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山窑址:1983-2007年考古发掘报告(套装上下册)

角山窑址:1983-2007年考古发掘报告(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鹰潭市博物馆 编
图书标签:
  • 考古报告
  • 角山窑
  • 陶瓷考古
  • 窑址考古
  • 历史文物
  • 古代陶瓷
  • 发掘报告
  • 中国考古
  • 宋代陶瓷
  • 考古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4607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737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2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04年4月,我去江西考察时,去过角山遗址,看了角山遗址发掘出土的资料。南方青铜时代文化遗存的考古学文化的分类与聚类和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与文化谱系研究若明若昧。我认为只有扎实的田野考古工作和认真地编写考古报告,才能推进这些问题的研究,实现从昧到明。角山遗址的继续发掘与报告编写,或可能确定一个坐标点。同我一起观察角山遗址及其发掘出土资料的江西朋友要我题写几个字,我即顺手写了“角山遗址是继续求索的基点”,寄望角山遗址的继续发掘、资料的整理和考古报告的编写及出版,能在南方青铜文化研究中起到“基点”的作用。
  时隔五年,《角山窑址:1983-2007年考古发掘报告(套装上下册)》已完成初稿,付梓之际,樊昌生所长要我看看稿子,看看报告是否达到了学术上的要求,角山是否真正成了继续探索南方青铜文明的“基点”。通读全稿,感觉角山报告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把材料全面系统地披露了出来,并在所确定的时空框架的基础上做了较深入的探索。考古发掘报告是站在一定时代的学术水平以文字、照片、绘图形式保存考古发掘破坏了的遗存及其信息的载体,是考古发掘结果的重要传媒形式,也是文物保护的一种形态。同时,相对于其他的考古研究论著来说,考古报告是“经”,考古研究论著是这个“经”的“注”“疏”。

内页插图

目录

上册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一 地理位置
二 历史沿革
第二节 工作概况
一 窑址的发现、发掘与分区
二 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

第二章 A区文化遗存
第一节 地层堆积及其出土遗物
一 地层堆积
二 小件遗物
第二节 窑炉遗迹及其出土遗物
一 龙窑Y4
二 马蹄形窑Y6
第三节 灰坑遗迹及其出土遗物
一 H10
二 H37
第四节 房址
F2

第三章 B区文化遗存
第一节 地层堆积及其出土遗物
一 地层堆积
二 小件遗物
第二节 窑炉遗迹及其出土遗物
圆窑Y2
圆窑Y8
三 马蹄形窑Y7
第三节 作坊遗迹及其出土遗物
一 陈腐池H40
二 陈腐池H9
第四节 灰坑及其出土遗物
一 H38
二 H39
三 H42
第五节 灰沟遗迹及其出土遗物
一 G2
二 G3
三 G4
第六节 房址及其出土遗物
一 F1
二 F4
三 F5
四 F6
第七节 2000年地表采集遗物

第四章 C区文化遗存
第一节 地层堆积及其出土遗物
一 地层堆积
二 小件遗物
第二节 窑炉遗迹及其出土遗物
一 烧成坑Y1
二 烧成坑Y3
三 烧成坑Y9
四 烧成坑Y10
第三节 作坊遗迹及其出土遗物
一 陈腐池H16
二 陈腐池H17
三 陈腐池H25
四 陈腐池H28
五 陈腐池H29
六 陈腐池H35
七 练泥池(蓄泥池)H15
……

下册

前言/序言

  2004年4月,我去江西考察时,去过角山遗址,看了角山遗址发掘出土的资料。南方青铜时代文化遗存的考古学文化的分类与聚类和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与文化谱系研究若明若昧。我认为只有扎实的田野考古工作和认真地编写考古报告,才能推进这些问题的研究,实现从昧到明。角山遗址的继续发掘与报告编写,或可能确定一个坐标点。同我一起观察角山遗址及其发掘出土资料的江西朋友要我题写几个字,我即顺手写了“角山遗址是继续求索的基点”,寄望角山遗址的继续发掘、资料的整理和考古报告的编写及出版,能在南方青铜文化研究中起到“基点”的作用。
  时隔五年,《角山窑址-1983~2007年考古发掘报告》已完成初稿,付梓之际,樊昌生所长要我看看稿子,看看报告是否达到了学术上的要求,角山是否真正成了继续探索南方青铜文明的“基点”。通读全稿,感觉角山报告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把材料全面系统地披露了出来,并在所确定的时空框架的基础上做了较深入的探索。考古发掘报告是站在一定时代的学术水平以文字、照片、绘图形式保存考古发掘破坏了的遗存及其信息的载体,是考古发掘结果的重要传媒形式,也是文物保护的一种形态。同时,相对于其他的考古研究论著来说,考古报告是“经”,考古研究论著是这个“经”的“注”“疏”。一般而言,一本好的考古报告要具备以下四个要素:
  一、较为完整地表述发掘所见到的遗存;
  二、从类型学和层位学两个角度准确地说明遗存所在的时空位置,即给遗存予以客观的时空定位,同时报告所定遗存的类、型、式基本上客观地表述了遗存自在的文化谱系;
  三、文字对遗存的表述客观、准确、全面,绘图准确反映客体的特点,照片清晰表达遗存的特征;
  四、充分运用已基本成熟的科技测试,分析、观察遗存,并将其成果客观地发表出来。
  简而言之,如果其他考古学家看完考古报告之后能够大体复原发掘者所见到的遗存及其相关现象,以及它们的基本的堆积形态,就可以算为一本好的考古报告。“复原”是田野考古、室内整理、编写报告乃至专题与综合研究的根本追求,也是衡量它们是非、得失、深浅的唯一标准。
  《角山窑址-1983~2007年考古发掘报告》分八章撰写。第一章概述角山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和发掘及分区的情况;第二至五章分区对遗迹进行了分类介绍,并按单位较详细地叙述了出土遗物;第六章对各种出土遗物进行了细致的探讨;第七章把角山出土的刻划符号单独列出做出了说明;第八章为结语,研究了遗存的分期、年代,在探讨遗存的文化面貌、特征、性质与分布的基础上,给角山这类遗存做出了定性,命名为“角山文化”。此外,还另有三个附录,即《角山窑址加速器质谱(AMS)碳十四测试报告》、《角山窑址商代古陶的核分析研究报告》、《角山窑址原始瓷及印纹硬陶的化学成分分析报告》。后两份《报告》对研究角山这类遗存既是必要的,又是很重要的。通读《角山窑址-1983~2007年考古发掘报告》可知,作者力图在客观、清晰、全面地将发掘所见的遗物、遗迹及现象叙述清楚的前提下努力将发掘所见的遗物、遗迹及现象纺成经线和纬线,并将这纺成的经、纬线织成一块布,即对撰成的经做了“注”“疏”。至于这《报告》作者纺成的经、纬线和由这些经线和纬线织成的这块布,是否符合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形,乃至接近研究对象自在真实的程度,由于我对这类遗存缺乏深入的研究,不便贸然说出自己的认识,但我认为作者在客观、清晰、全面地端出材料和研究材料提出认识是两回事,能否客观、清晰、全面地将发掘所见遗物、遗迹及现象叙述出来,则是评论考古报告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从这一角度来看,我见到的是作者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将五次发掘所见的遗存和盘托了出来,进行了客观、清晰、全面的介绍,图文并茂地完成了“撰经”的工作,因此这本报告当是一本合格的报告。
  苏秉琦师生前说过:角山遗址的发现“活了闽赣两省一大片地区的青铜文化。”《角山窑址-1983~2007年考古发掘报告》,在迄今所见同类遗存的考古报告中,是规模最大和分量最重的考古报告。我相信随着这部报告的问世,并以此为基点,将盘活同类及其相关青铜文化的研究,“活了闽赣两省一大片地区的青铜文化。”
《角山窑址:1983-2007年考古发掘报告(套装上下册)》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陶瓷考古的重量级著作,它全面、系统地梳理了1983年至2007年间,在角山窑址进行的长期、深入的考古发掘工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本书通过严谨的考古学方法,将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陶瓷碎片,重新拼凑出古代窑业生产的完整图景,为我们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史提供了宝贵的实证资料。 内容概述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内容详实,结构严谨,从多个维度展现了角山窑址的考古发现及其学术价值。 上册:发掘报告与遗迹研究 上册主要聚焦于考古发掘的直接成果,包括详细的遗迹描述、出土遗物分类以及对窑址本体的深入分析。 窑址概况与地层学分析: 详细介绍角山窑址的地理位置、地层堆积情况,以及各层位的年代划分与叠压关系,为理解窑址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 窑炉遗迹的详细勘探与发掘: 报告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窑炉结构,如龙窑、馒头窑等,对窑炉的结构、使用方式、技术特征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和推测,揭示了古代制瓷工艺的演进。 陶窑附属建筑与生产遗迹: 除了窑炉本体,书中还记录了与制瓷生产紧密相关的各类遗迹,如坯房、釉房、储藏坑、灰坑等,这些遗迹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窑业生产流程的认识。 出土遗物的分类与统计: 对发掘出土的各类陶瓷器物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包括器型、胎质、釉色、纹饰等,并进行了详细的数量统计。这为后续的类型学研究和断代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代表性器物的精细描绘与分析: 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陶瓷精品,进行高精度线图、照片和详细的文字描述,分析其造型特点、装饰工艺、釉料成分等,并结合地层信息进行初步的断代与定名。 下册:专题研究与学术探讨 下册则在发掘报告的基础上,深入展开专题研究,将角山窑址的发现置于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中进行解读与讨论。 陶瓷器物类型的详细研究: 针对上册中分类的陶瓷器物,展开更为深入的类型学研究。对同一类器物的变迁、地域性差异、不同窑场的比较进行深入探讨,力求构建更为清晰的陶瓷器物发展脉络。 釉料与胎质的科学分析: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出土陶瓷的釉料成分、胎质特点进行科学分析,例如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XRF)、偏光显微镜等技术,探究古代工匠所使用的原料、配比以及烧制技术,揭示其独特的物质属性。 装饰艺术的演变与风格分析: 重点研究角山窑址出土陶瓷的各种装饰手法,如刻划、剔花、印花、彩绘等,分析不同时期装饰风格的演变趋势、地域特色以及与其他窑场或文化圈的联系。 烧造技术与工艺流程的复原: 结合遗迹和遗物的分析,尝试复原角山窑址不同时期的烧造技术与工艺流程。例如,对窑温的估测、烧制气氛的推断、原料的加工方式以及成型的工艺等进行科学的论证。 角山窑址在古代陶瓷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将角山窑址的发现与中国古代其他重要窑址进行比较,探讨其在南方或北方陶瓷生产体系中的地位,分析其技术传播、产品交流以及对后世窑业发展的影响。 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的相互印证: 尝试结合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如地方志、笔记小说、贸易记录等,与考古发掘成果进行对照印证,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角山窑址的社会经济背景、市场流通以及其历史意义。 未解之谜与未来研究展望: 对角山窑址考古发掘中仍然存在的一些疑问或争议进行梳理,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为后续学者提供研究思路。 学术价值与意义 《角山窑址:1983-2007年考古发掘报告(套装上下册)》的出版,无疑是中国古代陶瓷考古领域的一项重要学术成果。 填补学术空白: 填补了对于角山窑址长期、系统性考古发掘成果的公开出版空白,为学术界提供了第一手珍贵的研究资料。 深化对古代窑业的认识: 通过对窑址遗迹、遗物的全面揭示,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古代陶瓷生产技术、工艺流程、器物类型、装饰风格以及生产组织等方面的认识。 推动陶瓷断代与类型学研究: 详细的出土遗物分类和地层学分析,为中国古代陶瓷的断代与类型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和方法论指导。 揭示古代经济与文化交流: 通过对陶瓷产品特点的分析,可以反映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区域性特色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奠定未来研究基础: 本书系统性的研究成果,为后续学者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专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助于将角山窑址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本书内容丰富,论证严谨,图文并茂,是陶瓷考古学、历史学、博物馆学等相关领域研究人员、高校师生以及对中国古代陶瓷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不可多得的珍贵参考资料。它不仅是一份严谨的学术报告,更是一部穿越时空的对话,带领读者走进古代工匠的世界,感受中华文明在陶瓷艺术上的独特魅力与辉煌成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它对学术研究的贡献,更在于它唤醒了我们对自身历史文化的关注。角山窑址的发现和发掘,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一块璀璨的明珠。而这份报告,则将这颗明珠的光芒,更广泛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角山窑址,了解这份报告。因为,读懂这份报告,就是在读懂一段厚重的历史,就是在感受一份流传千年的匠心。它让我更加坚信,我们脚下的土地,蕴藏着无数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讲述。

评分

我从这本书中,不仅仅是看到了那些冰冷的器物,更是感受到了一种文化的传承。角山窑址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它的发展和演变,与中国整个陶瓷史的发展紧密相连。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系统地梳理了这一段重要的历史,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角山窑址的窑业技术和市场流通的讨论。这些内容,触及到了古代手工业生产的方方面面,甚至是当时的经济和社会结构。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古代社会发展的独特视角,让我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考古”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挖掘宝藏,更是一种科学的探索,一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角山窑址的考古发掘,历经二十余年,这本身就充满了挑战和艰辛。报告中对这些过程的记录,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考古工作者的不易。 书中对出土器物的类型学研究,为我们认识古代陶瓷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我从这些器物的变化中,看到了时代的变迁,看到了技术的进步,也看到了人们审美趣味的演变。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在阅读《角山窑址:1983-2007年考古发掘报告》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上册详细地介绍了考古发掘的历程、方法以及遗址的整体概况,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宏观的认知框架。从勘探、试掘到大规模的发掘,每一个阶段的工作都描述得有条不紊。书中对地层堆积的描述,让我深刻理解到考古学是如何通过层层剥茧,来揭示历史真相的。 而下册则聚焦于出土的各类陶瓷器,从碗、盘、罐到瓷枕、器座等,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深入的研究。报告中运用了大量的图表和照片,使得复杂的学术内容变得更加易于理解。我发现,书中对同一类器物的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的差异性分析尤为精彩,这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判断文物的年代和来源。

评分

《角山窑址:1983-2007年考古发掘报告(套装上下册)》这本书,厚重而扎实,拿到手的那一刻,就预感到它将是一场关于历史和文明的深度探险。我一直对中国古代陶瓷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埋藏在地下的珍贵遗迹,它们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无声证人。角山窑址,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朴而神秘的气息,仿佛诉说着一段被岁月尘封的往事。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曾对角山窑址有过一些零散的了解,知道它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具体细节,以及长达二十多年的考古发掘背后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艰辛与发现,我知之甚少。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角山窑址的窗口。 阅读此书的过程,更像是在跟随一支专业的考古团队,穿越时空的隧道,亲临现场。从上册精细的地层剖面图,到下册各类出土陶器的类型学分析,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考古工作者的心血与智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窑炉结构、烧造技术以及釉料配方的详细描述印象深刻。想象着古代工匠们在简陋的条件下,如何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创造出如此精美的瓷器,这本身就是一种震撼。这些报告不仅仅是文字和图片的堆砌,它们是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基于实物证据的严密推断,每一个结论都经得起推敲。

评分

这本书所呈现的,绝不仅仅是关于“物”的陈列,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的故事,关于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创造财富的古代人民的故事。角山窑址的发现,不仅仅是学术界的一项重大成果,更是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经济、手工业发展、甚至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那些出土的陶瓷器,不仅仅是商品,它们承载着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甚至信仰与价值观。从器物的形制、纹饰,到器物的用途,都折射出丰富的社会信息。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出土文物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的方法。这种系统性的研究,使得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角山窑址在不同历史时期瓷器生产的演变轨迹,以及它与其他窑址之间的联系和影响。通过对窑址堆积物、灰坑、墓葬等遗迹的深入解读,报告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更加立体、生动的古代陶瓷生产场景。这种扎实的研究方法,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敬畏之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套装上下册的设计,既便于携带,又保证了内容的完整性。印刷清晰,纸张质量上乘,使得图文信息得以完美呈现。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出版方的严谨态度。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重要遗迹和代表性文物的详细解读。这些解读,不仅仅是简单的描述,更是包含了考古学家们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见解。通过这些解读,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角山窑址在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后世陶瓷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最好的方式就是了解它的物质文化遗产。角山窑址,就是这座城市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而《角山窑址:1983-2007年考古发掘报告》,则是解读这份财富的钥匙。 报告中对角山窑址不同时期瓷器生产的比较研究,让我看到了这一区域陶瓷业的起伏和发展脉络。这种细致的分析,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区域性陶瓷生产的特点和规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关于陶瓷的知识,也对中国古代的文明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当我翻开这套书的上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量的勘探图、测绘图和照片。这些图像资料的呈现方式,让我仿佛置身于考古现场,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每一处遗迹的规模和布局。报告中对每个探方、每层堆积的详细记录,体现了考古发掘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我注意到,书中对出土遗物的描述非常详尽,不仅记录了器物的材质、尺寸、重量,还包括了残损情况、窑址信息等,这些细节对于后来的研究至关重要。 书中对窑址的结构分析,尤其是对不同时期窑炉形态的演变过程的梳理,让我对古代陶瓷烧造技术的进步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那种对细节一丝不苟的态度,让我感受到考古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读完上册,我对角山窑址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以及初步的发掘成果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下册更具体的器物分析充满了期待。

评分

下册的内容,则更侧重于对出土陶瓷器的详细解读。书中对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瓷器进行了深入的分类和鉴定,从釉色、胎质、成型工艺到装饰手法,都做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我尤其被书中对一些精美瓷器的特写照片所吸引,那些细腻的釉面、流畅的线条、生动的纹饰,无不展现出古代匠人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 这份报告不仅仅是为陶瓷专家准备的,对于任何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古代生活有兴趣的读者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通过对物质遗存的解读,为我们还原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古代社会。读这本书,仿佛在与千年前的匠人们对话,感受他们的智慧和汗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