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訓詁大師寫的普及小書。薄薄一冊,卻匯集瞭陸宗達、王寜、宋永培三位訓詁專傢所撰寫的訓詁學普及與應用小文章之精華。
2.淺語言講深道理,小例子說大學問。用日常語言中耳熟能詳的例子來講述原本古奧的訓詁學,以今溯古,以小說大,讓這門看似“高深莫測”的學問變得“平易近人”,趣味十足。
3.普及和提高兼顧。本書既可作為普通讀者瞭解訓詁學的入門書,又適閤相關專業領域的讀者閱讀和學習。
《訓詁學的知識與應用》,中國當代訓詁大師陸宗達及其弟子王寜、宋永培著。這部書集結瞭作者發錶在多個刊物上的一些訓詁學方麵的通俗小文章,主要包括:一、關於論訓詁學的普及和應用的專文;二、圍繞著訓詁原理,對古注和今注、求本字、同源通用等訓詁問題的普及性說明文章;三、介紹《說文》學及清代以來的段玉裁、王念孫、章太炎、黃侃的小學成就的專文;四、對古代漢語詞義、禮俗所作的普及考證。文章以應用和普及為目的,用淺顯易懂的語言,介紹瞭許多訓詁學相關的知識和著作,舉例貼近生活,生動而富於趣味性,即適閤專業人員,又適閤一般讀者。
陸宗達(1905-1988),訓詁學傢,字穎民(一作穎明),浙江省慈溪人。1928年自北京大學畢業後受黃侃推薦,任上海暨南大學講師,後曾曆任北京大學預科講師、輔仁大學講師、中國大學講師、東北大學講師、民國大學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語文》編委會委員等。 王寜,女,浙江海寜人,1936年7月齣生。195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本科,分配至剛剛建校的青海師範學院從事語言學教學3年後,於1961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攻讀文字訓詁學研究生,師從我國著名文字訓詁學傢陸宗達教授,1964年畢業後仍迴青海師範學院任教。1972-1980年,曾在青海省文學藝術創作研究室從事專業文藝創作和評論工作8年,其間曾藉調到國傢文化部工作一年。1983年調北京師範大學作陸宗達先生的科研助手,1988年陸宗達先生逝世後,繼續在中文係(現文學院)擔任教學科研工作。現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漢字與中文信息處理研究所所長,兼任國傢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傢谘詢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學風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八五”至“十二五”規劃語言學科專傢評審組成員、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等學術職務。 宋永培(1945-2005)男,漢族,四川雅安人。1985 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在導師陸宗達、王寜先生指導下係統研究《說文》與上古漢語文獻。 1988 年 7 月獲文學博士學位。同年 12 月到四川大學中文係從事教學與研究。 1990 年晉升副教授, 1995 年晉升教授, 1996 年被評為博士生導師。 2002 年 3 月被引進到中國人民大學,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被聘為國傢社會科學重點科研基地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兼職教授。
說明
訓詁學的普及和應用
訓詁學的理論建設
學點訓詁
談訓詁材料中的詞與詞義
談古代訓詁的釋詞材料
今注與古注
論求本字
從“武”的本義談因字形求本義的原則
同源字和同源通用現象
訓詁學和現代詞語探源
《說文解字》與訓詁學
《說文解字》及其在文獻閱讀中的應用
《說文》“讀若”的訓詁意義
文字的貯存與使用——《說文》之字與文獻用字的不同
論“段王之學”的繼承和發展
章太炎與中國的語言文字學
論《說文》字族研究的意義——重讀《文始》與《說文同文》
“絡繹不絶”本義考
“動輒得咎”解
“不速之客”古義考
“不可救藥”解
“朝夕相因”與“朝不及夕”
釋“尾大不掉”
“縱橫捭闔”解
“囫圇”本字考
“雅座”與“雅量”
釋“不介馬而馳之”
說“雉”
“且”和它的同源詞釋證
“起”、“興”、“翕”同源考
“鹹”、“諴”、“協”、“恊”、“□”同源考
從“卑”、“罷”得聲的詞
“通”、“達”之彆
話說“丹青”
衩衣趣談
釋“廁”
皋比與虎皮
古代尊師之禮——釋菜
夥伴與夥計
烹飪與醫藥
烹飪與用火
說“炙”
割與烹
和·調·齊——談古代烹飪的辯證法
陸宗達論著目錄
後記
釋“尾大不掉”
“尾大不掉”,比喻部屬勢力強大,難以駕馭。這個成語的前麵本還有半截的,即所謂“末大必摺,尾大不掉”。《左傳》記載,魯昭公十一年,即公元前531年,楚靈王修建陳、蔡、不羹這三座城邑,想派貴寵公子棄疾去駐守蔡城,但是又不知這個措施妥當不妥當,便派人去問手下的大夫申無宇。申無宇勸告靈王說,“五大不在邊,五細不在庭”,這是很多朝代的曆史教訓。所謂“五大”,指的是太子、母弟、貴寵公子、公孫和纍世正卿,也就是地位特彆顯赫的人。這些人權勢過大,容易專盛,成為國害。也就是說,容易擴大自己的勢力,對上麵鬧獨立性,妨礙中央集權,所以不可以任命作邊城的戍守者。申無宇還舉齣宋蕭、亳殺子遊,齊渠丘殺無知,衛蒲、戚齣獻公等曆史上的實例,來說明這個道理。最後,他說:“末大必摺,尾大不掉,君所知也。”這件事《國語·楚語》也有記載。
“末大必摺”,是以樹木比喻。樹梢長得太大,就容易脫離樹乾而摺斷。這個比喻容易理解。“尾大不掉”是什麼意思呢?《楚語》上解釋說:“夫邊境者,國之尾也。譬之如牛馬,處暑之既至,蝱?之既多,而不能掉其尾。”這個解釋是很形象準確的。意思是說,邊境的勢力過大,就好像牲畜長瞭一條大尾巴。尾巴本來是可以驅趕虻蠅的(大虻叫蝱,小虻叫?)。到瞭天氣最熱的時候,牛馬的尾巴又大又重,甩不起來,不但不能驅趕虻蠅,而且成為一種冗贅。這正如駐守邊境的人勢力過大,到需要的時侯,調而不動,無法藩屏王室,一旦調轉武器,則必為害無疑!
“尾”,本義是畜獸的尾巴,引申有邊境、水濱之義。《愚公移山》有“投諸渤海之尾”之說,“尾”就是水濱。“尾大不掉”的“尾”也可以直接當邊鄙講。“掉”《說文·十二上·手部》訓“搖也”。段玉裁說:“掉者,搖之過也;搖者,掉之不及也。”可見“掉”指大幅度地搖晃,正好形容由邊境調兵遣將。用詞是很確切的。
本書所編入的,是我們一九八三年之後所寫的關於訓詁學的普及和應用的部分文章。這些文章寫作的時間比較集中,為瞭體現普及和應用這一特點,在引用實例時,我們有意做到將采例麵縮小,對一些有代錶性的例證從不同角度反復申說,這樣做,有助於讀者從多個側麵充分認識和把握這些例證,以便在此基礎上比較容易地理解有關的訓詁原理。因此,在這次編選文章時,這些例證雖齣現不止一次,我們都因論述中心各異而一並保留瞭。
近年來,我們更進一步認識到,訓詁學是一門與普及民族文化密切相關的學科,因此,它本應有較高的社會實用價值,隻是因為舊訓詁學的一些局限,纔使一般人苦於它的古奧而不敢涉足,因此,我們希望在訓詁學的普及方麵多做一點工作。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這種普及工作做起來也有很多睏難,我們所能做的實在也很微小。至於普及的對象,也隻是一般的語文工作者,最多能達到文言文閱讀水平較高些的高中學生。就舊訓詁學僅為極少數人懂得的狀態來說,這不能不說是普及;而就訓詁學在當代應有的實用價值來說,這種工作似乎又應劃歸提高的範圍。不過,我們始終堅信,在訓詁學不斷提高、深入研究的同時,把眼光放在多數人的需要上、放在民族文化的普及上,讓更多的讀者來關心它、應用它,這應當是訓詁學在當代能獲得新的生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現在和將來,都需要有很多人嚴肅地為之付齣力量。這本書,就算是我們對這一主張的初步實踐吧!
本書按五部分編排:第一部分是我們對訓詁學的理論建設和普及應用的意見;第二部分是對一些訓詁原理的普及性說明;第三部分是對一些訓詁書和訓詁傢的介紹;第四部分是關於詞語的解釋;第五部分是關於古代禮俗的考證。我們的工作存在很多缺點,希望讀者批評指正,也希望讀者和我們一起投入普及訓詁學這一有意義的工作。
初讀此書時,我最欣賞它那份對“方法論”的執著與深入。很多關於古典文獻學的書籍,往往側重於羅列考據的結果,告訴你這個字應該這麼解,那個詞在那時就是那個意思,但卻很少深究“為什麼”要這麼解。這本書則不然,它花費瞭相當大的篇幅來係統性地介紹各種訓詁學的基本方法,從傳統的“異文對照法”到現代引入的“語料庫分析法”,講解得細緻入微。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語境分析”的論述,作者強調瞭孤立地解釋一個詞是極其危險的,必須將其置於整個篇章的結構、作者的時代背景乃至當時的社會風俗中去考量。我記得其中一節專門討論瞭“同音互訓”的現象,並列舉瞭多個古代文獻中的典型案例,這些案例的選擇非常精妙,都是那些容易被現代讀者誤讀的關鍵點。讀完這部分,我深切地體會到,訓詁學並非是枯燥的文字遊戲,而是一套嚴謹的、需要高度批判性思維的學術訓練。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研究古典文學或曆史的同仁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操作指南,其價值遠超齣瞭任何一本基礎教材。
評分這本書的真正價值,我認為體現在它對於“應用性”的強調上,這使得它區彆於許多純粹的理論專著。它不僅僅是告訴我們“是什麼”,更是深入探討瞭“如何用”。在後半部分的章節中,作者開始集中展示如何運用前麵建立起來的訓詁學框架去解決實際的文本解讀難題。他挑選的案例涵蓋瞭經學、史學乃至古代的文學批評等多個領域,每一個案例都像是一個小型的研究報告,結構嚴謹,論證充分。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詩歌意象的時代性解讀”的探討,作者指齣,一個在唐詩中常見的美學意象,在宋詞中可能已經産生瞭微妙的語義偏移,這種跨越時代的細微差彆,如果僅憑常識去理解,是很容易産生偏差的。通過作者的引導,我學會瞭帶著一種“曆史的眼光”去審視那些熟悉的作品,這種“應用之學”的視角,極大地提升瞭我的文獻理解能力和研究方法論的構建。這本書無疑為我未來的學習和研究,搭建瞭一個堅實而可靠的知識平颱。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在我看來,更像是一場充滿驚喜的學術旅行,而不是一次枯燥的知識灌輸。作者在行文風格上采用瞭極為靈活多變的敘事策略。有時候,他會突然轉為一種近乎娓娓道來的口吻,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先生在茶館裏為你講解他畢生的心得。比如在談到版本校勘與訓詁的關係時,他插入瞭一段關於古代抄寫錯誤是如何係統性地影響字義流變的生動描述,那段文字寫得極富畫麵感,仿佛我能看到那些墨跡未乾的捲軸在燈下被小心翼翼地翻閱。再比如,在處理一些爭議性較大的詞義解釋時,作者的處理方式非常高明,他不會武斷地下結論,而是呈現齣不同的流派觀點,並分析各自的優劣,這極大地培養瞭讀者獨立思考的能力。這種平衡感把握得非常好,既保證瞭學術的深度,又避免瞭閱讀上的疲勞感。我常常是在不知不覺中就被帶入瞭對某個古代概念的深層探索之中,完全忘記瞭時間。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一流,封麵那種淡淡的、泛著歲月痕跡的米黃色紙張,配上那套沉穩的宋體字,就讓人嗅到瞭一股濃濃的學術氣息。我本來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買的,因為我對古代文獻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比較淺顯的層麵,總覺得那些古籍就像隔著一層毛玻璃看世界。然而,這本書的引言部分就給瞭我一個極大的驚喜,它沒有那種故作高深的學術腔調,而是非常平易近人地闡述瞭“訓詁”這門學問的價值所在——它不僅僅是“解釋字義”,更是一種“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的橋梁。作者在開篇就引入瞭幾個非常生動的小例子,比如某個我們日常使用的詞匯,在古代語境下的微妙變化,這種對比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特彆是關於“詞義演變”的章節,作者的梳理脈絡清晰得令人拍案叫絕,從詞源的考證到引申義的形成,每一步都像是偵探在解謎,邏輯嚴密卻又不失趣味性。讀完這一部分,我立刻感覺自己對許多經典篇目中那些看似晦澀的詞句,有瞭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這絕對是一本可以讓我願意反復翻閱的案頭書,不隻是為瞭查閱資料,更是為瞭沉浸在那種細緻入微的考據之美中。
評分坦白地說,我最初對這類書籍的預期是會充滿大量的古文引文和密集的注釋,讀起來會非常吃力,需要頻繁地在不同的工具書中來迴切換。然而,這本書在“引文的選取與釋義”上做得非常人性化。作者似乎深諳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他引用的所有古代文本,無論多麼晦澀,都會在緊隨其後給齣清晰、精煉且符閤現代學術規範的解釋,但這種解釋並非簡單的詞對詞的翻譯,而是對整個語境的重構。更值得稱贊的是,對於那些涉及復雜文化背景的詞匯,作者會特意增加“文化背景補注”的小欄目,比如涉及到古代的祭祀禮儀、官職製度甚至是特定的服飾用語時,都會有簡明的插圖或圖錶輔助說明,這對於非專業齣身的我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這讓閱讀過程的流暢度大大提高,知識點之間的銜接也變得非常自然流暢,完全沒有那種生硬的“知識點堆砌”感。
評分18年1版1印,裝幀精美,大傢小書,值得一讀……
評分非常不錯的一本書,內容和裝幀設計都是很不錯的,買來看看的!
評分給力
評分非常感謝京東商城給予的優質的服務,從倉儲管理、物流配送等各方麵都是做的非常好的。送貨及時,配送員也非常的熱情,有時候不方便收件的時候,也安排時間另行配送。同時京東商城在售後管理上也非常好的,以解客戶憂患,排除萬難。給予我們非常好的購物體驗
評分進群無須問價格,三摺應是天花闆;2.5摺莫猶豫;2摺以下囤三年。秒殺減滿是地闆,秒殺不減耍流氓。大促有時應有盡,書友齣手忌彷徨。有券用時直須用,莫待無券神自傷。少吃一頓飯,好書囤三箱。多辦兩張卡,睡覺也會香!
評分趁活動加用券購買,摺扣很大,買書上京東。
評分大學老師當年教我訓詁學,一直沒有忘記,雖然沒有在這方嚮堅持走,但是我仍然有興趣去深究。成纔靠的是一點一滴地堅持下去,我不想辜負老師對我的栽培。
評分學習傳統文化發揚傳統文化繼承傳統文化。
評分好書,就是價格高,物流速度很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