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社会 [Internet and Society——The Frontier Studies on Internet Anthropology]

网络与社会 [Internet and Society——The Frontier Studies on Internet Anthropolog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姬广绪 著
图书标签:
  • 互联网
  • 社会学
  • 人类学
  • 网络文化
  • 数字社会
  • 信息社会
  • 媒介研究
  • 社会变革
  • 科技与社会
  • 网络人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08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939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互联网与社会文丛
外文名称:Internet and Society——The Frontier Studies on Internet Anthropology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字数: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稿是2016年中旬在中山大学召开的“第一届互联网人类学学术研讨会”参会嘉宾的论文集,包含20篇学术文章,主题围绕互联网人类学展开。20篇文章大致可以分成如下几大内容块:一是互联网的文化影响,重点关注互联网对人的日常生活的改变和重塑;二是互联网内容的话语分析,围绕互联网作为虚拟空间所展示出的区别于真实空间的特征进行的人的行为的文化解释,理解不同主体的网络实践;三是互联网与自组织,发现互联网技术所支持的网络组织及其特征,讨论“网络共同体”的文化内涵;四是关于互联网人类学的理论展望,针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反思传统人类学研究的当代局限,同时展望人类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在未来的延展性和可能。

作者简介

姬广绪
男,1982年生,辽宁沈阳人,人类学博士,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本科、硕士、博士分别就读于沈阳大学经济学系、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中山大学人类学专业。主要研究领域为互联网人类学、都市人类学。先后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思想战线》、《学术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目录

互联网的文化影响/1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人类学研究——以ZS大学为例【张恩迅】/3
摄影与社会生活:中国网络摄影爱好者的民族志理论提纲【杨云鬯】/18
互联网影响下的乡村社会关系变迁——以江苏省某淘宝村为例【向 璐】/32
微信朋友圈点赞:网络个体互动的群体性意涵【申玲玲】/42
雾霾文化的网络社会学考察【马向阳】/53
微信红包社交化——基于多个社交圈的人类学考察【肖乙宁】/60

互联网与特殊群体/75
微商妈妈:互联网时代的全职母亲【陈 艺】/77
视障者、互联网与残疾的包容性发展【魏 锦】/86
管控·痴迷·融入——一所随迁子女学校的儿童游戏世界【姚 曼 刘 谦】/97
连接·断裂·演化——网络媒介对帕米尔高原塔吉克人社会文化的影响【唐 红】/115

互联网自组织/131
网络共同体的构建——以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Q服务总队网络自组织为例【陈媛媛】/133
自组织的二重性分析——以广西灵山县外出务工小团体为例【吴杏兰】/145
“二点五次元”:从中国女仆咖啡厅看网络线下自组织【尚 书】/157
虚实相嵌:城市移民社区广场舞大妈亚文化空间的形塑【杨瑞玲】/168
“我跑我晒故我在”:跑步App使用者的线上“真实”与社交互动【涂 炯】/181

互联网人类学理论展望/203
建构信息社会学的新研究议程【王佳煌】/205
网络族群的缘起与发展——族群研究的一种新视角【周建新 俞志鹏】/218
社交网络与微众文化的兴起【黄雪亮】/235
关系型消费的建构——网红经济的文化解释进路研究【姬广绪】/244
操控、赋权、话语空间:理解社交媒体广告的三个维度
  ——以微信信息流广告为例【牛耀红】/256

前言/序言

序  言

进入21世纪,我们的生活开始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数码时代信息社会中互联网的作用就好比工业时代发动机对工业的作用一样。离开了互联网,我们可能就不知道怎么生活,不知道如何将自己和这个社会相连接。腾讯公司最近进行了一项“社交斋戒”的实验,招募了一批志愿者,通过关闭微信和朋友圈的功能测试一般人能忍受多少天不用互联网进行社交。实际上,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没有互联网的生活是很难想象的。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互联的,我们的工作需要互联网提高效率,甚至我们所有的行为和思考方式都已经和互联网紧密地联系起来。作为学术研究,把互联网作为一个呈现中国社会当下发展情况的路径或者说视角来进行研究,是比较新的视野,同时也是一个可行的、有前景的研究领域。
我们使用互联网,依赖互联网,生活在互联互通的世界,而实际上中国的互联网发展不过20年有余。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互联网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第77个真正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国家。1994年被看作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元年,而过去十年则是中国互联网跨越式发展的蓬勃期。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11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12.5亿户,同比增长16.6%,占总人口数的90.4%。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还会继续增加,互联网在中国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没有人能预料20余年的时间中国的互联网会在全球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也没人能预料未来互联网发展会是什么样的走向。互联网成为中国人相遇、交际、检索、自我表达、工作、购物、创造、想象、参与、抗争、重塑经验的重要社会空间。
虽然从上述的数字不难看出互联网在中国的勃兴,而且每个人也都承认互联网对人际交往方式和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是无论是大众还是学界对于互联网可能产生......
《网络与社会:互联网人类学前沿研究》是一本深入探讨数字时代人类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的学术专著。本书并未涵盖具体的技术原理、网络协议,亦不详述各类软件的操作指南,而是聚焦于互联网作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如何深刻地重塑着人类的互动模式、身份认同、社群组织以及权力运作。 全书以“互联网人类学”这一跨学科视角为切入点,旨在超越技术决定论的视角,而是将互联网视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生态系统,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民族志方法以及理论框架,去理解和解释网络空间中涌现出的种种新奇与复杂。作者们运用精湛的分析工具,深入挖掘那些潜藏在日常网络行为背后的社会逻辑、文化意义与人性张力。 第一部分:数字身份的构建与重塑 在这一部分,本书着重探讨了互联网如何成为个体构建和呈现身份的新舞台。在线社交媒体、虚拟社区以及游戏世界,都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来精心塑造自己的数字形象,尝试不同的身份角色,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扮演”自己理想中的样子。这种身份的“表演性”与现实身份的“真实性”之间,构成了复杂而动态的张力。本书分析了用户如何通过个人资料、动态更新、互动评论等方式,编织出自己的网络叙事,以及这种网络身份如何反过来影响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认知与人际交往。 作者们特别关注了“匿名性”和“半匿名性”在数字空间中的作用。匿名性既可能释放个体压抑的创造力,也可能助长网络欺凌和恶意行为。半匿名性则介于两者之间,允许在一定程度上隐藏真实身份,却又能通过账号、ID等留下痕迹。本书通过对不同在线平台的案例研究,揭示了身份在数字环境中的流动性、碎片化以及多重性。例如,一个人可能在职业社交平台上呈现出专业、严谨的一面,而在某个兴趣论坛则展现出幽默、活泼的另一面。这种身份的“分身术”,对个体的自我管理和人际信任提出了新的挑战。 此外,本书还深入探讨了数字身体的概念。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逐渐渗透生活的今天,身体的界限正在模糊。网络游戏中的虚拟化身,甚至远程医疗中的数字触诊,都指向了身体在数字时代的新形态。我们如何理解和界定这样一个在物理与数字空间之间游移的“数字身体”?它又如何影响我们对自我、对他人、对世界的感知?这些都是本部分着重探讨的议题。 第二部分:网络社群的生成与演化 互联网极大地拓展了人类连接的可能性,催生出各种前所未有的新型社群。本书细致地考察了这些网络社群的形成机制、组织形态、成员关系以及文化特质。与传统的基于地缘、血缘或业缘的社群不同,网络社群往往基于共同的兴趣、价值观、观点甚至是一种短暂的情感共鸣而得以维系。 本书通过对不同类型网络社群的深入田野调查,如粉丝群体、游戏公会、线上学习小组、维权社群等,揭示了网络社群内部的权力结构、信息传播模式、规范形成以及冲突解决机制。作者们分析了“意见领袖”在网络社群中的作用,他们如何影响群体舆论,如何凝聚社群成员。同时,也探讨了社群成员之间如何在虚拟空间中建立起情感连接,形成集体认同,并共同维护社群的文化与秩序。 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网络社群的“陌生人社会”特征。在缺乏面对面互动的情况下,人们如何建立信任?又如何在有限的信息下判断他人的可信度?本书通过分析网络社群中的“信任网络”、“声誉系统”以及“社群规则”,来解答这些问题。同时,也关注了网络社群可能面临的挑战,如信息过载、群体极化、虚假信息传播以及社群成员的“流失”问题。 本书还特别关注了“边缘社群”在网络空间的生存与发展。一些在现实社会中可能受到边缘化对待的群体,如少数族裔、性少数群体、残障人士等,往往能在互联网上找到同伴,建立起支持网络,并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赋权”效应是互联网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面向。 第三部分:数字时代的权力与治理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共空间,其权力运作与传统社会有着显著的区别,同时也面临着独特的治理挑战。本书深入剖析了数字时代权力的新形式、新载体以及新运作逻辑。 本书探讨了“平台权力”的崛起。大型科技公司通过构建和运营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电商平台等,掌握了海量用户数据,并对信息流量、内容传播以及用户行为拥有巨大的影响力。这种平台权力如何影响个体决策、商业运作乃至政治格局,是本书重点关注的内容。作者们分析了算法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算法如何通过个性化推荐、信息过滤等方式,塑造用户的认知,并可能加剧信息茧房效应。 同时,本书也关注了“数字监控”的普遍化。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个体在网络空间的活动越来越容易被追踪和记录。这种监控既可能来自于政府机构,也可能来自于商业公司,甚至来自于其他用户。本书探讨了数字监控对个体自由、隐私权以及社会信任的影响。 此外,本书还研究了“数字治理”的困境与创新。在缺乏传统国家主权管辖的互联网空间,如何进行有效的治理?本书探讨了法律法规、行业自律、技术手段以及用户参与等多种治理模式的尝试,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例如,如何应对网络谣言、仇恨言论、网络犯罪等问题,是全球性难题。本书通过案例分析,展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数字治理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们也关注了“数字鸿沟”与“数字正义”的问题。互联网并非人人可及,其使用也存在技能和机会的差异。这种“数字鸿沟”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本书探讨了如何弥合数字鸿沟,如何确保数字技术惠及所有人,以及如何在数字时代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公平。 第四部分:网络文化与社会变迁 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土壤,孕育出新的文化形态,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本书考察了网络文化的新特征及其对社会变迁的驱动作用。 本书分析了“病毒式传播”的文化现象。网络 memes(梗)、流行语、挑战赛等,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这种文化传播的非线性、去中心化特征,与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截然不同。作者们探讨了这些网络文化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社会动因以及文化意义。 同时,本书也关注了“亚文化”在网络空间的繁荣。互联网为各种小众兴趣、边缘群体提供了交流和表达的平台,使得亚文化得以壮大并对主流文化产生影响。例如,动漫、游戏、Cosplay等亚文化,通过互联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本书还探讨了互联网对传统文化产业、媒体传播以及知识生产模式的冲击与重塑。数字出版、在线教育、流媒体平台等,都在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享受文化娱乐的方式。这种文化生产和消费模式的转变,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 最后,本书对互联网在社会运动、政治参与以及公民行动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互联网如何赋能个体,如何组织集体行动,如何推动社会变革?本书通过对“占领华尔街”、“阿拉伯之春”等事件的案例研究,展现了互联网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动员工具,其巨大的潜力和局限性。 总而言之,《网络与社会:互联网人类学前沿研究》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学术力作,它以人类学的敏锐洞察力,剖析了互联网如何深刻地渗透和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本书并非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而是旨在揭示数字时代下人类行为的深层逻辑、社会关系的复杂演变以及文化变迁的内在动力,为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日益互联互通的世界,提供了一套深刻而系统的理论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阅读体验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它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错综复杂的脉络。初读时,我本以为会陷入对技术细节的沉迷,但作者的叙事笔触却远远超越了冰冷的逻辑框架,转而深入探讨了网络空间如何重塑人类的互动模式与身份认同。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被拉到了一个巨大的信息广场中央,四周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构建着现实与虚拟的交界地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数字公民”这一概念时的细腻与洞察,那种从宏观的社会结构到微观的个体行为之间的游刃有余,着实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跨学科功底。它不仅仅是在罗列现象,更是在挖掘现象背后的驱动力,试图解剖连接人与人、人与信息流动的无形之网的张力与韧性。整本书读下来,仿佛完成了一次深度的文化考古,对我们习以为常的在线生活有了一种全新的敬畏感。

评分

坦白说,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是带着一丝怀疑的,毕竟“网络与社会”这个主题已经被无数的论述和畅销书占据,总担心会读到陈词滥调。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论证逻辑却出乎意料地扎实而富有张力。它没有采取那种居高临下的批判姿态,而是选择了一种近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视角,将复杂的社会议题拆解成可感知的、充满烟火气的故事片段。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虚拟社群中“情感劳动”的分析,作者没有将虚拟互动简单地视为工具性的交流,而是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经济和权力关系。这种对日常数字行为的深度剖析,使得即便是对技术不太敏感的读者,也能清晰地把握到背后的社会学意义。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手机、刷帖子的动作都变得慢了许多,开始思考每一次点击背后,是否也参与了一场无声的社会建构。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部节奏感把握得极佳的作品。它的结构犹如一首结构复杂的交响乐,开篇的宏大铺陈,中段对具体案例的细致剖析,以及结尾处对未来走向的审慎展望,层层递进,张弛有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网络行为差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谦逊与尊重,避免了西方中心主义的陷阱。书中对“数字鸿沟”的讨论,不再仅仅停留在设备拥有率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理解和运用数字工具的认知差异。这种将社会公平置于讨论核心的做法,让整本书的立意拔高了一个层次,使其成为一部真正有社会责任感的学术探索。读毕,感觉脑海中无数零散的观察和疑问都被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所整合,获得了极大的精神满足。

评分

这本著作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边界”的消解与重塑的探讨。传统的地理、时间甚至身份的边界,在网络空间中被模糊、拉伸,甚至彻底瓦解。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冷静的、近乎哲学的思辨深度,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思考:我们到底生活在哪里?我们的“在场”意味着什么?它不是一部简单的技术说明书,更像是对当代生存状态的一种深刻的“本体论”追问。书中对去中心化趋势的分析尤为精彩,它揭示了在看似扁平化的网络结构下,新的、更加隐蔽的中心是如何悄然形成的。这种对权力转移的敏锐捕捉,使得全书的讨论远远超越了技术伦理的范畴,直指权力与控制的核心议题。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具感染力,读起来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一片新开辟的文明废墟。它没有使用大量晦涩的专业术语来设置门槛,而是用一种近乎文学化的语言描绘了数字生活中的“失序”与“重构”。我感觉作者拥有一种罕见的平衡感:既能把握全球互联网的宏大叙事,又能精准地捕捉到个体在面对算法推荐时的那种微妙的焦虑和被裹挟感。特别是关于“注意力经济”那几章,那种对信息洪流的精准刻画,让我不禁想起了中世纪手稿中对知识的虔诚,只是如今的“知识”变成了更廉价、更易碎的碎片。这种历史感的对比,让全书的厚重感油然而生,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变革,其深度和广度,或许不亚于工业革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