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語言學研究長期以來存在一些突齣的熱點問題。有些問題經過多輪討論,依然熱度不減。而近些年,漢語語法學界在進一步認識到漢語自身特點的同時,也引齣瞭一些重要的新問題。麵對海量的論爭資料和紛繁的觀點,很多學者,特彆是初學者,有無所適從甚至盲從的傾嚮。《漢語詞類問題》為本叢書之一種。
有鑒於此, 本著擺脫印歐語眼光,擺脫傳統(主流)觀點束縛,帶有導嚮性,在綜述中鋪墊齣解決問題的新方嚮的宗旨,瀋傢煊先生主編瞭“語言學熱點問題研究係列”叢書,篩選齣十幾個理論相關的語言學的熱點專題,就每個專題,以8萬-10萬字的篇幅,全麵整理海內外相關資料,對文獻做齣深入透徹的分類梳理,力求客觀呈現各傢的主要觀點,對其優缺點作適當分析點評,指齣學術發展的前景。該叢書以呂叔湘《現代漢語語法問題》和硃德熙《語法答問》為楷模,追求站在漢語的立場上看漢語,用漢語的方式說漢語的“自我錶述”。有助於推動漢語句法語義學研究的深入,也有助於大專院校中語法專題討論課的教學開展。
詞類問題是漢語語法研究中的重要課題,相關研究汗牛充棟,詞類轉化問題則是焦點所在,長期以來聚訟紛紜,成為學界難題。本書從名動分立和名動包含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詞類觀齣發,圍繞兼類詞問題、名物化問題、“中心擴展規約”問題,以及與此相關的定語和狀語、賓語和補語的糾葛、單雙音節等問題,對前人的研究進行係統梳理,介紹相關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概括前賢取得的成就,指齣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矛盾之處,力爭對詞類轉化問題有個全麵而又清晰的認識,明確未來詞類研究的方嚮。
1972年生,山東臨沂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語言學係漢語言文字學博士,師從學部委員瀋傢煊先生。現供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中國語文》編輯部,研究員。
主要理論興趣集中於認知語言學。在《中國語文》、《語言教學與研究》、《語法研究和探索》等刊物上發錶論文多篇,代錶作《現代漢語動名互轉的認知研究》於2010年由中國社科齣版社齣版,並獲得2010年度李方桂語言學論著奬。
目 錄
總序/瀋傢煊
緒論
1 詞類是個老大難問題
1.1 理論上的不自洽和過於復雜
1.2 應用上麵臨的睏難
2 “名動包含”說
2.1 “名動包含”的含義
2.2 “名動包含”的實質
2.3 名詞的根本性
2.4 動詞是虛化名詞
2.5 從“名動包含”齣發看詞類研究中的問題
3 繼承和突破
3.1 繼承
3.2 突破
4 講究方法和方法論
4.1 比附法帶來的睏擾
4.2 比較法遵循的原則
5 尊重事實,尊重語感
5.1 偏側分布的語言事實
5.2 結構平行性原則的運用
6 詞類類型學的視野
6.1 “名動包含”格局豐富瞭詞類係統的類型圖景
6.2 人類語言的詞類循環模型
7 破和立
7.1 “是” “有” 大分野——漢語重視的區分
7.2 漢語大語法包含韻律
7.3 漢語的語法離不開用法
7.4 漢語大語法體係雛形
8 漢語語法理論的哲學基礎
8.1 中西方範疇觀的不同
8.2 關於更好地“錶述自己”
9 解釋一些具體問題
9.1 標記理論的深化
9.2 關於“實詞不實”
9.3 雙音化的功能問題
9.4 關於謂語的指稱性
9.5 形容詞地位的重新審視
參考文獻
緒論
詞類問題是語法研究的核心問題,動詞和名詞則是詞類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對二者及其關係的看法,直接影響著研究者對語法研究中的許多重要問題的認識,如名詞的界定問題、兼類問題、遵守擴展規約問題、主謂結構的性質問題等, 進而影響著研究者對整個漢語語法體係的構建。
……
本書就以“名動包含”格局為齣發點,對漢語詞類研究中的相關問題進行梳理。首先說明漢語詞類研究是個老大難問題,在理論和應用上都存在不能解決的問題;然後介紹“名動包含”模式的要義,指齣包含模式對前人的繼承和突破之處,以及研究方法方麵的特點、對普通語言學研究的貢獻,並在此基礎上,論述“名動包含”格局的哲學基礎;最後從“包含模式”的視角對詞類研究中爭議較大的幾個問題進行梳理辨析。本書除瞭對詞類問題進行梳理辨析外,更希望以此為例,說明漢語語法研究隻有擺脫印歐語眼光、從漢語事實齣發纔能取得突破性進展。
總 序
瀋傢煊
這一套叢書的緣起,是齣於這樣的考慮:長期以來,在語言學領域,我們不斷學習和藉鑒來自國外(主要是西方)的理論和方法,有成效,在某些方麵成效還很顯著,但是總的來說,還是覺得運用在漢語上不免捉襟見肘、圓鑿方枘,至少勉強不自然。啓功先生曾有一個比方,說小孩套圈遊戲,小圈圈隻能套小老鼠,印歐語“葛郎瑪”(grammar)是小圈圈,套不瞭漢語這隻大熊貓。這種感覺突齣反映在一些有爭議的熱點問題上。有的曾經是熱點,如詞類問題、單句復句問題,冷寂瞭一段時間,但是問題並沒有解決,還時時冒齣來睏擾著我們;有的是國外齣瞭新的理論,用來處理漢語而形成新的爭論點,比如句法成分的移位問題,音步和韻律的問題。之所以成為新的爭論熱點,顯然也是因為新搬用的理論用起來不順暢、不協調的地方很多。有的問題,例如主語和賓語的問題,曾經是熱點,後來問題基本解決,取得共識,而新的問題又齣來瞭,如主語和話題繼而成為一個不斷爭論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主賓語的問題得以基本解決、取得共識,這是擺脫印歐語那種主賓語觀念的結果。
國外的理論在不斷的翻新,齣來一個我們跟進一個,有時候人傢已經翻新瞭,聲明放棄原來的理論框架,我們還在吭哧吭哧按照人傢那個老框架在思考和行事,有不知所措的感覺。許多人覺得這樣下去總不是個事兒,想要改變現狀。但也有不少人以重視和彰顯語言的“共性”為理由,想維持現狀,其實他們所說的“共性”是以人傢提齣的那一套理論為參照的,卻忽略或者無視漢語的個性。共性寓於個性之中,沒有語言的個性哪來語言的共性呢?近年來,國際語言學界逐漸形成一個認識,要弄清人類語言的本質,先要充分瞭解語言的多樣性。我的同道朋友硃曉農君說,universals(共性)應該音義兼顧翻譯成“有你我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隻有你沒有我,對此我十分贊同。據我所知,國外很多學者也不希望我們隻是跟著他們走,而是想聽到基於本土語言事實提齣的新見解,發齣的新聲音,使他們也能從中得到啓發。
一百多年西學東漸,語言學領域學習和藉鑒西方的努力一直沒有停息,另一方麵,擺脫印歐語傳統觀念的束縛的努力也一直沒有停息。我們的前輩早已為我們指明瞭方嚮,要進一步擺脫印歐語傳統觀念的束縛。正如硃德熙先生生前所言,很大一部分的爭論問題是由於受這種觀念的影響,先入為主,以緻看不清漢語語法的本來麵目引起的,要是我們能擺脫這種乾擾,用樸素的眼光看漢語,有許多爭論本來是不會發生的。還說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今天可能還在不知不覺中受傳統觀念的擺布,那就要等後人來糾正瞭。硃先生給我們留下的學術遺産中,有一個十分重要的觀點,漢語的動詞做主賓語的時候沒有印歐語的那種“名詞化”,這是擺脫乾擾的一次實踐,為我們樹立瞭一個榜樣。呂叔湘先生跟硃德熙先生的想法一緻,在晚年嚮我們發齣語法研究要“大破特破”的號召,要把“詞” “動詞” “形容詞” “主語” “賓語”等名稱暫時拋棄,要敢於觸動一些原先不敢動他一動的條條框框。
呂先生和硃先生雖然是針對語法研究而言,為我們指齣的方嚮卻是適用於整個漢語的研究。漢語的語法是“大語法”,語言的組織運行之法,包括語音、語義和用法在內,過去按“小語法”來理解漢語的語法,這本身就是受印歐語傳統觀念的影響。
策劃這套叢書的齣發點就是響應“擺脫乾擾、大破特破”的呼籲。近年來這方麵的努力比較顯著,有瞭一些新的進展,有必要做個小結,理清思路,明確方嚮,繼續前進。這套叢書因此也可以叫“破立叢書”,每一冊就某個具體的熱點問題,先對以往的研究加以梳理和評析,指齣破除傳統觀念、擺脫乾擾的必要性,然後擺齣新的觀點並加以論證,目的是讓讀者明瞭問題的來龍去脈、癥結所在,活潑思想,減少執著。這個設想有幸得到學林齣版社的支持,使得想法得以實現。雖說“破字當頭,立在其中”,但要真正立起來,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還有艱苦的工作要做,目前書中擺齣的新觀點、新思想還大有充實完善的必要,甚至有修正取代的可能。
策劃這套書還有一個齣發點是寫法,雖然討論的是復雜的學術問題,但還是要寫得淺顯一點,通俗一點,盡量少用難懂的名稱術語,篇幅簡短一些,一個問題一個小冊子,不讓一般讀者覺得深奧繁復,不得要領,望而生畏。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實屬不易,目前的麵目還大有改進的餘地。
我們希望這套叢書不僅對專門從事語言研究的人,不管是老將還是剛入門的新手,對廣大的語言教師,包括外語和母語的教學,都有一定的啓發和幫助,而且希望那些對語言問題感興趣的朋友,那些在語言工程、信息處理、語言心理、語言哲學、社會語言學等領域的人士也能從中獲得一些知識,得到一些啓示。
2017年12月12日
這部關於漢語詞類劃分的著作,坦率地說,是近些年來語言學領域中少有的力作。我從一開始就被作者那種近乎偏執的嚴謹態度所吸引。書中對“是”這個詞在不同語境下的詞性歸屬進行瞭長達數十頁的細緻考量,甚至引入瞭句法樹的動態分析模型,這在傳統的漢語語法書中是極為罕見的。特彆值得稱贊的是,作者並非僅僅停留在對既有理論的重復闡述,而是大膽地對某些被學界奉為圭臬的劃分標準提齣瞭質疑,並輔以大量的現代口語語料作為反證。比如,對於一些介於副詞和形容詞之間的模糊地帶,作者構建瞭一個“功能強度指數”來量化判斷,雖然這個指數的計算過程略顯繁復,但其試圖量化主觀判斷的努力,無疑為我們提供瞭新的研究工具。閤上書捲時,我感到腦海中那些陳舊的語法框架正在被小心翼翼地拆解、重構,這過程是痛苦的,但收獲是巨大的。對於任何嚴肅的漢語學習者或研究者而言,這本書不啻於一本醍醐灌頂的指南,它迫使你重新審視你習以為常的語言結構。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初讀之下,可能會讓一些追求快速閱讀的讀者感到些許吃力。它不似那些暢銷的普及讀物那樣辭藻華麗、輕鬆明快,反而像是一篇篇精心打磨的學術論文的集閤體,充滿瞭大量的術語和復雜的邏輯推演。但一旦你沉下心來,跟隨作者的思路深入其中,你會發現這種略顯晦澀的錶述下蘊含著令人驚嘆的洞察力。尤其是作者在探討“量詞的生命周期”那一章節中,引用瞭大量的曆史文獻和方言實例來佐證其關於量詞演化路徑的假說。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新詞”和“網絡用語”中詞類動態變化的關注,這種與時俱進的視角,使得整部作品絲毫沒有陷入“故紙堆”的陳舊感。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現代漢語在快速發展中內部張力的微妙變化。讀完此書,我感覺自己對日常交流中那些看似不經意的詞語,有瞭一種全新的敬畏之心。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在理論深度上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水平,但坦白地說,它對於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門檻設置得實在太高瞭。書中對某些特定句式的依存關係分析,需要讀者對形式語義學和認知句法學有基礎的瞭解。例如,作者在討論否定副詞的位移時,引入瞭一個復雜的基於Lambda演算的邏輯模型來形式化描述其語義約束,這部分內容讓我花費瞭數倍於其他章節的閱讀時間。雖然從純粹的學術嚴謹性上無可指摘,但對於希望快速瞭解漢語詞類基本概念的初學者,這本書無疑會帶來巨大的挫敗感。它更像是為已經浸淫在此領域多年,正在尋找突破口的學者準備的“內參”,而非麵嚮大眾的“入門教材”。不過,對於我們這些老研究者來說,它提供瞭一種看待問題的全新視角,特彆是它對“虛詞功能化”的論述,提供瞭一個非常具有啓發性的分析框架。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風格也值得一提,它呈現齣一種非常古典、沉穩的氣質,與內容本身的深度是相匹配的。紙張的選擇和字體的搭配,都透露齣一種對知識的尊重。內容上,作者在分析具體詞例時,很少使用現代的錄音轉寫或網絡聊天記錄,而是大量依賴於精心挑選的文學經典片段。這種選擇,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瞭語料的規範性,但也使得部分讀者可能會覺得它與當代日常口語的聯係略顯疏遠。不過,作者在探討“體貌標記”與“動詞性”的關係時,其對漢語內在形態學潛力的挖掘,是極其深刻的。他通過對一係列看似不相關的詞匯——比如錶示方位的詞和錶示程度的詞——進行跨類彆的功能映射分析,揭示瞭漢語在詞類邊界模糊性背後的深層句法約束。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工具書,不如說是一次對漢語底層結構進行深度挖掘的學術探險之旅。
評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徹底打破瞭傳統教材中那種“非黑即白”的詞類劃分僵局。作者非常擅長使用對比和反差來凸顯其論點的力量。例如,書中用整整兩章的篇幅,對比瞭上古漢語與中古漢語在判斷動詞與名詞界限時的標準差異,通過這種縱嚮的比較,清晰地展示瞭語言係統內部的演變邏輯。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每當讀者覺得某個理論即將定論時,作者總能拋齣一個強有力的反例,將討論推嚮更深層次的思辨。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語料時不加迴避地展示那些“灰色地帶”,沒有試圖用簡單的標簽去套牢復雜的語言現象。這種勇於直麵模糊性的態度,正是優秀語言學研究的標誌。讀完此書,我感覺自己對“什麼是詞性”這個問題,都有瞭一種更具哲學意味的理解。
評分一套書全部買齊瞭,慢慢看吧,都是一些經典的老問題,書的印刷質量還不錯。
評分一套書全部買齊瞭,慢慢看吧,都是一些經典的老問題,書的印刷質量還不錯。
評分一套書全部買齊瞭,慢慢看吧,都是一些經典的老問題,書的印刷質量還不錯。
評分一套書全部買齊瞭,慢慢看吧,都是一些經典的老問題,書的印刷質量還不錯。
評分一套書全部買齊瞭,慢慢看吧,都是一些經典的老問題,書的印刷質量還不錯。
評分一套書全部買齊瞭,慢慢看吧,都是一些經典的老問題,書的印刷質量還不錯。
評分一套書全部買齊瞭,慢慢看吧,都是一些經典的老問題,書的印刷質量還不錯。
評分一套書全部買齊瞭,慢慢看吧,都是一些經典的老問題,書的印刷質量還不錯。
評分一套書全部買齊瞭,慢慢看吧,都是一些經典的老問題,書的印刷質量還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