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之道

雕塑之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隋建国,吕品昌,盛葳 著
图书标签:
  • 雕塑
  • 艺术
  • 美术
  • 造型艺术
  • 艺术史
  • 雕塑技法
  • 艺术设计
  • 文化
  • 艺术理论
  • 工艺美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1221043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261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了推动中国国内雕塑界的学术与理论发展,北京隋建国艺术基金会、中央美院雕塑系于2016年底举办了“雕塑之道——2017国际雕塑研讨会”,本书是该论坛精选的论文集,囊括了6个部分27位中外学者的学术论文,以罗丹之后现代雕塑发展的历史脉络为主线,集中探讨了该领域内若干重要理论问题,同时兼顾对中国现代雕塑的相关研究。



瀚海拾贝:二十世纪西方艺术思潮探微 一本深入剖析二十世纪西方艺术思潮演变,揭示其内在逻辑与时代精神的学术专著。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艺术形式或技法的演变,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系统梳理了自野兽派的色彩解放,经由立体主义对视角的重构,到抽象表现主义的非理性喷发,直至后现代主义对艺术本体的反思与解构,二十世纪西方艺术思潮的波澜壮阔的历程。本书旨在探究这些思潮背后的哲学基础、社会语境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媒介的变革,回应时代飞速的工业化、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以及信息爆炸带来的认知危机。 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分为五个主要部分:“现代的曙光与革命的序曲”、“机器美学与内在的几何秩序”、“非理性的呐喊与潜意识的挖掘”、“媒介的扩张与艺术的边界重塑”,以及“后现代的迷宫与意义的消解”。 --- 第一部分:现代的曙光与革命的序曲 (约1900-1914) 本章回溯了十九世纪末期象征主义的衰颓与新艺术运动的局限,重点分析了野兽派(Fauvism)如何以纯粹、非再现性的色彩对抗学院派的陈规。马蒂斯等人的创作被置于当时法国社会对自然秩序的反思背景下考察。随后,本书深入探讨了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在德国的勃发,特别是“桥社”与“蓝骑士”的异同。我们不仅分析了其对原始艺术的借鉴,更侧重于其如何捕捉工业化都市带来的焦虑和异化感,将艺术从“描绘世界”转向“表达心灵的痛苦”。 第二部分:机器美学与内在的几何秩序 (约1907-1930) 这是艺术史上一次彻底的“形式革命”。本书将立体主义(Cubism)的兴起视为西方理性思维在视觉领域的终极体现。我们详细剖析了毕加索和布拉克如何通过分析、综合立体主义,将三维世界分解为二维平面的几何碎片,挑战了文艺复兴以来建立的单点透视法则。在此基础上,本书将俄国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和荷兰风格派(De Stijl)视为对立体主义的进一步推导——从对物体的分解上升到对宇宙基本秩序的建构。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被视为一种宗教性的几何抽象,而蒙德里安的“新造型主义”则被解读为对现代社会中寻求绝对平衡与和谐的哲学努力。 第三部分:非理性的呐喊与潜意识的挖掘 (约1916-1945)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直接催生了对理性逻辑的彻底绝望。达达主义(Dadaism)被置于反战、反资产阶级文化的激进语境中考察,重点分析了其“反艺术”策略——从杜尚的现成品(Readymade)到诗歌的偶然性拼贴,探讨了艺术权威如何被消解。紧接着,本书深入分析了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如何借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试图在梦境、潜意识和偶然性中寻找“更真实的实在”。对达利、马格里特等人的图像学分析,揭示了他们如何通过精准的写实手法来描绘荒诞的内在世界。 第四部分:媒介的扩张与艺术的边界重塑 (约1945-1960) 二战后,艺术的中心从巴黎转移至纽约。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被视为美国在战后重建民族身份的文化努力。本书着重区分了“行动绘画”(Action Painting)如波洛克对绘画过程本身的关注,与“色域绘画”(Color Field Painting)如纽曼对纯粹情感和崇高体验的追求。我们强调了艺术家如何将画布视为一个“事件空间”而非“再现空间”。此外,本书还探讨了战后欧洲的“艺术 Informel”与美国的对应关系,展示了在材料和非形式探索上的全球性共振。 第五部分:后现代的迷宫与意义的消解 (约1960至今) 随着战后乐观情绪的消退,艺术开始对前几十年现代主义的宏大叙事提出质疑。本书详细梳理了波普艺术(Pop Art)如何通过对大众文化符号的挪用与反讽,模糊了“高雅艺术”与“通俗文化”的界限。随后,本书转向对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的深入研究,分析其如何主张“观念或想法即艺术本身”,从而使艺术品从物质对象中解放出来。对极简主义(Minimalism)的分析,则侧重于其对作品与观者空间关系的强调,以及对艺术家主体性的淡化。最后,本书以对后现代语境中多元主义、挪用(Appropriation)和身份政治的讨论作结,勾勒出当代艺术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对“意义”与“真实”的持续追问。 ---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角: 深度融合了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后结构主义)、社会学和心理学理论,为理解艺术思潮提供了坚实的思想背景。 文本细读与图像分析并重: 对关键作品的分析不仅停留在视觉层面,更深入挖掘其创作宣言、书信往来和当时评论界的反应。 侧重内在逻辑: 强调每一艺术运动并非孤立发生,而是对前一运动的继承、修正或激烈反叛,展现了现代艺术内在的辩证发展链条。 目标读者: 艺术史专业学生、艺术理论研究者、博物馆策展人,以及所有对现代文明的视觉表达和思想脉络感兴趣的严肃读者。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理解二十世纪艺术的严谨框架,而非简单的风格罗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绝对不是一本适合“快速阅读”的书。它的文字密度极高,仿佛每一句话后面都藏着一个尚未被完全揭示的谜团。我花了一整个周末的时间,只推进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每一次重读,都会发现之前忽略掉的细微差别。作者在描述某种“媒介的物质性”时,使用了大量感官错觉的词汇,比如“听见颜色的重量”或是“触摸到虚空的密度”。这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奇特的眩晕感。它不是在告诉你“如何做”某件事,而是在引导你去“感受”某种未被命名的体验。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更像是一种智力上的挑衅,它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框架。如果你期待的是清晰的步骤指南或易于消化的知识点,那么请远离它。但如果你渴望的是一种能将你的思维推向边缘,迫使你重新审视日常观察的工具,那么它或许能提供一种另类的、近乎冥想的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这一点值得称赞,也让人抓狂。在某些章节,它使用了近乎学术论文的严谨措辞,充满了复杂的从句和专业术语,让你感觉自己正在研读一份高精度的工程图纸。然而,在接下来的几页,作者会突然切换到一种近乎民间传说或口述历史的朴素叙事腔调,充满了地方色彩和原始的生命力。这种对比带来的冲击力是巨大的。它仿佛在暗示,最深奥的真理,可能就隐藏在最日常的表达之中。我试图去模仿这种语言的节奏感,但发现那需要一种近乎魔术般的控制力——在宏大与微小、高雅与粗粝之间自由穿梭,而又不显得突兀。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部由多位风格迥异的大师合作完成的合集,充满了不可预测的惊喜和不连贯的挑战。

评分

这部作品,坦白说,初读时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作者似乎在用一种极其晦涩的方式,探讨着某种关于“存在与消解”的哲学母题。它不像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充满象征意义的现代诗集被强行拆解成了散文的形态。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时间之维”的论述,那种将宏大历史叙事压缩进一块微小石头纹理中的尝试,既令人惊叹于其观察的细致,又让人对最终的结论感到一丝惘然。那种感觉,就好像你试图用一把牙签去测量整个宇宙的尺度,捕捉到了光,却遗失了空间。书中的引文跨度极大,从古代神话的残片到晦涩难懂的后结构主义理论,它们被并置在一起,形成一种奇异的张力。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寻找那条清晰的主线,试图理解作者究竟想通过这种迂回的路径抵达何方。它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耐心和对形而上学议题的偏爱,否则很容易在那些冗长而自我重复的段落中迷失方向,感觉自己正在进行一场精神上的马拉松,却始终看不到终点线。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呈现出一种强烈的“疏离感”。作者的笔调极其客观,几乎到了冷酷的地步。它不带任何情感色彩地剖析着某种创作过程中的“去人性化”倾向。我注意到书中反复出现对“模仿”与“原创”之间那条模糊界限的探讨,但作者的结论总是指向一种既非模仿也非原创的“必然状态”。这种论述方式,让读者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反而更像是在旁观一场精密的手术,观察着每一个动作的执行,却无法干预或质疑其目的。它剥离了创作中浪漫化的部分,赤裸裸地展示了结构、材料与意图之间的冰冷关系。读完之后,我感到的是一种智识上的满足,但心灵层面却留下了一片真空,仿佛被抽离了某种必要的温度。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迷宫。叙事线索不断地自我折叠、回溯,让人难以定位“现在”与“过去”的界限。最让我感到困惑且着迷的是,作者似乎故意在关键节点设置了信息断层。你以为你即将掌握某个核心概念时,下一页却突然跳跃到了一个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比如从对光影的探讨,猛地转向了某种特定材料的分子结构分析。这种跳跃性,初看起来是碎片化的,但细想之下,又似乎暗示着某种更深层的、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统一性。我得说,这需要读者具备强大的联想能力和对文本进行二次构建的意愿。它不是在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堆精美的碎片,等待你去拼凑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图像。对于那些喜欢在文本中“考古”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充满挑战的探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