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真相的*极意义在于,让活着的人更好地活着。
三色屋老主人去世后,其子乔世修秉承衣钵做着家族贸易。然而,突然出现的同父异母的“大哥”让乔世修深感不安。接着,厨子意外死亡,搬运工莫名消失,而妹妹和“大哥”又双双失踪……三色屋笼罩在巨大的迷雾之中。
究竟谁是幕后主使?来历不明的“大哥”有何企图?妹妹为何突然离家出走?看似朴实的女仆,真实身份又是什么?且看“神推理”陶展文如何抽丝剥茧,破解谜团!
作者简介
陈舜臣,华裔日本作家,“日本小说界无出其右者”,日本文学史上四位“三冠王”之一,他以推理小说成名,打破了“推理小说中不得出现中国人”的创作传统,开辟了日系推理新格局,代表作有《枯草之根》、《孔雀之道》、“陶展文系列”等。他的历史作品也因加入了推理的成分而自成一派,代表作有《三国史秘本》、《中国的历史》、《太平天国兴亡录》等。
精彩书评
陶展文是陈舜臣系列推理小说的主人公。这部《三色屋事件》讲述的是青年时代的陶展文遇到的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杀人案件。作者对登场人物的刻画相当精彩,使人不觉沉浸其中。
——日本读者评论
陈舜臣既是历史小说大师,也是推理小说作家。可惜他的众多推理小说都绝版了。《三色屋事件》更是被热议为“在神田旧书街上进行地毯式搜寻也找不到的稀有物”、“无论如何也想读一读的书”。
——日本读者评论
一步步探秘隐藏在人性背后的欲望——作者精妙而沉稳的文笔令人惊叹。
——推理大师 木木高太郎
目录
神户来信
可疑的大哥
晒场
同乡人
噩耗
含糊的证词
意外的收获
乔家小姐
动机
桑野家的仓库
屋顶的潜伏者
吴掌柜的“歪理”
消失的搬运工
摆渡杀人传说
往事
葬礼
自白
凶手
被推翻的推理
真相未明
海边的嫌疑人
老照片
尾声
精彩书摘
神田,中国留学生宿舍。
午休时分,陶展文面上胡乱搭着一张报纸,正仰躺在床上打着瞌睡。漫长的留学生涯终究要迎来终点,他总算完成了学业,顺利毕业于法学部,归乡的行囊也大致打理妥当了。
转眼便要到四月份,洒在屋内的阳光远未及三月初那般刺眼。覆在陶展文面上的报纸倒并非用作遮光,只不过是他读着读着睡着了。
午后阳光柔和,报纸上数行惹眼的头条大字,却与柔和二字搭不上边儿——“撤出国联后,我政府采取的方针”“事态紧急,非常时期将至!”“长城线局势恶化,我军吹响号角,山海关地区炮声轰鸣”。
陶展文打着鼾,报纸在鼻息的拍打下微微震动。一边儿是报纸上严峻的局势,一边儿是大学生悠闲的鼾声,两者融合,场面说不出的怪异。其实,场景中还有阵阵急促的敲门声,只不过全被安眠的陶展文给无视了。门外的人物也不客气了,索性推开门,见屋内情景,愤愤道:“哼,这厮睡得倒是香甜!”
进门的男人起了坏心思。他踮着步子靠近床边,缓缓伸出两只手。瞧那架势,是打算将报纸包在友人面上,但还不待他触及报纸,手腕上便袭来一阵儿钻心的疼痛:“疼疼疼疼,松手松手……”
陶展文那摊在肚皮上的右手,眨眼间便如铁钳一般死死攥住了这“潜入者”的手腕。任对方叫饶,陶展文丝毫没有松手的意思,另一只手揉着惺忪睡眼,懒散道:“哎呀呀,原来是宿舍长大驾寒舍,我还以为是哪来的梁上君子呢!”
“疼呀!我叫你松手!神户的乔世修给你写信了!亏我还特意跑来给你送信。”
陶展文讪讪一笑,这才松了手。宿舍长没好气地将信封塞予他,愤愤地转身便走了。陶展文“感激”地目送其离开后,拆开了信封:
展文兄,见信如晤。
自前番展文兄来信,鄙人念及十日后将与展文兄重逢便未作回信,在此深表歉意。
此番唐突来信,皆因家父突然离世,特报丧于展文兄。家父于三日前逝世于心脏麻痹,尸检未发现异常,并无可疑之处,葬礼也于今日结束。
亏有店内同僚,与桑野商店东家的照料,店铺还不至于倒闭。但那先前提及的“大哥”一事仍是块心病。鄙人急需展文兄一臂之力,勿要再言十日后、一周后了,请尽早至神户。
不知展文兄是否有提前准备好相关法律文献?即便未做准备,也请速至。鄙人翘首以盼展文兄之到来。
信封上写有寄信人姓名,落款却未见署名。照旧俗,服丧初期书信往来,往往不留署名以表哀思。仅就这点,将乔世修那正经到近乎偏执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
陶、乔二人有足足三年的室友之谊。严格说来,乔并不算留学生。生长在日籍华侨家庭的他,多少与自中国本土而来的同胞有些许区别。他骨子里有股韧劲儿,却自卑于自己的腺病体质,有些抵触与人交际。唯独对陶展文这位舍友,他能推心置腹。这也归功于陶展文那特有的包容气质。
正月过后,自神户归来的乔世修便一副若有所恼的模样。至于理由,陶展文也未多做过问,只晓得那时乔父应该还生龙活虎,哪见病态。
直至乔世修毕业归乡,留陶展文一人在宿舍拾掇行囊时,乔世修才致信告知其闷闷不乐的缘由:
展文兄,见信如晤。
归国事宜准备妥当否?离京时,鄙人曾承诺不日便会返京,与兄台再会。无奈杂务缠身,脱身不得。今有急事欲与展文兄相商,神户亦有归国港口,展文兄若能改作神户登船,并顺道光临寒舍数日,则不胜感激。展文兄于我有三年同室之谊,如今,鄙人便将心中苦恼毫无保留地吐露予你——
关于家父的平生事迹,有众多传言,其中不乏夸张杜撰之说。唯有一点可确信,家父在祖国时,曾是一个摆渡船家。有传闻说,家父见财起意,杀害了个上船的富商,携款潜逃。三十年前凭此赃款,来日经商。我如何肯信?父亲虽非完人,却绝无可能做出谋财害命之举!
另有一说,家父在那时已有家室,却抛妻弃子逃亡到神户,与五年前过世的家母再婚。这点却容不得我怀疑,毕竟,有家父亲口坦白。
抛妻弃子中的“子”为男孩儿,换言之,便是我同父异母的兄长!今年正月,父亲突然告知说,这个“大哥”不日便要来日本!他还说道:“你这个大哥,生得倒未让我失望。与你这娇生惯养的大少爷不同,他至今可是尝遍了世间艰辛。你今后大可以多向他讨教讨教处世之道。”世间艰辛?荒谬!这个“大哥”为何尝遍了世间艰辛?难道不是因为家父他当年的抛妻弃子之举?这还是我认识的那德高望重的家父吗?摆渡杀人的传言,莫非不是空穴来风?
我就读中学时,有个男人将父亲过往的相关传言告知于我。此人自然也坚信,这些不光彩的传言定然是心怀嫉妒之人对成功者的恶意中伤,并表示今后再有这样的宵小之辈,会第一时间知会我。有传言说,店里掌勺的杜自忠,当年便在家父船上打下手。事实上,杜叔在店中的地位绝非掌勺这般简单,店中生意多经他手。若事出紧急,家父第一个便是找他商议,而不是找掌柜吴钦平或王充庆。如今细想,不正是因为杜叔曾是他的“帮凶”!
一周前,这位“大哥”终于露面了。如今,只知道他一身初来乍到的乡下佬气息。至于家父是如何找到“大哥”的?迄今为止是如何保持联系的?一无所知……家父是少言寡语的性子,凡事能不开口则不开口。我先前再三过问,他就一句回答:你见了面自然就知晓了。
这位乔世治“大哥”的容貌,与我兄妹俩哪见着半分相似!再谈体格,这“大哥”如牛一般壮实,反观我兄妹二人,展文兄亦知晓,皆是纤弱体质。成长环境与母方基因相异不假,但也不至于造成如此巨大的差异吧?言及此,想必展文兄也猜到我烦恼之处——这便宜“大哥”的出现,势必会给日后的财产继承埋下隐患!并非我贪慕钱财,只求为家妹守得一份应得的利益。鄙人是法盲,不知家父与“大哥”的父子关系,是否受法律认可。因此,急需熟读法律的展文兄一臂之力。
当然,此番请展文兄前来,绝非做“法律咨询”这般简单。
方才亦有所谈及,这位“大哥”的底细仍是谜,却疑点百出(见面详谈),令鄙人深感不安。说来荒唐,家妹纯竟对这可疑分子仰慕有加!家妹正值青春期,对从天而降的“大哥”心存向往,也无可厚非。说到这里,展文兄多半会将我的“不安”,归咎于对家妹被夺走的嫉妒。但我可以确切地答复——绝非如此!这份“不安”的缘由,绝非如此肤浅。
再者,家父对“大哥”的态度,也令人费解。对方可是自己当年狠心抛弃,且阔别了三十年未谋面的亲生子,家父对其的态度,不应该更僵硬、尴尬一些吗?这份应景的疼爱与亲密感,多少让人感到做作。不对劲儿,不对劲儿。但鄙人的“不安”亦非源自此处!
事到如今,除展文兄外,再无可托付之人。望君念同室之谊,速至神户,以旁观者视角辨别这位“大哥”的真伪。若其身份属实,则需展文兄鉴别,其是否有能力肩负我乔家的将来。这是鄙人最后的请求,望君勿要推托了。
乔世修
“看来,又得跑一趟神户了。”
陶展文微微阖眼,脑中浮现出纯那张黛眉微蹙的白皙面庞。
……
前言/序言
《三色屋事件》是一个故事,它并非关于一个名为“三色屋”的地方发生的具体事件。书名本身,与其说是对情节的直接描述,不如说是对书中探索的主题和氛围的一种隐喻。这本著作深入挖掘的是人心深处那些难以言说的色彩——光明、阴影,以及介于两者之间,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带。 故事以一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展开,如同在翻阅一本旧相册,每一页都承载着一段被时间冲刷过的记忆。读者不会立刻被卷入一场惊心动魄的阴谋,而是会被引入一系列看似独立,实则相互关联的人物片段。这些人物,无论年龄、性别、职业,都曾经历过某种形式的“失落”,或是对某种“色彩”的追寻。他们中的一些人,或许在生活的光明处迷失了方向,对周遭的鲜活色彩感到麻木;另一些人,则在人生的阴影中沉沦,试图从黑暗中寻找微弱的慰藉。还有更多的人,在日常生活的平凡与琐碎中,徘徊于光明与黑暗的边缘,他们是构成这个世界最多元的“灰色”人群。 书中没有一个明确的反派,也没有一个绝对的正义。每一个人物都拥有自己复杂的动机和内心的挣扎。作者擅长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层层剥开,展现其脆弱、矛盾和人性化的一面。例如,一个看似冷漠的拾荒者,或许拥有一段无法忘怀的失去;一个表面光鲜的商人,内心深处可能隐藏着难以启齿的秘密。这些人物的故事,如同散落在各处的珍珠,看似孤立,却在不经意间,串联起一个关于生命、选择与和解的宏大命题。 “三色”的意象,贯穿了整本书的始终。它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色彩,更是一种象征。第一种颜色,代表着纯粹与美好,是人们心中最初的理想,是童年时无忧无虑的时光,是初恋时怦然心动的感觉。然而,现实的洪流往往会将这份纯粹冲淡,甚至消磨殆尽。第二种颜色,则是黑暗与绝望,是失去、是痛苦、是背叛,是那些让我们心力交瘁的经历。它可能是一种创伤,也可能是一种难以摆脱的阴影。但作者并没有将这种颜色描绘成压倒一切的邪恶,而是展现了它如何塑造一个人,如何迫使人去面对真实的自我。而第三种颜色,是书中最为重要的“灰色”。它不是消极的逃避,也不是简单的妥协,而是一种在经历了光明与黑暗的洗礼后,所领悟到的深刻理解和包容。它意味着接纳不完美,理解复杂,并在矛盾中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它是成熟的标志,是智慧的沉淀。 故事的展开,更像是一场探索。读者跟随主人公的视角,或者说,跟随作者编织的线索,去探寻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表面之下的真相。这些真相,并非耸人听闻的秘密,而是关于人性,关于选择,关于我们如何与内心的冲突相处。书中对“事件”的描绘,往往是克制的,甚至是不着痕迹的。它不像传统的悬疑小说那样,用一个爆炸性的结局来吸引读者,而是通过人物的成长和转变,以及他们对过往经历的理解,来揭示“事件”的真正含义。 例如,书中可能会出现一个章节,描绘一位老人在整理遗物时,意外发现了一封尘封多年的信件。这封信件的内容,或许并不惊世骇俗,但它触动了老人内心深处尘封的记忆,勾起了他对过往某个选择的深思。这个“事件”,不是信件本身,而是信件所引发的情感涟漪,以及老人因此而产生的对生命意义的新认识。这种“事件”,是内化的,是发生在一个人灵魂深处的。 又或者,书中会描绘两个曾经亲密无间的朋友,因为一场误会而渐行渐远。多年后,他们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面对面的交流。这次交流,没有戏剧性的和解,也没有激烈的指责,而是在沉默与对话中,双方都理解了彼此的苦衷,也看到了对方的成长。这种“事件”,不是简单地化解矛盾,而是经历过伤害后,对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接受。 《三色屋事件》不提供标准答案,也不强加任何道德评判。它邀请读者进行一次内省,去审视自己的生命经历,去理解那些曾经困扰自己,或者让自己成长的事物。书中充满了诗意的语言和哲学的思考,作者在文字的缝隙中,巧妙地植入了对存在、自由、记忆、遗忘等概念的探讨。 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其深刻的人文关怀。它并没有回避人性的阴暗面,而是以一种悲悯的眼光去审视,去理解。那些看似“错误”的选择,那些充满遗憾的过往,在作者的笔下,都成为了构成个体生命独特色彩的一部分。作者鼓励读者去拥抱自己的“三色”,去理解那些不那么完美的部分,因为正是这些色彩,构成了完整的我们。 最终,《三色屋事件》想要传达的,并非是一个具体的“事件”,而是一种关于生命体验的深度解读。它关于我们如何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寻找意义;关于我们如何与内心的冲突和解,并最终接纳自己;关于我们如何理解他人,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平和与力量。它是一本关于成长、关于理解、关于生命本身的书。那些“事件”,如同故事中的一个个节点,串联起人物的命运,也串联起读者对生命更深层次的思考。每一次的阅读,都会随着读者心境的不同,而有新的体会和感悟,仿佛每一次翻开,都能在那些“三色”中,看到自己不同阶段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