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拉克,备受头痛困扰的独行杀手,他在笔记本上列出了一串名字:特里·多特里、萨顿·贝尔、亨利·高摩伦。在他眼里,这些人的名字正从纸上发出红光,会浮动,会呼吸。他们毫无相似之处,除了一点:七年前,他们参与了一起犯罪活动——抢劫大湖银行。现在,拉克要追杀他们,他们三个不死,他决不罢休……
大卫·卢根,推理杂志《灰街》的编辑兼作家,他和警探伊丽莎白及她的女儿生活在一起,过着按时按点的平静生活——直到有一天,他收到一封匿名投稿信。在押罪犯、印第安男孩、小报记者露西、多位当地权势人物,与这些人有关的一个个奇异案件骤然闯入他的生活……
“来吧,”他说,“把鞋脱了,感受一下趾间的沙粒。走到水边去,好好看看四周,仔细地看。即便在月光下,你也能看见岸边水下的鹅卵石那清晰的轮廓。把脚伸进去,好好感受下水有多凉,肯定会冷得让你抽气。因为太冷了,一开始你甚至会有刺痛感。但这种感觉会提醒你,你还活着。”
哈里·多兰(Harry Dolan)
生于纽约州罗马市,大学时在纽约州汉密尔顿科尔盖特大学攻读哲学,并跟随小说家弗雷德里克?布什学习小说写作。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获得哲学硕士学位后,有好几年时间担任特约编辑。现居密歇根州安娜堡市。
已出版两部犯罪小说《犯罪小说家》和《坏种子》,均大受欢迎。评论称他文字冷峻利落,推理缜密,塑造人物也极其成功。
我办公桌台灯的灯臂上挂着一串玻璃珠项链,但凡桌子有一点点震动,它都会晃个不停。深蓝色的玻璃珠,仿若傍晚时分的天空。灯光下,它散着荧荧的冷光,熠熠生辉的样子很是灵动,像被赋予了生命一样。
让我将这串项链的来历向你娓娓道来。我第一次和伊丽莎白接吻时,她就戴着这串项链。那是一个冬夜,在我的办公室里,就是安娜堡市缅因街这幢大楼的六楼。伊丽莎白是一名警探,那天晚上,她去一个车祸现场出警。现场满是断裂的金属、碎裂的玻璃,还有其他支离破碎的东西。现场有三人死亡,其中一个是孩子。那是一场你希望自己永远都不会看到的事故,一场你希望自己可以遗忘的事故。
但她看到了。她想逃离那里,尽自己所能,离那里越远越好。然后,她逃到了我这里。当时已是深夜,我在办公室里加班。我听到有人打开了走廊的门,然后听到了她的脚步声。她穿过外面那间空无一人的办公室,在我办公室的门口停了下来。她个子高挑,身上的长大衣将她的身形衬得十分修长。几片雪花落在大衣的肩膀处,消融之后水印晕染开来。我看到敞着的大衣里是一件衬衫,第一颗扣子没有扣。她僵直地站在那里,右手五指焦躁地拨弄着脖子上的玻璃珠项链。
她的脸被乌亮的头发圈着,面色苍白。我非常了解她,知道她一定是遇上了不好的事。我从办公桌后站起身,朝她走了过去。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无神的样子让我不由得凛了心神,不敢随意碰她。我慢慢抬手,把手放在她的肩膀上,然后又收了回来。
办公室的窗外,雪花一片一片,从天空懒洋洋地向下飘落。我们一起站了一会儿,我一句话都没问,静静地等着她告诉我。过了一会儿,她开口了。她把看到的一切都告诉了我,一句句话像连珠炮一样不停地从她嘴里蹦出来。每说到一个可怕的细节,她的手指就会拨弄一下项链上的玻璃珠。
说完之后,她别开脸。因为羞怯,或者可能是尴尬。我想应该是尴尬。我后退了一步,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便走到办公桌前,把抽屉里那瓶苏格兰威士忌拿了出来,给她斟上一杯。
但她需要的不是酒。
我的目光追随着她。她脱下大衣,轻轻搭在一张椅子的椅背上,慢慢向我走来。她离我越来越近,最后,我们四目相对。吻我的时候,她睁着双眼,眼眸幽蓝深邃,就像那串项链上的玻璃珠。第一个吻轻缓缠绵,不疾不徐。我们都知道它只是一种对抗之举。这是人类的本能。我们见证了死亡,但我们却想对抗死亡,我们想要证明自己是活着的。
这些想法在我的脑海里一闪而过,却没来得及深思。第二个吻比之前热烈而急切。我感觉到她的手从我的肩膀移到了后颈处,她的手指插进了我的发间。她贴着我,想要把自己嵌入我的身体里,我们紧紧地拥抱,我能感受到她的体温,她的活力,还有身体里澎湃的激情。
这段记忆我并不愿意全部说出来,我想能说到这里已经是极限。余下的,是我和她的专属回忆,禁止其他人窥探。那晚,它被伊丽莎白落在了这里。这就是我办公室里那条项链的来历。
我之所以告诉你它的来历,是因为它和动机有关。
如果你把这条项链放在一个珠宝商面前,他会说它一文不值。项链的串珠都是玻璃做的,用一根普通的线串在一起。我知道,这是事实,无须置疑。
但同样我也知道,如果一个小偷想把这串项链从我这里偷走,我一定会竭尽全力制止他。如果杀死他是唯一的方法,我一定会这样做,毫不犹豫。
我说这么多,重点并不在于项链,而在于人们杀死他人的动机。关于动机,我有所了解。我叫大卫·卢根,是一名编辑,人们会向我诉说许许多多杀人的故事。我收到的大部分稿子都很糟糕,但也会有一些有潜力有前景的。我会从中挑出最好的稿子,做一番润色,然后放到一本叫《灰街》的推理杂志上出版。
也许,我说我的故事源于一份文稿,也丝毫不会让人意外。
事情非常简单明了。七月中旬一个周三的晚上,我在办公室外面的走廊上发现了它。这很稀松平常。当地的写手时常会把文稿放在那里,数量多得超乎你的想象。
然而,这一份稿子却是不同的。它被装在一个空白的牛皮纸信封里,只有不到十页。这份稿子描写了三起谋杀案,其中两起已经付诸行动,还有一起没有实施,这些都不是杜撰之事。稿子的开头和结尾都没有留下名字。写下这个故事的男人并不想暴露自己。他把故事录进电脑里,然后在外面的复印店里打印出来。当然,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是后来伊丽莎白发现的。
我把这份稿子交给伊丽莎白时,还抱着一线希望,想从中发现一些有用的证据。犯罪实验室可以通过检验毛发、纤维和DNA 来创造奇迹。我本以为纸页上除了我的指纹之外,还会留有其他人的指纹。但伊丽莎白把稿子交到实验室之后,线索就断了。没有任何蛛丝马迹——没有任何让她找到作者,或者是揭示作者动机的提示。
如果你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只能回到过去。回到七月中旬,我收到稿子的那一天之前。我们不得不摒弃常规,因为这是一个不循常规的故事,它根据自己的思路发展。尽管这故事和我有关,也和伊丽莎白有关,但却并不是从我们这里开始的。它从密歇根北部一个叫苏圣玛丽的城市开始。它从一个旅馆房间里开始。
故事开始于一本笔记本。
……
海明威是一个很好的分界点,海明威的句子呈现出一种很漂亮的深蓝色,而且大多数都是静止不动的,就像在一个无风的日子里静静垂着的麦穗。库尔特·冯内古特的散文是让人舒适的蓝绿色,他的文字温雅而流畅,就像一部缓速爬升的自动扶梯一样。
……
“来吧,”他说,“把鞋脱了,感受一下趾间的沙粒。走到水边去,好好看看四周,仔细地看。即便在月光下,你也能看见岸边水下的鹅卵石那清晰的轮廓。把脚伸进去,好好感受下水有多凉,肯定会冷得让你抽气。因为太冷了,一开始你甚至会有刺痛感。但这种感觉会提醒你,你还活着。”
这本书的氛围营造,简直是一场盛大的、令人窒息的感官体验。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文字转化为可触摸、可嗅闻的真实场景。我仿佛能闻到书中那些阴暗角落里特有的霉味,能感受到深夜里穿堂风的寒意,甚至能听到远处街道上偶尔传来的模糊噪音。这种强烈的环境代入感,使得故事中的每一个危机都显得无比真实和迫近。与一些专注于快速情节推进的作品不同,这部作品更注重“存在感”的构建,它慢下来,让你沉浸在人物所处的那个特定时空,去感受那种被环境所塑造和限制的无力感。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需要投入时间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让你边喝咖啡边随便翻阅的读物;它需要你关上门,调暗灯光,完全地交出你的注意力。对于那些追求深层情感共鸣和环境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空间是无与伦比的。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它是在搭建一个可以供人栖居的,但却充满不安的微缩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简直可以用“雕琢”二字来形容。与其说是在阅读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欣赏一篇篇精心打磨的散文诗。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令人叹服,他似乎总能找到那个最精准、最具画面感的词汇来描绘环境或情绪。比方说,对于光影的捕捉,那种透过百叶窗投射进室内的斑驳光束,被描绘得既冰冷又带着一丝转瞬即逝的温暖,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连空气中的尘埃都能感受到。叙事视角在这本书里显得尤为灵活,时而深入到某个配角的潜意识,时而又抽离出来,以一种近乎冷漠的旁观者姿态审视着全局的荒诞。这种跳跃并没有造成阅读上的障碍,反而增加了作品的层次感和深度。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微妙的心理活动时所采用的隐喻手法,它们不直白,却又异常有力,需要读者主动去解码,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和智力上的满足。尽管整体基调偏向于内省和哲学思辨,但其语言的张力和节奏感却始终将你牢牢地锁定在故事之中,这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每次都能发现新细节的佳作。
评分这部新作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在平缓的日常描写中暗藏山雨欲来的紧张感。开篇的铺陈,细致入微地勾勒出一个看似波澜不惊的生活图景,每一个场景的切换都充满了精心设计的巧合与伏笔。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人物内心独白的刻画,那种压抑在心底的矛盾与挣扎,通过一些微妙的肢体语言和不经意的对白被精准地捕捉。读到中期,情节开始加速,那些之前散落的线索如同被无形的磁力牵引,突然间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冲击力,让人几乎无法放下书卷。那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是阅读优秀悬疑或心理小说时最令人沉醉的体验之一。然而,这种急转直下的速度并没有牺牲细节的打磨,相反,作者在关键的转折点上,总能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让读者能够理解角色做出极端选择的内在逻辑,而非仅仅是情节的强行推动。整体来看,它构建了一个复杂而又自洽的世界观,尽管主题深沉,但行文却保持了一种克制而优雅的笔触,不落俗套,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从结构上来说,这部作品的处理方式非常大胆,甚至可以说是反传统的。它拒绝遵循经典的三幕剧结构,而是采用了一种碎片化、多线索并行的叙事策略。起初,这种跳跃感确实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门槛,你会感觉自己像是在解一个非常复杂的迷宫,需要不断地回头寻找彼此关联的线索。但是,一旦你适应了作者设定的这种“非线性时间感”,你会发现这种结构恰恰是服务于主题的完美载体。它模拟了记忆的不可靠性与现实的破碎性,让读者亲身体验到角色认知世界时所面临的混乱与迷茫。作者非常巧妙地利用了不同时间段的场景交织,比如一段关于童年的闪回,可能只用寥寥数语就完成了对未来悲剧的暗示,这种留白艺术处理得极其高明。此外,角色之间的对话更是精妙,很多时候,真正重要的信息并非在台面上说出的内容,而是在停顿、沉默和那些未说出口的潜台词里。这本书挑战了我们对传统故事叙事的预期,它要求读者付出更多的专注力,但回报是丰厚且深刻的。
评分我必须指出,这部作品在人物塑造上的复杂性,达到了一个非常罕见的水平。这里的角色,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他们是灰色地带的产物,其动机和行为往往充满了矛盾的张力。作者没有急于给这些人物贴上标签,而是耐心地剥开他们行为背后的层层外壳,展示出驱动他们行动的那些原始的、往往是自我欺骗的欲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动机的迭代”这一主题的处理:一个角色最初看似无伤大雅的小小秘密,随着故事的展开,如何像滚雪球一样,逐渐演变成无法挽回的巨大困境。这种对人性弱点的冷静剖析,既残酷又充满了洞察力。当你以为你已经完全理解某个角色的全部时,作者总会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个新的视角,让你重新审视你对他们的判断。这种不断自我否定的阅读过程,是检验一部文学作品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标准。总而言之,这是一次对人类内在驱动力进行深刻而细致的解剖。
评分京东物流给力,搞活动性价比高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京东物流给力,搞活动性价比高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京东物流给力,搞活动性价比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