨酌 / 010

春 思 / 013

杜 甫

望 嶽 / 018

贈衛八處士 / 020

佳 人 / 024

夢李白二首 / 029

王 維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 038

送 彆 / 042

青 溪 / 045

渭川田傢 / 049

西施詠 / 052

孟浩然

鞦登蘭山寄張五 / 058

夏日南亭懷辛大 / 061

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 / 063

王昌齡

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 066

丘 為

尋西山隱者不遇 / 069

綦毋潛

春泛若耶溪 / 072

常 建

宿王昌齡隱居 / 075

岑 參

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 / 078

元 結

賊退示官吏並序 / 083

韋應物

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 / 088

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 / 091

寄全椒山中道士 / 094

長安遇馮著 / 097


精彩書摘

李 白


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①


我本楚狂人②,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朝彆黃鶴樓。

五嶽尋仙不辭遠③,一生好入名山遊。

廬山秀齣南鬥傍④,屏風九疊雲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

香爐瀑布遙相望,迥崖遝嶂淩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雲萬裏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

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⑤,琴心三疊道初成⑥。

遙見仙人彩雲裏,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願接盧敖遊太清⑦。


【注釋】

① 盧侍禦虛舟:時任肅宗朝殿中侍禦史的盧虛舟。

②楚狂人:春鞦時楚國人陸通,字接輿,楚昭王時,因見楚國政治昏暗,於是佯狂不仕,棄世歸隱,時人稱他為楚狂。孔子到楚國,接輿在其車駕旁唱道:“鳳兮,鳳兮,何德之衰也。”

③ 五嶽: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

④“廬山句”廬山屬南鬥星宿的分野,故曰秀麗高聳於南鬥旁。南鬥,指二十八星宿中的鬥宿。

⑤還丹:相傳道教煉丹,燒丹砂成水銀,而後又使水銀還原成丹,故稱“還丹”,認為服食後可以成仙。

⑥ 琴心三疊:道教修煉術語,指修煉精深,達到心靜神寜的境界。

⑦“先期”兩句:據《淮南子》記載,秦朝人盧敖遊於北海,見一深目黑發的人迎風而舞,盧敖願與其結伴同遊,那人說他已跟一個名叫汗漫的仙人約定,相會於九垓,也就是漫無邊際的九天之外。太清,道傢認為人與天之外彆有境界,即所謂“三清”:玉清、太清和上清,皆神仙所居之仙境。

【作品賞析】

安史之亂初,李白懷著平定叛亂的愛國熱情,參加永王李璘水軍。當時肅宗李亨即位不久,疑心永王有篡權之心,遂命人將其擊潰。李白也因此無辜受到牽連而入獄,後又被流放夜郎。流放途中遇朝廷大赦,後經武昌、洞庭湖,赴九江,再到廬山。時為肅宗上元元年(760),這時李白已是年屆花甲的老人瞭。這首《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即作於此時。

這是李白自製的歌行體雜言古詩。一般古體詩的寫法,通常是通過韻腳的轉換來錶現詩意的轉摺和意境層次的變化。這首詩共用瞭五個韻,我們可以分為五個層次來讀。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彆黃鶴樓。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這是第一韻,可看作全詩的序麯,也可看作是一幅詩人精彩的自畫像。開篇即以高歌狂嘯發端,胸中的不平與憤懣如決江河傾瀉而齣。接輿嘲諷孔子身處道德淪喪的亂世,仍四處奔波遊說,推行其政治主張。這裏詩人以楚狂接輿自比,而對儒傢聖人孔子加以嘲笑,實際上意在錶明自己的憤世嫉俗,錶明自己對現實政治的極端不滿,並且也暗含著自我嘲諷。詩人似乎在對自己說:你不是也曾經像孔子一樣為實現理想而奔走遊說,結果不是遭讒被疏就是入獄、流放,在這樣一個真僞不辨、黑白不分的社會還能做些什麼呢?不如像楚狂接輿那樣遁世歸隱的好。於是詩人手持鑲有綠色寶石的手杖,清晨離開黃鶴樓。傳說有仙人駕黃鶴飛升,曾在黃鶴樓休憩。他也要追隨仙人的蹤跡,遍訪天下名山,學道求仙。遍遊名山大川本是李白一生喜好,而他在這裏特彆加以強調,則是蘊含著藉遊山尋仙揮斥幽憤的意義。

以下四韻便都是寫遊山尋仙,寓情於自然,寓情於仙境,寫實與幻想結閤,構築一個與汙濁的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

“廬山秀齣南鬥傍,屏風九疊雲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香爐瀑布遙相望,迥崖遝嶂淩蒼蒼。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這一段先是對廬山總體景象的描繪。如九疊屏風的峰巒就像錦綉雲霞般展開,山峰倒映在明淨清澈的鄱陽湖麵,閃爍著青黑色的光彩。接著寫廬山的三處瀑布:金闕岩前的瀑布從兩座高峰中湧齣;三石梁即三疊泉瀑布,水勢順三級石梁奔瀉,如同天上銀河倒掛;香爐峰瀑布則與三疊泉遙遙相對,麯摺縈迴的懸崖峭壁和層疊的峰巒升淩蒼穹。李白《望廬山瀑布二首》對廬山瀑布已有極其精彩的描繪,其中“飛流直下三韆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兩句更是韆古名句。這裏將三處瀑布集中來寫,更充分展示瞭其形態各異、雄奇美妙的景觀。接下來兩句將視角轉嚮更加瑰麗高遠的境界:滿天朝霞與翠綠峰巒相互映襯,鳥飛不到吳天的盡頭。廬山古代屬吳地,在吳地最西邊。詩人的視綫隨著鳥兒東飛的方嚮,一直延展到無邊的天際。

接著的這一層,詩人登高臨眺,視野和心胸更加開闊:“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裏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天地間雄奇壯偉的景色盡收眼底:長江茫茫蒼蒼,奔流不息,一去不還;萬裏黃雲隨風色流衍翻滾,長江的九條支流波濤翻騰如雪。詩人酣暢筆墨下的山水氣勢不也顯示齣他奔騰壯闊的胸懷嗎?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廬山景色激發瞭詩人的詩情,於是寫下如此詩篇;更增添瞭詩人遊山尋仙的興緻,於是踏著前人的足跡尋遊山水清境。廬山東峰有圓形山岩,明淨如鏡,故稱“石鏡”,南朝詩人謝靈運曾遊於此,他的《入彭蠡湖口》詩有雲:“攀崖照石鏡,牽葉入鬆門。”如今李白也來到石鏡前窺照,頓覺心清神爽,而當年謝靈運的行跡已被蒼苔所淹沒。於是詩人筆鋒一轉,既然人生苦短,世事營營,那就求道成仙,永辭人世吧:“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遙見仙人彩雲裏,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願接盧敖遊太清。”詩人說自己服食還丹後屏棄瞭功名心,已經初步修煉得道,便仿佛進入瞭道仙幻境,遙望見仙人隱現於彩雲間。於是他手持芙蓉飛嚮玉京,也就是道教所說的天宮,去朝拜元始天尊。最後兩句與詩題呼應,詩人邀約盧虛舟一同遨遊仙境。這裏詩人以盧敖所見的怪異之人自比,而以盧敖喻盧虛舟,意思是說自己已經事先約定與神仙相見九天之上,願迎接盧虛舟同遊於太清聖境。


這首詩充分錶現齣李白長篇古體詩所特有的那種氣勢磅礴、感情激越、極富想象的風格。詩人以憤世嫉俗的狂歌發端,然後寫廬山勝景,繼而言尋幽不如遊仙,最後以邀盧虛舟同遊虛幻的道仙聖境作結,跌宕起伏而又意脈相連,一氣嗬成。還須注意的是,全詩盡管以山水描寫和奇異的想象取勝,但若無詩人豐富的人生閱曆作基礎,是斷然寫不齣感情如此充沛、個性與思想如此鮮明的詩作來的。明人桂天祥《批點唐詩正聲》評曰:“方外玄語,不拘流例。全篇開闔跌宕,冠絕古今,即使杜工部為之,未易及此,高、岑輩恐亦脅息。又襟期雄曠,辭旨慷慨,音節瀏亮,無一不可。”正道齣此詩雄奇奔放、變幻無常的風格特點。

(梁森)


前言/序言

逢其時 得其人 善其事

——序《唐詩三百首鑒賞辭典》


王充閭


《唐詩三百首鑒賞辭典》工程告竣,嚮峰先生以新編定的書稿見示,囑題數言,弁諸捲首。

古人雲:“序者,緒也,如繭絲之有緒,申其述作之意也。”“述作之意”,主編在《前言》中已經交代得很清楚,無須再作辭費;我想說的是,此部辭典之編纂,乃當前詩歌界、學術界一道粲然可觀的風景綫,是一項可喜的收獲、有價值有分量的貢獻,可以“逢其時、得其人、善其事”九字概之。

本編的麵世,適逢其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瞭新時代,為瞭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黨中央適時地提齣瞭“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內涵,深入闡發文化精髓,加強中華文化研究闡釋工作”的要求,明確指示: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要善於從中華文化資源寶庫中汲取養分,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錶達形式;推齣一大批底蘊深厚、涵育人心的學術著作。而廣大人民特彆是青少年,對於優秀傳統文化典籍包括唐詩在內的嚮往、渴求與熱愛,更是濃烈無比,與日俱增;中央及各地媒體連續舉辦詩詞大會、賞讀比賽,盛況空前;學詩、詠詩、賞詩活動,漸呈雲蒸霞蔚、如火如荼之勢——這些,無疑都是“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充分反映、實際體現。《唐詩三百首鑒賞辭典》的新近編纂齣版,正是響應、落實中央號召與適應、滿足人民迫切需要的一項實實在在的舉措。

參與這項文化工程的專傢團隊,由北京大學﹑遼寜大學中文係﹑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等單位的資深專傢、教授組成,可以說是得其人。麵對韆載難逢的大好形勢,麵對所肩負的編纂任務,主編與全體編纂人員,鼓舞奮發,激情澎湃,既感到使命光榮、方嚮明確,又深深覺察到筆下分量的沉重。他們從長期的教學、研究的實踐中,明確地認識到,這項工程,說來容易、看似平常,而實際做起來,要真正達到“對於美的深切的感覺”,亦即所謂“妙賞”(馮友蘭語)的層次,端的不易;特彆是解讀唐詩,“前人之述備矣”,單是當代,有關這類鑒賞、評析的書籍,何止一二百種!要能衝齣重圍,突齣特點,在大野芳菲中卓立特齣,獨張勝幟,必須投入更大的功力,付齣加倍艱辛的汗水。於是,大傢分工閤作,精心地逐首加以評論、解析,寫成數韆言的翔實而生動的論文。案頭展讀,入眼的第一印象,便是端凝、厚重,覺得三百多篇鑒賞文字大體水準是整齊的,其中相當數量的文章,堪稱其見者大,其掘也深。這樣,就為廣大的唐詩愛好者架設瞭審美鑒賞的階梯,也為有誌於深入研究、探索唐詩奧義者,提供一份可資參證的文本。

這就進入善其事的層麵瞭。竊以為,本編的成功,有賴於較好地解決瞭如下幾個問題,或者說,在如下幾方麵取得瞭共識,做齣瞭共同的努力:

——作為經典詩作的賞讀,闡釋中既能突齣全詩意理蘊含這一核心、重點,又能充分揭示其藝術特點、錶現手法;在闡釋詩義方麵,既把重心放在追索、探求詩作的原生義上,因此,緊密結閤詩人的身世際遇與心路曆程,把握詩的本事、背景,切閤當時語境,又不忽視廣泛涉獵,發掘其淵然而深的衍生義與轉生義,力求有些新的發現、發明,以利於擴展讀者視野,拓寬闡釋空間。

——唐詩三百首,蘊含著厚重的精神力量,有著挖掘不盡的豐富蘊藏。闡釋者深諳現代闡釋學與接受美學原理,認識到每首詩都是詩人的一個“場”,整部詩共同形成一個“張力係統”,這樣,文本便永遠嚮著閱讀開放,理解總是在進行中,意義在解讀過程中不斷呈現,形成一個不斷充實、不斷轉換、不斷超越的過程。而闡釋本身又是一種創造、 一種發掘,在闡釋中不斷賦予作品以新的意義。正是基於上述認識,每位編者麵對這博大精深的文化寶藏,都能以虔誠的態度、嚴謹的作風,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盡一己之所能,進行充分地開掘、探索。

——實際操作中,大傢悟解到,闡釋詩詞有異於一般知識與學問的研討。為瞭探索“三百首”中的精神旨趣與藝術造詣,既須依靠學術功力,又要藉助於人生閱曆、生命體驗、情懷襟抱,就是說,既要求學問、功夫的知性開拓,又需要境界、體驗的直感悟入,既要有探賾發微的理性剖析,還需有領悟體認的感性賞鑒。編者中,有一些本身就是詩人,有的即便本人並不寫詩,但多年的教學與研究實踐,使他們懂得“詩中三昧”, 深知閱讀過程是一個交流過程,是一次與不在場或已死去的當事人的心靈對話,從而順勢地走進詩人的心靈深處,以自己的生命體認詩人的生命,以意逆誌,實現靈動撞擊、深度契閤。大傢體會到,解讀唐詩,必須時刻考慮到它的韆古不磨的美的魅力與動人情感,否則就談不上登堂入室,甚至無法窺其門徑。

——編纂如此規模的大型辭書,主編與每位編者心目中,自始就都有一個明確的讀者定位。總的設想,是麵嚮廣大讀者受眾,而首先是著眼於青少年讀者,因而在背景(本事)介紹、典故闡釋、難詞講解諸方麵,都下瞭一定功夫。當然,由於所選詩作本身具有充分的文學經典性,讀者可以各以其情而自得,可以成為不同年齡讀者的選取對象。概言之,即老少鹹宜,雅俗共賞。這樣,全編便同時兼具學術性、知識性與趣味性、可讀性的幾個特點。

上述這番話,其實,由主編來講,可能會更詳贍、更準確,隻不過是記住瞭莊生的指點:“藉外論之,親父不為其子媒,親父譽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這樣,就輪到我這個隻掌握情況而未曾直接參與的編委會掛名主任來插嘴瞭。

是為序。

2017年10月於瀋陽


?

前言

王嚮峰


《唐詩三百首》編選者是清代康熙、乾隆時期無锡人孫洙(1711—1778)。孫洙字臨西,號蘅塘,晩年號退士。其人傢貧,性聰穎,好學。辛未年進士,曆任大城、盧龍、鄒平縣令,為官清廉,關心民間疾苦。三握邑篆,囊槖蕭然。離任時民皆攀轅泣送。又為江寜府教授,兩校省闈,學問功底深厚。歸老時生活睏苦,蔬水常不給。其人學詩宗杜甫,著有《蘅塘漫稿》,編有《唐詩三百首》。

在孫洙選編的《唐詩三百首》之前,有南宋詩人劉剋莊編的收錄唐宋詩人律絕體詩的《後村韆傢詩》,因收錄作品過多,沒有專嚮的讀者對象,流傳不廣;之後有南宋末期詩人、愛國誌士謝枋得為學童編選的唐宋詩人的七律和七絕體詩選本《重訂韆傢詩》;到瞭明代王相感到謝本沒選五絕與五律,於是又選取唐宋詩人的五律和五絕體詩(同時附加明詩七律二首)與謝本閤編,共計二百二十三首,閤成為清代所普見的《韆傢詩》,是流傳較為廣泛的近體詩讀本,從古至今一直在發揮其獨有的嚮童濛教詩的示範作用。到瞭清代,孫洙岀於更深層的審美標準,對《韆傢詩》頗有微詞,認為“其詩隨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七言律絕二體,而唐宋人又雜岀其間,殊乖體製”。於是他在選詩的時代上隻限於唐,而體式又從律絕體擴延至五、七言古詩,便從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餘首,錄成一編,為傢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孫洙預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請以是編驗之。”自清中葉以來,二百多年間,寫舊體詩的人,無不得益於《韆傢詩》和這本《唐詩三百首》。

從《唐詩三百首》可見唐詩的大體麵貌。清代康熙年間成書的《全唐詩》,收有唐人詩作四萬九韆四百零三首,詩作者二韆五百七十六人(不含鬼神之類)。後來有人搜錄遺篇,作為《全唐詩》的續編兩本,與前書閤計共五萬四韆多首。這麼豐厚的詩源,從中選岀多少首詩纔能見唐詩的原本麵貌,可稱觀止,實在是難事。現在通行的《唐詩三百首》,從為學童學詩和作詩提供範本的目的岀發收有七十七人的三百一十三首詩。這個三百首選本問世後不僅能流傳二百多年,且有日漸時興之勢,到瞭今天不僅可為學童用,亦可為成人學詩與作詩之用,可見其選編的岀發點與選詩質量的閤適性,足可謂選本的經典。我們所編著的這部《唐詩三百首鑒賞辭典》的原文所據,就是光緒年間四藤吟社的刻本,毛澤東主席當年評點的就是這個版本。

《唐詩三百首》作為引導人們讀唐詩,愛唐詩,學唐人那樣寫詩,首先必須提供適量的吸引人並使其投入興趣的各體詩作,這樣,選詩內容須領域寬廣,題材豐富,從學童的淺近視野和士子人生經曆中所遇的多種生活事項,皆應有詩吟詠;還須情思真切動人,有喜怒哀樂的人之常情的明暢錶現,極易為人所接受;且須意象深厚,比興中寓涵情緻,詠物中見有寄托,詩意中涵蘊哲理,足顯詩的審美錶現所能達到的高超境地。唐詩的語言是漢語的文學語言的實踐極緻,豐富、鮮明、精準、生動,視域寬闊,擴張力強,見諸詩體則格律嚴謹,修辭巧妙,引人愛讀。

《唐詩三百首》編選的初衷是以少年學子為主要讀者對象,供作詩參考之用這是無疑的。由於所選詩作本身具有充分的文學經典性,讀者可以各以其情而自得,所以它可以成為不同年齡讀者的選取對象,有如《周易·係辭傳》所雲:“《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製器者尚其象,以蔔筮者尚其占。”因此,《唐詩三百首》足可兼及不同時代的各種年齡、文化、職業和誌趣的廣大人群。今天,由於寫舊體詩的傳統多年中斷,使不少人華發迴頭學舊體,所以“三百首”又成為童叟皆適的作詩範本。

《唐詩三百首》為學作詩的少年學子寫詩時立題、選材、取式、賦言、用韻作引導。由此目的,蘅塘退士不以社會現實批判為主要切入點,而特彆注重於詩意與詩藝、體式與技法,所以其後不論誰怎樣彆岀心裁選岀彆樣的“三百首”,他的選本仍是不可取代的。這是經典的選本和選本的經典的不可動搖性。可以認為《唐詩三百首》是傳統文化中讀者最為眾多的一個選本。

《唐詩三百首》為學子寫詩示範題路門徑,使學作詩的人可從自身生活經驗中就唐人題目,寫自已在現實中的心中感受,所以在文本中提供瞭人們在生活所常遇的情境,如時序變化、窮通悲喜、相遇相彆、相思相望、遊覽觀光、抒懷寄意、感世傷時、譏諷醜惡、憑吊悼亡、詠史言事、觀舞聽歌、酬答祝願,等等,可以應對人們各種情境的意願錶達。

古風歌行體在《唐詩三百首》中占有很大比重,這是超越《韆傢詩》的編法。學作詩的人,到一定程度應學會寫古體詩,因為這種體式容量大而自由度寬,要敘寫事件非此難以應對,如《長恨歌》寫李、楊愛情與安史之亂,以及楊貴妃死後李隆基還京後的那種物是人非的淒涼寂寞;《琵琶行》寫琵琶女的身世經曆與詩人感受和演奏的弦音之妙,如此題材非古體的歌行難於適應。

《唐詩三百首》作為唐詩的一個值得肯定的入門選本,可培養讀者對於唐詩及一切詩作的審美欣賞興趣。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又說詩可以“興、觀、群、怨”。這是就《詩經》說的。由於《詩經》的詩更為古老,詩語與今天用語多有差異,但唐詩卻不同,其詞語多可讀懂,除瞭用典和史實與今天有距離,一般都是可以理解的。唐詩語言不奧不白,文質彬彬,用語組詞既陌生又親近,感到是自己想說而說不岀來的話。《唐詩三百首》是步入唐詩宏偉殿堂的不二法門。

在此還有必要對《唐詩三百首鑒賞辭典》的成書始末作以說明。2004年,張恩華同誌正在遼寜省廣電廳廳長任上,與省電視颱計議以《唐詩三百首》為題材,拍成一部電視藝術片,對三百首的毎一首都到  題材原地進行情景再現,製成有景緻、有吟誦、有講解的三位一體電視藝術片,生動形象地傳揚唐詩的藝術成就。為此成立瞭以王充閭為首的編委會,成員有張恩華、楊宗義、林東海、王嚮峰。經研究商定,邀請北京大學和遼寜大學等校中文係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的專傢教授撰寫審美賞析《唐詩三百首》各首詩的文稿。經半年多的時間完成任務,並由林東海和王嚮峰分審京瀋兩地完成的文稿,籌備進行實地拍攝。但是,由文字進入拍攝的形式的形象轉化,始料不及的問題連番而來:誰來導演,分幾路攝製 ,請哪些專傢到場講解,情景重現得請演員、導演,情境中還有四季之分,等等,完成這些環節都要有巨額投資,專靠一傢電視颱難以承擔。這些難題越是後延就越難解決,因此對《唐詩三百首》的這些鑒賞文字也就休眠瞭十幾年。近些年,中央大力倡揚中華傳統文化,中央電視颱也連續舉辦詩詞大會,賞讀比賽盛況召人,這大大啓發瞭原來的電視藝術片的編委們,感到我們邀集許多資深專傢寫成的鑒賞文字,有見識,有深度,有助於推廣唐詩文化,而我們這一工程浩繁的深入審美鑒賞《唐詩三百首》的書,是市麵通常所見的注釋本所不可替代的,所以纔由王嚮峰最後修訂文字,投嚮萬捲岀版公司,並以《唐詩三百首鑒賞辭典》為書名公之於世,求教於廣大讀者。


2017年6月28日  



《古韻新聲:中國古典詩歌賞析集》 輯一:風雅頌,韆古迴響 本書共分三輯,首輯“風雅頌,韆古迴響”旨在引領讀者走進中國古典詩歌的源頭,感受其磅礴氣象與深邃意蘊。我們精選瞭來自《詩經》的典雅篇章,這些誕生於三韆多年前的歌謠,以其淳樸的語言、真摯的情感,勾勒齣古代人民的生活圖景,展現瞭婚姻愛情的甜蜜與哀愁,農業生産的辛勞與喜悅,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我們將深入探討《詩經》在文學史上的開創性意義,分析其現實主義精神的早期萌芽,以及為後世文學奠定的堅實基礎。 從《國風》的鄉野情趣到《雅》的朝堂敘事,再到《頌》的祭祀贊歌,每一首詩都承載著曆史的溫度和民族的情感。我們將結閤齣土的文物、當時的社會習俗,以及曆代學者的考證,為讀者還原這些詩歌産生的具體語境。例如,在解讀《關雎》時,我們會從周代貴族婚禮的流程、對後妃德行的要求等方麵入手,闡釋其“後妃之德”的深層含義;在品讀《伐檀》時,我們將揭示其對統治者剝削行為的犀利諷刺,感受普通民眾的樸素正義感。 除瞭《詩經》,本輯還將目光投嚮瞭戰國時期的浪漫主義詩歌。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離騷》、《九歌》等作品,以其瑰麗的想象、奔放的情感,展現瞭詩人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和對理想的不懈追求。我們將剖析屈原詩歌中濃鬱的楚地風情、神話傳說,以及他如何將個人的遭遇與傢國的命運融為一體,創造齣獨具魅力的“騷體”風格。我們會詳細解讀《離騷》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韆古絕唱,體會詩人求索真理、匡扶社稷的堅定信念;在賞析《九歌》時,我們將帶領讀者走進古老的祭祀儀式,感受人神相戀的奇幻世界,領略神話色彩的浪漫錶達。 此外,本輯還將涉及漢魏樂府民歌。這些産生於民間,由朝廷樂府機關采集、加工的詩歌,以其現實主義的筆觸,記錄瞭社會生活的種種矛盾和人民的疾苦。從《孔雀東南飛》的愛情悲劇,到《陌上桑》的民女風采,再到《十五從軍徵》的老兵悲歌,無不感人至深。我們將分析樂府民歌質樸而生動的語言,及其對社會現實的直接反映,探討它們如何成為後世詩歌,尤其是唐詩創作的重要養料。我們將著重分析《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與焦仲卿的愛情悲劇,探討其社會根源和藝術價值;解讀《白頭吟》中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感受其淒美動人的情感。 本輯力求通過對這些早期詩歌的細緻解讀,幫助讀者建立起對中國古典詩歌發展脈絡的初步認知,理解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功能,為後續的深入賞析打下堅實的基礎。 輯二:盛唐氣象,詩意華章 第二輯“盛唐氣象,詩意華章”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置身於中國曆史上最為輝煌燦爛的時代——唐朝。唐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巔峰,其數量之巨、成就之高、影響之深,前所未有。本輯將聚焦於唐詩中最具代錶性的詩人與作品,展現盛唐時期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蓬勃嚮上的精神風貌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 我們將從唐詩的源頭說起,分析初唐時期詩歌的變革與發展,如“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革新精神,以及他們如何擺脫南朝齊梁詩風的浮靡,轉嚮更為剛健豪邁的風格。《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之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送彆情懷,都將是深入剖析的對象。 隨後,我們將重點闡釋盛唐時期各位詩壇巨匠的藝術成就。李白的“詩仙”,其詩歌想象奇特,氣勢磅礴,情感奔放,洋溢著浪漫主義的理想與自由精神。我們將深入解讀《靜夜思》的鄉愁,《望廬山瀑布》的壯美,《行路難》的坎坷,以及《將進酒》的狂放與豪邁,探究李白詩歌中“清水齣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藝術魅力。我們會結閤李白的人生經曆,特彆是其漫遊經曆和政治失意,來理解他詩歌中矛盾而又統一的情感。 杜甫,這位“詩聖”,則以其深沉的傢國情懷、對民間疾苦的深切關注,以及精湛的現實主義詩藝,在中國詩歌史上樹立瞭一座豐碑。我們將細緻賞析《春望》的國破山河在,《茅屋為鞦風所破歌》的悲憫,《登高》的沉鬱,《石壕吏》的血淚控訴,體會杜甫詩歌中“沉鬱頓挫”的風格和“緻君堯舜上”的政治抱負。我們會重點分析杜甫詩歌中的“詩史”性質,及其在記錄唐代社會變遷中的重要價值。 王維,作為“詩佛”,以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境界,將山水田園詩推嚮瞭新的高峰。我們將帶領讀者走進他筆下的輞川彆業,品味《山居鞦暝》的空靈,《送彆》的恬淡,《鳥鳴澗》的靜謐,感受其詩歌中蘊含的禪宗意趣與人生哲思。我們會探討王維在繪畫、音樂等領域的造詣如何影響其詩歌創作,以及他如何將個人隱逸情懷與對自然的熱愛完美結閤。 此外,本輯還將涉及孟浩然的田園風光、高適的邊塞豪情、岑參的塞外奇景、王昌齡的邊塞徵戰與閨怨,以及白居易的通俗易懂與諷喻現實等,力求展現盛唐詩歌風格的多樣性與藝術的豐富性。我們將分析不同地域、不同題材的唐詩,如邊塞詩的雄渾壯闊,山水田園詩的清新寜靜,詠史詩的慷慨激慨,以及樂府詩的通俗流暢,全麵展現盛唐詩歌的宏大圖景。 本輯旨在讓讀者深刻體會盛唐詩歌的藝術魅力,理解詩人們在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所抒發的真摯情感,感受他們對人生、社會、國傢的深刻思考,從而領略中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風采。 輯三:韻味悠長,傳承創新 第三輯“韻味悠長,傳承創新”將目光投嚮晚唐、宋、元、明、清等時期,探討古典詩歌在傳承中如何發展,在創新中如何延續其生命力。我們將看到,即使在朝代更迭、社會變遷的背景下,古典詩歌的精髓依然得以保留,並以新的形式煥發齣新的光彩。 晚唐詩人如李商隱的朦朧婉約,杜牧的俊逸灑脫,他們的詩歌雖然在藝術手法上有所變化,但情感的細膩與意境的營造依然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優良傳統。我們將分析李商隱詩歌的“無題”之謎,探討其詩歌中深婉纏綿的情感錶達;解讀杜牧的《江南春》的景緻,《山行》的鞦意,感受其詩歌的明快與生動。 進入宋代,詞作為一種新的文學體裁,與詩並駕齊驅,甚至成為當時文壇的主流。本輯將著重介紹宋詞的大傢,如蘇軾的豪放曠達,辛棄疾的愛國慷慨,李清照的婉約哀愁,柳永的市民情懷。我們將分析詞的格律特點,以及其如何更細膩地錶達個體情感。在賞析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我們將體會其“大江東去,浪淘盡,韆古風流人物”的宏大氣魄;解讀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感受其“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英雄氣概;品味李清照的《聲聲慢》,體會“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的孤獨與悲涼。 元代是中國戲麯繁榮的時代,詩歌也呈現齣新的特點,如張養浩的悲歌,薩都剌的邊塞情懷。我們將分析元代詩歌在繼承前代傳統的基礎上,如何融入新的時代氣息。 明清時期,古體詩、近體詩依然存在,同時小說、戲麯等文學形式也取得瞭巨大成就,對詩歌創作也産生瞭影響。我們將介紹明代高啓的纔情,清代納蘭性德的深情,以及袁枚、趙翼等人的詩歌主張。我們將探討清代詩歌在復古與創新之間的徘徊,以及一批傑齣詩人如何以其獨特的風格在中國詩歌史上留下印記。 本輯的最後一個部分,將著重探討中國古典詩歌如何跨越時空,影響至今。我們將分析古典詩歌的語言魅力、意境營造、情感錶達等元素,如何被現代作傢所藉鑒和化用。我們還將探討古典詩歌的文化價值,其所蘊含的哲學思想、道德觀念、審美情趣,如何繼續滋養著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我們將引導讀者思考,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重新審視和品味古典詩歌的意義所在。 《古韻新聲:中國古典詩歌賞析集》旨在通過係統性的梳理與深入的解讀,為廣大讀者提供一部全麵而精闢的中國古典詩歌賞析指南。本書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通俗易懂的語言、豐富的鑒賞視角,力求讓讀者在領略古典詩歌的絕美意境的同時,也能深刻理解其背後的文化底蘊與曆史精神,感受中華民族綿延韆年的文學傳承與創新活力。

用戶評價

評分

自從有瞭這套書,我晚上的閱讀習慣徹底改變瞭。以前總是抱著手機刷短視頻,現在卻是沉浸在唐朝的詩情畫意裏。最讓我驚喜的是它的裝幀和排版設計。兩冊書拿在手裏,分量十足,但絕不笨重。紙張的選擇很講究,不反光,字體清晰大氣,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而且,這套書的“辭典”功能做得極其齣色。當你讀到一首詩中的某個典故或某個特殊的語法結構時,翻閱起來非常方便,查找效率極高,這比網上零散的資料搜索要高效得多。 更重要的是,它不像有些工具書那樣堆砌信息,而是有條理地將鑒賞與注釋模塊化。比如,某一頁可能是某位名傢對某一首詩的“神來之筆”的點評,緊接著就是另一位學者對該詩意象的細微差彆分析。這種多角度的審視,極大地拓展瞭我的認知邊界。它教會我,好的詩歌可以有無數種解讀的可能性,而不是一個標準答案。比如對杜甫一些沉鬱頓挫的作品,不同專傢的解讀側重點不同,有的偏重對仗工整,有的偏重傢國情懷,匯集在一起,讓那首詩的立體感一下子就齣來瞭。這套書,與其說是工具,不如說是一扇通往多維解讀世界的窗戶。

評分

這套書的設計,簡直是為“深度閱讀者”準備的。細節之處體現瞭匠心。我留意到,在每一首詩的鑒賞文末,常常會附帶一個“拓展閱讀”或“相關詩話”的小欄目。這個設計非常巧妙,它避免瞭在主鑒賞部分打斷閱讀的連貫性,同時又為那些想一探究竟的讀者提供瞭進一步探索的綫索。比如,讀完蘇軾對某首詩的評價,它會引述宋代其他文人對此詩的不同看法,形成一個小的“文學對話現場”。 我發現自己開始不自覺地將書中的鑒賞方法應用到其他古代文學作品的閱讀中。這種遷移能力,是優秀工具書的標誌。它教會我如何構建一個完整的閱讀體係,如何從局部細節推導齣整體風格,如何將詩歌放入其時代背景下去理解。總而言之,這套辭典不僅是收藏級彆的珍品,更是一本實用性極強的學習夥伴。它厚重卻不失靈動,專業卻不失溫度,讓我對中國的古典文學充滿瞭新的熱愛和敬意。

評分

坦白說,我對“套裝”的書籍常常持保留態度,總覺得是湊數或重復內容。但這次完全顛覆瞭我的看法。這兩冊書在內容上做到瞭完美的互補和延伸。第一冊可能側重於基礎的字詞釋義和流傳背景的梳理,打下堅實的基礎。而第二冊則明顯將重點放在瞭風格流派的比較、與同時代其他詩人群體的對比,以及唐詩對後世文學産生的深遠影響上。這種結構安排體現瞭編者極高的專業素養和對讀者學習路徑的深刻理解。 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唐詩的意境營造”的專題分析。書中沒有空泛地談論“意境美”,而是用具體的詩句進行拆解,比如如何通過“動詞”的選取來賦予畫麵生命力,如何通過“色彩的對比”來烘托情感基調。這種“庖丁解牛”式的分析,讓我對如何“欣賞”詩歌有瞭質的飛躍。以前隻是覺得“好聽”,現在能說齣“好在哪裏”,甚至能嘗試去品味詩人在遣詞造句時的微妙平衡。這套書不僅僅是知識的輸入,更是審美能力的培養,是真正意義上的“鑒賞”培養皿。

評分

作為一名常年混跡於網絡文學和現代詩歌的讀者,我對傳統文化有時會感到一種隔閡感,覺得那些格律和典故太高冷,難以親近。然而,這套《唐詩三百首鑒賞辭典》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橋梁。它的語言是極其現代和親切的。在解釋一些高頻齣現的意象時,比如“灞橋摺柳”、“洛陽紙貴”,它都會用當代生活中的類比來解釋其文化重量,讓人立刻就能領悟到其背後的文化符號意義。 而且,這本書在收錄和取捨上非常平衡。它沒有陷入隻收錄李白杜甫的窠臼,對中晚唐許多風格獨特的詩人,如韓愈、柳宗元,甚至是一些不那麼齣名的“遺珠”,都給予瞭充分的重視和詳盡的解讀。這使得讀者在領略盛唐氣象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唐詩三百年來風格的演變與豐富。每次讀到那些被低估的篇章,被重新挖掘齣其價值,我都有一種“淘到寶”的驚喜感。這套書的價值,遠超其所收錄的詩篇本身,它重塑瞭我對“經典”的認知。

評分

這套書真是讓人愛不釋手,光是翻開第一頁,那種油墨的清香和紙張的質感就讓人沉醉其中。我本來對古典詩詞瞭解得並不算深,很多名篇佳句停留在“耳熟”的層麵,但這本書的編排和注釋方式,簡直是為我這樣的“半吊子”量身定製的。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專著,而是像一位耐心且博學的老師,一步步引導你走進唐詩的恢宏世界。 記得有一次,我隨意翻到一首不太熟悉的邊塞詩,本以為會是晦澀難懂的邊疆風物描寫,結果辭典的鑒賞部分,立刻抓住瞭詩中那種“孤城落日”的蒼涼意境,用現代人的視角去解讀古人的情懷,非常到位。它不隻是簡單地解釋字詞,更深入地剖析瞭詩人的創作背景、情感波動,甚至是當時的社會思潮是如何滲透進詩句裏的。比如對“羌笛何須怨楊柳”的闡釋,能讓人立刻感受到那種北上將士的豪邁與無奈,讀完後,感覺自己好像也隨軍走瞭一遭。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讓那些看似遙遠的唐朝意象,瞬間鮮活起來,仿佛就發生在眼前。我尤其欣賞它在詞匯選擇上的精準性,沒有過多使用生僻的文言詞匯,保證瞭閱讀的流暢性,但又不失專業性,真正做到瞭雅俗共賞。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