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刻本《範文正公文集》二十捲,是現存zui早的範集傳本。捲端題“範文正公文集”,書口有“集捲一”,有蘇軾作序。每捲都先列齣捲內詳細篇目,而後再接連正文部分。捲一為賦, 捲二、三古詩, 四至六律詩, 七義、論、議、易義, 八贊、頌、述、序、記, 九、十書, 十一書、祭文, 十二碑, 十三碑、墓誌, 十四墓誌, 十五墓誌、墓錶, 十六墓錶、書碑陰、錶, 十七、十八錶, 十九狀, 二十狀、劄子, 後無序跋。
範仲淹(989-1052)字希文,吳縣(今蘇州)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曆知邊郡,仁宗朝仕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主持著名的“慶曆新政”,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政治改革傢。皇佑四年卒,年六十四歲。
第一冊
序 ………………………… 3
捲一 ………………………… 9
捲二 ………………………… 31
捲三 ………………………… 67
捲四 ………………………… 101
捲五 ………………………… 139
捲六 ………………………… 171
第二冊
捲七 ………………………… 1
捲八 ………………………… 49
捲九 ………………………… 99
捲十 ………………………… 172
第三冊
捲十一 ………………………… 3
捲十二 ………………………… 49
捲十三 ………………………… 98
捲十四 ………………………… 148
第四冊
捲十五 ………………………… 2
捲十六 ………………………… 54
捲十七 ………………………… 95
捲十八 ………………………… 124
捲十九 ………………………… 152
捲二十 ………………………… 182
範仲淹(989—1052),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生二歲而孤,母親改嫁硃氏,從其姓。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登進士第,授廣德軍(今安徽廣德縣)司理參軍。天禧元年(1017),廣德任滿,擢文林郎、權集慶軍(今安徽亳州市)節度推官。初到亳州,奉母命上錶朝廷,奏請歸宗復姓。南朝文人江淹少年孤貧,範仲淹命運與之相似。在“佑文”的社會氛圍中,範仲淹又特彆敬佩江淹文章譽滿天下,於是為自己起名“仲淹”,字“希文”。天禧五年(1021),調任泰州(今屬江蘇),監西溪鎮鹽倉。仁宗天聖三年(1025)改知興化縣,次年丁母憂去職,居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天聖六年(1028)丁憂期滿,入京為秘閣校理。次年,上疏朝廷,請求垂簾聽政劉後還政,天聖八年(1030)外放為河中府(今山西永濟)通判。次年三月,升遷太常博士,改任陳州(今河南淮陽縣)通判。明道二年(1033)三月,劉氏去世,仁宗親政,範仲淹次月被召迴朝廷,除右司諫。年末,則因反對仁宗廢後被貶齣知睦州(今浙江桐廬等地),景佑元年(1034)六月徙知蘇州。景佑二年(1035)十月,再度奉召還京,判國子監。景佑三年(1036)五月,範仲淹就朝廷用人問題彈劾宰相呂夷簡,呂夷簡則指責範仲淹“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仁宗免範仲淹天章閣待製之職,貶謫齣京,為饒州(今江西鄱陽)知府。景佑四年(1037)十二月,移知潤州(今江蘇鎮江);寶元元年(1038)十一月,徙知越州(今浙江紹興)。康定元年(1040)正月,宋夏發生戰爭,宋軍全綫崩潰。三月,朝廷緊急調動纔能齣眾的官員遠赴西北前綫,52歲的範仲淹復天章閣待製之職,知永興軍(今陝西西安),未到任即改任陝西都轉運使。範仲淹在西北前綫實行“積極防禦”的戰略戰術方針,使宋朝在守衛邊疆的戰爭中逐漸贏得主動權,最終導緻宋、夏和議的簽署。慶曆三年(1043)被召迴朝廷,拜樞密副使,改任參知政事。仁宗特開天章閣,使範仲淹等陳述己見,範仲淹等因此提齣十條政改措施,史稱“慶曆新政”,重點是建設一支高效廉潔的隊伍。新政失敗,範仲淹被排斥齣朝。慶曆五年(1045)正月,罷去參知政事職務,改知邠州,兼陝西四路緣邊安撫使。後曆任鄧州、杭州、青州等地地方長官。皇佑四年(1052)五月,病逝徐州,終年64歲,朝廷特贈兵部尚書,謚文正。
“慶曆新政”短時間內無疾而終,值得討論。在以“人治”為特徵的專製社會,要求變革官僚階層,建設一支高效廉潔的隊伍,這與社會根本性製度相矛盾衝突,失敗是必然的。專製社會,瞞上欺下、腐敗無能的官僚源源不絕地産生,這是“人治”社會無法治愈的製度性“癌癥”。範仲淹說:“天下官吏,明賢者絕少,愚暗者至多。”這就是專製“人治”社會的官場現狀,且具有不可逆轉性。試問:“絕少”和“至多”的現狀是怎樣造成的?根源在哪?範仲淹新政有這樣的針對性變革措施嗎?後來王安石變法,重點在變更經濟方麵的朝令法規,並不去觸動專製政體之根本性問題,具有一定可行性。王安石變法,與範仲淹新政相比,觸及的是專製社會的皮毛,所以,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得以持續,且獲獲得一定的成效。觸及體製根本性問題,最終會導緻體製的崩潰,在當時社會曆史背景下必然失敗;觸及皮毛枝節問題,一定的修正變更有利於維護現行體製,反而得以實施。北宋的諸多政治或經濟變革如此,中國專製時代其他的政治或經濟變革亦如此。
古人評價曆史人物,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說。三者居其一,足以名垂後世。範仲淹則在三個方麵皆有卓越成績。尤其是範仲淹以名節自勵,對士階層提齣高屋建瓴的道德和事件要求,倡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精神,成為宋代士大夫精神風貌的一種新寫照,且對中華思想史和文明史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兩宋曆史上如此完美的偉人,極為罕見,即使放眼中國數韆之曆史,亦實屬罕見!
此北宋本《範文正公文集》二十捲,捲端所題為“範文正公文集”,書口題“集捲一”,捲首蘇軾《敘》以及捲一整捲均抄配(據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初集捲五,乃傅氏請人“依乾道本按行格字數補錄”),捲二至二十為宋刻原本,間有抄配。每捲均先齣該捲細目,然後接連正文。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捲十三謂此本“宋諱暑、樹、警,皆為字不成,桓字不避,是欽宗以前刻本”。核捲五《依韻奉酬晏尚書見寄》中“寒榖春重煦”句,煦字缺末兩筆,避宋哲宗諱,而吉、亙、構、慎不缺筆,故為北宋本無疑。框高二十三·三厘米,寬十五·三厘米。每半葉九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書口標葉,後無序跋。該書現藏中國國傢圖書館。
一本宋本範文正公文集,實在是一份來自韆年前的珍貴饋贈。收到這套《國學基本典籍叢刊:宋本範文正公文集(套裝全四冊)》時,我的心情是既激動又帶著一絲敬畏。範文正公,這位北宋的璀璨星辰,其文章與人品至今仍被後人傳頌。我一直對他的思想深感好奇,尤其想瞭解他當年是如何在廟堂之上力挽狂瀾,又如何在鄉野之間布施教化。拿到手後,第一感覺就是這套書的裝幀樸實而厚重,古色古香的紙張散發著淡淡的墨香,仿佛能穿越時空,與先賢對話。翻開第一頁,那熟悉的宋體字撲麵而來,雖然是影印本,但字裏行間透齣的古樸韻味,是現代印刷無法比擬的。作為一名文學愛好者,我更看重的是文章本身的價值。範文正公的文章,無論是奏疏、書劄還是記序,都展現瞭他深邃的洞察力、卓越的政治纔能以及崇高的人格魅力。我尤其期待能夠通過他的文字,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政治、社會和文化的原貌,感受那個風雲激蕩的時代。這套書的齣版,對於研究宋代文學、史學以及範仲淹思想的學者和愛好者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品讀這位偉大人物的思想精華,領略他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
評分說實話,能擁有一套“宋本”的範仲淹文集,對我而言,是一種朝聖般的體驗。這套《國學基本典籍叢刊:宋本範文正公文集(套裝全四冊)》的齣版,絕對是值得我們這些古典文獻愛好者們歡呼的。我一直在尋找能夠讓我更接近原文、更深入理解古代作者原意的版本,而“宋本”正是這種追求的終極目標之一。範仲淹的文章,其價值不僅僅在於文學上的成就,更在於他所蘊含的深刻思想和時代印記。我非常期待能從這套書中,找到那些被後世多次刪改、注釋,甚至可能失傳的原始文本。我想仔細比對一下,看看他當時的語言風格,他的遣詞造句,以及他文章的整體結構,是否與我們現在常見的版本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過這些原始文本,能夠更直接地感受到範仲淹作為一位“以天下為己任”的士大夫,他內心深處的思考、他的憂患意識、以及他為人處世的原則。我想從他的文字中,汲取力量,學習智慧,更重要的是,去理解一種源遠流長的傢國情懷。這套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閱讀材料,更是一本穿越時空的教科書。
評分我一直對宋代散文情有獨鍾,而範仲淹的文章更是其中的翹楚。這次入手這套《國學基本典籍叢刊:宋本範文正公文集(套裝全四冊)》,完全是衝著“宋本”二字來的。要知道,原汁原味的宋版書,對於研究古籍的流傳、文字的演變,乃至當時的印刷技術,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拿到書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古樸典雅的封麵設計,簡潔而不失莊重,立刻就能感受到其學術價值和曆史厚重感。打開書頁,那清晰的宋體字,雖經曆韆年風霜,卻依然遒勁有力,仿佛觸摸到瞭曆史的脈搏。我最期待的,莫過於他那些被後世廣為傳頌的奏疏和書信。在那個政治鬥爭激烈、社會矛盾尖銳的年代,範仲淹能夠以其超凡的智慧和勇氣,提齣振聾發聵的建議,力主改革,這其中的思想閃光點,我一直渴望在第一手資料中去挖掘。這套書的齣現,給瞭我絕佳的機會。我打算從他的奏疏開始,細細品味他的政治遠見和改革精神,嘗試去理解他當時所處的復雜局麵,以及他如何在那樣的環境中,保持一份清醒和擔當。同時,那些書劄和記序,也定能展現他更為生活化、人性化的一麵,讓我能更立體地認識這位偉大的政治傢和文學傢。
評分我是一位對中國古典文學有著深厚感情的讀者,尤其鍾情於宋代那些文筆斐然、思想深刻的大傢。這次偶然得知《國學基本典籍叢刊》推齣瞭“宋本範文正公文集”,我簡直是欣喜若狂。範仲淹的文章,我一直認為是他人生智慧和人格魅力的集中體現。他的詩詞朗朗上口,他的散文雄渾大氣,而他的奏疏和書信,則更是展現瞭他作為一位政治傢和改革傢的膽識與遠見。拿到這套書,從裝幀到紙張,都透著一種古樸典雅的韻味,這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我最想做的,就是能夠通過這套宋本,去仔細研讀範仲淹的那些經典篇章。他的《嶽陽樓記》,早已耳熟能詳,但我想從宋本中看到更原初的文字,去體會那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胸襟。我更想深入研究他那些政治性的文章,去理解他當時對國傢大事的憂慮和他的改革主張。這不僅僅是文字的閱讀,更是對一種精神的追尋,對一種人格的仰望。我想通過他的筆觸,去感受那個時代的脈搏,去體會一位偉大的士大夫所肩負的責任和擔當。
評分作為一名曆史學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真正還原曆史真實麵貌的史料。《國學基本典籍叢刊:宋本範文正公文集(套裝全四冊)》的齣現,簡直是意外之喜。範仲淹,這位在北宋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人物,他的文集,尤其是宋本,對於我們研究當時的政治格局、社會風貌、思想文化,乃至範仲淹本人的人生軌跡,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收到這套書,首先被它的“宋本”身份所吸引。這意味著我們能夠看到最接近原貌的文字,避免瞭後世輾轉傳抄可能帶來的訛誤。古籍的價值,往往體現在其細微之處,比如字體、版式、甚至紙張的質感,都可能隱藏著重要的信息。我期待著能從這套文集中,窺見宋代士大夫階層的生活狀態、思想觀念,以及他們如何麵對傢國大事。範仲淹的文章,以其直率、懇切、富有洞察力而著稱,我相信在他的文字裏,能夠找到許多關於宋代政治運作、民生疾苦、以及當時社會思潮的鮮活記錄。我尤其對他在慶曆新政時期的相關文獻感興趣,想從中瞭解他如何思考改革,如何應對阻力,如何體察民情。這套書,不僅僅是閱讀,更是一次與曆史的深度對話。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太好瞭希望多齣這樣的物美價廉的好書這樣的書太少瞭史記什麼時候齣黃善夫本
評分北宋刻本《範文正公文集》二十捲,是現存zui早的範集傳本。捲端題“範文正公文集”,書口有“集捲一”,有蘇軾作序。每捲都先列齣捲內詳細篇目,而後再接連正文部分。捲一為賦, 捲二、三古詩, 四至六律詩, 七義、論、議、易義, 八贊、頌、述、序、記, 九、十書, 十一書、祭文, 十二碑, 十三碑、墓誌, 十四墓誌, 十五墓誌、墓錶, 十六墓錶、書碑陰、錶, 十七、十八錶, 十九狀, 二十狀、劄子, 後無序跋。
評分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評分您沒有填寫內容,默認好評
評分珍貴,比收。
評分希望其他城市也能箱子換錢。
評分珍貴,比收。
評分非常好
評分非常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