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积极思想简史:论那些重塑美国国民特质的思维模式

美国积极思想简史:论那些重塑美国国民特质的思维模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米厚加 著,薛静静 译
图书标签:
  • 美国思想史
  • 积极思想
  • 美国文化
  • 国民性
  • 思想史
  • 历史
  • 哲学
  • 社会思想
  • 美国历史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486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1157
包装:平装
开本:异16全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积极乐观进取、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构成了当今“美国梦”的核心,也构成了美国的国家精神,成为了美国国民的信仰……

《美国积极思想简史》一书将重现一个多世纪以来深刻影响美国现代生活和文化核心的“新思想、积极思想”的发展历程,带你追根溯源,寻找构成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和美国精神的根本之源。

内容简介

“积极乐观进取、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构成了当今“美国梦”的核心,也构成了美国的国家精神,成为了美国国民的信仰……
《美国积极思想简史》一书将重现一个多世纪以来深刻影响美国现代生活和文化核心的“新思想、积极思想”的发展历程,带你追根溯源,寻找构成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和美国精神的根本之源。

·安慰剂效应;
·十二步疗法;
·治疗各种成瘾症的思想理论基础;
·积极心理学的形成;
·成功励志学的盛极一时;
·里根的总统竞选口号“Nothing is impossible”;
·奥巴马的总统竞选口号“Yes, we can”;
·耐克公司的标语“Just do it”;
…………

这些事情看似毫不相关,但究其根本都是“积极思想”的具体表现。积极思想不仅是美国精神的核心思想之一,更是渗透到美国政治、经济的方方面面。

《美国积极思想简史》是第一部关于美国“新思想、积极思想”的学术著作,也是一本历史学著作,同时也是一本精神心理学方面的著作。精神心理学研究学者米厚如从历史学、医学心理学、精神心理学和量子力学等各个角度,按照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逐一分析了美国“新思想、积极思想”的萌芽、发展以及高潮等各个时期的情况,并列举了每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反映了美国社会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变迁以及影响当代美国主流文化的各种“形而上学”的要素。

作者简介

米厚如(Mitch Horowitz)
历史学家、学者、出版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和《时政报》等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的特邀专栏作家。此外,他还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旗下《周日早间新闻》、美国国家广播公司以及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等多家知名电视节目的特邀嘉宾。
作为一名有多年出版经验的出版人,米厚如曾担任跨国出版集团企鹅图书旗下Tarcher Perigee副总裁、执行主编以及书籍再版补录部总监,也负责出版过多名作家以及大卫·林奇、曼理·霍尔等人的系列作品。
米厚如对东方哲学的神秘学思想,尤其是中国哲学颇有兴趣,其中文名字“厚如”取自易经的“厚德载物”和佛家的“如来如去”。

目录

目录

第1章 “新思想、积极思想”的萌芽 / 1
积极思想的先驱们 / 7
“新思想、积极思想”所遭遇的争议 / 10
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奋发向上的国家精神 / 13

第2章 “新思想、积极思想”的萌芽及发展 / 17
积极思想的短暂历程 / 19
我宁肯去死,也要放弃治疗 / 21
催眠术革命——梅斯梅尔磁疗法 / 24
缅因州刮起了一股“催眠”的热潮 / 27
“新思想、积极思想”理论雏形的塑造者:
神秘学布道家、哲学家沃伦·埃文斯 / 33

第3章 新思想运动的诞生以及励志成功学的萌芽 / 51
从追随者到异见者:粉转黑的历程 / 52
自由思想者 / 54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美国中西部 / 58
女性撑起半边天 / 63
新思想的曙光 / 67
励志成功学的萌芽:成功神学的诞生 / 70

第4章 励志成功学的兴盛与中产阶级的兴起 / 73
医疗的进步 / 77
无形之手:神秘的力量 / 79
思想即物质 / 85
征服贫困 / 96
劳动人民的英雄 / 102
中产阶级的到来 / 107
自由解放的力量 / 112
神学政治 / 114
吸引力法则背后的故事 / 118

第5章 “新思想、积极思想界”的先驱们 / 123
实用主义哲学 / 125
新思想界内部的分崩离析 / 127
倡导医学和精神疗愈相结合的大师:理查德·卡博特医生 / 128
犹太教科学会的兴起:路易斯·维特拉比 / 134
精神疗愈的内在驱动力:超越自身极限的“能量” / 140
冥想导师、人生体悟课程首创者:葛来恩·克拉克 / 147
新思想的传播大使:欧内斯特·霍姆斯 / 151
乐观主义的首创者:克里斯蒂安·拉尔森 / 155
毕生追寻人生体悟的销售大师:罗伊·赫伯特·加勒特 / 159
传媒领域的改革创新先驱: 弗兰克·鲁滨逊和菲尔莫尔夫妇 / 166
成败总结 / 176

第6章 积极思想重塑美国精神 / 179
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慈善事业:《财富福音》 / 181
深受新思想影响的励志大师:戴尔·卡耐基 / 184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 187
幸福箴言书:诺曼·文森特·皮尔 / 191
水瓶座: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总统 / 201

第7章 新思想、积极思想铸就成功人生 / 215
最奇妙的秘密 / 218
什一税与励志成功学 / 224
积极箴言运动 / 227
成功神学 / 229
积极思想的兴起 / 232
玩弄政策漏洞于股掌之中 / 234
突破心理极限,激发生理潜能 / 238
凡事必有度,物极必反:塞多纳惨案 / 241
大隐隐于市 / 242
积极思想是否真的有效 / 247

第8章 “积极思想”是否行之有效 / 249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 251
吸引力法则是世间唯一的法则吗 / 255
通往真理之路往往荆棘丛生 / 259
成功的要素 / 259
激情的力量:甘兹菲尔德实验 / 262
执念的力量 / 265
净胜的高阶力量 / 267
积极思想的四大流派 / 270
现代精神疗愈发展概况 / 278
超越时空,无远弗届 / 282
重塑人脑思维模式 / 286
积极思想革命 / 288

精彩书摘

推荐序1

不论是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一名心理医生,还是一位活了 80 年的老者,我都有比较充分的理由推荐这本书。因为本书作者以历史学家的身份,从一种思想的高度和深度仔细地介绍、探究和追溯了“新思想、积极思想”思潮的流行和发展,其终极目的在于寻找和回答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人的一生是一个自我追寻的过程,谁都回避不了回答“我是谁”“为什么生下来”“我有什么用”这类问题。人们对这类问题有了自我认可的答案之后,便会忠实地去自我实现。

“新思想、积极思想”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是人们在新的时代对人类自身的许多这类终极问题进行探索和思谋的结果。作为一种人生哲学,它具有普世价值。

朝问道,夕死可。人总应活个明白、活出高度以及活出品位。新时代,我们应把生活提高一个档次。物质时代快过去了,新时代则是一个精神的、哲学化的时代,它让我们的生活能够跟上时代的洪流!

读读这本书吧!米厚如先生的这部巨著绝不会让你失望,你读后定会惊喜连连,收获不断。

我还想说,在中华崛起、巨龙腾飞之时,我们需要如此好的书。《美国积极思想简史》一书中介绍的思想与我们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内敛性不谋而合,读起来应有亲切之感。



张吉连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退休教授
《美国积极思想简史:论那些重塑美国国民特质的思维模式》 简介 本书并非一本传统的历史著作,它不专注于描绘战争的硝烟、政治的角力,抑或经济的起伏。相反,它将带领读者深入美国国民精神的核心,探寻那些塑造了美利坚民族性格、驱动其前进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的演变轨迹。这是一部关于理念的力量,关于思想如何凝聚人心、激励创新,并最终塑造一个国家命运的史诗。 我们所处的时代,信息爆炸,观念日新月异,但追溯根源,一个民族之所以是它现在的样子,离不开其世代相传的精神内核。美国的“积极思想”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不断涌现、发展、融合的思维集合体。它体现在从独立战争时期对自由和机遇的坚定信念,到工业革命时期对进步和发明的无限憧憬,再到20世纪面对挑战时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和创新精神。这些思维模式,如同看不见的DNA,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美国人的集体意识之中,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价值判断,乃至对世界的认知。 本书旨在解析这些“积极思想”的起源、演变及其在美国社会各个层面的具体体现。我们将从早期的清教徒精神出发,探讨勤奋、自律、上帝恩赐的观念如何为这片新大陆播下开拓创新的种子。接着,我们会深入研究启蒙运动对理性、个人权利和天赋使命的强调,它们如何支撑起一个崭新的国家,并赋予美国人一种独特的使命感。 随着美国走向工业化和城市化,新的积极思想应运而生。我们将剖析“美国梦”的兴起,它不仅仅是对物质富足的追求,更是对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和改变命运的信念。我们会审视“进步主义”运动中的乐观主义和改革热情,以及它对社会公平和公共福祉的追求。同时,也将探讨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对人类无限可能性的信仰,这种信仰驱动着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去探索未知,挑战极限。 二战后的美国,面临着新的全球格局和国内挑战。本书将分析“冷战”时期所激发的国家凝聚力和对民主价值观的捍卫,以及“民权运动”中对平等和正义的坚定追求。我们会看到,即便在经历动荡和变革的时期,“积极思想”也从未缺席,它以更深刻、更包容的方式展现着生命的韧性。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回避“积极思想”中的复杂性和潜在的局限性。我们也会探讨,有时过度的乐观是否会掩盖现实的挑战,个人主义的强调是否会削弱集体责任感,以及“美国例外论”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双重角色。通过审视这些起伏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美国国民特质的形成过程。 为什么读这本书? 洞察美国精神的内核: 想要理解美国为何在历史上能不断克服困难、实现飞跃,这本书将为你揭示其深层的思维驱动力。 理解全球性影响: 美国的思维模式早已跨越国界,影响着全球的商业、科技、文化和政治。理解美国的“积极思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当代世界的走向。 反思自身文化与价值观: 通过审视一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积极思想”体系,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和反思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我们自身的思维模式。 寻找个人成长的启示: 那些驱动美国前进的思维模式,如韧性、创新、追求卓越,往往也是个人成长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品质。本书将为你提供宝贵的思想养分。 打破刻板印象: 许多关于美国的刻板印象,往往只看到了表象。本书将带你穿透迷雾,深入了解那些真正塑造美国人的内在力量。 本书将带你探索: 清教徒的“神圣召唤”与“工作伦理”: 它们如何成为美国早期拓荒精神的基石。 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与“个人自由”: 它们如何孕育出美国独立的精神和对民主的追求。 “西部边疆”精神与“自力更生”的信念: 它们如何塑造了美国人的冒险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品格。 “镀金时代”的“工业乐观主义”与“机会均等”的想象: 它们如何推动了美国的经济腾飞,也留下了深刻的社会问题。 “进步主义”时代的“社会改革”与“理性进步”的理念: 它们如何试图解决工业化带来的弊端,并重新定义社会责任。 20世纪“美国梦”的演变与神话: 从物质富裕到自我实现的追求,它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科技创新”与“无限可能”的信念: 它们如何驱动美国在科学和技术领域屡创奇迹。 “二战”后的“自由世界领导者”的使命感: 这种使命感如何影响了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国际形象。 “民权运动”与“平等正义”的呐喊: 它们如何挑战并重塑了美国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 当代美国“积极思想”的新形态与挑战: 在全球化和多元化背景下,曾经的“积极思想”又呈现出怎样的面貌? 《美国积极思想简史:论那些重塑美国国民特质的思维模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探索之旅,它将引领你走进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变化的美国精神世界。它将让你明白,一个国家之所以强大,不仅仅在于其物质财富和军事力量,更在于其深植于国民心中的那些不灭的信念和驱动力。这是一部关于希望、关于勇气、关于人类对更美好未来不懈追求的篇章。通过阅读本书,你将获得对美国乃至人类普遍价值观的深刻洞察。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对“美国梦”的理解可能过于单薄和扁平化了。作者仿佛拿着一把手术刀,精准地解剖了支撑起这个国家身份认同的各种复杂的、有时甚至是相互冲突的思维支柱。它让人警醒的是,那些我们今天视为理所当然的“常识”,其实都是在特定历史节点上,由特定群体精心构建和传播的结果。那种对“无限可能”的信仰,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关于自然、关于人性的预设之上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主题时的克制和广博视野,他既没有陷入对早期思想的盲目颂扬,也没有进行过度批判的解构。相反,他提供了一个审视这些思想“实用价值”和“潜在代价”的框架。这种平衡感在处理跨越世纪的思想流变时尤为重要,它使得历史的解读不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灰度的、引人深思的层次感。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无与伦比的穿透力,它让我不再仅仅把美国视为一个地理概念或政治实体,而是一个由不断涌动、自我修正的思想潮流所塑造的活的有机体。作者对语言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能够用极其精准的词汇来界定那些模糊不清的时代精神。例如,书中对“自我实现”的早期变体进行细致的词源学分析,揭示了其如何从一种精神追求逐渐异化为一种市场化的、可量化的目标。这种细致入微的挖掘,让人看到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文化基因是如何代代相传并不断变异的。全书的论述层层递进,结构紧凑,即便涉及到晦涩的哲学流派,也总能通过生动的案例或恰当的类比,将其转化为可供普通读者理解的洞见。这本书无疑为研究美国文化心理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全新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简直像是一幅精妙的挂毯,每一根丝线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核心信念,它们交织在一起,共同描绘出了美国精神演进的宏大图景。我原以为这是一部枯燥的学术梳理,没想到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将那些抽象的哲学思潮具象化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关键的社会事件。读起来,你不是在阅读历史,而是在亲身参与一场思想的辩论。尤其是在探讨十九世纪末期,技术乐观主义如何与个人奋斗的叙事深度融合时,作者的分析力度让人拍案叫绝。他没有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信念如何在工商业的扩张中被塑形、被推崇,甚至在某些时候,如何成为一种难以抗拒的社会压力。书中对于“成功学”概念的早期形态的剖析尤其深刻,它揭示了美国文化中一个持久的矛盾:对集体秩序的向往与对极致个人主义的狂热崇拜之间的永恒拉锯。这种洞察力使得全书的论证不仅仅停留在思想史的层面,而是触及了美国社会结构深处的肌理。

评分

我向来对那种试图一言以蔽之的宏大历史叙事感到不耐烦,但这本书却以其严谨的文献考据和清晰的逻辑推演,赢得了我的尊重。它不是在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在重塑我们理解历史的方式。作者对待“积极性”这个概念的处理,尤为高明,他没有将其简单地等同于乐观,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必须通过行动和意志力去“实践”的道德义务。这种对内在驱动力的强调,深刻地解释了美国社会中那种永不停歇的、有时甚至是近乎焦虑的创新与扩张的动力源泉。每一次对新思潮的引入,都被放置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考察,让人理解到,观念的诞生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特定物质条件下的文化回响。我不得不承认,在读完关于某些特定历史时期的章节后,我需要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对“进步”一词的定义。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掌握得非常巧妙,读起来有一种奇特的沉浸感,仿佛作者正在沿着一条时间隧道,引导读者亲眼见证每一个思想转变的临界点。它成功地避免了将文化史写成流水账的通病,而是紧紧围绕着“国民特质”这个核心命题,进行有机的串联。比如,书中对于“实用主义”哲学如何渗透到政治决策和日常道德判断中的论述,就显得格外有说服力。这种渗透并非瞬间完成,而是通过教育体系、大众媒体以及行业领袖的口耳相传,逐渐固化成一种集体无意识。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似乎总能找到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的“噪音”——那些挑战主流思维的边缘声音,并分析它们为何未能成为主导。这种对思想边缘地带的关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美国思想光谱的理解,证明了任何一个时代的“主流”都是无数次思想交锋后的暂时妥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