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主义与政治—以《独立评论》为中心的探讨(大有党史文丛)

现代中国的主义与政治—以《独立评论》为中心的探讨(大有党史文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太原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现代史
  • 思想史
  • 政治史
  • 《独立评论》
  • 主义研究
  • 党史
  • 中国政治
  • 现代中国
  • 历史研究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8821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418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独立评论》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独立评论》的办刊宗旨、撰稿人、文章,分析这份刊物对20世纪30年代影响中国社会的三股主要力量——共产党、国民党、日本侵略者的态度,对还原30年代中国社会的复杂形势,以及当时的学者对国共日三方的看法和态度有很大帮助。本书共分四章:第一章是“概论”,阐述了《独立评论》的创办宗旨、社员和主要撰稿人;第二章阐述了《独立评论》对日本侵略的态度;第三章阐述了《独立评论》对国民党的态度;第四章阐述了《独立评论》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独立评论》概论
一、《独立评论》的创办宗旨
二、《独立评论》的社员及其主要撰稿人
三、谁是《独立评论》的经理人
四、《独立评论》的社会影响——社会舆论的“中心”

第二章 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独立评论》对日本侵略的态度
一、知己知彼:《独立评论》对中日情势的认知
二、能和则和:《独立评论》的对日策略
三、当战则战:《独立评论》的抗日方针
四、反抗和建设:自由主义者眼中的民族主义

第三章 自由主义与三民主义:《独立评论》对国民党的态度
一、不打不相识:自由主义与三民主义的渊源关系
二、“失去做社会重心的资格了”:《独立评论》对国民党的批判
三、“有政府胜于无政府”:《独立评论》对国民党政权的维护
四、“出山要比在山清”:自由主义者加入国民党政权

第四章 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独立评论》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
一、我们与你们: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分野
二、世风与语境:30年代中国的学习目标和榜样
三、有主义的政党:《独立评论》对中国共产党的“同情与赞许”
四、“绝对反对他们的武力手段”:《独立评论》对共产党的批评
结语
参考文献
探寻近代中国的思想脉络与政治变迁:一部理解“主义”之争与政局演变的深度考察 近代中国,一个风云激荡、巨变迭起的时代,思想的洪流与政治的博弈交织,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中国。从王朝的崩塌到新中国的建立,每一个历史节点都伴随着深刻的观念革新与权力结构的重塑。然而,要真正理解这一宏大叙事,仅仅罗列事件与人物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深入洞察那些推动时代前进的“主义”如何孕育、争鸣,以及它们如何与政治现实相互作用,最终影响了中国的走向。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通过梳理近代中国形形色色的“主义”,以及这些“主义”在政治舞台上的激烈碰撞,勾勒出一幅更加立体、 nuanced 的历史画卷。我们不满足于对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主要思潮的简单介绍,而是力求深入探究它们在中国本土生根发芽的过程,理解它们如何被解读、被改造、被运用,并最终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扮演了何种角色。 历史的迷雾:为何“主义”如此重要? 在理解近代中国时,任何忽视“主义”的力量都将是巨大的疏漏。所谓“主义”,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特定社会条件下的思想结晶,是人们对现有社会弊病开出的药方,是对未来理想社会蓝图的描绘。在旧秩序摇摇欲坠、新希望扑朔迷离的年代,形形色色的“主义”如同一面面旗帜,吸引着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为他们提供了辨识方向、凝聚力量的工具。 从改良主义的温和呼唤,到革命主义的雷霆万钧;从激进的激进主义,到审慎的保守主义;从吸收西方思潮的各种变体,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审视与再塑造——近代中国思想界可谓百花齐放,甚至百家争鸣。这些“主义”并非独立存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对话、竞争,甚至尖锐的对立。理解这些“主义”的起源、演变、传播及其相互关系,是理解近代中国政治斗争的钥匙。 政治的舞台:当“主义”遇上权力 “主义”的生命力,最终体现在它能否转化为实际的政治行动,能否影响国家机器的运作,能否塑造民众的认知。近代中国的政治舞台,正是这些“主义”竞相登场的宏大剧场。 无论是辛亥革命前后的共和思潮与君主遗老的对抗,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与旧文化的拉锯,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分野,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主义凝聚,乃至建国初期不同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这些政治事件的背后,无不闪烁着“主义”的光芒。 本书将重点考察“主义”如何在政治实践中被解读、被包装、被利用,以及政治权力如何反过来塑造和限制“主义”的发展。我们看到,一些原本具有进步意义的“主义”,在政治斗争的洗礼下,可能被简化、被意识形态化,甚至被曲解;而另一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被压制、被边缘化的思想,也可能在后来的历史叙事中重新获得关注。 方法论的探索:以《独立评论》为中心的考察 为了更聚焦、更深入地探讨这一宏大的历史命题,本书将选取一个重要的思想载体——《独立评论》杂志——作为核心分析对象。 《独立评论》杂志,作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刊物之一,汇聚了一大批中国知识界的精英。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独立评论》不仅是思想交流的平台,更是政治论辩的重镇。它所刊载的文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其中不乏对各种“主义”的深刻剖析、激烈辩驳,以及对中国未来道路的反复思考。 通过对《独立评论》刊载的大量文章进行细致梳理与解读,我们可以: 追踪“主义”的出现与演变: 观察不同“主义”是如何在杂志上被提出、被讨论,其内涵是如何被丰富或窄化的。例如,关于民主、自由、社会主义、国家主义等概念在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笔下的不同阐释。 分析“主义”的碰撞与融合: 揭示不同“主义”之间的论战,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潜在联系或融合的可能性。例如,自由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张力,以及它们在中国语境下的特殊表现。 洞察“主义”与现实政治的互动: 考察杂志上的思想讨论如何与当时的政治事件、政策制定产生联系。例如,某些关于国家建设或社会改革的讨论,是否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又反过来对政治决策产生潜在的推力。 理解知识分子的角色与立场: 探讨《独立评论》的撰稿人群体,他们的思想背景、政治立场以及在国家命运面前的思考与选择。他们的论述,既是时代的回响,也是对时代的回应。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回顾,更是对塑造这些事件的深层思想动力的挖掘。通过以《独立评论》为切入点,我们得以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思想空间内,观察近代中国“主义”的勃兴与角力,理解它们如何影响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认知,以及这些认知如何间接或直接地渗透到当时的政治进程中。 本书试图回答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在近代中国的剧烈转型期,“主义”在思想界是如何被发明、传播和接受的? 不同的“主义”之间是如何相互辩驳、竞争,乃至融合的? 这些“主义”的讨论,与当时的政治现实之间存在着怎样的互动关系? 以《独立评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在“主义”与政治的夹缝中,为中国寻找出路的? 理解近代中国的主义与政治,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中国发展道路的深刻启示。当下中国依然面临着复杂的挑战,依然在各种思潮的激荡中前行。重温那段“主义”争鸣、政治博弈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历程,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思想领域的变化,并为当下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建设提供深刻的历史借鉴。 本书致力于以严谨的学术态度,鲜活的历史叙事,为读者呈现一部关于近代中国思想与政治的深度考察。我们相信,通过对“主义”的深入剖析,以及对《独立评论》等思想载体的细致解读,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更清晰地把握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复杂轨迹。这不仅是一次思想的梳理,更是一次对中国近代历史灵魂的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阅读各类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这次偶然翻阅到这本《现代中国的主义与政治—以《独立评论》为中心的探讨》,其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我尤其看重“以《独立评论》为中心的探讨”这一部分,因为我相信,历史的进程往往是由关键的节点和思想的交流激荡所驱动的。《独立评论》作为那个时代的一面思想旗帜,它的内容必然承载着那个时代最前沿的思辨和最深刻的思考。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挖掘《独立评论》的文献价值,如何从中提炼出影响中国政治走向的关键“主义”思潮,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我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更清晰地理解在现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历程中,有哪些核心的思想观念在起作用,它们是如何形成、演变,以及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中国。这本书的问世,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入理解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宝贵机会。

评分

我是一名对历史和政治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经常在书店里淘阅各种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书籍。最近,我在书架上发现了这本《现代中国的主义与政治—以《独立评论》为中心的探讨》,它独特的名字和所处的“大有党史文丛”系列,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深知,要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尤其是像中国这样复杂而又充满变革的国家,就必须深入了解其政治思想的演变和主要思潮的更迭。《独立评论》作为一本曾经有过重要影响力的刊物,必然记录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中国前途命运的深切思考和热烈讨论。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在那个关键的历史时期,《独立评论》上的文章是如何反映和影响当时的政治生态的。我希望能够从中看到不同主义之间的交锋,理解那些抽象的政治理念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又如何推动着中国走向今天的。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时代思想世界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一看就是有分量的学术著作。我一直对中国现代政治的发展脉络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各种思想是如何在中国扎根、生长并演变的。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宏大的政治事件,但忽略了背后驱动这些事件的思想力量。《独立评论》这个名字,在我看来,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能够找到以它为中心的探讨,我感到非常欣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析《独立评论》上的文章,将那些复杂的政治理论和思想流派,用一种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个年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如何看待“主义”的,他们是如何在不同的政治思潮中进行选择和论辩的,以及这些论辩最终是如何影响中国政治发展的方向的。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种将思想史与政治史相结合的独特视角,这对于我深入理解现代中国政治的形成和演变,无疑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深邃的墨蓝色背景搭配烫金的标题,散发出一种不容忽视的学术气息。我之前就对“党史文丛”这个系列很感兴趣,里面的内容往往能提供一些更为细致和深入的历史解读。这次选择这本书,主要是被“现代中国的主义与政治”这个主题所吸引。在当代社会,理解中国政治的演变脉络,以及各种思潮如何交织、影响了国家的发展方向,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特别是“以《独立评论》为中心的探讨”,这让我对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充满了期待。《独立评论》作为那个时代重要的思想发声平台,承载了多少知识分子的思考和呐喊,其内容必然是理解那段历史的关键钥匙。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但又至关重要的思想火花,理解它们是如何碰撞、融合,并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的政治格局。这本书的厚度也恰到好处,既不会显得过于学术而劝退普通读者,又能容纳足够深入的分析,让人读起来既有满足感,又能产生持续的思考。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我就被它的装帧所吸引,简洁却不失大气,传递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我是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情有独钟的研究生,一直以来,我都在尝试寻找能够深入剖析特定历史时期政治思潮的书籍。而《独立评论》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它代表了那个风云变幻年代里,一群有识之士的独立思考和深刻洞见。这本书将《独立评论》作为核心,来探讨现代中国的主义与政治,这个角度非常新颖且极具研究价值。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如何梳理《独立评论》刊载的那些重要文章、社论,以及评论家们的观点,并以此为线索,抽丝剥茧地分析当时中国政治思潮的流派、争论焦点以及相互影响。我尤其好奇,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知识分子们是如何进行思想交流和碰撞的,他们的讨论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政治走向。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让我能够更系统、更深入地理解现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深层逻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