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世界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选择什么样的指导思想,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将会深刻地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当前,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哲学社会科学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批判“普世价值” 论、“宪政民主” 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新闻观等错误思潮,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冷战结束以来,在西方所谓“普世价值” 论的鼓吹下,一些国家被折腾得不成样子,有的四分五裂,有的战火纷飞,有的整天乱哄哄的……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也门等国家就是典型案例。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给这些国家带来的显然不是“福音” 或“救世良方”,而是无尽的动荡和灾难。这些国家和地区惨痛的教训证明,根本就没有普遍适用于一切社会、一切国家和一切民族的永恒的价值观。价值观念从来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具体社会经济政治形态的产物,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变化的,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相联系,所谓抽象的、超阶级的、超历史的“普世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独立存在。一些人宣扬的“普世价值” 论,是一个有特定政治含义和具体企图的思想陷阱,其针对我国的目的,就是要否定四项基本原则,而代之以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本质上是要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人民民主专政、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宪政民主” 观是近年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涌现的又一股错误思潮。在党中央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战略部署的背景下,有人趁机兴风作浪,故意混淆“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与西方“宪政民主” 的本质区别。“宪政民主” 是伴随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政治理念,逐渐演变成为西方资产阶级的主流政治和制度主张,完全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国家理念、政治模式和制度设计。他们鼓吹的“宪政民主”,实质上是要彻底否定我国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和法治、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体,代之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模式,搞“三权分立”、“多党制” 和“议会制”,一句话搞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体。“宪政民主” 显然绝对不是什么“普世民主” 或“普世价值”,不是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我国是具有本国具体历史和现实特点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适合什么样的制度,适用什么样的模式,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模式行不通,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大国,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
新自由主义思潮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而渗入进来的。从本质上看,新自由主义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代表了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核心利益和价值观念,通过鼓吹完全私有化、彻底市场化、绝对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为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开辟全球空间。新自由主义先后被英、美金融垄断资产阶级捧上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宝座,逐步由经济思潮转化为附带一系列政策、举措的意识形态主张,并迅速向拉美、亚非、东欧等国家和地区广泛蔓延。自90年代后期开始,新自由主义的“副作用” 开始显现,先后导致一系列引进新自由主义的国家与地区的经济深受重创,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苦不堪言。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随即蔓延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十年来,为了走出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相互拖累的发展困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国家被迫采取加大政府开支、扩大基础建设投入等政府干预政策。可以说,世界金融危机这场肇始于美国的“经济灾难” 正式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彻底破产。这一破产表明,当代资本主义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内在矛盾;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正是由于生产资料占有方式的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有制本质决定了经济危机的可规避性、可防范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告诉人们,只有将公有制为主体的制度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同时用好“看得见的手” 和“看不见的手”,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好地发挥出来。
西方新闻自由观是资产阶级在欧洲大陆血雨腥风的斗争中形成的,曾经为资本主义打倒封建制度的传播武器。然而,随着岁月流逝,新闻自由的进步因素在西方传媒界越来越被淡化,越来越变成一种巩固资本主义统治、打压社会主义和一切寻求国家独立与社会进步发展的国家的武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根据所谓的国家核心利益的诉求,肆意扭曲与歪曲新闻自由,使新闻自由成为“为我所用”、“唯我独尊” 的“法宝”。这也充分暴露了西方新闻自由观的虚伪性、自私性、两面性和独裁性。为了针对中国,美国等西方国家把新闻自由等价值观包装成全球公共产品,以全人类“适世价值” 观为幌子,宣传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以此进行思想控制,进而危害中国的国家安全和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
当然,对充满西方意识形态色彩的错误思潮的否定与批判,并不等于全盘否定西方现代文明所创造的一切有价值的、于我有用的思想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汲取世界先进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以领导人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大力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对错误思潮予以鲜明的批判和抵制,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积极组织院内外专家学者,围绕错误思潮的源流、本质及其危害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与批驳,推出了一批较有影响的论著,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本套文选选编了近年来公开发表的一些重点文章。这些文章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各种谬论展开了具体而深入的批判。
我们期望这套文选的出版,能够帮助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学好马克思主义,学好领导人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将自身原有的理论素养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发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是为序。
王伟光
2017年10月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新闻价值”的固有认知。在作者的笔下,新闻不再是中立地反映世界,而是主动地参与到世界的塑造之中。书中对特定历史时期信息管制与市场化浪潮交织下的媒体形态演变,有着非常精妙的论述,让人清晰地看到,所谓的“自由市场”在信息领域的表现,往往伴随着对弱势声音的系统性压制。作者的文笔老辣而富有洞察力,尤其在论述意识形态渗透时,那种不动声色却又掷地有声的力量感,令人印象深刻。它不是一本抱怨现状的散文集,而是一部系统性的思想武器库,为我们理解信息时代的复杂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和批判的工具。我强烈推荐给所有不满足于浮光掠影般新闻消费的人。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具辨识度,充满了古典的思辨色彩,但内容却极其贴合当下。作者在构建其论述时,似乎非常擅长运用对比和反讽的手法,将那些看似高尚的媒体伦理与实际操作中的功利主义进行了鲜明的对照。其中关于“公共领域”衰落的章节,让我深感震撼,它描绘了一幅知识精英与大众信息鸿沟日益扩大的图景。这种鸿沟并非仅仅是知识量的差异,更是对信息进行批判性解读能力的差距。书中对传统精英媒体的“去神秘化”过程写得入木三分,揭示了它们如何从启蒙的先锋逐渐演变为维护既有秩序的工具,这一过程的内在驱动力被阐述得清晰有力。对于任何一个关心社会舆论走向的公民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极佳的“抗体”,用以抵御无孔不入的同质化信息流。
评分这是一部文风犀利、见地独到的作品,我读完后对新闻传播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作者似乎对主流叙事抱持着一种审慎乃至批判的态度,通过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和理论框架的解构,成功地揭示了信息生产背后的权力运作机制。书中对“客观性”这一概念的探讨尤其引人入胜,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对事实的描述,而更像是一种精心构建的场域,用于筛选、定义和固化某种特定的世界观。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对于媒体所有权集中化趋势的分析,这种集中如何无声无息地影响了公众的认知边界,这一点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整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经据典丰富,即便是对传播学理论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被其深刻的洞察力所吸引,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重新审视我们日常接收的每一个“新闻”。它迫使我们走出舒适的新闻消费区,去质疑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叙述结构。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耐心研读、反复咀嚼的著作,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简单的答案,而在于提出更深刻的问题。作者对于新闻传播中“谁有权定义真实”这一核心议题的探讨,达到了相当高的理论水准。他并没有陷入非黑即白的简单二元对立,而是细致地分析了不同利益集团在信息博弈中的策略和筹码。我个人认为,书中对于“媒介素养”的社会建构层面进行了有力的批判,指出素养的培养不应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辨别,更应是政治和经济层面的觉察。每一章的结尾都像是留下了一个悬念,驱使读者不断向前探寻,试图拼凑出信息权力网络的全貌。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让读者始终保持着一种高度的智力投入状态,读罢掩卷,仍觉余音绕梁,亟待沉淀消化。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获取知识,不如说是在经历一场思想上的“祛魅”过程。作者的笔触时而如手术刀般精准地剖开复杂的社会现象,时而又像史诗般宏大地勾勒出媒介变迁的图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信息流向时所采用的社会学视角,他没有停留在对技术层面的抱怨,而是深入挖掘了资本逻辑如何渗透到新闻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从选题策划到最终的版面安排,无不打上了深刻的烙印。这种对系统性问题的揭示,避免了将所有弊端都归咎于个体记者的道德瑕疵,而是将焦点放在了结构性的困境上。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那些光鲜亮丽的媒体报道背后的“灰色地带”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它像一盏探照灯,照亮了那些在主流话语中被有意无意忽略的角落,让人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保持着一种健康的怀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