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综语:形态复杂的极端

复综语:形态复杂的极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清华,方光柱,韩笑,朱虹 著
图书标签:
  • 语言学
  • 形态学
  • 复杂性
  • 极端语言
  • 语种学
  • 认知语言学
  • 结构主义
  • 形式语义学
  • 生成语法
  • 语用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009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374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8
字数:5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复综语是复杂形态语言的代表和世界语言的重要类型之一,对揭示语言本质有无法取代的价值。但国内学者知之甚少,限制了对普通语言学(尤其是形态学)的深刻理解和对语言类型学、语言普遍性、语言运作机制的深入研究。汉语作为孤立语,处于形态结构简单性的上限。在与之相对的另一个极端,复综语是形态结构复杂性的上限。研究复综语的形态结构及形态复杂化、句子复杂化,有助于反观汉语及其他形态类型语言的系统运作机制,全面了解语言类型面貌,深入观察语言复杂化本质以及贯穿其中的系统运筹语法原理,推动国内语法学研究朝纵深和开阔的方向发展。《复综语:形态复杂的极端》绪论分析了复综语的界定、分布、类型、复杂度、研究现状等,第一章至第四章依次细致描写分析了楚克奇语、爱斯基摩语、鲍莱语、努特卡语的词类系统、语法标记、句法结构、逻辑结构、逻辑关系标记及其他一些特有的语法运作原理,由此分别展现了组并型、递归后缀型、模板型、词汇场型等四种复综语的内部特征。第五章结论总结分析了复综语的来源、形态学的一般原理等。
  《复综语:形态复杂的极端》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1BYY084)“现代汉语句子复杂化问题的研究”的衍生成果,并受到南京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南京大学985工程项目、南京大学中国文学与东亚文明协同创新中心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的资助。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说明
第二节 语言的形态类型学
一 形态学理论基础
二 双指标分类系统
三 连续统性质
四 系统转型
第三节 复综语研究现状
一 组并研究
二 构词法研究
三 构形法研究
四 共时句法研究
五 语法化研究
六 语言习得研究
第四节 复综语的分布
一 亚洲部分
二 欧洲部分
三 非洲部分
四 大洋洲部分
五 北美洲部分
六 拉丁美洲部分
第五节 复综语的类型
一 组并型
二 递归后缀型
三 模板型
四 词汇场型
第六节 符号简表

第一章 组并型复综语:楚克奇语
第一节 词类及其形态系统
一 名词
二 方位词
三 动词
四 形容词
五 副词
六 数词
七 代词
八 小品词
第二节 句法结构
一 单词句
二 多词句及基本句法结构
三 复杂结构
第三节 逻辑结构
一 联合
二 偏正
三 转折

第二章 递归后缀型复综语:爱斯基摩语
第一节 词类系统
一 名词
二 动词
三 数词
四 代词
五 副词
六 小品词
第二节 形态系统
一 语义形态
二 功能形态
三 关系形态
四 词缀语序
五 词根和词汇词缀的语义关系
六 形态论元结构的复杂化:配价调整
第三节 句法结构
一 基本结构
二句法语序
三 复杂句法结构
第四节 逻辑结构
一 逻辑关系的类型
二 多重复句
三 语言接触与逻辑关系形式的改变

第三章 模板型复综语:鲍莱语
第一节 词类系统及词的基本结构
一 名词
二 动词
三 形容词
四 数量词
五 代词
六 副词
七 小品词
第二节 形态系统
一 语义形态
二 功能形态
三 关系形态
四 形态句法
第三节 句法结构
一 基本结构
二 复杂句法结构:谓语结构的复杂化
第四节 逻辑结构
一 逻辑关系的类型
二 多重复句

第四章 词汇场型复综语:努特卡语
第一节 词类
一 名词
二 动词
三 形容词
四 数词
五 代词
六 副词
七 小品词
第二节 词的基本结构及其形态系统
一 词根与音节 数的关联
二 词缀的类型
三 词缀语序
第三节 句法结构
一 基本句法结构
二 语序
三 句法结构的复杂化
第四节 逻辑结构
一 联合
二 偏正
三 转折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复综语界说
第二节 复综语的形态系统
一 形态的分类
二 结构和形态
三 词类和形态
第三节 复综语的形态复杂性
一 形态成分的复杂性
二 形态结构的复杂性
三 复综语及其复杂性的来源
参考文献
《语境之维:词形变化与意义演进的边界探索》 一、 内容概述: 《语境之维:词形变化与意义演进的边界探索》是一部聚焦于语言现象背后深层机制的学术专著。本书不直接讨论任何特定语言的语法规则或词汇含义,而是从一个更加抽象和宏观的视角,深入剖析了语言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所呈现出的动态性与适应性。它着眼于语言系统内在的演变动力,以及外部语境如何塑造和引导这种演变。全书的核心关切在于,语言的“形态”——无论是词汇的内部结构、组合方式,还是更广泛的句法模式——是如何在不断的“意义”生成与传递过程中发生变化,并如何在新的语境下寻求新的存在方式。 本书并非一部语言学史的回顾,也不是对某种特定语言现象的案例研究。它旨在构建一个普遍适用的理论框架,用以理解语言变化中的关键驱动力与制约因素。作者通过审视大量跨语言、跨时段的语言数据(但不具体呈现具体语言的实例),提炼出语言演变中的一些共性模式,并试图揭示这些模式背后的认知、社会和功能性解释。 二、 核心论点与研究视角: 本书提出的核心论点可以概括为:语言的形态与其所承载的意义并非静态的二元对立,而是在一个动态的“语境之维”中相互塑造、相互演化的复杂系统。这种演化不是随机的,而是受到多种力量驱动,并在特定的边界内进行探索。 1. 形态的“边界”与“探索”: 作者认为,语言的形态存在着某种“边界”,即在一定程度上,词语的构成、句子的组织都存在着某种结构性的限制和可能性。然而,语言系统并非僵化不变,而是不断地在这些边界内进行“探索”,尝试新的组合方式、新的表达策略。这种探索是语言生命力的体现,也是其适应不断变化的交际需求的必然结果。本书探讨的“边界”并非指语言的语法规则,而是指构成语言系统的内在张力和潜在可能性,以及它们在实际使用中所表现出的灵活性。 2. 意义的“生成”与“演进”: 意义的产生和流转是语言存在的核心目的。本书强调,意义并非固定的符号对应,而是在具体的语境互动中被动态生成和协商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文化的发展,原本的意义会发生“演进”,可能变得更加精细、更加模糊,或者被赋予新的内涵。这种演进与形态的变化紧密相连,常常是形态变化的先导或结果。 3. 语境的“维度”与“影响”: “语境”在这里被视为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包括了语言使用的具体情境、参与交际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性的语言传承,乃至使用者的认知模式。本书深入分析了这些不同的“语境之维”是如何共同作用,影响语言形态的选择和意义的生成,从而驱动语言的整体演化。语境不只是语言的背景,更是其内在构成与动态演变的驱动力。 4. 系统内部的张力与平衡: 作者指出,语言系统内部本身存在着各种张力,例如,追求表达的精确性与追求表达的经济性之间的张力;强调形式的规范性与适应新旧用法之间的张力。这些张力促使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之维”中不断寻求新的平衡点,从而导致形态和意义的相应变化。 三、 主要研究方法与理论视角: 本书的研究方法并非依赖于具体的语言实例进行实证分析,而是侧重于概念的梳理、理论的构建与逻辑的推演。作者广泛借鉴了以下几个领域的理论资源,并尝试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解释力的概念: 系统论与动力学理论: 将语言视为一个复杂的自组织系统,分析其内在的反馈机制、突变点和演化轨迹。 信息论与认知科学: 探讨信息传递的效率、认知负荷以及人类认知机制在语言选择与演变中的作用。 功能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 关注语言的社会功能、交际需求对语言结构和意义的影响。 抽象的哲学与逻辑分析: 运用抽象的逻辑框架来审视语言符号、意义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本书的研究视角是高度理论化和概念化的。作者力图超越对具体语言现象的描述,深入探究语言变化的底层逻辑和普遍规律。因此,本书的阅读门槛相对较高,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预期贡献与价值: 《语境之维:词形变化与意义演进的边界探索》旨在为理解语言的本质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其预期贡献包括: 构建普遍性语言演变模型: 为跨语言、跨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有助于比较不同语言在相似语境下可能出现的趋同或分化现象。 深化对语言动态性的认识: 强调语言并非静态的实体,而是充满活力、不断适应变化的有机体。 揭示语言形态与意义的内在关联: 强调两者之间的非割裂关系,意义的生成与演进是形态变化的重要驱动力,反之亦然。 启迪新的语言研究方向: 为未来在语言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起点和分析工具。 本书并非直接解答“为什么某种形态变化会发生”或“这个词在特定语境下的确切意义是什么”这类具体问题,而是致力于回答“语言为何会发生变化”以及“变化中的语言如何保持其生命力并适应新的语境”这类更深层次的问题。它提供的是一种思考语言的方式,一种理解语言机制的工具。 五、 读者定位: 本书适合于对语言本质、语言演化机制、语言与思维、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关系有深入思考的学者、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它尤其能引起那些对理论语言学、哲学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以及跨语言研究感兴趣的读者的共鸣。 总而言之,《语境之维:词形变化与意义演进的边界探索》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它不拘泥于具体的语言事实,而是以一种高度抽象和理论化的方式,探索语言作为一种复杂动态系统,如何在“语境之维”中不断地拓展其“形态”的边界,并动态地“生成”与“演进”其“意义”。它提供的是一种理解语言变化背后深层逻辑的独特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次漫长的、自我审视的旅程。它似乎在探讨一种“失语”的哲学,不是因为词汇的匮乏,而是因为现有语言体系无法承载那些过于精微或过于宏大的概念。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于“形态复杂”的解构,简直达到了偏执的程度,他似乎试图剥离掉所有约定俗成的语义外壳,直抵概念的“原子态”。我花了大量时间在理解作者自创的那些符号系统和逻辑推演上,它们并非是传统逻辑的延伸,更像是某种全新的、只在这个文本内部自洽的宇宙法则。例如,书中对比了两种处理“不确定性”的模式——一种是向外扩张,试图用更多词汇去边界化;另一种则是向内坍缩,将所有不确定性压缩进一个无法被命名的核心点。这种对结构深度的挖掘,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日常交流中的粗糙和廉价。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日常语言的巨大局限性,同时也展示了人类心智在构建极端复杂系统时的无限潜力,那种感觉,就像在阅读一份来自高维文明的工程蓝图。

评分

初读此书时,我几乎要放弃,因为它那种近乎于“反阅读体验”的设计让人感到挫败。作者似乎故意设置了层层叠叠的阅读障碍,迫使读者放弃寻找线性的、线索清晰的故事或论点。我花了数周时间,仅仅理解了绪论部分提出的核心悖论——即“为了描述极端复杂性,语言必须走向自身的反面,变得无法被理解”。这与我以往阅读的任何一本科普或理论书籍都大相径庭。它更像是一部由逻辑学家、语言学家和一位神经科学家共同编写的加密文本。书中对“语义漂移”的描述尤其深刻,指出在复杂系统中,词语的意义并不是固定的靶子,而是在观测者意识的波动中不断重构的能量场。这种动态的、非牛顿式的语言观,让我对日常使用的每一个词汇都产生了怀疑。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刚从一个高强度的压力测试场走出来,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挤压,但同时也获得了一种对世界结构更深层次的敬畏感。

评分

坦率地说,《复综语:形态复杂的极端》不是一本用来“打发时间”的书,它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马拉松,考验着阅读者的耐心和智力阈值。我必须承认,有许多章节我只能囫囵吞枣地跳过,因为它们所依赖的数学基础超出了我目前的能力范围。然而,即使是那些我无法完全解析的部分,它们散发出的那种强烈的、对“绝对清晰”的反叛精神,也足以让人震撼。作者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对复杂系统的迷恋,成功地嫁接到了对人类交流困境的悲悯之上。他没有提供解决方案,而是精准地描绘了困境的维度。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于“多重嵌套叙事”的处理,其复杂程度甚至超越了某些先锋派文学作品,它强迫读者在不同的逻辑层次间来回切换,直到读者自身的认知边界开始模糊。这本书与其说是被写出来的,不如说是被“搭建”出来的,它提供了一个三维的、可以被深入探索的知识结构,而非一个平面的、可供接受的结论集。这是一次对智力极限的诚实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极其不稳定,时而像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充斥着大量的脚注和跨文本引用,需要极强的专注力来追踪其论证链条;时而又突然切换为近乎诗歌的、充满哲思的散文段落,那种跳跃感让人措手不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极端”这个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和克制。他没有渲染末世的恐慌或技术的狂热,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必然的、系统演化的结果。特别是关于“信息反馈回路的饱和点”的分析,简直是天才之作。他似乎在暗示,当信息的密度和复杂性超过了人类生物学或认知学的处理上限时,语言本身就会发生形态上的质变——不再是为了沟通,而是为了存在。这本书读完后,我发现自己走路时会不自觉地计算路面上砖块的排列规律,或者观察到人们交谈时,那些被省略掉的、未被说出的“留白”,似乎都具有了某种隐秘的结构意义。这本“书”,更像是一套“思维过滤器”,一旦装上,你就无法用以前的方式去看待世界了。

评分

这部名为《复综语:形态复杂的极端》的著作,光是书名就充满了晦涩的魅力,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本以为会是一本严谨的语言学专著,聚焦于某种特定语系的深层结构,没想到它更像是一场思想的迷宫探险。作者似乎没有将重点放在我们通常理解的“语言”本身,而是将“语”视为一种超越了日常交流的复杂系统,一种信息熵极高的存在状态。整本书的论述如同精密的仪器在观测宇宙的某个角落,充满了对“极端”的偏执。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噪音的有效性”的论述,作者并未将噪音视为干扰,反而将其提升到了一种必要的、构建意义的基础层面,这颠覆了我以往对信息传递的认知。书中大量引用的古老哲学概念和晦涩的数学模型交织在一起,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但每一次的“打通”都带来一种醍醐灌顶的快感。它不是那种能让你轻松读完的书,更像是一种需要反复咀嚼、甚至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知识才能勉强窥见全貌的文本。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我进入一个由符号、结构和边界共同构筑的全新领域,探索人类思维的极限究竟能延伸到何种程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