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鏡:一個英國風光攝影大師鏡頭下的中國

西洋鏡:一個英國風光攝影大師鏡頭下的中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唐納德·曼尼 著
圖書標籤:
  • 攝影
  • 風光攝影
  • 中國
  • 英國
  • 文化
  • 旅行
  • 藝術
  • 紀實
  • 曆史
  • 異域風情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東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8124735
版次:1
商品編碼:1233045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廣東人民齣版社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336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

u 穩坐中國風光攝影頭把交椅的攝影大師:曾獲英國皇傢地理學會提名

u 中國國傢圖書館與大英圖書館圖片展壓軸作品——《北京美觀》。中國攝影史上無與倫比的畫冊——《揚子風景》

u 《東方曆史評論》聯袂打造老照片品牌

u 知名齣版人楊葵為“西洋鏡”題字


內容簡介

全書共分五部分:《揚子風景》《北京美觀》《中國風景畫》《中國南與北》,以及《中國庭院中的女人》一書中的插圖。
《揚子風景》初版於1926年,收錄瞭50張長江三峽風景照,包括12張手工上色照片。堪稱中國攝影藝術的精品,作者因此被提名入選英國皇傢地理學會。

《北京美觀》初版於1920年,收錄瞭66張北洋時期北京的照片,記錄下瞭風雲變幻時期北京最後的輝煌。2008年9月,中國國傢圖書館和大英圖書館聯閤主辦瞭“1860-1930:英國藏中國老照片”圖片展,《北京美觀》中的30張照片作為壓軸展品最後登場。

《中國風景畫》與《中國南與北》均初版於20世紀20年代,各收錄30張北京、上海、杭州、蘇州、寜波等地的風景民俗照片。

《中國庭院中的女人》初版於1914年,收錄瞭12張反映江南水鄉風土人情的照片。


作者簡介

唐納德·曼尼(Donald Mennie, 1876-1944):著名風光攝影大師,1920-1940年間中國沿海地區具影響力的外國商人之一。1876年齣生於英格蘭,1891年開始在藥店做學徒。19世紀末來到北京工作,後前往上海,任上海屈臣氏大藥房董事經理。義和團運動期間,他加入瞭公共租界的準軍事組織——上海義勇隊。從1903年起,他多次在上海業餘攝影協會舉辦的活動中分享自己的攝影經驗,先後齣版瞭《北京美觀》(1920)、《揚子風景》(1926)等攝影集。1943年3月,被日軍關入上海龍華集中營。集中營內惡劣的條件導緻他的健康狀況極度惡化,不幸於1944年1月病逝。

趙省偉:《西洋鏡》《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係列叢書主編。廈門大學曆史係畢業,自2011年起專注於中國曆史影像的收藏和齣版,藏有海量中國主題的法國、德國報紙和書籍。

彭金枝:北京外國語大學翻譯學碩士,國際勞工組織外聘譯員。

欒曉敏:北京外國語大學語言學碩士,中外影視譯製與傳播國際閤作倡議論壇譯員,翻譯有央視係列紀錄片《鑄夢》等影視作品。

:150%;font-size:16px;mso-font-kerning:0;" >


《中國風景畫》與《中國南與北》均初版於20世紀20年代,各收錄30張北京、上海、杭州、蘇州、寜波等地的風景民俗照片。

《中國庭院中的女人》初版於1914年,收錄瞭12張反映江南水鄉風土人情的照片。


精彩書評

曼尼以中國的大好河山和人物風貌為題材拍攝瞭大量優美的照片,中國虧欠他太多。

——《北華捷報》

《北京美觀》中曼尼先生的攝影作品的*大價值在於,一定程度上記錄瞭風雲變幻時期北京*後的輝煌。

——英國著名作傢 毛姆

作為20世紀上半葉的攝影傢,曼尼攝影技術精湛,堅守著傳統的濕版攝影工藝,他的作品是20世紀初極具個人風格的畫意攝影佳作。在他的眾多畫冊中,*著名的代錶作《北京美觀》是老北京大型攝影畫冊中的經典,*珍貴的當屬《揚子風景》。《揚子風景》雖不如《北京美觀》厚重,但其中12張原版手工上色的銀鹽彩色照片堪稱民國時期攝影藝術的精品。

——華辰拍賣影像部業務主管 車亮


目錄

揚子風景001

序 002

引言 003

01/ 崆嶺峽 006

02/ 紅石子灘 008

03/ 新灘 010

04/ 長江腰叉河錨地 012

05/ 新灘鎮 014

06/ 新灘 016

07/ 黃貓峽 018

08/ 夔府砂石灘 020

09/ 巫峽 022

10/ 乘風逆流而上 024

11/ 獺洞灘 026

12/ 馬屁股 028

13/ 夔府古城 030

14/ 從新灘順流而下 032

15/ 雲陽灘下遊 034

16/ 黃陵廟 036

17/ 文峰山 038

18/ 渡船 040

19/ 興隆灘縴夫 042

20/ 新灘梁 044

21/ 紅船(長江救生船) 046

22/ 萬縣古橋 048

23/ 默默與長江為伴的萬縣 050

24/ 遠處雲霧繚繞、綿延不絕的山巒 052

25/ 瞿塘峽 054

26/ 萬縣洗衣槽 056

27/ 燈影峽 058

28/ 南岸“哨兵” 060

29/ 燈影峽 062

30/ 行至廟子灘 064

31/ 令人望而生畏的峽口 066

32/ 崆嶺灘 068

33/ 萬縣一景 070

34/ 泄灘 072

35/ 礁石林立的牛肝馬肺峽峽口 074

36/ 米倉峽 076

37/ 二灘沿岸 078

38/ 新灘 080

39/ 夔府 082

40/ 廟城雲陽 084

41/ 古廟靈鍾 086

42/ 興隆灘縴夫 088

43/ 沉睡的河段 090

44/ 破曉 092

45/ 順流而下 094

46/ 行至泄灘 096

47/ 舟行穿過牛肝馬肺峽 098

48/ 泄灘下遊 100

49/ 巫山峽 102

50/ 重慶 104

北京美觀107

引言 108

01/ 孔廟牌樓 124

02/ 頤和園 126

03/ 北海 128

04/ 安定門大街 130

05/ 碧雲寺 132

06/ 青龍橋—南口 134

07/ 排雲殿 136

08/ 天壇 138

09/ 商鋪 140

10/ 龍王堂 142

11/ 西山戒颱寺 144

12/ 雍和宮院落 146

13/ 駱駝 148

14/ 居庸關 150

15/ 晴天永定門沿綫街景 152

16/ 頤和園長廊 154

17/ 午餐 156

18/ 平則門 158

19/ 北海牌樓和積翠堆雲橋 160

20/ 西直門 162

21/ 碧雲寺 164

22/ 內城街景 166

23/ 南口長城 168

24/ 黃沙漫天 170

25/ 北海公園內部 172

26/ 南口 174

27/ 紫禁城 176

28/ 西山沿路風光 178

29/ 商鋪 180

30/ 鼓樓 182

31/ 街頭殘陽 184

32/ 黃寺 186

33/ 前門 188

34/ 外城城門 190

35/ 頤和園銅亭 192

36/ 老北京的街道 194

37/ 碧雲寺 196

38/ 南西門 198

39/ 長途奔波 200

40/ 國子監 202

41/ 休息時段 204

42/ 從煤山北望京城 206

43/ 雍和宮 208

44/ 西直門 210

45/ 瀛颱 212

46/ 頤和園銅牛 214

47/ 煤山 216

48/ 街頭 218

49/ 頤和園羅鍋橋 220

50/ 進城的北京馬車 222

51/ 黃寺捨利塔 224

52/ 天壇 226

53/ 明十三陵 228

54/ 居庸關 230

55/ 瀛颱 232

56/ 頤和園十七孔橋 234

57/ 城郊街景 236

58/ 大覺寺 238

59/ 德勝門 240

60/ 頤和園青銅雕像 242

61/ 萬佛寺 244

62/ 永定門 246

63/ 孔廟 248

64/ 天壇 250

65/ 黃寺 252

66/ 日影西斜 254

中國風景畫257

白玉橋 258

“扁舟意不忘” 259

上海鬆江的一條小河汊 260

進香歸來 261

上香 261

上海鬆江的一座水門 262

賣筐的攤販 263

杭州冷泉亭 264

靜謐祥和之所 265

朝陽衝破霧氣 266

渭河邊的錨地 267

小橋流水 267

照看香爐的人 268

玩鳥的人 269

無锡官道 270

村中的廣場 271

靈隱寺庭院中 272

昆山古牆下 272

小巷中的孩童 273

“青楓浦上不勝愁” 274

寺廟庭院 275

飯畢 276

官員齣行 277

“何處相思明月樓” 278

上海羅彆根路旁的河流 279

首飾攤前 280

四月清晨,欣欣嚮榮 281

雲下靜靜佇立的牌樓 282

木瀆鎮破舊的道路 283

走嚮遠處的青山 284

中國南與北285

白玉橋 286

福州閩江錨地 287

寜波天童寺 287

北京碧雲寺 288

閑暇時光 289

無锡的河道 290

北海牌樓與石橋 291

杭州的街道 292

白玉橋 292

閩江日齣 293

上海老城一條製作捲軸的街道 294

北京頤和園銅亭 295

杭州天竺寺 296

南京的主河道 297

上海黃浦之夕 298

閩江邊的少女 299

嘉定橋邊的寺廟 300

杭州天竺寺拜佛 301

進香 302

大運河上 303

福州金燦燦的閩江上 304

老北京 305

鬆江水門 306

陽光下塵土飛揚的北京 306

福州閩江上的舢闆 307

去往木瀆的路上 308

颱江地區的閩江 308

做糕餅 309

北京齊化門 310

中國庭院中的女人311

挑水夫 312

密林間的山路 312

金蓮花茶室 313

怡園 314

茶室外攜手賞蓮 315

早春時節 315

童話中的宮殿與波光粼粼的湖麵 316

鄉間小屋 316

黑帆船 317

溶溶月色中運河邊的寶塔 318

撐傘的僧人 319

寺廟中的寶塔 319


精彩書摘

在2012 年華辰鞦季拍賣會影像專場上,一本彩色織錦外封、裝幀極為考究的畫冊——《揚子風景》(The Grandeur of the Gorges )經過數輪爭奪後,以近5 萬元的價格落槌成交。中國攝影史上一位“遺失”的英國風光攝影大傢隨之浮齣水麵。

這是“業餘”攝影師唐納德·曼尼(Donald Mennie)繼《北京美觀》(The Pageant of Peking )之後齣版的第二本大型攝影畫冊。當時很多外國人都遊曆過三峽,畢曉普夫人(Isabella Bird)、莫理循(GeorgeMorrison)、莊士敦(Reginald Johnston)都曾在遊記中記錄下三峽的壯美,卻很少有人用鏡頭記錄下那些難以用語言錶達的震撼心靈的美景。為此,民國初年,曼尼沿長江溯流而上,在拍攝條件並不理想的情況下記錄下瞭秀麗壯美的三峽風景。

對於生活在上海的洋人來說,唐納德·曼尼並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他1899 年來到上海,任上海屈臣氏大藥房的董事經理。

有關曼尼早期攝影生涯的一些問題,比如何時何地、為何開始攝影等仍睏擾著攝影史學者。早期的攝影師往往需要自己購買藥品配製顯定影液,而這些藥品在當時都由藥房經銷。曼尼供職的屈臣氏大藥房也經銷照相器材及照相藥水,工作上的便利為唐納德·曼尼提供瞭研究攝影的良好條件。

據上海業餘攝影協會的資料,早在1903 年4 月,曼尼就曾與該協會的成員分享過使用手持照相機(hand camera)的經驗:“關於手持照相機,很遺憾我無法傳授給大傢一些新奇有趣的攝影方法,希望我的這些經驗能夠對大傢有所幫助。”1904 年6 月,他又在該協會分享瞭自己使用慢性感光印相紙(gaslight paper)的經驗。1905 年12 月,他舉辦瞭一場關於如何給照片上色的講座。這也解釋瞭為何《揚子風景》一書中會有多張色彩豐富的手工上色銀鹽照片。

北京是曼尼最早嘗試著用鏡頭去記錄的城市。古老而高大的城牆、壯觀的皇傢園林、碧雲寺的僧侶,甚至街邊的商鋪和揚起陣陣煙塵的駝隊,吸引著他尋找最好的構圖角度和光影,一次次按下快門,為我們留下瞭眾多或震撼或新奇有趣的影像。初版於1920 年的《北京美觀》攝影畫冊收錄瞭66 張曼尼的作品,內容包括頤和園、碧雲寺、北海、孔廟、戒颱寺等風景名勝以及當時北京的市井生活場麵,是難得一見的呈現當時北京景象的大型攝影畫冊。該畫冊初版僅印製1000 本,齣版後大受歡迎,隨後多次再版。

毫無疑問,第一本畫冊的成功鼓舞瞭曼尼,很快他便開始準備自己的第二個拍攝計劃:三峽。然而,曼尼的第一次三峽拍攝之旅並不成功,潮濕、氤氳、陰翳的天氣以及多變的急流給他的拍攝增加瞭很多睏難。鎩羽而歸之後,他一方麵廣泛研讀關於三峽地區地理的書籍,一方麵四處物色富有三峽航行經驗的人同行。經過精心的前期準備之後,他再次齣發拍攝三峽。

這一次,他在宜昌與重慶之間的三峽水道間進行瞭兩個星期的拍攝。在經驗豐富的同伴的幫助下,他把更多精力用在瞭取景拍攝當中,再加上一點點的運氣,終於拍攝下瞭民國時期三峽的神秘之美。這些照片收錄在《揚子風景》中。該畫冊齣版於1926 年,限量發行1000 本,刊登瞭12 張手工上色的原版銀鹽照片和38 張凹版印刷照片,內容包括青灘、夔府、巫峽、獺洞灘、黃陵廟、文峰山、萬縣縣城、風箱峽、燈影峽、牛肝馬肺峽、張飛廟、重慶等長江景緻以及汽船、渡船、縴夫和紅船等反映當時內河航運狀況的影像,是繼約翰·湯姆遜(John Thomson)的作品之後長江流域最重要的攝影作品之一,也是目前所見最精美的中國攝影畫冊之一。

在畫冊內容上,我們處處可以看到他的用心,每張照片都輔以說明文字,以方便讀者想象畫麵外的空間。在江流險灘處,他記錄下瞭三峽水域逐漸消失的公益救生“紅船”。在奉節臭鹽磧,他嚮讀者講述瞭武侯諸葛亮大擺“水八陣”的故事。他還描寫瞭張飛廟裏那口神秘的大鍾,絲毫也不掩飾自己對三峽縴夫們危險而艱難的生活的同情。

此外,他還齣版過《中國山水寫真》(China by Land and Water)、《中國風景畫》(Glimpses of China )、《中國美術畫》(PicturesqueChina )、《中國南與北》(China, North and South )等畫冊。這些畫冊展現瞭北京、上海、杭州、蘇州、寜波、無锡、威海衛等地以及長江、閩江流域的風景民俗。

曼尼的畫冊在製作上十分考究,封麵常常采用彩色織錦,內頁所有照片都手工粘貼在預留的空白頁上。他偏愛凹版和珂羅版印刷,但也不拒絕采用多種實驗方法印刷,如采用手繪印刷以突齣照片的木紋及織紋、采用呈現銅版畫和雕版畫視覺效果的方法。在他的眾多畫冊中,最著名的代錶作《北京美觀》是老北京大型攝影畫冊中的經典,最珍貴的當屬《揚子風景》。在《揚子風景》中,攝影傢以獨特的視角記錄瞭長江流域,尤其是三峽宜昌至重慶段的自然及人文景觀。《揚子風景》雖不如《北京美觀》厚重,但其中12張原版手工上色的銀鹽彩色照片堪稱民國時期攝影藝術的精品。

更有趣和超前的一點是,他采用預售的方式銷售《揚子風景》。該書付梓前幾個月,他就在幾傢報紙上發布該畫冊即將限量齣版一韆冊的消息,齣版商會將預訂者的名字印在其購買的那本畫冊的扉頁上。毫無懸念,這本畫冊再次取得瞭成功,幾經再版。時至今日,不管是內容還是製作水平,這本當時售價僅為30 美元的攝影畫冊,仍很難被超越。

除瞭攝影畫冊外,曼尼的攝影作品還齣現在報紙的圖片版上,或是作為插圖齣現在其他齣版物中,一些攝影作品也曾被製成年曆售賣。《中國庭院中的女人》(My Lady of the Chinese Courtyard )是一個民國女子的傢信集。1914 年,傳教士伊麗莎白·庫珀(Elizabeth Copper)將其譯成英文齣版,該書選用瞭曼尼的12 張反映江南水鄉風土人情的照片作為插圖。1922 年,格雷琴·梅·菲特金(Gretchen Mae Fitkin)齣版的《大江:長江航行旅程的故事》(The Great River: The S tory of a Voyage onthe Yangtze Kiang )選用瞭曼尼在長江流域拍攝的照片,其中的部分照片收錄於隨後齣版的《揚子風景》中。

作為20 世紀上半葉的攝影傢,曼尼攝影技術精湛,堅守著傳統的濕版攝影工藝,他的作品是20 世紀初極具個人風格的畫意攝影佳作。他不拘於某些特定的拍攝對象,但十分注重拍攝角度和畫麵效果。他的鏡頭下,既有晨霧、湖泊、江河、風光,也有橋梁、街市、鬍同,甚至是灰塵漫天的篷車隊。拍攝時,他十分注意光影、陰影的質感與層次,喜好側逆光。他的作品呈現齣朦朧而細膩的獨特美感,有些照片還蘊含著國畫特有的情趣,可以作為中國文人畫意攝影的參照物,進而幫助我們去感受東西方攝影文化的差異,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1941 年12 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占領上海租界,加大對英美等所謂敵國僑民的管理,並於1943 年設立上海集中營。研究上海集中營的美國學者萊剋(Greg Leck)在《帝國的俘虜:日本在中國與香港地區的集中營》一書中介紹,曼尼於1943 年3 月進入龍華集中營,惡劣的條件導緻年近70 的他健康情況惡化,隨後被轉移到醫院治療,不幸於1944年1 月去世。



西洋鏡:一個英國風光攝影大師鏡頭下的中國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一部關於攝影技法的指南,也不是一部單純的風景圖冊。它是一次深入的、跨越時間與文化邊界的探索,通過一位英國風光攝影大師獨特的視角,審視和記錄瞭20世紀初至中期中國廣袤土地上的光影變幻與人文風貌。這位攝影師,我們稱他為“A先生”,他的鏡頭如同一麵穿越時空的“西洋鏡”,捕捉瞭那個時代中國社會轉型期復雜而迷人的側影。 第一章:煙雨入江南——水鄉的詩意與秩序 本書的第一部分聚焦於中國最富魅力的水鄉地帶,特彆是長江中下遊的蘇杭一帶。A先生對光影的敏銳捕捉,使得江南的霧氣、水汽和黛青色的山巒在他鏡頭下達到瞭近乎水墨畫的意境。然而,這種詩意並非空中樓閣,它根植於當地嚴謹的農耕秩序和緊密的社區結構之中。 我們看到的,是如織的船隻在狹窄的河道中穿梭,船工們嫻熟地操控著櫓槳,每一動作都遵循著世代相傳的節奏。他拍攝的不僅僅是亭颱樓閣的精緻,更是支撐起這份精緻的勞動者的身影。例如,在對西湖的描摹中,他並未過多渲染文人墨客的雅集,而是將鏡頭對準瞭在湖邊浣衣的女子、挑著扁擔沿岸行走的小販,以及在蘆葦蕩中捕魚的漁民。這些畫麵充滿瞭動態的張力,顯示齣人與水環境之間長期共存形成的和諧與微妙的平衡。 A先生對建築細節的關注也令人稱奇。他細緻地記錄瞭徽派建築的馬頭牆,以及江南民居那層層疊疊的飛簷。他試圖理解這種形式美學背後的功能性——如何應對潮濕的氣候,如何劃分傢族的等級。通過對這些建築紋理的捕捉,讀者可以感受到一種植根於土地的、內斂的審美哲學。 第二章:北國風雲——北方大地的堅韌與壯闊 視角轉嚮北方,攝影的基調發生瞭顯著的變化。如果說江南是細膩的工筆畫,那麼北方則是粗獷有力的油畫。A先生在黃土高原、長城沿綫以及東北平原捕捉到的,是與氣候抗爭的北方民族展現齣的生命力。 在長城沿綫的拍攝中,他沒有選擇宏大敘事的全景,而是著重於長城磚石在風沙侵蝕下留下的斑駁痕跡,以及當地軍民在城牆下勞作的場景。他鏡頭下的長城,不再僅僅是帝國的象徵,更是一道被歲月和自然力磨礪的巨大雕塑。風沙彌漫的日子裏,他記錄瞭人們如何用簡陋的工具抵禦風暴,他們的麵部錶情被強烈的日光和風蝕雕刻齣深刻的紋理,那是對生存環境的無聲抗議與順從。 在對北方城市,如西安、太原的記錄中,他敏銳地捕捉到瞭傳統商業活動的活力。集市的熱鬧、叫賣聲似乎能穿透黑白照片的界限。他記錄瞭騾車隊,那些巨大的車輪碾過泥濘的街道,以及不同地域的商賈匯聚一堂時所産生的文化碰撞的瞬間。他特彆偏愛清晨的薄霧籠罩下的城門,在光綫穿透霧靄的瞬間,城樓的輪廓被勾勒齣來,給人一種既古老又充滿希望的復雜感受。 第三章:巴蜀秘境——未被完全馴服的自然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讀者帶入更為神秘和原始的西南地區。A先生在川西和雲南的經曆,無疑是他攝影生涯中最具挑戰性也最富戲劇性的部分。這裏的自然環境以其壓倒性的力量和險峻的地形,對攝影器材和拍攝者本人都是極大的考驗。 他鏡頭下的四川盆地,充滿瞭潮濕和濃密的植被,光綫常常被厚重的雲層過濾得極為柔和,這使得他對植物形態和山體層次的捕捉達到瞭極高的水準。他記錄瞭層層疊疊的梯田,這些人工雕琢的痕跡與周圍未經開墾的原始山林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體現瞭人對土地的精細管理。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他對少數民族村寨的觀察。他並非以獵奇的眼光審視,而是試圖理解他們的生活節奏與自然環境的共生關係。他拍攝瞭吊腳樓的結構,強調瞭其架空於地麵之上以應對濕熱環境的智慧。他記錄的祭祀場景,那些神秘的圖騰和服飾,被他用精確的曝光留存下來,保留瞭原始的莊嚴感,而非廉價的異域風情。 第四章:時代剪影——流動的社會圖景 貫穿全書的,是A先生對時代變遷中社會階層的敏銳觀察。他鏡頭中的中國,是一個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激烈交鋒的熔爐。 他拍攝瞭新式學堂裏的學生,他們穿著整齊的校服,眼神中充滿瞭對未來的憧憬,與背景中搖搖欲墜的舊式建築形成瞭強烈的對比。他也記錄瞭在租界地帶穿著西裝的紳商,他們與街頭挑著擔子沿街叫賣的苦力形成瞭鮮明的對照。 一個令人深思的係列是關於交通工具的變遷。蒸汽火車噴吐著濃煙,呼嘯著駛過古老的鄉村,而在同一畫麵中,或許還能看到人力拉動的小車。A先生通過這種並置,不動聲色地記錄瞭工業化浪潮對傳統生活方式的衝擊。他很少介入人物的情感錶達,而是讓場景本身說話——通過人物的站姿、光影投射下的陰影,以及他們與周圍環境的互動關係,來構建那個時代無聲的曆史敘事。 結語:光影中的東方精神 《西洋鏡:一個英國風光攝影大師鏡頭下的中國》最終呈現給讀者的,是一個多維度的中國。這位英國攝影師,以其深厚的古典美學修養和對異域文化不加評判的尊重,為我們留下瞭一份珍貴的視覺檔案。他的作品超越瞭簡單的記錄,它們是關於地理、氣候、勞作、信仰以及時間留痕的深刻冥想。閱讀這些影像,我們如同通過一麵打磨精良的“西洋鏡”,窺見瞭那個特定曆史時期,中國大地深沉而復雜的脈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作品簡直是一次視覺的盛宴,作者的鏡頭仿佛擁有魔力,將那些轉瞬即逝的瞬間凝固成瞭永恒的詩篇。我尤其被那些捕捉到的光影變化所震撼,那種對自然光綫的精準拿捏,使得尋常的風景都煥發齣瞭不一樣的生命力。閱讀的過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攝影師眼中對東方土地那份深沉的敬畏與好奇。他似乎不僅僅是在記錄風景,更是在試圖解讀隱藏在那些山川河流、市井煙火背後的文化肌理。那些構圖的精妙,往往在不經意間引導著讀者的目光,從前景的細節,緩緩推嚮遠方宏大的背景,形成瞭一種強烈的空間縱深感。每一個畫麵都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那種介於觀察者和參與者之間的微妙視角,是這本書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光是翻閱那些印刷精美的照片,就已經值迴票價瞭,更不用說那種跨越文化隔閡進行深度對話的體驗瞭。

評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序列感處理得非常齣色,每一組照片的過渡都自然流暢,仿佛在講述一個連綿不絕的長篇故事。它沒有采用簡單的地域劃分,而是似乎遵循著某種情感的邏輯或光綫的變化來組織篇章,這使得閱讀體驗如同跟隨一位經驗老到的嚮導,在未知的領域裏進行一次結構嚴謹的探險。那些關於特定季節和氣候條件的捕捉,細膩到令人發指,比如雨後初霽時泥土反射齣的那種特有的光澤,或者黃昏時分建築邊緣被拉長的陰影。這種對環境細節的執著,展現瞭攝影師非凡的耐心和對現場的深刻理解。這本書成功地營造瞭一種沉浸式的氛圍,讓人在閤上封麵之後,依然能感受到那種獨特的地域氣質久久不散。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本身就透露著一種低調的奢華感,紙張的選擇和色彩的還原度都達到瞭極高的水準。然而,拋開這些外在的物質條件,更讓我贊嘆的是攝影師對於時間維度的把握。他似乎能預知風的走嚮,能捕捉雲層的流動,讓靜態的照片中充滿瞭動態的張力。我特彆喜歡他拍攝的那些工業遺跡與自然景觀的交融場景,那種新舊碰撞、文明更迭的史詩感撲麵而來,讓人不禁思考曆史的洪流對地域風貌的塑形作用。他的視角非常獨特,總能在最意想不到的角度發現最動人的細節。與其說他是一個單純的記錄者,不如說他是一個富有哲思的詩人,用鏡頭代替詩句,寫下瞭他對所見之地的復雜情感。每次翻到某一頁,都會情不自禁地深吸一口氣,仿佛真的聞到瞭那片土地上特有的氣息。

評分

我不得不說,這位攝影師的敘事能力是極其高超的,他完全摒棄瞭冗長的大段文字說明,而是讓畫麵本身成為瞭主要的敘述者。這種“無聲的錶達”反而更有力量,它迫使讀者必須停下來,去“聽”照片在說什麼。我發現,他對於“人”的描繪特彆到位,那些在日常勞作中被時間雕刻的麵容,那種眼神中的堅韌與智慧,比任何文字描述都來得更為震撼人心。他沒有去刻意美化或醜化他所看到的,而是呈現瞭一種近乎紀錄片式的誠實。這種毫不矯飾的直視,恰恰體現瞭一種高級的文化尊重。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完成瞭一次漫長而深入的冥想,它讓我的心緒沉澱下來,去反思我們這個時代對“美”和“真實”的定義究竟是什麼。這不僅僅是一本攝影集,更是一部關於觀察藝術的教科書。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視覺藝術的愛好者,我發現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高度的“選擇性”。攝影師顯然在海量的素材中,精心挑選齣瞭那些能夠承載最多信息、引發最多共鳴的瞬間。這種篩選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創作。我尤其欣賞他對於“空曠”場景的運用,那些大尺度的留白,不僅在視覺上帶來瞭極大的喘息空間,更在心理層麵為讀者提供瞭思考的餘地。它不像某些旅遊攝影那樣急於填滿每一個角落,而是留下瞭足夠的“空白地帶”,邀請讀者主動進入畫麵,完成最終的意義構建。這本書引發瞭我對“觀看”這一行為更深層次的反思:我們究竟看到瞭什麼,又錯過瞭什麼?這種由內而外散發齣的剋製與自信,使得整部作品的格調非常高遠。

評分

第一時間下單瞭,非常棒的係列書,值得收藏。

評分

共軍沒用武力攻占北京,就是為瞭保護這座古城。諷刺的是沒有被炮火毀滅的古跡,卻毀於和平年代。今人想要見識北京原貌隻能在書中憑吊瞭。

評分

《燕京勝跡》初版於1927年,由鬍適作序,慈禧太後禦前女官——德齡公主參與撰文。共收錄北京建築風景照片70張,其中手工上色照片12張,首次展現齣中國宮殿廟宇華麗的色彩。在2009年的華辰影像拍賣中,本書以10萬元的高價成交,堪稱20世紀20年代最精美的攝影集之一。

評分

作為北京人,書裏的景好多已經看不見瞭,隻有靠外國人拍的照片來追憶瞭!

評分

質量很好,內容還沒看,應該不錯啦!滿減超劃算啊!下次還約~~~~~

評分

又買瞭一本送人,京東就是迅速。

評分

關注好久,發現有優惠,立即下手,價格實惠,圖書精美,送貨快捷

評分

第一次再京東買書,買瞭批。活動很給力,書也很好。希望經常有,是喜歡讀書人的福音瞭。

評分

下冊原名《北京的城牆和城門》,首版於1924年。收錄瞭十餘萬字工程勘察記錄,50餘幅測繪圖,詳細考證瞭北京城牆和城門的建築構造和曆史變遷,並附有130餘幅極具藝術性和視覺震撼力的照片。這是現存記錄老北京城牆和城門很翔實可靠的文獻,更是後世學者無法超前的巔峰之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