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宇宙的结构》是布莱恩·格林成名作《宇宙的琴弦》姊妹篇。格林再一次发挥了他讲故事的功力,即使不懂相对论、超弦理论、量子力学,通过格林的比喻和类比,都能豁然开朗。如果《时间简史》《宇宙的琴弦》让你还不过瘾,《宇宙的结构》的超详细讲解一定能让你满意。
《宇宙的结构》是物理系列其中之一,豆瓣评分高达9.2!这是物理系列当中*厚的一本,读起来却酣畅淋漓,竟有一种欲罢不能之感,是物理学科普书当中的一本奇书。
2018年新版的全新设计了版式、封面,提升了阅读体验,让读科普不再艰难。随书附赠价值39.6元由汪洁、吴京平掰开揉碎,带你懂科学好书的《经典科普解读课》6折券。
内容简介
如果说《宇宙的琴弦》是在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框架下具体地介绍弦理论及其物理学结果。那么《宇宙的结构》则是从更高的角度来讨论时空和宇宙的物理学。《宇宙的结构》第一部分从“实在性”讨论时空,特别是量子时空;第二部分讲时间的方向性,从经典与量子的角度讨论时间箭头:第三部分讲时空和宇宙学,涉及了一些新内容,比如暴胀宇宙和相关的宇宙学问题;第四部分讲大统一的起源,即从弦和膜的观点来讨论宇宙学问题;第五部分讲实在与幻想,谈一些新实验(比如引力波和基本粒子的新实验),也谈时空旅行和时间机器,还展望了弦理论的未来。
作者简介
布莱恩·格林(Brian R. Greene),毕业于哈佛大学,在牛津大学获博士学位,是罗德学者(Rhodes Scholars)。1990年,他来到康奈尔大学物理系,1995年被聘为教授,1996年到哥伦比亚大学任物理学和数学教授。他曾在20多个国家开过普及和专业讲座,公认在超弦理论中有过许多开拓性的发现。他还曾出演过《生活大爆炸》。他现在住纽约绮色佳。
精彩书评
将读者的想象力送上了一次奇妙的穿越宇宙之旅……富于技巧却又耐心阐释……他那对于科学处在重大突破门前的兴奋之情令每个人感同身受。”
——《纽约时报》
一次纯粹的智力探险,本书可算是尽善尽美……甚至可与霍金的《时间简史》相媲美,格林的书展示了其勃勃雄心……剥去复杂概念的神秘外衣,却又保留了科学的原汁原味。”
——《今日新闻》
“内容丰厚,却又明晰诙谐……在介绍广义相对论及量子力学——真正理解空间和时间的知识领域——的奇思妙想方面没有能出其右者”
——《探索》
“或许是当今世界深奥科学*好的解读者……在寻找正确的妙比方面,格林独具天赋。”
——《华盛顿邮报》
目录
第1部分实在性之舞台
第1章通往实在性之路
第2章宇宙与桶
第3章相对与绝对
第4章纠缠着的空间
第2部分时间与经验
第5章冰封之河
第6章偶然和箭头
第7章时间与量子
第3部分时空与宇宙学
第8章雪花与时空
第9章蒸发真空
第10章解构大爆炸
第11章 缀满钻石的天空中的量子
第4部分起源与统一
第12章 弦上的世界
第13章 膜上的宇宙
第5部分 真实与想象
第14章 上天入地
第15章 超距传输器与时间机器
第16章 幻象的未来
注释
术语表
推荐书目
精彩书摘
爱因斯坦之前的相对论
我们总是将“相对论”这个词与爱因斯坦联系起来,但事实上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更为久远的年代。伽利略、牛顿以及其他的很多人都深知 速度—— 物体运动的速率与方向—— 具有相对性。使用现代术语,我们可以这么解释:在击球手看来,投得不错的快球以差不多100千米/时的速度飞来;但从棒球的角度看,是击球手以差不多100千米/时的速度接近。这两种说法都是准确的,只是立场不同而已。
运动只有在相对的条件下才有意义:一个物体的速度究竟如何,只有通过与另一个物体的关系才能说明。或许你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坐在火车中,窗外的另一辆火车与你乘坐的这辆火车相对运动。这时,你不能立刻说出究竟是哪一辆火车真的在动。伽利略在描述这一问题时使用的是他那个时代的交通工具—— 船。在平稳行驶的船上自然地松开一枚硬币,如同在陆地上的情况一样,硬币会落到你的脚上。从你的角度来看,你处于静止状态而水流从船边流过。这样的话,由于你并没有运动,硬币相对于你的脚的运动将与你在陆地上的情形一模一样。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运动似乎具有某种内在性,你可以在没有外界事物作参考的情况下就可以感受并且宣称你肯定在运动。这就是加速运动,一种你的运动速度或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运动。如果你所乘坐的船突然向某一边倾斜,掉转船头,突然加速或减速,又或者是在漩涡中团团转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你正在运动。这个时候你并不需要选好某个参考点就可以知道自己在运动。即使你闭着眼睛也是如此,因为你能感觉到它。但是如果你处于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运动状态—— 匀速直线运动—— 你就没法知道自己是否处于运动状态。所以,你所感觉到的是运动的改变。
但是细想一下,这事有点怪。为什么运动的改变那么特别,具有某种内在的意义呢?如果运动是某种只有在比较下—— 通过与另一个物体对比来说明这个物体处于运动状态—— 才有意义的概念,那么为什么运动的改变就不是这样呢?为什么它不需要对比就有意义?事实上,它是否也是需要在对比下才有意义呢?有没有可能在我们每次提到或感受到加速运动的时候,都有某种隐含的对比在起作用呢?或许你会感到有点不可思议,但这个就是我们要追寻的核心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触及了与空间和时间的意义有关的一些深刻问题。
伽利略对运动的深刻洞察力使他确信地球本身就处于运动之中,而这却遭到宗教裁判所的憎恨。更加谨慎的笛卡儿为了避免相同的命运,在他的《哲学原理》里采用了一种模棱两可的说法来表述他对运动的认识,不过这样显然无法躲过30年后的牛顿的审慎检查。笛卡儿认为物体对于自身运动状态的改变会自然地抗拒: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其改变;以匀速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其改变。就这一说法,牛顿质疑道:“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 这样的概念究竟是什么意思?静止
或匀速是相对于谁来说的?静止或匀速是从谁的角度看?如果不是处于匀速运动,那么究竟是相对于谁或者说从谁的角度看不匀速?笛卡儿理顺了有关运动意义的几个方面,牛顿却发现了笛卡儿遗漏的一个关键问题。
牛顿,这个执着追求真理的人,曾经为了研究眼部解剖结构而在自己的眼眶与眼睛之间插上一根钝针;后期,他在担任造币局局长时制定了最为严酷的措施惩罚那些制造假币的人,为此超过100人被送上了绞刑架。一个像他这样的人绝不能容忍谬误或者不完备的推理,
他要更进一步,于是他想到了水桶。
……
第一推动丛书 物理系列:宇宙的结构 一、 探索宏大图景:从古老星辰到时空织锦 自人类仰望星空的那一刻起,我们便开始追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去往何方?这浩瀚的宇宙究竟由何构成?” 《宇宙的结构》正是对这些永恒问题的深刻探寻。它并非简单罗列天体名称,而是以科学的严谨和哲学的思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漫漫长河,深入宇宙的肌理,揭示其令人惊叹的内在秩序。 本书的宏伟叙事始于我们最熟悉的层面——地球。但作者的目光并未停留,而是如同引力般,将我们拉向太阳系,再将我们抛入星系的海洋,最终触及宇宙的边界。在这里,“结构”二字被赋予了全新的维度。它不仅仅是星辰的排列、星系的聚集,更包含了塑造这一切的根本法则。 在追溯宇宙的起源时,本书巧妙地融入了早期宇宙学的思想。从大爆炸的奇点,到膨胀的宇宙,再到元素的分化,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如同一次次宇宙的“黎明”。读者将了解到,我们今天所见的星云、星系,甚至构成我们身体的原子,都源于那一次炽热的开端。这不仅仅是物理学的知识,更是一种对生命源头的哲学回望。 随着叙事的深入,本书将焦点转向宇宙中那些无处不在却又神秘莫测的存在——引力。它如同宇宙的“粘合剂”,将庞大的物质天体束缚在一起,形成有序的结构。本书将解析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如何描绘了宏观世界的运行轨迹,但更重要的是,它将引领读者进入爱因斯坦的引力革命——广义相对论。在这里,引力不再是一种神秘的力量,而是时空本身的弯曲。质量和能量扭曲了时空,而时空则指导着物质的运动。这种深刻的洞察,颠覆了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直观理解,将宇宙描绘成一张动态、交织的时空织锦。 二、 物质的密码:基本粒子与宇宙的语言 宇宙的结构,并非仅由宏观的星系和时空所构成,其更深层的奥秘隐藏在构成万事万物的微观粒子之中。本书将带领我们进入粒子物理学的奇妙世界,探索构成宇宙最基本“砖块”的秘密。 从我们熟悉的质子、中子、电子,到更深层的夸克、轻子,再到传递相互作用力的玻色子,本书将一一解析这些基本粒子及其性质。它们如同宇宙的“字母”,通过不同的组合和相互作用,书写出我们所见的整个宇宙。标准模型,这一粒子物理学的集大成者,将在书中得到详尽的介绍。它如同一本宇宙的“词典”,解释了各种基本粒子如何相互作用,并由此产生了我们所见的各种物质现象。 然而,粒子的世界并非静止不变。加速器中的碰撞实验,如同微观宇宙的“炼金术”,不断揭示着新的粒子和新的相互作用。本书将介绍那些令人振奋的发现,例如希格斯玻色子,它赋予了其他粒子质量,是标准模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本书也会坦诚地指出,标准模型并非终极答案,它在解释暗物质、暗能量等宇宙学难题时显得力不从心。 暗物质和暗能量,这两个在宇宙结构中扮演着至关重要角色的“隐形巨头”,将在书中被赋予足够的篇幅。它们虽然无法直接观测,却通过引力效应深刻地影响着星系的形成、宇宙的膨胀速率。本书将探讨科学家们如何通过间接证据来推断它们的存在,以及目前主流的理论模型试图解释它们的种种努力。这不仅仅是科学的探索,更是人类对未知宇宙最前沿的挑战。 三、 时空的迷宫:维度、量子与宇宙的边界 一旦我们理解了构成宇宙的基本粒子和作用力,我们便不得不面对更加令人困惑却又迷人的概念——时空的本质。本书将挑战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直观认识,引导我们进入一个更加抽象却也更加深刻的理解。 空间,我们通常认为它是三维的、平直的。但本书将探讨是否存在更高维度的空间,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我们可观测的宇宙。弦理论、M理论等前沿理论,将在这个部分被引入,它们试图用超越我们日常经验的维度来统一各种物理力,并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本质。这些理论虽然充满数学的抽象,但它们为我们理解宇宙的终极结构提供了令人着迷的可能性。 时间,更是物理学中最难捉摸的概念之一。它是线性流逝的吗?它是否可以被扭曲?本书将深入探讨相对论中的时间膨胀效应,以及量子力学中时间扮演的奇特角色。量子纠缠,这一看似“幽灵般的超距作用”,将揭示粒子之间深刻的关联,并对我们理解时间和因果关系提出新的挑战。 本书还将触及宇宙的边界问题。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它是否存在一个“边缘”?通过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分析,以及对宇宙大尺度结构的观测,科学家们正在试图描绘出宇宙的整体形态。本书将呈现这些观测结果,并探讨不同的宇宙模型——平坦宇宙、闭合宇宙、开放宇宙——它们各自意味着什么。 更进一步,本书将探讨宇宙的终极命运。宇宙是会继续膨胀直至“大撕裂”?还是会收缩回一个“大挤压”?抑或是进入一个永恒的循环?这些宏大的猜想,虽然目前仍是科学前沿的推测,却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终极结局的深刻思考。 四、 科学的诗意:哲学反思与人类的认知边界 《宇宙的结构》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一系列关于宇宙的科学知识,更在于它引发了我们对自身、对存在、对知识本身的深刻反思。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宇宙的宏大与微观,我们会惊叹于自然法则的普适性和优雅。从星辰的运动到粒子的碰撞,背后都隐藏着数学和物理学的精妙规律。这种对宇宙秩序的认识,本身就带有一种科学的诗意。 然而,本书也毫不避讳地展示了科学的局限性。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仍有巨大的空白。暗物质、暗能量的谜团,量子引力理论的缺失,都表明我们的认知边界仍在不断被挑战。这种对未知领域的坦诚,恰恰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本书也将引导读者思考,作为宇宙中的一份子,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是怎样的?我们是否是宇宙偶然的产物,还是某种更深层计划的一部分?这些哲学性的追问,虽然不一定能得出确切的答案,却能激发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宇宙的结构》是一次关于宇宙的壮丽旅程。它邀请我们跳出日常的束缚,以科学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宏大而神秘的存在。它告诉我们,宇宙的结构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更加奇妙,而对它的探索,将永无止境。这本书,将成为你理解宇宙、理解自身的最深刻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