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清算:华尔街的日常生活》,为什么来自政府和各行业的掌权者要依靠金融家来解决自己搞砸的事情?为什么逃避监管和引发危机是华尔街“聪明文化”的组成部分?为什么现今金融市场自诩为普通民众的金融市场了。一位人类学家的投行民族志准确描述了投行文化的脆弱和矛盾所在。她访谈了压力重重的年的金融从业人员、工作过劳且漠然的证券分析师、渴望被雇佣的毕业生、经验丰富的投行董事与总经理,揭示了华尔街文化的整体图景。——目前薄荷实验系列中厚的一本…足够重磅!
内容简介
《清算:华尔街的日常生活》,获美国文化人类学学会2010年格雷戈里·贝特森图书奖荣誉奖。金融崩溃——无论是垃圾债券市场、互联网泡沫,还是高杠杆的房地产市场——通常被解释为市场周期的必然结果:上涨的一定会下降。在《清算》一书中,人类学家Ho Karen刺破了抽象的、无所不能的市场光环,揭示金融市场的繁荣和萧条是如何形成的。曾在投行工作过的Karen访谈了压力重重的年的金融从业人员、工作过劳且漠然的证券分析师、渴望被雇佣的大学生、经验丰富的董事长和总经理。这些从精英大学招聘的投资银行家被社会化为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世界。他们得到了丰厚的报酬,条件是随时都可能被解雇。他们的工作场所文化和特权网络造成了这样的印象:工作无保障会塑造性格,而员工的流动性会带来聪明、高效的生意。基于这种与挥霍无度的交易相联系的流动性和补偿行为文化,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们重塑了美国企业的形象。他们的使命是创造股东价值,然而他们的做法和假设却会产生危机。通过将投资银行家的价值行动与市场建设和美国公司重组联系起来,《清算》一书揭示了华尔街特有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常常被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胜利解读所遮蔽。
作者简介
何柔宛(Ho Karen),普林斯顿大学人类学博士,明尼苏达大学人类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华尔街制度文化、美国企业裁员现象和新自由主义。
精彩书评
就实地考察而言,华尔街并不是一个典型的人类学领域:人类学家通常在遥远的第三世界社会工作……然而,Karen Ho博士以经典人类学的方式开始了她的研究:融入背景,专心倾听,客观中立非评判的方式,然后试图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得到关于华尔街文化如何运作的“整体”图景。这种耐心的民族志分析呈现出一个迷人的景象,这甚至对大多数银行家来说都是新奇的。
——吉莉安·泰特,《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Karen Ho是我的英雄。她的20世纪末投资银行家民族志准确描述了投行文化的虚张声势、冷酷无情和矛盾等特征。
——米切尔·阿沃拉菲亚,《美国社会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人类学家Karen Ho对华尔街投行的民族志书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旨在打破华尔街的优越光环,揭示其脆弱、矛盾的一面,以及其企业文化和集体行动常常带来的破坏性影响,这些影响不仅和金融工作者和金融市场有关,也波及美国其他企业。虽然这本书名列人类学和商业研究领域之内,但它具有更广泛的吸引力,并将引起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人,以及任何试图了解华尔街投资银行的文化、实践与金融变革之间关系的人的兴趣。
——赖凯伦,《经济地理》杂志(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清算》一书对大型投资银行的运营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证实了读者的某些猜测:这些机构正在成为傲慢及坚不可摧的“宇宙主宰”,从业人员获得了难以理解的巨额收入和“做上帝的工作”的想法。然而,这也表明了金融社会学研究力量的逆转。本书有助于解释投行从业者的思考和行动方式。
——詹姆斯·G·卡里,《皇家人类学研究所》杂志(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对于任何打算进入全球各大银行工作的人来说,《清算》一书是必读的。事实上,即使是精英学校的教员,也开始质疑为何有这么多毕业生终会投身金融行业。这本书应该是这些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必读的书。”
——本·洛里卡,美国金融工程专业排行Quant Net
《清算》这本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仔细观察了人们在华尔街成功或失败的方式,戳穿了很多关于市场运作的假设。”
——基尔·马丁,时代文学增刊(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清算》提供了一个丰富详细的华尔街投资银行的民族志…我在本科经济社会学课程中使用了节选,并向一位投资银行家推荐了该课程。
——Aaron Z. Pitluck,《工作、就业与社会》(Work, Employment and Society)
目录
致谢
中文版序言 写在《清算》出版十年后
导论 人类学走进华尔街
第一章 领导权列传:关于聪明文化、投资银行的招聘与建造
第二章 华尔街的入职培训:剥削,授权和努力工作的政治学
第三章 华尔街的历史叙事与股东价值革命
第四章 股东价值的叙事起源及其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基础
第五章 裁员者面临裁员:工作的不安全性与投行的企业文化
第六章 流动的生命,薪酬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制造
第七章 全球的危机与杠杆支配
参考文献
英汉人名对照表
注释
精彩书摘
1995年9月21日,我开始对研究美国华尔街产生兴趣。因为在这一天,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宣布将现有机构分为三个独立的公司。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几宗公司分拆案之一:77800位经理人被买断工龄,而48500位员工被裁员。当时我住在新泽西,大规模裁员给员工带来的心灵创伤令我沮丧,但是接下来听说的事情更加令我忧虑,在公告发布的第一天,AT&T;的股价上涨6.125美元至63.75美元/股,涨幅为10.6%,公司市值增长97亿美元。但最让我感到震惊的是,经过进一步的调查,我发现华尔街投行们的股票价格都随之上涨。这中间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呢?
AT&T;大规模裁员与其股价飙升之间的关联看起来违背常识,却不是个案。根据《纽约时报》在AT&T;重组当天发布的新闻报道,在那段时间,兼并与重组活动增多,对未来通信产业重组的预期增强,而负责发起、组织并为这些活动提供建议的华尔街投行,股价同样上涨很多。“券商股是当季最强板块,分析师认为成交量会持续上涨,兼并活动也会继续。”(Sloane,1995)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美林(Merrill Lynch)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这些投行股价的上涨,都是基于这样一种假定。作为通信行业的领头羊,AT&T;已经进行了重组和裁员,其他企业也会跟随这一“商业潮流”,从而为华尔街投行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Klein,2000:199)。
在过去的30年里,正是这种对常识的颠覆,刻画出企业的景象,以及裁员、企业收益和股价之间的关系。在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鼎盛的经济繁荣时期(从1990年代早期到2000年),美国经济不仅见证了创纪录的公司利润和最长时间的股市持续上扬,也见证了史无前例的企业裁员(O’Sullivan,2000)。根据芝加哥一家再就业咨询公司查林杰公司作出的报告,在1994年,(全美)有516000 位员工被裁,而当时正值“那几年里美国企业盈利最多的年份”;“而1995年,尽管企业收益更好,但裁员数量仍旧达到440000”;“在1996年和1997年,总体裁员数量分别为447000和434000,当然,企业业绩依然可观”。(O’Boyle,1999:219)与此同时,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来看,美国股票市场从1995年2月的4000点上涨到1997年2月的7000点以上,1999年更是飙升至11000点,但企业平均每年裁员300多万人导致的工作不安全感也与日俱增(Oldham,1999; New York Times,1996)。再举一个例子以展示这种新的主导商业的文化模式,1995年,美孚公司(Mobil)宣布第一季度企业收入前所未有地达到6.26亿美元,扭转了上一年度亏损1.45亿美元的境况,然而一个礼拜之后,公司却宣布计划削减4700个工作岗位。华尔街分析师对这一新闻“反响积极”,他们高度赞扬了美孚公司的进取精神:他们“惊喜地”发现,不仅裁员数量超出预期,而且裁员范围还包括原本薪酬更高的精炼技术人员和美国境内营销人员。华尔街的机构投资者们将股价推高至52周的高点来表达他们对美孚公司的信心(Ritter,1995;Fiorini,1995)。
更引人注意的是,华尔街以一种庆祝的语调来宣布公司裁员,对公司重组的事实更是欢欣鼓舞。在整个1990年代中期,无数的财经新闻和文章都证明了这种新“情感结构”(structure of feeling)的存在。再次回到AT&T;案例中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AT&T;宣布从根本上改组企业并把业务拆分成三个公司,这一举动备受华尔街分析师的赞扬,而几个月之后,也就是1996年1月,AT&T;又宣布在未来4年里计划裁减4万个工作岗位,《华尔街日报》报道说:
如此大规模裁员的计划甚至令一些资深的AT&T;观察者都感到震惊。这一举动发出了一个信号,那就是对于大多数的美国企业,大规模重新调整业务的渴望及迫切感始终没有下降。尤其是AT&T;,在“旧贝尔系统”帝国解体的十多年里裁减了85000多名员工后,雇员仍然过多,这一点是显见的……“这是一个大数字,一个非常非常大的数字。”布莱克·巴恩,一位桑福德·伯恩斯坦(Sanford Bernstein)公司的分析师说,“比华尔街预测的要大很多。”但华尔街对此反响很好,AT&T;的股票在一天时间里每股上涨了2.625美元,达到67.375美元。(Keller,1996)
事实上,华尔街对这一大规模裁员表示如此兴奋,以致于所罗门兄弟投资银行(Salomon Brothers)臭名昭著的通信行业明星分析师杰克·格鲁曼都认为,有必要为投资者热烈的情绪降降温,并警告称,“投资者不应该预期削减成本就能带来营收的飞跃,因为AT&T;将省下来的资金用于加快布局无线和当地服务的再投资中”,他还强调,“虽然这是一次有益的进取之举,但是能够驱动未来的收益还是少之又少”。(Keller,1996)也就是说,在不远的将来,AT&T;仍需寻找更多的途径来提升它的股价。紧接着,在1996年3月,AT&T;收回了将裁员4万员工的声明,并宣布仅计划裁员18000人。《今日美国》一篇文章分析称,“观察员们认为,AT&T;精心设计,通过夸大它原本的裁员数量来吸引华尔街注意,因为华尔街一直把裁员看作提升利润的好办法。这就使得AT&T;自1月份公布消息之后股价在两天的时间里就上涨了6%之多。”(D. Lynch,1996)
虽然对资本积累的渴求由来已久,但近来在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却出现了极为特殊的现象,就是所谓公司最重要利益和大多数员工的利益早已分道扬镳。仅仅在25年前,美国的上市公司还被认为是一个稳定的社会机构,持续提供产品和服务,负责通过协商上至股东下至员工,从而从他们那里获得更多的支持,同时超越华尔街为释放即时投资收益而采用的短视的财务预期,从长远的角度做出决断(O’Sullivan,2000)。而如今,恰恰相反,企业的主要目标被认为是提升股票价格,以实现它们“真正的拥有者”——股东的利益(也就是创造股东价值)。那些处于公司核心目标之外的员工,则只能为股票价格的上涨而被随意清算。在二战后福利资本主义的影响下,职员们努力争取并(偶尔)获得一定份额的(但仍旧不公平)公司收益。但时至今日,即便是这样的传统资本主义等级制也已经被消灭,以至于员工常常无法从公司的盈利中获益(甚至常常受损)。这就是我在接触华尔街文化时遇到的新逻辑,对它的研究也贯穿于这本民族志之中。
看看面前这兴高采烈的华尔街,金融资本名义上的统治地位——我将论证其显著地刻画了我们的时代特征——具体意味着什么呢?一个关于华尔街投行、关于使其最终灭亡的运作流程的深度民族志调查,会怎样帮助我们理解发生在美国企业身上的时代剧变呢?这些投行家们是怎样积极做市(make markets):通过日常的文化实践来创造股票市场的主流敏感点,并塑造华尔街的金融规范的呢?华尔街投行家们又是怎样在大规模裁员、股东价值与市场危机的制造之间权衡关系,从而导致整个主流商业价值的更迭,并最终将其传导到华尔街自身的清算与颠覆上的呢?在学术训练和政治信仰支持下,我认为一个公司的健康程度与雇佣关系密切相关,我想美国的主流文化也会认同这一点,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创纪录的,公司利润与股票价格暴涨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大规模裁员,弥漫着工作不安全感的时代呢?更进一步来说,如此严重的社会错位是如何发生的呢?这一错位被大多数社会科学家归结为全球资本主义的逍遥法外——公司与政府的安全网正在解体;企业裁员、兼并与重组的浪潮迭起;成功职员的定义在改变;财富日益向顶部集中;金融繁荣与萧条引发社会暴力等。这些问题促使我在华尔街开展实地调研,以分析股票市场和华尔街在这些社会经济的剧烈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
《资本潮涌:金融巨头的生存法则》 引言 在现代社会,金融业如同一个巨大的齿轮,驱动着全球经济的运转。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资本洪流中,华尔街,这个响彻世界的名字,更是汇聚了无数的机遇与挑战,吸引着最聪明、最野心勃勃的头脑。然而,光鲜亮丽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一条充满未知的道路,一条需要智慧、勇气、策略乃至一丝命运垂青才能闯荡出的生机。 《资本潮涌:金融巨头的生存法则》并非一本简单的教科书,也不是一部枯燥的理论汇编。它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描绘了那些在华尔街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中如何 navigates,如何把握稍纵即逝的良机,又如何在危机四伏的时刻力挽狂澜。本书深入剖析了金融巨头们独特的思维模式、决策机制以及他们在压力下的应对之道,旨在揭示那些成功者共有的特质与策略,为 aspiring 金融从业者,以及对金融世界充满好奇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洞察。 第一章:巨浪初起——新时代的金融格局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把目光投向当下的金融世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格局经历了深刻的重塑。新的监管框架、技术革命的冲击、以及地缘政治的变动,都对传统的金融运作模式提出了挑战。我们不仅要理解这些宏观层面的变化,更要深入探究这些变化如何渗透到金融机构的日常运作,如何影响着每一个交易员、基金经理、以及坐在摩天大楼顶端的决策者。 本章将探讨以下几个关键议题: 全球化与去全球化交织下的金融新常态: 资本的自由流动与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如何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制造新的不确定性。 科技赋能金融: Fintech 的崛起与传统金融的转型: 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如何颠覆支付、借贷、投资等领域,迫使传统金融机构加速数字化转型。 监管重塑与合规困境: “大而不倒”的阴影下,全球监管机构如何趋严,以及金融机构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寻求合规与创新的平衡。 新一代金融巨头的崛起: 除了传统的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新兴的科技金融公司和另类投资机构如何打破原有格局,成为新的力量。 地缘政治风险与金融市场联动: 国际冲突、贸易摩擦等事件如何迅速传导至金融市场,引发波动,考验着金融巨头的风险管理能力。 通过对这些议题的深入分析,读者将对当前金融世界的复杂性有初步的认识,并为后续章节中对个体生存法则的探讨奠定基础。 第二章:决策的艺术——风险与回报的精妙权衡 金融市场的本质,在于风险与回报的永恒博弈。那些在华尔街取得巨大成功的巨头们,并非依靠运气,而是建立在对风险的深刻理解和对回报的精准预判之上。本章将聚焦于金融巨头们的决策过程,剖析他们如何在信息不对称、市场情绪波动以及时间压力下,做出最优的选择。 我们将深入探讨: “概率思维”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成功的交易员和基金经理,并非预测未来,而是评估各种可能性,并根据概率进行布局。本章将介绍一些量化分析和统计工具,以及如何识别和利用市场中的“非理性”定价。 情境意识与“黑天鹅”的应对: 市场的非线性变化,以及突如其来的“黑天鹅”事件,是金融从业者必须面对的挑战。本章将探讨如何培养敏锐的情境意识,及时捕捉风险信号,以及在危机爆发时,如何保持冷静,并采取有效的止损或反击策略。 非理性繁荣与市场泡沫的识别: 历史上,市场泡沫屡见不鲜。成功的巨头们如何在这种狂热中保持清醒,识别泡沫的早期迹象,并在泡沫破裂前及时抽身。 信息不对称下的博弈: 在信息极不对称的市场中,如何通过深入的研究、人脉网络以及对人性的洞察,获取先机,从而在交易中占据优势。 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的取舍: 华尔街充斥着短线交易的诱惑,但真正的巨头往往能够超越短期波动,着眼于长远的价值创造。本章将探讨如何在这种博弈中,保持战略定力。 第三章:人性的游戏——心理素质与团队协作 金融市场不仅是数字和图表的战场,更是人性的角力场。贪婪、恐惧、嫉妒、傲慢,这些人类最原始的情感,在市场中被无限放大,并直接影响着决策和行为。成功的金融巨头,不仅要征服市场,更要征服自己。 本章将着重分析: 情绪控制与压力管理: 在高压、高风险的环境下,如何保持冷静,不被市场情绪裹挟,做出理性的判断。我们将探讨一些心理学技巧和实践方法,帮助读者建立强大的心理韧性。 “赢家心态”与“反脆弱”的培养: 成功并非一帆风顺,失败是常态。本章将探讨如何从失败中学习,将挫折转化为成长的契机,以及建立一种“反脆弱”的心理机制,使之在压力和不确定性中变得更强。 团队的凝聚力与人才的激励: 顶尖的金融机构,离不开一支高效协作的团队。本章将深入探讨如何构建强大的团队文化,如何激励和留住顶尖人才,以及如何在这种团队中,发挥个体价值。 非正式的权力网络与人脉的构建: 在华尔街,正式的职位之外,非正式的权力网络和人脉关系往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章将揭示如何有效构建和维护这些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道德边界的坚守与声誉的维护: 华尔街不乏一夜暴富的神话,但也充斥着违法违规的丑闻。本章将探讨如何在规则的框架内,实现个人和机构的利益最大化,以及如何坚守道德底线,维护长远的声誉。 第四章:策略的进化——适应与创新的不竭动力 金融市场永远不会静止。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监管、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都要求金融机构不断调整和进化其策略。那些能够持续保持领先地位的巨头,无一不是策略大师。 本章将剖析: “数据驱动”的决策模式: 如今,数据已成为金融机构最重要的资产之一。本章将探讨如何有效地收集、分析和利用海量数据,以支持投资决策、风险管理和产品创新。 产品与服务的创新: 从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到个性化的财富管理服务,成功的金融机构始终走在产品创新的前沿。本章将分析一些成功的创新案例,并探讨其背后的逻辑。 全球化视野下的市场布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际市场的联动性日益增强。本章将探讨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和市场布局,以捕捉新的增长机会。 “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合作: 现代金融业越来越倾向于构建开放的生态系统,与其他机构合作,共享资源,协同发展。本章将探讨金融机构如何与其他参与者建立互利的合作关系。 应对竞争与颠覆的策略: 科技巨头的跨界进入,以及新兴金融模式的挑战,都要求传统金融机构不断调整其竞争策略。本章将探讨如何在这种环境下,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甚至实现弯道超车。 第五章:时代洪流中的反思——永恒的课题 尽管金融巨头们在财富和影响力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们的行为和决策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金融业的繁荣与不稳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贫富差距的扩大,都是摆在台面上的问题。 本章将进行一些更深层次的反思: 金融业在社会经济中的角色: 金融业是润滑剂还是吸血鬼?它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又在何时成为经济危机的导火索? 高薪酬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金融从业者的高收入是否合理?他们应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 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监管能否真正防范系统性风险?如何在鼓励创新的同时,保障市场稳定? 对未来金融发展趋势的展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格局的变化,未来的金融业将走向何方?又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结语 《资本潮涌:金融巨头的生存法则》是一次对华尔街生存之道的一次深入探索。它不是为了提供一套万能的成功秘籍,因为金融市场瞬息万变,没有永远不变的真理。相反,本书旨在提供一种思维框架,一套观察视角,以及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原则。希望通过对这些金融巨头们的故事、策略和心路历程的剖析,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充满魅力与挑战的金融世界,并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道。无论是 aspiring 的金融新星,还是希望更深刻理解金融运作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并以更清晰的认识,迎接未来金融浪潮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