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10×10:改变人类的100个科学发现

科学10×10:改变人类的100个科学发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丽莎·简·吉莱斯皮 著,邓逗逗 译
图书标签:
  • 科学
  • 科普
  • 发现
  • 历史
  • 知识
  • 技术
  • 创新
  • 人类
  • 思维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2706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9662
包装:精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书写纸
页数:64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7-14岁

假如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机械、没有医学、没有电力的世界,生活会是什么模样?

75万年前,人类还没有发明简单机械。

公元前460年,希波克拉底刚刚确立现代医学的基本原则。

19世纪80年代,交流电才被发现。

今天我们只能假想的状况,却是过去的人们真实经历的生活。

今天我们生活中稀松平常的一切,并不是原本就存在的。

为了解决问题,改善条件,创造美好,人类在科学之路上不断探索。很多伟大的科学成果,正是在这种探索中被发现、被创造。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介绍科学怎样改变人类生活的科普图画书。全书选取了太空、轮子、数字、光等十个科学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历史路径和重要性,各选取十个子领域,总共介绍了100个改变人类的伟大科学发现。

从古代前辈绘制星空图,到近代科学家开发电力,再到现代纳米材料的普及,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人类对创造美好生活的追求,更能深刻体会到科学对人类的伟大意义。

作者简介

丽莎·简·吉莱斯皮(LisaJaneGillespie)出生于爱尔兰,现居英国伦敦,是一位经验丰富童书编辑,同时也是多部童书出版物的作者。

杜钰凯(YuKaiDu),中国新锐插画艺术家,现居英国伦敦。研究生毕业于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其动画作品《出口》曾入选法国昂西国际动画节、荷兰国际动画节等数十个国际级动画节。她的其他作品也获得Adobe设计奖(动画类),3x3插画展(学生类)至佳作品奖,英国D&AD;新人奖等。

绘者用独特抽象手绘风格,配以艳丽的背景颜色,设置一个穿白大褂的人物穿越千年,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人类各时期的智慧成果,使得读者既有回到过去的身临其境之感,又对这些科学发明一目了然。

精彩书评

吉莱斯皮按照时间顺序全面概括了科学十大领域的突破与发展,展现了内容丰富的科学发展史,涵盖了宇宙、轮子、数字、光、声、粒子、医药、能量和生命等多重主题。插画师杜则以宝蓝色和橘色的鲜明基调和低调克制的画风清晰刻画出时代背景和科学流程,使得生涩的科学概念变得更好理解,例如发电站是如何发电的画面。

——《出版人周刊》


《科学10×10》从10大领域详细讲述了科学发展历程中各类科学概念的发展进程,例如简单机械和滑轮是如何演变成水磨坊和风电场的……关于科学史的、充实有料的内容,以及赏心悦目的大幅插图,足以让各大学校图书馆考虑购买此书。

——Thomas Jonte, 学校图书馆期刊


目录

目录

1太空(P4)

绘制星空图

记录时间

利用星空进行

航海定位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太阳系

昼夜交替

四季更替

地心引力和潮汐

宇宙大爆炸

太空探索

2轮子(P10)

原木滚轮

轮轴

水车

古代科技

简单机械

传动装置

发动机

涡轮机

可再生能源

3数字(P16)

计算

数字符号

测量时间

算术

零和负数!

十进制

几何

代数

计算机

现代计算机

4光(P22)

视觉

光学

透镜

望向远方

分光

电磁波谱

光速

波、粒子和光子

捕捉光线

光纤通信

5声音(P28)

声波

声学

音速

测量声音

通讯

录音

无线电波

突破音障

回声定位

超声成像

6粒子(P32)

原子

元素

分子、化合

物和混合物

元素周期表

亚原子粒子

原子模型

放射性

核裂变

核聚变

更小的粒子

7医学(P38)

古老的治疗者

早期医学

解剖学

外科手术

止痛药

麻醉学

细菌

抗生素

疫苗

DNA

8材料(P42)

材料与化学物质

材料的属性

金属

玻璃

化学

爆炸

民用化工

塑料

回收利用

纳米技术

9能量(P48)

能量的种类

能量转化

发动机

静电

直流电

交流电

发电

电磁学

化石燃料

可再生能源

10生命(P54)

生物

分类

进化论

人类的起源

细胞

微生物

基因学

人类基因组计划

生态学

环境保护主义


《科学10×10:改变人类的100个科学发现》这本书,不是一本传统的科学史教科书,它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宏大旅程,一次对人类智慧最璀璨结晶的深度探索。本书并未意图罗列枯燥的定理公式,也非简单陈述历史事件,而是试图捕捉那些划时代的科学突破,它们如同点亮黑暗的火种,一经燃起,便彻底重塑了我们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 想象一下,我们从宇宙的黎明出发,见证原子核的奥秘被层层揭开;我们踏足生命起源的神秘之地,探寻DNA双螺旋结构所蕴含的生命密码;我们徘徊于古老的星辰之间,感受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适之美;我们潜入微观世界,窥探量子力学如何颠覆我们对实在的认知。本书的宏大叙事,将带领读者穿越几个世纪的智慧洪流,从古希腊哲学家的思辨,到文艺复兴的科学革命,再到20世纪的物理学和生物学革命,直至今日仍在不断演进的尖端领域。 这本书的独特性在于其“10×10”的结构。它精选出10个关键的科学领域,每个领域再深入挖掘10个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科学发现。这种精心设计的框架,使得读者在系统性地了解科学发展脉络的同时,又能对每一个具体的发现有深入的理解。例如,在“物理学”这一领域下,我们可能回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观念,然后跃迁至伽利略的实验科学,继而深入到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再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革命中的一系列关键人物和理论。每一个发现,都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或一个公式,而是背后无数科学家艰辛的探索、大胆的猜想、以及无数次的失败与成功。 本书的文字,拒绝冰冷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故事性来展开。它将科学发现的过程,化为跌宕起伏的传奇,让读者仿佛亲身参与其中。例如,在讲述DNA结构的发现时,我们将看到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詹姆斯·沃森在剑桥的实验室里,日以继夜地构建分子模型,而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在伦敦的X射线衍射照片,则如同无声的证人,为他们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线索。这个过程充满了竞争、合作、灵感迸发,甚至是误解与遗憾,正是这些复杂的人性因素,让科学的探索更显真实和动人。 在“化学”领域,我们不仅仅会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构建,还会探究炼金术的漫长演变,以及拉瓦锡在定量化学上的革命性贡献。我们还会走进有机化学的奇妙世界,了解合成染料的诞生如何改变了纺织业,以及抗生素的发现如何拯救了无数生命。每一个化学反应的背后,都是原子和分子在遵循着某种精妙的规律,而科学家们的任务,就是去发现、理解并利用这些规律。 “天文学”部分,将带领读者告别地心说的束缚,走向星辰大海。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再到哈勃对宇宙膨胀的发现,我们见证了人类宇宙观的巨大飞跃。本书会描绘望远镜的发明如何拓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得以窥见遥远星系的壮丽景象,以及射电望远镜、空间望远镜等技术的进步,如何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生物学”的篇章,则是一部关于生命演化和机制的恢弘史诗。达尔文的进化论无疑是其中的一篇重要章节,它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生命起源和多样性的理解。而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则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的密码如何代代相传。进入20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崛起,更是将我们对生命的认知推向了微观层面,基因工程、基因测序等技术的进步,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写着生命科学的未来。 除了这些经典学科,《科学10×10》还将触及一些新兴或跨学科的领域。例如,“计算科学”将追溯计算机的诞生,从图灵机的概念到现代高性能计算的飞跃,展现了信息时代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我们还将探讨“医学”领域内里程碑式的发现,比如疫苗的接种如何根除了曾经肆虐的瘟疫,麻醉技术的出现如何改变了外科手术的面貌,以及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如何让我们得以“透视”人体内部。 “材料科学”也将占据一席之地,从青铜器的出现到晶体管的发明,再到纳米材料的探索,材料的进步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我们还将审视“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了解人类如何开始探索自身的思维和行为机制,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这些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我”是谁。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雅俗共赏,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在描述科学家的生平时,会着重展现他们的性格、经历以及与同时代人的互动,使之成为鲜活的人物,而不是冰冷的符号。例如,居里夫人的坚韧与奉献,爱因斯坦的睿智与不羁,都将通过生动的叙述呈现在读者面前。 《科学10×10:改变人类的100个科学发现》不仅仅是关于科学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关于科学精神的传承。它展现了人类不断质疑、不断探索、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将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会被激发好奇心,去思考科学是如何运作的,去理解科学的边界在哪里,以及科学的未来将走向何方。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今天所享受的便利生活,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无数代科学家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从一个简单的火种,到如今的核能;从原始的耕作,到如今的基因农业;从朦胧的星象,到如今的宇宙探索,每一个进步都凝聚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不懈追求。 通过这100个科学发现,本书试图回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科学是如何一步步地揭示宇宙的奥秘,并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它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智慧、创新和变革的世界,让我们为人类的科学成就感到自豪,并对未来充满期待。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涤荡心灵的智慧之旅,一次对人类文明最伟大成就的致敬。它提醒我们,科学的光芒从未熄灭,它将继续指引我们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文配合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高度。那些精心挑选的历史照片、概念草图,甚至是一些关键数据图表的复刻,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们不是简单的插图点缀,而是与文字内容形成了强烈的互文关系,有些视觉信息甚至比文字描述更加直观有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原始文献中的插图时,所进行的现代化处理,既保留了历史的原貌,又保证了现代读者阅读的舒适度。再说说它的语言,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却能做到雅俗共赏,没有丝毫的晦涩感。它更像是一部由学识渊博的朋友为你定制的私人导览,带领你穿越时空的隧道,去亲眼目睹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世界的关键时刻。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全方位的享受,无论是从知识的深度、叙事的精彩程度,还是从阅读的舒适度来看,它都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坦白说,我过去读过不少科普作品,很多都流于表面,蜻蜓点水,看完之后除了记住几个专业名词外,并无所得。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深入挖掘了科学发现背后的“人性”层面。作者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描绘那些科学巨匠们在面对失败时的脆弱、在取得突破时的狂喜,甚至是他们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学术竞争。这种将冰冷的科学置于鲜活的人性背景下的处理手法,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科学的距离。我不再觉得那些理论是出自某种‘神启’,而是明白它们是汗水、争论、运气和非凡直觉的产物。特别是对一些关键实验的还原描写,那种紧张感仿佛能穿透纸面,让人体验到科学研究中那种‘只差毫厘’的残酷与美妙。这种深度的人文关怀,让整本书的格局瞬间拔高,它不再仅仅是科学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史的侧影。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反套路”。它避开了那种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说教口吻,而是用一种近乎朋友交谈的语态,将那些原本令人望而生畏的科学概念,掰开了揉碎了,用最贴近生活的例子进行类比。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个物理定律的解释,竟然引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咖啡馆排队现象来作为比喻,那种瞬间的顿悟感,让我几乎要拍案叫绝。更令人称道的是,它在处理那些具有争议性的理论时,展现出的那种罕见的平衡感。作者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公正地呈现了正反双方的论据,留给读者足够的思考空间,这比起那些急于灌输标准答案的书籍,要高明太多了。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极大地激发了我去查阅更多原始文献的兴趣。它不是简单地提供答案,而是教会你如何像一个真正的科学家那样去提问、去质疑。这种对思维过程的强调,是我认为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它真正做到了启迪心智,而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砌。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节奏把握得相当出色,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完全没有那种传统科普书常有的沉闷和冗长。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在高密度信息输入的同时,维持读者的兴奋点。每一节的结尾,总会设置一个巧妙的钩子,让你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个突破点会是什么,就像是连续看了一部精彩的悬疑剧一样。尤其是在描述一些跨学科的融合时,那种‘A领域的技术如何催生了B领域的革命’的叙事线索编织得天衣无缝,展现出科学探索的内在统一性。我个人认为,作者在选择哪些“100个发现”时,一定经过了痛苦的取舍,但最终呈现出来的这份清单,既有经典中的经典,也有不少我过去从未听闻,但细思极恐的边缘领域突破。这种广度与深度的完美结合,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惊喜,完全符合我对‘改变人类’这个宏大命题的期待,它不是在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更像是在勾勒人类文明的底层代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抓人眼球了,封面上的那一行行闪烁的符号,仿佛直接把未来的密码展现在你面前,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于内容组织上的那种克制而又磅礴的气势。它不像那些传统的科普读物,动辄把复杂的公式堆砌起来,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具叙事性的切入点,仿佛是带着你进行一场时空穿梭的探险。每一章的标题都像是精心打磨的宝石,虽然独立存在,但当你串联起来阅读时,会发现背后有一条清晰的、关于人类认知边界不断拓展的脉络。它没有直接告诉你“这个发现有多重要”,而是巧妙地通过描述发现背后的那些曲折经历、科学家的坚持与挣扎,让你自己去体会那种醍醐灌顶的震撼。我特别喜欢它在描述那些里程碑式的理论时,那种‘拨开迷雾见天日’的感觉,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能让你感受到在那个关键时刻,科学共同体内部的兴奋与争议。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仿佛参与了那场伟大的思想革命。这种阅读体验,远超乎我对于一本纯粹科普读物的预期,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求知欲的史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