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家书法珍品》丛书共32册,精选历代书法名家精品,如王羲之《兰亭序》、《十七帖》,孙过庭《书谱》、草书《千字文》等代表作。采用大8开,高清全彩影印,锁线装订,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的鉴赏功能。
许裕长,男,1953年出生,广东陆丰市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第八、九、十届政协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会长,广东省粤风书院院长、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广东画院特聘研究员,广东省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广东省海外书画交流会会长,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展览发表并获奖。
鲜于枢(一二四六—一三○二),字伯机,其晚年斋室名『困学之斋』。大都(今北京)人,一说渔阳(今天津蓟县)人,先后寓居扬州、杭州等地。元朝文学家、书法家。其才艺卓绝,深受赵孟的赏识。两人相互推崇,结下深厚友谊。鲜于枢是北方人,身材魁梧,须发浓重,性格直率,慷慨豪迈,人称其为『髯公』。元代书画家柳贯言其『面带河朔伟气,每酒酣骜放,吟诗作字奇态横生。其饮酒诸诗,尤旷达可喜,遇其得意往往为人诵之』。
鲜于枢父亲为押运粮草的一般官员,常年往返于南北,鲜于枢自幼便随父不断迁居,旅途中开阔不少见识,心性自然也变得豁达。元世祖至元二年(一二六五),鲜于枢入仕,先后辗转于汴梁、扬州、杭州、金华等地,任一些品级较低的官职。由于其心正口直,不肯屈服于上司的各种刁难,常与上司争执理论,一言不合,便拂袖而去。其人风采为百姓所爱戴,称其『我鲜于公』。也因此,鲜于枢仕途颇为不顺,屡屡与当权者冲突,数次丢官遭贬,难以有提升的机会。三十七岁后居于钱塘(今浙江杭州),于元成宗大德六年(一三○二)被授予太常寺典簿,未及赴任便病故。
鲜于枢是元代屈指可数的大书法家,精擅楷、行、草、隶等诸体,尤擅行草。其书法由唐书入手,上溯王羲之等晋魏诸家。他的早期书法,尚未摆脱前人桎梏。后于野外看见二人挽车于泥淖中,进退有矩,张弛有度,用力巧妙,顿有所悟。自此其书能够脱前人之习气,而自成一体。其大字楷书雄逸健拔,圆润遒劲,气势磅礴而不失规矩。行书结体谨严,真力饱满,潇洒自然。草书学怀素并能自出新意,笔法纵肆,气魄恢宏。他的笔墨功力扎实,善悬腕作字,喜用狼毫,强调骨力。作书时多用中锋回腕,笔墨淋漓酣畅,气势雄伟跌宕,结体奇态横生。
其书名一时称誉,能与赵孟齐名,同被誉为元代书坛『巨擘』,并称『二妙』『二杰』,然影响力稍逊。明代王世桢尝言:『鲜于博学,负材气,貌伟而髯,类河朔伧父。余见其行草,往往以骨力胜,而乏姿态,略如其人,以故声称渐不敌赵吴兴。』
而鲜于枢与赵孟在书法上可谓知己,相互成全。赵孟曾谈及二人『契合无间言,一见同宿昔』,『书记往来间,彼此各有得』,『奇文既同赏,疑义或共析』。如果一方得到前人绝妙书帖,也拿到一起相互品评欣赏。赵孟曾痴迷于宋高宗赵构的书法,鲜于枢劝他从王羲之入手,因此赵孟书法大进,得魏晋神韵,气韵格调远超南宋遗风,遂成一代宗师。
鲜于枢仕途不顺,常赋闲家中,生活却也无忧,这也使他能够潜心在艺术领域。他和赵孟一样,有着多方面的才华,诗词、音律等十分卓越。深厚的艺术底蕴同时也滋养了他的书法修养,使得他的书风具有深厚的且与众不同的文人气息。赵孟对他的书法十分推崇,尝自叹:『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出称尊尔。』元代名士袁褒也说:『困学老人善回腕,故其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然与伯机相识凡十五六年间,见其书日异,胜人间俗书也。』
鲜于枢传世作品不多,代表作有《石鼓歌》《秋兴诗册》《老子道德经卷》《苏轼海棠诗卷》《韩愈进学解卷》《论草书帖》《草书唐诗卷》《神仙起居帖》等。
5.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书法,更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鲜于枢,作为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一直是我学习和研究的对象。这本书,以“超清原帖”的形式,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欣赏到这位大师的杰作,这种体验是前所未有的。我花了无数的时间,沉浸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我喜欢他字里行间的那种潇洒飘逸,那种不拘一格,却又充满了古人的韵味。他的行书,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让人心旷神怡;他的楷书,端庄秀丽,又带着几分遒劲。尤其是那些尺牍,更是展现了他作为文人的才情和风度。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被高清地呈现出来,我甚至能看到笔尖在纸上留下的细微痕迹,感受到墨色的浓淡变化,这对于一个书法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艺术画册,更是一本可以深入学习的书籍。我常常会对着书中的字迹,静心临摹,试图揣摩大师的用笔之道,感受他笔下的情感。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我对书法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让我对鲜于枢这位大师充满了敬意。
评分9.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鲜于枢,这位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名字,他的作品,总有一种能够直击人心的力量。而这本书,以“超清原帖”的姿态,将这份力量放大到了极致。我被他作品中那种挥洒自如、意态万千的风格所深深吸引。他的字,不仅仅是笔墨的组合,更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我仿佛能够看到他下笔时的神态,感受到他运笔时的情感。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被高清地呈现出来,那些细微的笔触,那些墨色的深浅变化,都清晰可见,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的艺术追求。我尤其喜欢他作品中那种不拘泥于形式,却又充满古韵的特点。他将晋唐的法度与宋元的意趣巧妙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非常考究,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清晰,让每一幅作品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我经常会带着放大镜,仔细品味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试图从中领悟到大师的艺术精髓,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创作中。
评分2.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这个书法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我一直对鲜于枢的书法情有独钟,他的字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雄浑大气,又带着一种文人的雅致。这次能读到如此清晰的原帖,简直是太满足了。以前在网上看到的很多图片,要么模糊不清,要么色彩失真,根本无法体会到原作的神韵。但这本书,真的做到了“超清”二字,每一个笔画的细节,每一个字的起伏,都仿佛在眼前,近得能数清墨迹的飞白。我尤其喜欢他临摹的那些法帖,比如《淳化阁帖》中的一些片段,他不仅模仿了前人的笔意,更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读他的字,就像与一位古人对话,能感受到他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激昂,是怎样的沉静。这本书的设计也非常用心,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更是无可挑剔,让每一幅作品都得到了最好的呈现。我甚至能感觉到纸张上隐约的纹理,以及墨色在纤维中的渗透痕迹,这些细节都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可以欣赏的书,更是一本可以学习的书。我常常会拿出笔来,对照着书中的字迹,尝试着临摹,虽然我的水平远不及大师,但在这个过程中,我能感受到自己一点点的进步,对书法的理解也越来越深。这本书给了我太多惊喜,让我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的敬畏和热爱。
评分8.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情有独钟,尤其是一些在历史上享有盛誉的书法家。鲜于枢,便是其中一位让我心生敬佩的人物。这本书,以“超清原帖”的形式,为我呈现了他令人惊叹的书法艺术。当我翻开书页,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直接与这位伟大的艺术家面对面。书中的每一幅作品,都饱含着他独特的个性和艺术造诣。他的字,时而雄浑磅礴,如山峦叠嶂,气势恢宏;时而又细腻婉约,如行云流水,飘逸灵动。我被他笔下那种强大的生命力所吸引,仿佛每一笔都蕴含着他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这本书的印刷质量更是无可挑剔,每一个笔画的细节,每一个墨点的飞白,都得到了极致的还原。我甚至能够感觉到墨迹在纸张上的那种厚度和质感,仿佛原作就在我的眼前。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是多么难得的机遇。我经常会花上几个小时,静静地欣赏书中的作品,并尝试着临摹,从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这本书,不仅让我领略到了鲜于枢高超的书法技艺,更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评分3.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翻开扉页,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艺术气息,仿佛置身于一座古代的书法展览馆。鲜于枢的作品,我之前也接触过不少,但大多是高清扫描图,总感觉隔着一层东西,无法完全领略其精髓。而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原帖”的精髓,每一个字,每一笔,都仿佛是从原作上直接拓印下来的,那种质感和力量感,是任何复制品都无法比拟的。我花了很长时间,细细品味他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他的行书,龙飞凤舞,却又不失章法;他的楷书,端庄严谨,却又不失灵动。尤其是那些尺牍,更是将他的性情和才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寥寥数语,却意蕴无穷。我发现,他的字不仅仅是书法,更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态度。他将自己的情感、思考,全部倾注于笔尖,通过墨迹传递给后人。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实在太出色了,我甚至能看到墨迹中细微的飞白和笔锋的锐利,这对于学习和研究书法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这本书让我对鲜于枢这位历史上的书法大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6. 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便被它所传递出的厚重感和历史感所震撼。鲜于枢的书法,我之前接触过一些,但总感觉隔靴搔痒,无法真正领略其精妙之处。然而,这本书,以“超清原帖”的姿态,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大师艺术世界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翻阅,每一页都让我惊叹不已。他的字,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气韵,仿佛能感受到他下笔时的心跳,运笔时的呼吸。那些苍劲有力的笔画,那些洒脱飘逸的墨迹,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特别喜欢他作品中那种自信而从容的气度,仿佛他笔下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又一挥而就的。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堪称完美,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我甚至能看到墨迹在纸张上的细微晕染,以及笔锋的锐利之处。这种超清的原帖呈现,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利。我经常会带着放大镜,仔细品味书中的每一幅作品,试图从中领悟到大师的用笔之道,感受他笔下的情感世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可以欣赏的书,更是一本可以深入学习和研究的书籍,它让我对鲜于枢这位书法大家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敬意。
评分10. 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就被它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所折服。鲜于枢,这位元代书法大家,他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是我学习的榜样。这本书,以“超清原帖”的超高品质呈现,让我在家中就能近距离地欣赏到大师的风采,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体验。我沉浸在书中的字里行间,被他那刚劲有力又不失洒脱飘逸的笔法所深深吸引。无论是他严谨的楷书,还是流畅的行书,都充满了独特的个性和艺术魅力。书中的每一个细节,从笔画的起承转合,到墨色的浓淡变化,都被高清地还原,仿佛原作就展现在我眼前。我甚至能感受到纸张的纹理和墨迹的质感,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是任何普通印刷品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欣赏的书,更是一本可以深入学习的书籍。我经常会反复对照着书中的字迹进行临摹,试图从中揣摩大师的用笔之道,感受他下笔时的心境。这种沉浸式的学习,让我对书法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对鲜于枢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充满了敬意。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最满意的一次图书购买体验,它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也让我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1. 翻开这本书,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直接置身于鲜于枢那个挥洒自如、笔走龙蛇的年代。书中的每一幅作品,都不仅仅是墨迹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一种心境的流露。他的笔画,或苍劲有力,如老松盘根错节,遒劲挺拔;或飘逸洒脱,似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特别是那些临摹的法帖,每一个字的起承转合,每一个笔画的轻重缓急,都透着一股浑然天成的功力。我仿佛能听到他运笔时纸上沙沙的摩擦声,感受到他下笔时腕底传来的力量。不仅仅是技法上的精湛,更重要的是,他在笔墨间注入了自己独特的气韵和精神。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点画,实则蕴含着他对人生、对艺术的深刻理解。读他的字,就像读一本无声的史书,里面有时代的变迁,有文人的风骨,有对美的极致追求。这本书的高清原帖,更是将这份艺术的魅力放大到了极致,那些细微的笔触,墨色的深浅浓淡,纸张的质感,都清晰可见,让人不禁感叹原作的震撼力。我曾多次在网上看到鲜于枢的作品图片,但远不及亲眼看到原帖的感受。这种高清的呈现,让我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到大师是如何将情感与技艺完美融合,创造出如此经典的传世之作。每一个字的结构,每一个篇章的布局,都值得反复推敲和品味。我常常会花上好几个小时,只是静静地对着一页字发呆,试图从中捕捉到更多关于他的信息,关于那个时代的艺术氛围。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通往古代艺术殿堂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大师们不朽的精神。
评分4. 这本书是我一直期待的书籍,当它终于出现在我的书架上时,那种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鲜于枢的书法,我一直觉得有一种特别的魅力,他将晋唐的法度与宋元的意趣巧妙地结合,形成了一种独具个性的风格。而这本书,以“超清原帖”的形式呈现,无疑是给了我们这些爱好者一个近距离接触大师的机会。我特别喜欢他行书中的那种连绵和呼应,每一个字都仿佛在跳跃,在舞蹈,但整体又显得那么和谐统一。我反复比对着书中的每一幅作品,尝试去理解他笔下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运笔的力度和速度。我发现,他的字,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他字里的那种自信、洒脱,那种对艺术的执着,都深深地感染了我。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非常精美,每一个作品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不显得拥挤,也不显得空洞。纸张的质感也很好,触感温润,油墨的呈现也十分到位,色彩还原度很高。我常常会带着放大镜,仔细观察每一个笔画的细节,每一个字的结构,试图从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欣赏的书,更是一本可以学习和临摹的宝典,我非常珍惜。
评分7. 我一直觉得,书法是一种可以跨越时空的艺术,它能够将古人的情感和智慧传递给今人。而鲜于枢,正是这样一位能够用笔墨打动人心的艺术家。这本书,以“超清原帖”的形式,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到他的艺术世界,这种感觉非常奇妙。我反复翻阅着书中的每一幅作品,试图去捕捉那些隐藏在笔墨之间的情感。他的字,有时候如惊涛骇浪,充满了力量和激情;有时候又如山涧清泉,细腻而温柔。我尤其喜欢他行书中的那种流畅和连贯,每一个字都仿佛在跳跃,在歌唱,但整体又显得那么和谐统一。这本书的印刷质量非常高,我甚至能看到笔画的飞白,墨色的浓淡变化,以及纸张的细微纹理。这种近乎真实的呈现,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鲜于枢的艺术风格。我常常会拿出纸和笔,对着书中的字迹,尝试着临摹,虽然我的水平远不及大师,但在模仿的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在一点点加深。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欣赏的书,更是一本可以让我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宝贵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