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不拘时间与空间,每天习练五分钟
博采众长,至简易行,实用合理
防身自卫,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内容简介
本书着重介绍了四柔功的功法练习及练功条件,基本功练习如:心理素质要求,眼力及闪躲练习,身体柔韧性练习,增加气力练习以及练习者的饮食保健等。全篇通俗易懂,方便练功者练习。
作者简介
张广瑞,男,1973年1月19日生人,原名张磊,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留学法国,现任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西心脑血管病疑难病研究所副所长。曾参编《中医内科急症治疗学》,著有小说《剑胆云花》及《广瑞诗集》等,并与父亲一起发明“三腔管血液稀释器”,荣获发明专利,受到业内好评。出身中医世家,自幼酷爱武术,在坚持不懈努力练习的基础上,吸取了各家功法的精华融为一体,创建四柔功,习练二十余年,略有心得,故将此功法与热爱武术的朋友们共享。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练功条件 1
第二章 功法练习 2
第一节 起式 3
第二节 第一式 托天吸地 4
第三节 第二式 回头转望 5
第四节 第三式 推掌抓月 6
第五节 第四式 马步冲拳 8
第六节 收式 10
第三章 基本功练习(供年轻体健者练习) 11
第一节 心理素质要求 11
第二节 眼力及闪躲练习 11
第三节 身体柔韧性练习 12
第四节 增加气力练习 13
第五节 功力入门 13
第六节 功力测试 14
第四章 功力练习者的饮食保健 15
第一节 练功者宜常食用的蔬菜 15
第二节 练功者宜常食用的水果 15
第三节 练功者宜常食用的食品 15
第四节 几种抗衰老强健身体的中药 16
精彩书摘
第 一 章 练功条件
第一节 练功时间: 以早晨为宜,每日一次,尽量不要间断。
第二节 练功场地: 选择安静的环境,以草坪或树林为宜,前方有棵大树或参照物为最佳。选择较平坦的地面,占地约在左右各一步距离,较宽敞安静的室内亦可。
第三节 练功衣着:练功时最好穿着宽大些的服装,和松软些的鞋子。
第四节 练功要点:动作要柔和,放松.缓慢,舒展,连惯.呼吸要自然随意。
第五节 练功心态:练功者宜有开朗乐观,心态平静,与世无争,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
第 二 章 功法练习
第一节 起 式
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上身正直,沉肩垂肘,两臂自然下垂,两目平视前方,呼吸调匀,渐渐平静片刻。
第二节 第一式 托天吸地
两臂缓缓从大腿两侧经腹胸前向上抬起,画圆,收至腹前两手交叉,慢慢上抬,至胸前,翻掌向上,托起 ,目视两手背,继而上身前探,双手向前平伸,再向下压,离地面越近越好。然后,如吸物状向上提起。继而两臂前伸,缓缓上抬,高举过顶。然后双手分开,缓慢下放,至大腿两侧,再缓缓抬起,作搧翅状,收于大腿两侧,同时两脚并拢。
第三节 第二式 回头转望
两脚分开,如起式。上身不动,头部缓慢向左转,略向下倾,尽力目视左脚跟,然后慢慢还原。上身不动,头部缓慢向右转,略向下倾,尽力目视右脚跟,然后慢慢还原,两脚并拢。
第四节 第三式 推掌抓月
上身正直,两眼平视前方,左脚向左分开,成半蹲马步,两手握拳置于腰际,拳心向上。上身左转,成左弓步,右拳变立掌向前缓缓推出,伸直。然后,翻拳向上,目视右手背,继续向上向后画圆,同时变掌成抓,如抓吸月亮状,至胸前成握拳收于腰际,右腿直立,左腿收回,双手放下置于大腿两侧。然后,右脚向右分开成半蹲马步,两手握拳置于腰际,拳心向上,上身右转,成右弓步,左拳变立掌向前缓缓推出,伸直,然后翻掌向上,目视左手背,继续向上向后画圆,同时变掌成抓,如抓吸月亮状,至胸前成握拳收于腰际,左腿直立,右腿收回,双手放下置于大腿两侧。
第五节 第四式 马步冲拳 ( 一 )
上身正直,双眼平视前方。两脚分开,成半蹲马步,脚趾抓地。双拳紧握置于腰间,拳心向上。右拳向前缓慢旋转击出,变拳心向下。然后右手五指尽力张开,如抓物状,继而旋转,变抓心向上,握拳收于腰际。然后,左拳向前缓慢旋转击出,变拳心向下。然后左手五指尽力张开,如抓物状,继而旋转,变抓心向上,握拳收于腰际。左右共出拳三十六次。然后,两腿并立,上身正直,两眼平视前方,两手置于大腿两侧。
第四式 马步冲拳 ( 二 )
(年轻体健,或习练一段时间后,自感气力大增者练习。)
上身正直,双眼平视前方,两脚分开,成半蹲马步,脚趾抓地。双拳紧握置于腰间,拳心向上。慢慢深吸气,然后右身扭转带动右拳向前迅速旋转冲出,变拳心向下。出拳同时疾速从鼻孔喷气。然后,右手五指尽力张开,用尽力气如抓物状,继而旋转,变抓心向上,用力握拳收于腰际,拳心向上。慢慢深吸气,然后左身扭转带动左拳向前迅速旋转冲出,变拳心向下。出拳同时疾速从鼻孔喷气。然后,左手五指尽力张开,用尽力气如抓物状,继而旋转,变抓心向上,用力握拳收于腰际,拳心向上。左右共冲拳三十六次。然后,两腿并立,上身正直,两眼平视前方,两手置于大腿两侧。
第六节 收 式
上身正直,双眼平视前方,两腿直立,双臂伸直,向两侧缓缓抬起,同时慢慢深吸气。当双臂高举过顶,双手合拢时开始慢慢呼气,同时双臂弯曲,经胸腹前缓缓向下平放。然后双手缓慢收于大腿两侧,重复三次。稍静片刻,结束。
第 三 章 基本功练习 (供年轻体健者练习)
第一节 心理素质要求: 防卫者在突然遭遇不法者侵犯时,应表现出一种沉着,冷静,勇敢,坚强的态度.即一种临危不惧,敢与敌人斗争的勇气。
第二节 眼力及闪躲练习:
(一) 悬挂物闪躲 :在经常出入的门框上用丝线悬垂一细小饰品,饰品与练功者眼部平齐,于每次经过时练习头部的闪躲。
(二) 悬棉球击打:在卧室或经常出入的静室内,用丝线悬一红枣大小的棉球,约与成人头部平高,可练习用手指点击,或用立拳拳面,掌指关节等处击打,闪躲。
第三节 身体柔韧性的练习:
(一) 上肢练习 :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眼平视前方.两手臂伸直向两侧抬起,转身扭腰,左臂带动右臂,右小臂弯曲,用力向左后方连续十八次。然后右臂带动左臂,左小臂弯曲,用力向右后方连续十八次。
(二) 下肢练习 : 一 :压腿:
1:正压 挺胸,直背,挺膝,坐胯,身前探,脚勾紧.每回压六次,逐渐递增。
2:侧压 挺胸,直背,挺膝,开胯,身侧屈,脚勾紧.每回压六次,逐渐递增。
二 :踢腿:
1:前踢 左右交替,头要正,腰要挺,背要拔,胯收腿直,脚勾,防止俯仰。
2:弹踢 弹踢时,迅速有力,支撑腿不可动摇,防止脚跟离地,上身保持挺胸直腰,防止拱背弯腰。
3:侧踹 两脚站立,左脚尖外展,向左转身,右腿屈膝上抬,脚尖里勾,向侧下猛力踹出,随即收回落地.再抬左脚侧踹,动作同上。
第四节 增加气力练习:
(一):推哑铃练习:练习者两脚分开,成半蹲马步,上身挺直,两手各握一哑铃,屈臂收于腰两侧,四指在下,拇指在上,然后两臂轮换向前推哑铃,或两臂轮换向上推哑铃,如此反复练习,可提高手臂推拉力和爆发力。
(二)卷棒练习:取双手能抓握的圆木棒一根,细绳一条,将绳子的一端系在木棒中间,另一端系于哑铃上。练习者两腿站立成半蹲马步,上身挺直,两臂前伸与肩同高,两手抓握住木棒,交替向内用力拧转木棒,使所系重物逐渐上升,直至接近木棒,然后倒卷放下。如此,反复练习,可提高腕力,臂力及手指的抓握力。
第五节 功力入门:
习练本功法要有一定的耐心和毅力,练功一段时间的练功者可任选一张一元纸币大小厚薄的广告宣传纸,能迅速将黄瓜切断,即为入门。
……
《四柔功》的书名,顾名思义,暗示着某种与“柔”相关的技艺或哲学,可能涉及身体的柔韧性、心灵的韧性,甚至是人际交往的圆融之道。然而,作为一本独立的书籍,它的内容必然有其独特的切入点和阐述方式。 一、 探索“柔”的哲学意蕴 “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非简单的软弱或顺从,而是一种深邃的智慧。它代表着水的包容与渗透,泥土的承载与滋养,以及风的无形与引导。一本关于“四柔功”的书,很可能以此为出发点,深入剖析“柔”在不同层面的表现和应用。 身体之柔: 这可能是最直观的理解。书中可能探讨的是一套以柔克刚的肢体训练方法,强调通过舒缓、连贯的动作,达到增强身体柔韧性、协调性,甚至激发身体潜能的目的。这种“柔”并非天生的软弱,而是经过训练和内省后,获得的灵活与弹性,是一种化被动为主动的力量。它可能借鉴了中国传统武术、养生功法中的精髓,例如太极拳的“以柔化力”,八段锦的“调身调息”,或是瑜伽的体式伸展,但又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练习方法。这些练习可能不追求瞬间爆发的力量,而是注重长期的积累,通过“以柔化刚”,逐渐化解身体的僵硬与阻滞,达到内外和谐的境界。它可能包含一套系统的呼吸法,配合特定的肢体动作,引导内气运行,疏通经络,增强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书中或许会详细阐述每个动作的要领、目的,以及不同阶段的进阶方法,帮助读者循序渐进地掌握这门“身体之柔”。 心灵之柔: 除了身体的柔软,书中更可能触及的是心灵层面的“柔”。这种“柔”,是指一种不固执己见、不偏激极端的心态,一种能够接纳不同观点、化解内在冲突的智慧。它可能探讨如何培养情绪的稳定性,如何面对挫折和压力而不失内心的平静,如何摆脱内心的执念和束缚,获得真正的自由。书中或许会引用大量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如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以及佛教的“无我”、“空性”等概念,来阐述心灵之柔的深刻内涵。它可能提供一套心理调节的方法,帮助读者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习如何有效地管理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这种“心灵之柔”并非意味着软弱无力,而是一种更高级的应对策略,它能够让你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处世之柔: 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如何运用“柔”的智慧,也是本书可能深入探讨的内容。这是一种圆融处事的艺术,一种懂得变通、不刻板的处世哲学。它可能包括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有效沟通,如何化解矛盾,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何在群体中保持独立思考,又不失合作精神。书中或许会借鉴中国古代的兵法,如孙子兵法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及儒家思想中“和而不同”的理念。它可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沟通技巧和情商训练方法,帮助读者在复杂的人际网络中游刃有余,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这种“处世之柔”是一种高情商的体现,它让你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又能灵活应变,达成共赢。 生活之柔: 最后,“四柔功”可能还将触及日常生活层面的“柔”,这是一种对生活节奏的调整,对物质欲望的适度克制,以及对生命进程的顺应。它可能倡导一种更为舒缓、有弹性的生活方式,而非被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所裹挟。这可能包括如何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安宁。书中或许会强调“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理解生命的周期,尊重个体的节奏,而非一味地追求功成名就或物质积累。这种“生活之柔”是一种生活智慧,它让你在体验生活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与意义。 二、 理论体系与实践指导 一本有价值的图书,必然有其清晰的理论框架和实用的实践指导。 理论根基: 《四柔功》可能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医学,甚至心理学等领域的深刻理解之上。它会梳理“柔”的哲学概念,分析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演变,并将其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不会是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会与实际应用紧密相连,为读者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实践方法: 理论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实践中。因此,本书极有可能提供一套详细的、可操作的练习方法。这可能包括: 身体练习: 一套系统性的动作招式,附带清晰的图解或视频指导(虽然这里我们无法直接呈现,但可以想象其形式)。每个动作的名称、要领、功效、注意事项都会详细说明。练习的难度和强度会根据不同人群和不同阶段进行划分,例如入门级、进阶级等。 心理训练: 引导性的冥想、正念练习,情绪管理技巧,认知重构方法等。这些练习旨在帮助读者调整心态,培养内在的宁静和韧性。 沟通技巧: 针对不同人际场景的沟通范例,以及实用的沟通策略,帮助读者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生活调整: 关于时间管理、压力疏解、生活节奏调整的建议,引导读者建立更为健康、平衡的生活方式。 案例分析: 为了增强说服力和实用性,书中或许会穿插一些真实的案例分析,展示“四柔功”在不同领域、不同人群中的应用效果。这些案例可能来自作者自身的实践经验,或是从历史人物、现代名人身上挖掘出的“柔”的智慧体现。 循序渐进: 任何功法的学习都需要循序渐进。“四柔功”的书籍,很可能会设计一套完善的学习路径,从基础概念的理解,到基础练习的掌握,再到高级应用的探索,让读者能够一步步地提升。 三、 潜在的读者群体与价值 《四柔功》的潜在读者群体十分广泛,其价值也体现在多个层面。 关注身心健康的人群: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面临着身体僵硬、亚健康、精神压力过大等问题。这本书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温和的解决方案,通过身体和心灵的同步锻炼,达到内外兼修的健康状态。 寻求人生智慧的人群: 对于那些在人生成长中感到迷茫、困惑,希望提升自我认知、解决人际关系难题,或是寻求更为通透的人生哲学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硬碰硬的思考方式和应对策略。 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群: 对于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哲学、养生智慧的人来说,这本书将提供一个深入的视角,去理解“柔”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深远影响。 希望提升情商和沟通能力的人群: 在职场和社会交往中,高情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成功的关键。“四柔功”中的处世之柔,将为这类读者提供实用的指导和方法。 对武术、养生有兴趣的人群: 即使对中国传统武术或养生功法本身没有深入了解,但被“以柔克刚”的思想所吸引,希望通过温和的方式提升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的人,也会从中获益。 总而言之,《四柔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身体锻炼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哲学、人生智慧的书。它所倡导的“柔”,是一种贯穿于身体、心灵、处世、生活各个层面的智慧,是一种在变动中保持稳定,在顺应中获得力量的强大力量。它提供的,是一种温柔而坚韧的生活方式,一种化繁为简、返璞归真的生命态度。它将引导读者去发现,真正的强大,往往蕴藏在看似柔弱的表象之下。 这本书可能以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结合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具体的实践指导,带领读者踏上一场关于“柔”的探索之旅。它不会提供速成的秘诀,也不会许诺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会为那些愿意沉下心来,认真体悟的人,打开一扇通往内心宁静与外在圆融的大门。它将教会你如何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从容与优雅,活出生命的韧性与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