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作为几千年来人类精神文明史上一部重要的现世人本主义方向的民族伦理信仰经典,因其内具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精神,在全球化的今日显示出了一种与现代科学精神和人道主义充分一致的思想倾向。作者基于60余年来有关中西人文学术及理论研究的总结与体验,在历代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历史解释学和欧陆符号学等方法论,对《论语》的仁学思想的原始意义和现代意义做了全新的阐释,并特别指出《论语》仁学思想应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文科学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伦理认识论前提之一。
本书首先对相关研究的背景和原则提出了长篇的理论分析导论,而在其后的正文部分则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逐章逐段地对《论语》大部分重要文句的原始义理及其当代意涵做了详细疏解。本书不仅揭示了《论语》具有的永恒民族性的伦理学价值,而且阐发了《论语》对未来世界精神文明发展方向极具启示性的价值观导向意义。
李幼蒸,1936年11月11日生于北平。现为旅美独立学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2000年至今),国际符号学学会(IASS)副会长(2004—2014)。曾任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1978—1995)、德国鲁尔大学哲学所客座研究员(1990—1997)、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EHESS)短期访问教授(1990)。曾于1982—2004年期间先后担任访问学者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弗吉尼亚大学比较文学中心、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系,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所、柏林工大语言学所,法国人文科学基金会研究中心(MHS),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符号学中心,日本成诚大学文学院、东京大学英语系,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哲学所、台湾大学哲学所、辅仁大学比较文学系等。
这部鸿篇巨制,给我带来了一种“返璞归真”却又“与时俱进”的奇特感受。作者在处理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时,展现出了极高的语言驾驭能力,既能保持原文的韵味和庄重感,又能用现代读者的思维去阐释其深层意涵,这中间的平衡把握得非常到位。尤其是在讨论伦理学应用的部分,作者的论证非常细腻,不是那种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从具体的人际关系和政治实践中去提炼普适性的原则。对我个人而言,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反思工具,帮助我校准自己对于“如何做一个好人”这个永恒命题的理解。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但它提供了最深刻的问题入口。
评分坦白说,这套书的学术深度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或文献学基础,否则可能会感到吃力。然而,一旦你跨越了最初的门槛,随之而来的将是知识的密集灌输和思想的全面洗礼。我特别赞赏作者在构建其理论体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清晰的结构感——尽管内容驳杂,但脉络始终清晰可见。它不像某些堆砌概念的著作,读完后只留下满脑子的术语;相反,它像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无论是历史的引用还是概念的界定——都在为了驱动核心的论点而运转。对于真正有志于在儒学研究领域深耕的学者或学生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参考资料,提供了扎实的对话起点。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着实让人望而生畏,但一旦翻开,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牢牢吸引住了。作者显然在这套书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从对传统儒家经典的精细解读,到对“仁”这一核心概念的现代性重塑,每一步都走得非常扎实。我尤其欣赏它那种旁征博引的写作手法,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将历史脉络、哲学思辨和现实关怀编织在一起,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之中。比如,书中对早期儒家文本的考据功夫,就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感到耳目一新,它没有固步自封于既有的解释框架,而是敢于提出新的视角,挑战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定论。这种学术上的勇气和严谨性,是如今许多快餐式读物所不具备的,让人感到物有所值。它不仅仅是解读一本古籍,更像是在搭建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当代困境的桥梁。
评分从阅读的愉悦感上讲,这本书更像是一次马拉松式的智力探险,而不是轻松的周末读物。它的魅力在于那种“咬合感”,即当你读完一个论证时,你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轻轻推开了一点点。它并不试图讨好读者,而是以一种近乎于“挑战”的姿态呈现其研究成果。那种对传统文本的“解构”与“重构”过程,充满了张力和美感。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重新审视自己对世界运作方式的基本假设。我从中体会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一种对古人智慧进行严肃且富有创造性对话的榜样。
评分初读此书时,我的主要感受是它的视野极其开阔,仿佛站在了一个制高点俯瞰整个中国思想史。作者的笔力雄健,语言的张力十足,尤其是在阐述其“新仁学”构建时,那种逻辑的递进感和思想的穿透力,让人不得不为之侧目。它不是那种温吞水似的、让你读完就忘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思辨的“火花”。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一句精妙的论述,或者某个巧妙的转折。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但同时也是极其令人满足的,因为它强迫你的思维也跟上作者的节奏,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伦理基础。它对于现代社会中个体价值与集体责任之间张力的探讨,尤其触动我,让我想起了很多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困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