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技法讲坛》丛书以其按技法例解作为单元分割的独特体例深受老师和同学的青睐,成为广受欢迎的教材,这种安排正好适应于老师和同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开展。该丛书的定位是在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向上拔升,属于书法技法的中高端图书,因而也特别适合具有基本书法技法知识的广大读者。因其重点放在以丰富的图例解析技法方面,特别强调比较和综合,技法解析*加具体,所以也是广大读者理解技法、提升素养的阶梯。
引言 王羲之行书概说
**例 骨法用笔
第2例 切笔如断金割玉
第3例 用尖锋落笔混成
第4例 万毫齐力
第5例 使转纵横
第6例 切转交行
第7例 顺抹
第8例 裹锋
第9例 破锋
**0例 实笔连绵
**1例 牵丝引带
**2例 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3例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
**4例 折钗股
**5例 空际摆宕
**6例 折摆
**7例 逆势翻折
**8例 末笔收束,回扣出锋
**9例 钩法体势多变
第20例 着力点奇变
第21例 笔顺奇变
第22例 小大由之
第23例 简省笔画
第24例 半行半草字法
第25例 瞬间凝固
第26例 起势轩昂
第27例 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
第28例 迟速徐疾变化
第29例 状若断而还连
第30例 势如斜而反直
第31例 翼展
第32例 侵争
第33例 解构
第34例 回兜
第35例 环兜
第36例 紧敛之势
第37例 宽展之势
第38例 竦轻躯以鹤立
第39例 排叠
第40例 错位偏移
第41例 四面齐平
第42例 偃仰起倒
第43例 升沉
第44例 框架开合
第45例 华盖开张
第46例 行草相间
第47例 片断性
第48例 行势上松下紧
第49例 行际复沓呼应
第50例 星罗棋布
翻阅此书时,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不是在看一本印刷品,而是在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的案头边观摩其作品。那些对笔锋运行轨迹的描述,那些对“筋骨”与“血肉”的区分,无一不展现出作者深厚的临习功底和对传统书论的融会贯通。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将那些遥远而高深的古代笔法,以一种现代人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重新诠释出来。读完它,我感觉自己对如何拿起毛笔、如何运腕发力,都有了一层更清晰、更具象的认识,这是一次非常充实的学习体验。
评分这部作品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从封面的材质到内页的纸张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艺术的敬畏与现代审美的融合。尤其是那种略带纹理的纸张,触感温润,非常适合反复摩挲揣摩,也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墨色的还原度,这对于学习书法技法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光影之下,那些精妙的笔触细节都仿佛跃然纸上,让人忍不住想拿起笔来一试究竟。排版布局的处理也十分考究,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既不会显得拥挤,又能让读者的目光自然地聚焦到核心的展示内容上,体现了编者对书法艺术“气韵生动”的理解,绝非简单的图文堆砌,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视觉与技艺的对话。
评分我接触过不少关于硬笔和软笔书法的入门书籍,但这本书在讲解“意境”和“气息”方面,似乎提供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入口。它不像某些教程那样,只是机械地拆解笔画结构,而是着重于引导学习者去感受古代大家是如何调动全身的力量,通过指腕的微妙变化来达成线条的生命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一些关键性的阐述所触动,那种关于“提按之间,如听松风”的描述,一下子把枯燥的技法训练提升到了美学享受的层面。它似乎在告诉你,书法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一种心性的修炼和情感的流淌,读完后,我对临帖的态度都变得更加沉静和专注了。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气场是内敛而沉稳的,它散发着一种久经沉淀的学者气质,而非浮躁的速成指南。我尤其欣赏它在选材上的克制与精准。在众多的碑帖中,作者似乎只挑选了最能代表某一阶段或某一特定风格的范例进行深入剖析,这种“少而精”的原则,反而避免了初学者因信息过载而产生的选择困难。它更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老师,在你面前踱步,只为你指出那几条最关键的路径,让你能集中精力去啃下最硬的骨头,建立起扎实的基本盘。
评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细节捕捉上的严谨程度令人称赞。举例来说,在演示某个特定转折处的收笔时,作者似乎用了放大镜般的细致去解析了墨迹边缘的洇化和收锋的力度控制,这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电脑前工作,手指灵活性下降的现代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手感重建”指导。它没有过多冗余的理论灌输,而是直接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答案藏在了对“如何做成那样”的清晰示范中。这种以结果反推过程的教学思路,非常高效地避开了初学者常有的盲目摸索阶段,让人能更快地抓住关键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