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技术(第4版)

现代通信技术(第4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廉飞宇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原理
  • 现代通信
  • 通信技术
  • 无线通信
  • 信号处理
  • 信息论
  • 移动通信
  • 网络通信
  • 数字通信
  • 通信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09694
版次:4
商品编码:1232746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0
字数:4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扼要介绍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然后结合现代通信技术涉及的各个领域,分别详细介绍了微波与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计算机网络通信、通信业务网和接入网的基本知识、组织结构和运作原理,同时也介绍了各个通信领域技术的新发展和新成果。本书旨在使不具备通信专业知识的读者快速建立现代通信技术的整体概念,掌握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通信专业知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本书可以作为高职高专通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可以作为高职高专电子、计算机等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

作者简介

廉飞宇,河南工业大学骨干教师,对于通信专业教学研究有较高的造诣,具备较为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教材编写经验,其在电子工业出版社编写出版的《现代通信技术》一书获得市场广泛认可,目前已修订至第四版。

目录


第1章 现代通信技术概述 (1)
1.1 信号、信道与信息的传输 (1)
1.1.1 信号 (1)
1.1.2 信道 (3)
1.1.3 信息的传输方式 (5)
1.2 通信系统 (6)
1.2.1 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 (6)
1.2.2 通信系统的分类 (8)
1.2.3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0)
1.3 通信网 (11)
1.3.1 通信网的结构 (11)
1.3.2 通信网的分类 (13)
1.4 通信业务 (14)
1.4.1 音视频业务 (14)
1.4.2 数据通信业务 (17)
1.4.3 多媒体通信业务 (19)
1.5 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习题1 (22)
第2章 数字通信基础 (23)
2.1 模拟信号数字化 (23)
2.1.1 抽样 (23)
2.1.2 量化 (24)
2.1.3 编码 (25)
2.2 信号的基带传输 (26)
2.2.1 模拟信号的基带传输 (26)
2.2.2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26)
2.3 调制与解调 (28)
2.3.1 模拟调制与解调 (28)
2.3.2 数字调制与解调 (34)
2.4 复用技术 (40)
2.4.1 频分复用技术(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40)
2.4.2 时分复用技术(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42)
2.4.3 波分复用技术(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43)
2.4.4 码分复用技术(CDM,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 (44)
2.5 差错控制和校验码 (44)
2.5.1 差错的产生原因及其控制方法 (44)
2.5.2 奇偶校验码 (45)
2.5.3 循环冗余码(CRC) (48)
2.6 现代交换技术 (49)
2.6.1 电路交换 (49)
2.6.2 报文交换 (50)
2.6.3 报文分组交换 (51)
2.6.4 各种数据交换技术的性能比较 (52)
习题2 (52)
第3章 数字微波与卫星通信 (54)
3.1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概述 (54)
3.1.1 时分多路复用原理 (55)
3.1.2 传输容量系列 (55)
3.1.3 数字微波通信的关键技术 (56)
3.1.4 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的主要特点 (58)
3.2 数字微波信号的最佳接收 (58)
3.2.1 最佳接收机结构 (58)
3.2.2 最佳接收原理的应用 (60)
3.3 微波接力通信 (62)
3.3.1 微波接力频道的构成 (62)
3.3.2 天馈线和分路系统 (64)
3.4 微波传播 (70)
3.4.1 自由空间传播 (70)
3.4.2 菲涅耳区 (71)
3.4.3 平坦地面的反射 (71)
3.4.4 大气折射 (72)
3.5 微波线路的分类 (73)
3.5.1 按地区分类 (73)
3.5.2 按余隙分类 (73)
3.6 衰落及抗衰落 (73)
3.6.1 衰落原因及分类 (74)
3.6.2 分集接收 (74)
3.6.3 自适应均衡技术 (75)
3.7 卫星通信概述 (76)
3.7.1 卫星通信的概念 (76)
3.7.2 静止卫星通信的特点 (79)
3.7.3 卫星通信的工作频段 (81)
3.7.4 卫星通信的优点 (83)
3.7.5 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 (84)
3.8 卫星通信的多址技术 (84)
3.8.1 多址方式概述 (84)
3.8.2 频分多址(FDMA)方式 (86)
3.8.3 时分多址(TDMA)方式 (87)
3.8.4 空分多址(SDMA)方式 (88)
3.8.5 码分多址(CDMA)方式 (90)
3.9 VSAT卫星通信系统 (90)
3.9.1 VSAT概述 (90)
3.9.2 VSAT网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92)
3.9.3 VSAT分类及特点 (95)
3.9.4 VSAT网络结构及组网形式 (95)
3.9.5 VSAT系统的工作频段 (97)
3.9.6 VSAT网络体系结构 (97)
3.9.7 VSAT数据网多址协议 (99)
习题3 (105)
第4章 光纤通信 (107)
4.1 光纤通信概述 (107)
4.1.1 光纤通信的发展历史 (107)
4.1.2 光纤通信的工作波长 (108)
4.1.3 光纤通信的特点 (108)
4.1.4 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109)
4.2 光纤与光缆 (109)
4.2.1 光纤的结构及其分类 (109)
4.2.2 光纤的导光原理 (111)
4.2.3 光纤的损耗特性及色散特性 (113)
4.2.4 光纤的连接 (115)
4.2.5 光缆和光缆的敷设 (116)
4.3 光源和光电检测器 (119)
4.3.1 光源 (119)
4.3.2 半导体光电检测器 (124)
4.4 光纤通信系统 (126)
4.4.1 光发射机 (126)
4.4.2 光接收机 (127)
4.4.3 光中继器 (128)
4.5 光的波分复用 (130)
4.5.1 光波分复用系统的结构 (130)
4.5.2 光波分复用的主要特点 (131)
4.5.3 密集波分复用技术 (132)
4.6 同步数字体系SDH (132)
习题4 (133)
第5章 移动通信 (135)
5.1 移动通信概述 (135)
5.1.1 移动通信的特点 (135)
5.1.2 移动通信的分类 (137)
5.1.3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138)
5.1.4 移动通信的工作频段 (139)
5.1.5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140)
5.2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140)
5.2.1 大区制移动通信网 (141)
5.2.2 小区制移动通信网 (141)
5.2.3 信道配置 (143)
5.2.4 信令 (144)
5.3 GSM移动通信系统 (144)
5.3.1 概述 (144)
5.3.2 GSM系统的组成 (145)
5.3.3 GSM系统的网络结构 (147)
5.3.4 编号方式与频率配置 (148)
5.3.5 GSM系统移动管理 (150)
5.3.6 路由选择 (153)
5.4 CDMA移动通信系统 (154)
5.4.1 概述 (154)
5.4.2 扩频通信原理 (156)
5.4.3 CDMA数字蜂窝系统的信道组成 (157)
5.4.4 CDMA的系统结构 (159)
5.5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160)
5.5.1 概述 (161)
5.5.2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网络标准 (162)
5.5.3 WCDMA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166)
5.5.4 CDMA2000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171)
5.5.5 TD-SCDMA技术 (173)
习题5 (176)
第6章 计算机网络通信 (177)
6.1 计算机网络概述 (177)
6.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组成与分类 (177)
6.1.2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180)
6.1.3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82)
6.2 物理层 (187)
6.2.1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187)
6.2.2 物理层的传输媒体 (189)
6.3 数据链路层 (189)
6.3.1 数据链路层协议 (190)
6.3.2 以太网的数据链路层 (190)
6.3.3 以太网技术 (194)
6.4 网络层 (198)
6.4.1 网络层概述 (198)
6.4.2 网际协议IP (199)
6.4.3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203)
6.4.4 网络层的其他协议 (204)
6.5 传输层 (205)
6.5.1 传输层概述 (205)
6.5.2 传输控制协议(TCP协议) (205)
6.5.3 用户数据包协议UDP (207)
6.6 应用层 (208)
6.6.1 WWW全球信息网与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208)
6.6.2 DNS域名系统 (210)
6.6.3 E-mail电子邮件传输协议 (212)
6.6.4 Telnet协议 (213)
6.6.5 FTP文件传输协议 (214)
6.6.6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215)
6.6.7 NFS网络文件系统 (216)
习题6 (216)
第7章 通信业务网 (218)
7.1 概述 (218)
7.2 电话网 (219)
7.2.1 电话通信网的组成 (219)
7.2.2 电话网的网络结构 (220)
7.2.3 编号计划 (223)
7.3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 (224)
7.3.1 B-ISDN业务的特性及信息传递方式 (224)
7.3.2 ATM技术原理 (225)
7.3.3 B-ISDN/ATM的网络分层结构 (227)
7.3.4 B-ISDN/ATM的用户/网络接口 (229)
7.3.5 ATM网组成 (229)
7.3.6 宽带通信网的业务 (231)
7.3.7 宽带信息网络建设实例―――上海宽带信息网 (234)
7.4 因特网 (235)
7.4.1 什么是因特网 (235)
7.4.2 因特网的发展历史 (236)
7.4.3 因特网的结构特点 (236)
7.4.4 因特网的关键技术 (237)
7.4.5 Internet的体系结构 (238)
7.5 因特网的基本服务 (241)
7.5.1 WWW服务 (241)
7.5.2 电子邮件服务 (243)
7.5.3 文件传输服务 (244)
7.5.4 远程登录服务 (244)
7.5.5 Usenet网络新闻组服务 (245)
7.5.6 电子公告牌服务 (245)
7.6 互联网提供的新业务 (246)
7.7 三网融合 (249)
习题7 (250)
第8章 接入网 (251)
8.1 接入网概述 (251)
8.1.1 接入网的基本概念 (251)
8.1.2 接入网的特点 (253)
8.1.3 接入网的结构功能 (253)
8.1.4 接入网的拓扑结构 (255)
8.1.5 接入网的综合业务 (256)
8.2 接入网中的接口 (258)
8.2.1 接口类型 (258)
8.2.2 V5接口 (260)
8.3 双绞线接入网技术 (266)
8.3.1 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接入技术 (266)
8.3.2 甚高速数字用户线(VDSL)接入技术 (269)
8.4 混合光纤/同轴电缆接入网技术 (270)
8.4.1 HFC的网络结构 (270)
8.4.2 HFC的频谱 (272)
8.4.3 Cable Modem (273)
8.4.4 CableModem的系统结构 (274)
8.5 光纤接入网技术 (275)
8.5.1 光纤接入网的基本概念 (275)
8.5.2 光纤接入网的功能结构 (277)
8.5.3 FTTx+LAN接入方式 (280)
8.6 无线接入网技术 (282)
8.6.1 无线接入技术概述 (282)
8.6.2 本地多点分配业务系统(LMDS) (283)
8.6.3 无线局域网(WLAN)接入技术 (286)
习题8 (289)
参考文献 (290)

前言/序言

第4 版前言

本书自2010 年出版第3 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通信专业已把它作为专业基础课教材。在此谨向广大本教材使用者表示真诚的谢意。

此次修订,尽可能对第3 版的疏漏失误之处进行修正,同时本着教材编写的完整性、系统性原则,增加了微波通信、计算机通信等内容,对某些过时陈旧、专业性太强的内容进行了删减,突出了计算机网络通信以及通信的新发展、新技术方面的内容。

21 世纪是通信信息时代,第5 代通信、宽带上网、移动通信、卫星、光纤通信等迅速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这是基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以移动通信、计算机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为代表的现代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通信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通信专业的学生,而且非通信专业的学生以及其他领域的技术人员都迫切要求学习通信知识。因此,为了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基本掌握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我们将以往单独设置的《通信原理》、《微波与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计算机网络》、《接入网》等课程综合成一门《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编写了这本教材,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全书共分为8 章。第1 章介绍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第2 章介绍通信的基础知识,第3 章介绍微波和卫星通信,第4 章介绍光纤通信,第5 章介绍移动通信,第6 章介绍计算机网络通信,第7 章介绍通信业务网,第8 章介绍接入网。本书计划学时为64 学时。

本书是在朱月秀老师编写的第3 版的基础上,由廉飞宇老师修订完成的。鉴于修订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17 年9 月



《穿越时空的低语:无线电通信的奥秘与演进》 在浩瀚的宇宙中,信息如同看不见的潮汐,在空气、在电磁波的海洋中涌动。我们与世界的连接,从远古的烽火狼烟,到信鸽传书的殷切期盼,再到如今指尖轻触便可跨越千山万水的便捷,无不镌刻着通信技术发展的深刻印记。本书《穿越时空的低语:无线电通信的奥秘与演进》将带领您一同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深入探索那些塑造了现代社会、连接了地球每一个角落的无形之手——无线电通信的迷人世界。 我们并非从一个高屋建瓴的视角出发,而是从最基本、最核心的原理入手,层层剥开无线电通信的神秘面纱。首先,我们将目光聚焦于那些构成信息传递基石的基本要素。什么是信号?它又是如何被创造、调制,并转化为能够穿越空间的能量的?本书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形象的比喻,解释电磁波的物理特性,例如频率、波长、幅度以及相位,它们如何如同语言的韵律与语调,承载着我们想要传递的信息。我们将深入浅出地介绍调幅(AM)、调频(FM)以及调相(PM)等经典调制技术,解析它们在信息传输中的作用,以及各自的优缺点。您将了解到,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参数变化,才使得声音、图像乃至更为复杂的数据,得以化身为能够在空中自由翱翔的“信使”。 接着,我们将目光转向无线电通信的“大脑”——发送与接收系统。一台小小的收音机,一部智能手机,它们内部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智慧?本书将详细阐述振荡器、放大器、滤波器等关键元器件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构建一个完整无线通信链路中的协作关系。您将了解天线的设计原理,为何不同的天线形状会影响信号的传播效率,以及定向天线与全向天线的区别与应用场景。在接收端,我们将剖析解调器的作用,它如何从嘈杂的电磁波海洋中精准地“捕捉”并还原出我们想要的信息,并探讨噪声与干扰对通信质量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抑制它们。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电通信的形态也日新月异。从最初简单的点对点通信,到如今覆盖全球的蜂窝网络,其演进历程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本书将带领您回顾无线通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您将了解到,早期无线电的发明是如何颠覆了人们对远距离通信的认知,从马克尼的跨大西洋通信实验,到无线电广播的兴起,再到电视的诞生,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科学家的智慧与汗水。我们也将详细介绍移动通信的发展脉络,从模拟时代的“大哥大”,到数字时代的2G、3G,再到如今主导我们生活的4G和5G。您将深入理解不同代际移动通信技术的核心差异,它们在数据传输速率、网络容量、时延以及用户体验上的飞跃,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乃至社会结构。 本书并非止步于理论的阐述,更注重将抽象的概念与现实世界的应用相结合。您将看到,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通信方式,背后都有着深厚的理论支撑。 Wi-Fi是如何让我们摆脱网线的束缚,实现无线网络连接的?蓝牙技术又是如何让各种小型设备实现近距离的便捷通信?卫星通信又在怎样的场景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GPS定位到全球电视广播?本书将一一为您揭示其中的奥秘。我们还将探讨无线通信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例如物联网(IoT)的兴起,它如何通过海量设备的互联互通,构建一个更加智能化的世界;车联网(V2X)技术,它又如何通过车辆之间的通信,提升道路安全与交通效率;以及在航空航天、军事通信、医疗健康等领域,无线电通信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然而,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挑战与机遇也随之而来。频谱资源的日益稀缺,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频谱?日益增长的数据流量,如何满足用户对更高带宽的需求?无线通信的安全与隐私问题,又该如何保障?本书将对这些前沿课题进行探讨。您将了解到,诸如认知无线电、软件定义无线电(SDR)等新兴技术,是如何为解决频谱冲突提供新的思路;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波束赋形等技术,又如何在提升网络性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以及在网络安全领域,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各种潜在的威胁。 《穿越时空的低语:无线电通信的奥秘与演进》旨在为每一位对信息世界充满好奇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知。无论您是通信领域的初学者,想要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是希望了解身边科技背后原理的爱好者;亦或是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想要拓宽视野、深入理解新兴技术,《穿越时空的低语》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伙伴。我们力求语言生动,概念清晰,避免过多的专业术语,力求让复杂的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我们将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让您在阅读中获得启发,在理解中获得乐趣。 这是一场关于连接的探索,一次关于智慧的追溯。让我们一同聆听那穿越时空的低语,感受无线电通信带来的无限可能,共同展望信息时代的未来。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的书籍,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探索、创新与连接的史诗。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您能对我们身处的信息化社会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并对未来的通信技术发展充满期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与广度都令人惊叹。从宏观的通信系统架构到微观的信号处理细节,无不涵盖。我一直对通信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技术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各种传输编码和调制方式背后的数学原理,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严谨的推导过程和清晰的图解,帮助我彻底理解。同时,书中对网络层和传输层协议的讲解,比如TCP/IP协议栈的演进,以及不同应用层协议的特点,也十分吸引我。我特别想知道,在面对海量数据和实时通信的需求时,这些协议是如何进行优化的,又面临着哪些挑战。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进一步阅读的建议,如果能够提供高质量的资源,那将极大地拓展我的学习路径,让我能够在这个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能够激发我探索欲,指引我学习方向的宝贵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考究,大量的图表和公式清晰地呈现了通信系统的复杂原理。即使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也能通过这些直观的图示,对抽象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理解。我一直对通信中的信号处理部分感到有些困惑,比如调制解调、信道编码等等,希望这本书能够用更加易懂的方式来解释这些核心技术,并且通过丰富的实例来加深我的认识。书中对不同通信标准的介绍也让我眼前一亮,比如Wi-Fi、蓝牙,以及各种蜂窝通信标准,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又是如何不断升级以满足我们日益增长的数据需求的,这些都是我想深入了解的。此外,书中对通信网络架构的讲解,从物理层到应用层,层层递进,应该能帮助我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技术框架。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讲解不同技术之间的权衡和取舍,例如在速度、可靠性和成本之间如何进行优化,这对于理解实际通信系统的设计至关重要。

评分

一本厚重的书,封面设计简洁大气,"现代通信技术(第4版)"几个字透着一股专业与严谨。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分量就暗示了内容的扎实。翻开第一页,作者的序言便勾勒出了通信技术发展脉络的宏大图景,从最早的电报电话,到如今无处不在的无线信号,每一次飞跃都充满了智慧与挑战。这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段技术演进史的浓缩。虽然我还没深入细读,但从目录的划分来看,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的方方面面,像无线通信、光通信、卫星通信,以及最新的5G、6G技术,这些都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感兴趣的领域。我尤其期待看到关于信息安全和加密技术在现代通信中的应用,毕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安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深入了解这些关键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它似乎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可能引领我思考通信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如何塑造未来的社会形态。

评分

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通信工程师,我深知技术更新的速度之快。而《现代通信技术(第4版)》恰恰抓住了这一核心。它在介绍经典通信理论的同时,也紧密追踪了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的内容,这两项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通信网络的部署和管理方式。书中对这些颠覆性技术的讲解,如果能够深入剖析其技术原理、实际应用案例以及未来发展前景,那将对我职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另外,关于物联网(IoT)通信的部分,如何实现海量设备的连接、低功耗通信以及数据的高效传输,这些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我迫切地想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更新,更是对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深度洞察。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在处理复杂技术问题时,展现出了高超的叙述能力,能够将艰涩的理论知识化繁为简,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阐释。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通信系统设计原则的分析,例如如何考虑信噪比、带宽限制、延迟等关键因素,这些都是在实际工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似乎能够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通信工程师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面临的挑战和思考过程。我一直对通信网络的安全问题非常关注,特别是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攻击,如何构建更安全的通信环境,这本书在这方面是否有所涉及,并且给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是我非常期待的。此外,书中对人工智能在通信领域的应用,如智能网络优化、故障预测等,也让我充满好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