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读本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梧 著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恩格斯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哲学
  • 历史唯物主义
  • 意识形态
  • 德国
  • 批判
  • 理论
  • 经典著作
  • 社会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3349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0860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时代背景、思想境遇、创作过程、传播历程、版本编辑、中外研究状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与介绍,梳理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结构与基本内容,并对其中重要理论观点进行思想解读,致力于呈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价值与方法论意义。书中所收入的研究论文代表了各个时期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成果,对于今天的研究者而言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作者简介

张梧,男,1985年11月生,上海人,哲学博士。现就职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兼任中国人学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社会发展理论。2015年以来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教学与研究》、《山东社会科学》、《学习与探索》、《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著有《社会发展的全球审视》,译著有《<大纲>:超**马克思的马克思》等。

目录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读本
目录

导论


第一部分历史考证

第一章写作背景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形态》写作的时代背景

二“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形态》写作的思想背景

三“莱比锡宗教会议”:《形态》写作的直接动因

第二章写作与传播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与早期传播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国外的传播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的主要版本与传播


第二部分研究状况

第三章国外研究情况


一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总体把握

二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断裂”问题研究

三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研究

第四章国内研究情况


一新中国成立前国内研究状况

二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研究状况

三新时期以来国内研究状况


第三部分当代解读

第五章《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结构与基本内容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系统阐释与费尔巴哈批判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鲍威尔的批判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施蒂纳的批判

四马克思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

第六章《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理论观点


一“从人间升到天国”:《形态》的哲学批判路径

二“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形态》的历史把握
方式

三“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形态》的人学
理论

四“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形态》的历史规律
理论

五“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形态》的世界历史理论

六“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形态》的市民社会
理论

七 “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形态》的意识形态理论

八“真正的共同体”:《形态》的共同体理论

九“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形态》的共产主义理论


第四部分经典著作选编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第五部分附录

附录Ⅰ研究文献精选


一〔苏〕大卫·鲍里索维奇·梁赞诺夫:《德意志意识形态》
编者导言

二赵常林:新世界观的创立

三〔日〕广松涉:《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文献学上的诸
问题

四〔苏〕巴加图利亚:《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手稿的
结构与内容

五〔德〕英格·陶伯特:《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和
刊印稿的问题和结果

附录Ⅱ延伸阅读书目


一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原始文献

二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研究

三关于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社会主义”的著述与研究

四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传播历程的研究

五关于马哲史视域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

六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重要思想观点的研究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历史考证

第一章写作背景

作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深切现实关怀的思想家,马克思恩格斯始终是为了回应时代问题而进行理论创新与写作论战。因此,要想深入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初衷,必须要深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所处的时代境遇与思想氛围。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在首次合作的《神圣家族》中批判了以布鲁诺·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为什么要在后来的《形态》中再次批判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恩格斯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问题意识究竟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与青年黑格尔派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思想关系,为何最终走向彻底的理论决裂?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新世界观的诞生又经历了怎样的探索过程?原先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写作《形态》的计划,又是因为什么现实事件直接导致了马恩的《形态》创作?为什么马恩在《形态》中将青年黑格尔派的理论聚会称为“莱比锡宗教会议”?马恩创作《形态》的理论初衷和意图到底是什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回顾马克思、恩格斯起草《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形态》写作的时代背景

由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没有出版,所以《形态》的文本停留在未完成最终编辑工作的手稿状态,甚至在手稿中都没有具体的书名。后来的编辑者根据马克思在《驳卡尔·格律恩》的文章中的一句话,即“这篇评论是对弗·恩格斯和我合写的‘德意志思想体系’(对以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和以各式各样预言家为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一书的补充”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3页。
,而将这部手稿命名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个书名中,“德意志”和“意识形态”构成了贯穿全书的两个关键词。为什么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的意识形态不是一般的意识形态,而是特指当时“德意志”的意识形态呢?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的“意识形态”在“德意志”有何表现呢?为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对德意志的批判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切入呢?这些问题也就涉及了《形态》写作的时代背景。为了更好地把握《形态》写作的时代背景,我们不妨就从“德意志”和“意识形态”这两个关键词谈起。

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这种“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是指当时以鲍威尔、施蒂纳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思想和“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而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这两种思潮都被深深烙上了德意志民族的特点。先来看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本书第一卷的目的就是要揭露这些自以为是狼、也被人看成是狼的绵羊,指出他们的咩咩叫声只不过是以哲学的形式来重复德国市民的观念,而这些哲学宣讲者的夸夸其谈只不过反映出德国现实状况的可悲。”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9—510页。
马克思、恩格斯还在《形态》中要“清楚地表明这整个青年黑格尔派运动的狭隘性、地域局限性”
同上书,第513页。
,这里的“狭隘性”和“地域局限性”指的就是德意志的民族性。此外,对于另一派思潮,即“真正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则指出,“总之,这种‘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过是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和英国法国那些或多或少同它相近的党派在德国人的精神太空(这点我们马上就要看到)和德国人的心灵太空中的变形而已”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36—537页。
,“表露出‘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德国民族性质”
同上书,第539页。
。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无论是青年黑格尔派,还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这两种意识形态都囿于德国民族的地域狭隘性,都反映出当时德国“现实状况的可悲”。为此,要想把握住当时德国的意识形态图景,首先不得不辨析何谓“德意志”。

在马克思看来,“德意志”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且还特指一种民族特性,这种民族特性体现为“现实的落后”与“思想的超前”双重交织的鲜明特征。早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正像古代各民族是在想象中、在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一样,我们德国人在思想中、在哲学中经历了自己的未来的历史。我们是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而不是当代的历史同时代人。德国的哲学是德国历史在观念上的延续。”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页。
在马克思看来,当时的德国在现实国情上远远落后于英法两国,而只有在哲学上站到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地平线之上。在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社会处于上升时期的社会,英法两国都致力于推动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改造传统社会的社会历史运动,而德国在这样一个两种社会形态交替的剧烈变动时代,却采取了哲学思辨的方式参与到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建构之中。在此意义上,英法两国的现实变革在德国变成了“哲学批判”。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先进国家,是同现代国家制度实际分裂,在甚至不存在这种制度的德国,却首先是同这种制度的哲学反映批判地分裂。”
同上。
所以,在马克思看来,德国是一个“哲学民族”、“批判的民族”和“反思的民族”。一方面,德国哲学批判具有当代性;另一方面,德国社会现实却具有落后性,这就构成了德意志道路的特殊性。

为什么德国道路呈现出“现实的落后”与“思想的超前”相互交织的特点呢?在《形态》中对施蒂纳批判的“政治自由主义”进行反思的过程中,马克思从历史角度出发,系统地梳理了德国之所以走上这条独特道路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现实根源:

“18世纪末德国的状况完全反映在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当时,法国资产阶级经过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革命跃居统治地位,并且夺得了欧洲大陆;当时,政治上已经解放的英国资产阶级使工业发生了革命并在政治上控制了印度,在商业上控制了世界上所有其他地方;但软弱无力的德国市民只有‘善良意志’。……康德这个善良意志完全符合于德国市民的软弱、受压迫和贫乏的状况,他们的小眼小孔的利益始终不能发展成为一个阶级的共同的民族的利益,因此他们经常遭到所有其他民族的资产阶级的剥削。与这种小眼小孔的地方利益相适应的,一方面是德国市民的现实的地方的、省区的褊狭性,另一方面是他们的世界主义自夸。总之,自宗教改革以来,德国的发展就具有了完全的小资产阶级的性质。旧的封建贵族绝大部分在农民战争中被消灭了,剩下的或者是直属帝国的小诸侯,或者是些小地主,或者是些乡居的容克地主;这些小诸侯逐渐取得相当的独立地位并在极小的偏僻的地区内仿效君主制;这些小地主在小庄园内耗尽了自己的微产,后来就靠在小邦军队和政府办公室中找个小职位以糊口;而这些乡居的容克地主过的生活在最不讲究的英国乡绅或法国gentilhomme de province[乡绅]看来都是不体面的。农业的经营方式既不是小块经营,也不是大生产,它虽然保存着农奴的依附和徭役,但决不能唤醒农民去寻求解放,因为这种经营方式本身不能使积极革命的阶级形成起来,也因为没有与这样的农民阶级相适应的革命资产阶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11—212页。

马克思在此不仅描绘了德国社会的阶级图景,也深入对比了英法与德国在发展阶段上的落差: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和政治解放,而法国通过法国大革命的政治解放而称霸欧洲大陆;与之相比,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处于双重落后的局面。那么德国的落后现状给德国思想界带来了什么深刻影响呢?

首先,德国政治的分散性特征赋予了德国思想家以“虚假的独立性”。马克思指出,“与利益的分散性相适应的是政治组织的分散性——许多小公国和帝国自由市。在德国,政治集中所需要的一切经济条件都不具备,怎么能谈到政治集中呢?由于每一个生活领域都软弱无力(这里既谈不上等级,也谈不上阶级,而顶多只能谈已属过去的等级和尚未形成的阶级),因此其中任何一个领域都不能获得绝对的统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13页。
马克思认为,在政治集中所需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尚未得到有效的整合之前,各个社会领域只能保持形式上的独立性,而未能整合为现代资本主义所需要的社会结构,更谈不上“获得绝对的统治”。这正是德国在社会结构上的落后性。在此情形下,“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是,在德国以最畸形的、半家长制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君主专制的时代里,由于分工而取得了对公共利益的管理权的特殊领域,获得了异乎寻常的、在现代官僚政治中更为加强的独立性。这样一来,国家就构成了一种貌似独立的力量,而这种在其他国家曾是暂时现象(过渡阶段)的情况,在德国一直保持到现在。”
同上。
可见,社会结构的落后性带来了政治制度的落后性,即国家在形式上的独立性和官僚政治在实际生活中的统治性。这种国家力量的相对独立性,切断了德国理论家与市民社会利益关系之间的理论联系,使德国思想家只看到了国家的权威和现代官僚政治的必要性,却忽视了对市民社会利益关系的必要关注。其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国家的这种情况……也就产生了德国理论家不依赖市民的那种虚假的独立性,即这些理论家用以表达市民的利益的形式和这些利益本身之间的假象的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13页。
在此,马克思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出发,指出了德国理论界依附于国家力量而漠视市民社会利益关系的社会结构根源。换言之,德国理论界对市民社会利益关系的普遍轻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主观意识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的现象。

其次,一旦德国理论家在社会结构上获得了不依赖于市民社会的“虚假的独立性”之后,理论表达与利益关系相互分裂,使得德国理论界极其容易将其他国家的现实社会关系转变为哲学语言,这进一步遮蔽了德国理论界对市民社会利益关系的认识与把握。对此,马克思以康德哲学为例,展开了深入的分析:“不管是康德或德国市民(康德是他们的利益的粉饰者),都没有觉察到资产阶级的这些理论思想是以物质利益和由物质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意志为基础的。因此,康德把这种理论的表达与它所表达的利益割裂开来,并把法国资产阶级意志的有物质动机的规定变为‘自由意志’、自在和自为的意志、人类意志的纯粹自我规定,从而就把这种意志变成纯粹思想上的概念规定和道德假设。”
同上。
马克思在此深刻地指出,德国理论家之所以能把英法的具有现实性的市民社会经济关系与政治制度轻而易举地转变为哲学语言,其根源在于德国理论家没有认识到,“理论思想是以物质利益和由物质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意志为基础的”,所以德国理论家一旦脱离了现实的物质利益关系,便极其容易沉迷于哲学上的幻想。

最后,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的双重落后激发了德国普遍存在的哲学幻想。马克思指出,“由于德国的经济关系还远远没有达到与这些政治形式相适应的发展阶段,所以市民们只是把这些形式当作抽象观念、自在和自为的原则、虔诚的心愿和词句、康德式的意志的自我规定和市民们所应该成为的那种人的自我规定。因此他们比其他民族更合乎道德地和更不顾利害地对待这些形式,也就是说,他们表现出非常独特的局限性,并且他们的任何意图都没有获得成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14—215页。
正是因为德国发展阶段的滞后性,所以,德国并不具备发展诸如英法两国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形式的现实土壤。进而,对德国人而言,类似英法两国的发展成熟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与政治形式与其说是德国内生的,毋宁说是外部输入的。在此情形下,这种外部输入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形式只能停留在德国人头脑中的观念世界里,而没有扎根于德国现实发展的基础上。因而,德国人便把这些经济关系和政治形式当做是抽象的哲学概念,并沉湎于这种哲学思辨的自我满足之中,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非常独特的局限性”。于是,“在这种普遍幻想的气氛中,在幻想方面有特权的等级——思想家、教书匠、大学生、‘道德协会’的会员——起带头作用,并用适合自己的夸张形式去表达普遍的幻想和对利益的不关心,这完全是理所当然的。”
同上书,第214页。

至此,马克思在《形态》中对德国自法国大革命以来的发展道路的系统梳理正是对马克思写作《形态》的时代背景的绝妙分析。马克思对德国发展道路的分析,不仅表明了德国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即德国的现实发展越是落后,则德国的哲学幻想越是盛行;也深刻揭示了德意志民族这种“意识形态狂热”的内在社会历史根源。

德意志民族的“意识形态狂热”作为德意志民族局限性的具体体现,必然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当时德国的社会思潮。尤其是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的社会主义”都沉迷于这种意识形态的内部斗争而难以自拔。以《形态》第一卷的批判对象青年黑格尔派为例,青年黑格尔派对当时德国道路的反思主要通过思想启蒙的方式来完成,他们寄希望于通过思想启蒙和变革来推动德国社会的进步,然而他们对德国思想观念的批判仍然困囿于德国思想观念的内部。马克思对此予以了形象化地描写:

“有一个好汉忽然想到,人们之所以溺死,是因为他们被重力思想迷住了。如果他们从头脑中抛掉这个观念,比方说,宣称它是迷信观念,是宗教观念,他们就会避免任何溺死的危险。他一生都在同重力的幻想作斗争,各种统计给他提供大量有关这种幻想的有害后果的新证据。这位好汉就是现代德国革命哲学家们的标本。”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0页。

在青年黑格尔派思想家看来,德国的问题不是现实的社会变革问题,而是思想观念落后的问题。于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主张是,“他们在幻象、观念、教条和臆想的存在物的枷锁下日渐委靡消沉,我们要把他们从中解放出来。我们要起来反抗这种思想的统治。一个人说,我们要教会他们用符合人的本质的思想来代替这些臆想,另一个人说,我们要教会他们批判地对待这些臆想,还有个人说,我们要教会他们从头脑里抛掉这些臆想,这样——当前的现实就会崩溃。”
同上书,第509页。
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思想家的思想启蒙方案做出了这样的总结:“这些天真的幼稚的空想构成现代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核心。在德国不仅是公众怀着畏惧和虔敬的心情来接受这种哲学,而且哲学英雄们自己在抬出这种哲学的时候,也一本正经地觉得它有颠覆世界的危险性和不怕被治罪的坚决性。”
同上。
在马克思看来,青年黑格尔派思想家的思想启蒙方案丝毫没有触及德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存在着巨大的思想盲区,即“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
同上书,第516页。
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认为青年黑格尔派看似激进,实则保守。正如马克思所说,“青年黑格尔派的意识形态家们尽管满口讲的都是所谓‘震撼世界的’词句,却是最大的保守派。如果说,他们之中最年轻的人宣称只为反对‘词句’而斗争,那就确切地表达了他们的活动。不过他们忘记了:他们只是用词句来反对这些词句;既然他们仅仅反对这个世界的词句,那么他们就绝对不是反对现实的现存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6页。
应当说,青年黑格尔派的重大缺陷正是德意志民族“意识形态狂热性”的真实体现。

再来看“真正的社会主义”。当时的德国社会主义者之所以将自己的社会主义思想冠之以“真正”的名号,正是基于德意志民族这种“意识形态狂热性”的民族特性,因为他们无视英法社会主义的社会历史根源,而自鸣得意地认为,只有德国的“科学”才能赋予社会主义以“坚实的理论基础”。这突出地表现为,“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没有看到英法共产主义思想,“它们仍然是以实际的需要为基础,是以一定国家里的一定阶级的生活条件的总和为基础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35页。
,所以他们既没有认真考察英法的现实条件,也没有认真考察德国社会的实际需要,尤其是没有意识到“德国人没有英法两国人所有的那种发达的阶级关系”
同上书,第544页。
。对此,马克思集中地揭示了“真正的社会主义”同青年黑格尔派一样的理论盲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
同上。
正因为“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存在着这样的理论盲区,所以他们既误读了英法社会主义思潮,也遮蔽了德国阶级关系的现实情况。基于这样的双重遮蔽,“真正的社会主义”很容易把共产主义运动与德国哲学思想进行随意地嫁接。正如马克思所说,他们一方面“把这些体系和著作同现实运动分裂开来”,另一方面“又非常任意地把它们同德国哲学联系起来”
同上书,第536页。
,试图“离开实在的历史基础而转到思想基础上去”
同上。
,最终“这些‘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当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俘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35页。

前言/序言


《意识形态的解构与历史的重塑:思想史的深层对话》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思想的演进宛如一场永不停息的潮汐,每一次涌动都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理解自身与世界的方式。从古代哲人对宇宙本质的追问,到启蒙运动对理性与自由的颂扬,再到近代以来对社会结构与权力关系的批判性反思,思想史以其包罗万象的深度和广度,为我们理解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供了最宝贵的视角。本书旨在深入探究这一思想史进程中的若干关键节点,特别是那些挑战既有认知框架、推动社会变革的思想风暴,并从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逻辑脉络,揭示思想如何塑造现实,又如何被现实所反哺。 本书并非以线性叙事的方式罗列思想家的名字和他们的观点,而是选取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流派和核心议题,通过对话、辨析与重构,展现思想发展的复杂性与动态性。我们将聚焦于那些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走向的“观念革命”,审视它们是如何诞生、传播,并最终转化为物质力量的。 第一部分:启蒙的余晖与现代性的裂痕 我们将从启蒙运动所点燃的理性之光开始,审视其如何打破中世纪的迷信与专制,为现代社会奠定基石。洛克、卢梭、康德等思想家的自由、平等、人权理念,至今仍是我们政治哲学与法律体系的重要源泉。然而,启蒙的成果并非完美无瑕,其内在的矛盾与局限性也逐渐显现,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批判的起点。 在这一部分,我们特别关注启蒙运动对“主体性”的强调,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之间张力的探讨。从亚当·斯密对市场经济的洞察,到黑格尔对精神辩证发展的宏大叙事,我们试图理解现代性是如何在资本的逻辑与历史的必然性中展开其独特的图景。然而,伴随现代性而来的,是日益加剧的社会分化、异化以及对传统价值的侵蚀。这种“现代性的裂痕”促使后来的思想家开始质疑启蒙理性本身,寻求新的解释框架。 第二部分:历史的辩证与社会批判的先声 在本部分,我们将目光转向那些试图从历史的宏大视角来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家。黑格尔的辩证法,虽然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但其关于“正-反-合”的逻辑以及对历史必然性的预设,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我们将分析黑格尔的思想如何为理解历史的演进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以及他对国家、自由等概念的理解。 然而,对历史的唯心主义解读,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社会现实中存在的苦难、剥削与不公,黑格尔式的抽象哲学似乎显得无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思想家开始尝试将历史的视角与对现实社会批判结合起来。我们会深入探讨一些早期社会主义者(如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对理想社会的构想,他们对资本主义弊端的敏锐洞察,以及他们试图通过社会改革来解决社会问题的努力。尽管他们的实践可能遭遇失败,但他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结构性问题的关注,为后来的社会批判理论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科学的实证与对现实的深刻拷问 步入19世纪,科学的飞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强调通过经验证据来认识世界,对哲学和历史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孔德的社会学理论,试图将社会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理解社会运行规律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 然而,将社会视为一个可以被“科学”观测和解释的客体,也可能忽视了社会中人的能动性与主观体验。在本部分,我们将探讨一些思想家如何在承认科学进步的同时,仍然坚持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拷问。我们会深入分析那些试图从经济基础出发,揭示社会结构性矛盾的思想家。他们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如何理解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如何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运行逻辑及其对人的异化? 这一部分的分析将侧重于那些强调“实践”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改造世界来实现人的解放的思想。我们将审视这些思想是如何从对现实的深刻观察出发,发展出具有强大解释力的社会理论,并如何试图为改变不公正的社会现实提供理论武器。 第四部分:意识形态的迷雾与解放的可能性 “意识形态”作为理解和塑造社会现实的重要概念,其复杂的内涵和多重的功能,一直是思想史上的焦点。在本部分,我们将探讨“意识形态”的生成机制,它如何以各种形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价值观念和政治思考之中。我们会分析那些试图揭示意识形态如何服务于权力结构,如何掩盖社会不公,并如何塑造大众认知和行为的思想。 我们将审视那些关于“虚假意识”的讨论,以及意识形态如何可能成为阻碍人们认识真实社会状况的“迷雾”。这包括对文化、宗教、法律、政治宣传等意识形态载体的分析,以及它们如何共同作用,维持现有的社会秩序。 然而,识别和批判意识形态并非终点,真正的目标在于探索摆脱其束缚、实现个体与社会解放的可能性。在本部分,我们将进一步探讨那些关于“主体性”的重新回归,以及个体在认识自身与改造社会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我们会审视那些强调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以及基于对真实社会状况的深刻理解来进行实践的思想。 第五部分:历史的重塑与未来的展望 在对诸多思想流派与核心议题进行梳理与辨析之后,本书的最后一章将着眼于“历史的重塑”与“未来的展望”。历史并非是僵死的过去,而是通过我们当下的理解与行动而不断被重塑。本书所探讨的深刻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审视当下、预判未来、并积极参与塑造历史的宝贵工具。 我们将总结前几部分的核心观点,强调思想的连续性与革命性。历史的发展并非是预先设定好的剧本,而是充满着偶然性、选择性与抗争。我们如何理解过去的思想,如何批判性地吸收其精华,又如何避免其局限?如何将理论的洞察转化为现实的行动? 本书并非为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希望激发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通过这场思想的深层对话,我们希望帮助读者构建一个更清晰的认知框架,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复杂逻辑,并最终能够以更自觉、更批判的态度,参与到历史的重塑之中。从对古代哲学的温故,到对现代社会问题的反思,再到对未来可能性的探索,本书力求为每一位关心人类命运的读者,提供一份具有启发性的思想地图。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本书名,我不禁联想到那些关于革命、关于社会变革的宏大叙事。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而《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他们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其研究读本的出现,无疑为我们这些渴望深入理解其思想精髓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我猜想,这本书会非常细致地剖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核心论点,例如“历史不是某个‘人’的思想史,而是现实的、经验的个人在现实的、经验的活动中,随着他们的物质生产方式的改造而改造着自己的物质和思想的生产”。这句话所蕴含的巨大能量,足以颠覆我们对历史和意识形态的传统认知。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以一种清晰、系统的方式,为我梳理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从“观念”走向“物质”,如何揭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根本原理。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对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源头的探寻,是他们如何从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泥沼中挣脱出来,最终奠定唯物史观基石的宏大叙事。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我而言重要的“地图”,它指引着我穿梭于那些晦涩但至关重要的哲学辩论之中。想象着两位思想巨匠,在简陋的书房里,激烈的讨论,灵感的碰撞,那种对真理的赤诚追求,至今仍能穿透历史的尘埃,触动人心。我对书中的篇章结构和理论梳理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像一位耐心而渊博的向导,引领我深入理解“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他们如何一步步揭示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更像是一次与两位伟大思想家的对话,一次对历史辩证法的深刻体悟,一次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初步探索。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口,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现实世界,去理解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刻联系。

评分

这本书名本身就散发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思想的锋芒,仿佛预示着一次思想的洗礼。我一直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过程充满好奇,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里程碑式的著作,它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重大转折。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起那些零散的、或许还未完全理解的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与他们成熟的思想体系。我迫切地想要了解,他们是如何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激烈的思想交锋,最终形成了一整套颠覆性的唯物史观。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罗列,更应该是一种思想的“考古”,深入挖掘其产生的历史土壤,探究其逻辑脉络,解析其核心概念。我希望它能带领我走进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感受那个时代思想家们激昂的辩论与深刻的洞察,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事件堆砌,而是充满了内在的逻辑与动力。

评分

这本书名,让我想象到了一次深入思想腹地的探险。马克思与恩格斯,两位不朽的思想巨人,他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以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批判,至今仍能激荡人心。《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更是他们思想成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他们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系统、详尽的导引,帮助我理解这部经典著作的精髓。它应该不仅仅是原著的节选或翻译,更应该包含对其思想背景、论证过程以及核心概念的深入解读。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一步步揭示“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如何阐述“社会关系”与“经济基础”之间的辩证统一,以及意识形态如何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相互作用。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思想的“破译”,一次对历史真相的求索。

评分

这本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引领和启蒙的意味。作为一名对历史和哲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早期思想脉络的优质读物。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论述,是他们思想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标志着他们从唯心主义走向唯物主义的坚实一步。我期盼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理解这一转变过程的“指南针”,它不仅会介绍原著的思想,更会深入浅出地解释那些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哲学概念,例如“异化”、“实践”等,以及它们在构建唯物史观中的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拨开迷雾,真正理解“意识形态”的构成及其对社会现实的影响,理解为何“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种对事物本质的探寻,正是吸引我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动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