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风俗通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其间承蒙读者的厚爱,多次加印,被学术界推称为中国风俗史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众所周知,风俗的内涵极其丰富,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历来有关研究著作论述的范围颇有出入。我们与各卷作者经过多次的认真讨论和深入研究,在认真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突破。按其内容和形式,将其分为饮食、服饰穿着、居住与建筑、行旅交通、生育、婚姻、寿诞、卫生保健与养老、丧葬、岁时节日、交际、经济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大项,并努力探讨各个时代风俗的基本特征及演变规律。在写作时,力图用洗练和平实的语言,详尽的文献和考古史料,以及丰富多彩的历史图像,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风俗的各个方面作细致入微的整体揭示和准确考证,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一些不如意的地方。
《全彩插图本中国风俗通史丛书》系列丛书本次修订改版,仍按历史断代划分,定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十三卷,力图更加全面、科学、深入、系统地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同时又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差异,将每一段历史时期中值得探索的热点、能反映当时社会生活风尚的事例加以发掘和论述,进而从风俗角度对整个中国历史提供一种诠释。
21世纪,是学术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学术创新的时代,一个读图的时代。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学术图书走向市场,贴近大众,并让他们更易读懂,并获得快感和美感,是值得我们探索的,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为此,我们与出版方一起对各卷图书的插图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增加了大量一手的、精美的、存世罕见的文物历史绘画、书法及碑刻等方面的图片,使丛书的文字与图片相得益彰,更好地展示中国风俗的历史画面。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导言
第一章 居住
第一节 夏商时代的国土经纬
一、夏人对故居地的经营
二、商代“体国经野”的国土意识
第二节 邑制
一、度地制邑和邑的类别
三、邑的生活规划形态
第三节 夏商时代的房屋建筑用语
第四节 建筑营造仪式
第五节 民居与居室设施
一、民居建筑
二、居室设施
第二章 作息与农业俗尚
第一节 观象授时与四时成岁
第二节 作息时间观念
一、纪日法与日界
二、记时制与作息习惯
第三节 农事礼俗
一、农业生产礼俗
二、农业信仰礼俗
第三章 饮食
第一节 夏商人的食粮
一、谷类粮食
二、肉食、水产与蔬果
三、饮料品——酒的酿制与品种
第二节 烹饪俗尚
一、粮食加工
二、食品储藏
三、调味品
四、食物的烹制
第三节 饮食器具
一、饮食用器
二、餐具
三、饮食礼器
第四节 饮食风习
一、合族聚食
二、“庶群自酒”及“崇饮”风气
三、饮食心态与食礼
四、筵席宴飨
五、以乐侑食
第五节 饮食业的起源
……
第四章 服饰
第五章 交通行旅
第六章 婚姻礼俗
第七章 人生俗尚
第八章 丧葬礼俗
第九章 宗教信仰
第十章 甲骨占卜与筮占
第十一章 文字与文体
结语
前言/序言
《中国风俗通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其间承蒙读者的厚爱,多次加印,被学术界推称为中国风俗史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众所周知,风俗的内涵极其丰富,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历来有关研究著作论述的范围颇有出入。我们与各卷作者经过多次的认真讨论和深入研究,在认真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突破。按其内容和形式,将其分为饮食、服饰穿着、居住与建筑、行旅交通、生育、婚姻、寿诞、卫生保健与养老、丧葬、岁时节日、交际、经济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大项,并努力探讨各个时代风俗的基本特征及演变规律。在写作时,力图用洗练和平实的语言,详尽的文献和考古史料,以及丰富多彩的历史图像,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风俗的各个方面作细致入微的整体揭示和准确考证,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一些不如意的地方。
本次修订改版,我们仍按历史断代划分,定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十三卷,力图更加全面、科学、深入、系统地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同时又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差异,将每一段历史时期中最值得探索的热点、最能反映当时社会生活风尚的事例加以发掘和论述,进而从风俗角度对整个中国历史提供一种诠释。
21世纪,是学术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学术创新的时代,一个读图的时代。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学术图书走向市场,贴近大众,并让他们更易读懂,并获得快感和美感,是值得我们探索的,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为此,我们与出版方一起对各卷图书的插图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增加了大量第一手的、精美的、存世罕见的文物历史绘画、书法及碑刻等方面的图片,使丛书的文字与图片相得益彰,更好地展示中国风俗的历史画面。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历史的关系和条件的限制,要在每一卷的相关内容里都配上插图,并非易事。特别是有的朝代距今甚远,如史前时期、夏商时期,距今三四千年以上,不仅史料不足征,探索当时的风俗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要进行图片收集更是难上加难,而这些正是需要读者谅解的。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历史题材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丰富的阅读信息,同时避免提及您提到的那本《夏商风俗/全彩插图本中国风俗通史丛书》: --- 《大唐帝国:盛世气象与边疆经营》 一、 帝国光辉:盛世的全面透视 本书深入剖析了唐代(公元618年—907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封建王朝之一,其“盛世”的内在成因与外在表现。我们不仅聚焦于唐太宗“贞观之治”和唐玄宗“开元盛世”的政治、经济成就,更着重于探究支撑这一辉煌的社会结构、文化创新与技术进步。 1. 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 详细阐述了唐初三省六部制的完善,这一制度如何有效制约皇权、提高行政效率。重点分析了科举制度在唐代的成熟与影响,特别是它如何打破了魏晋以来的门阀垄断,为社会阶层流动提供了官方通道。书中通过对“安史之乱”前后中央集权模式的变迁,展示了帝国在应对危机时所表现出的韧性与调整能力,例如节度使制度的兴起及其对地方权力的重塑。 2. 经济基础的重塑与繁荣: 本书详尽考察了唐代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在初期如何成功地将广袤的土地纳入国家税收体系,保障了国家财政的稳定。我们考察了唐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如曲辕犁的推广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同时,书中对长安、洛阳等大都市的商业活动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包括坊市制度的运作、丝绸之路的鼎盛及其带来的国际贸易格局。对漕运系统的分析,揭示了南北经济融合的动脉是如何维持帝国庞大的运转需求的。 3. 文化与思想的兼容并蓄: 唐代是文化上的大熔炉。本书详细梳理了儒、释、道三教在唐代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历史。我们深入探讨了诗歌艺术在唐代达到的巅峰,从初唐的清新到盛唐的恢宏,再到中晚唐的沉郁,并分析了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的作品如何成为时代精神的精确写照。此外,对书法、绘画(如吴道子)以及音乐舞蹈(如霓裳羽衣曲)的论述,力求展现一个全面立体的文化盛景。 二、 边疆经营:大唐气象的拓展现 唐朝的疆域之广,是空前绝后的。本书将“边疆经营”视为大唐盛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非简单的军事征服。 1. 羁縻府州与多民族治理: 阐述了唐朝对西域、漠北、西南等地的治理策略。不同于以往的直接统治,唐朝主要采用了“羁縻”制度,即任命当地首领为官,保留其原有习俗,通过册封和朝贡体系进行间接管理。书中详细分析了都护府制度的设立与职能,特别是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在维护丝路畅通中的核心地位。 2. 军事制度的革新:府兵制与募兵制: 详细对比了唐初以“府兵制”为代表的寓兵于农的军事模式,这种模式如何保障了前期对外战争的低成本和高效率。随后,重点分析了随着均田制瓦解,募兵制如何取代府兵制,以及这种转变对国家安全和军事伦理产生的深远影响。对高仙芝、哥舒翰等名将的战役分析,揭示了唐朝在复杂地形中运用军事思想的成熟。 3. 文化输出与影响: “大唐气象”不仅是向外征服,更是文化上的感召力。书中考察了唐朝文化对东亚邻国(如日本、新罗、吐蕃)产生的持续影响,包括对日本律令制度、佛教禅宗的输入,以及吐蕃在学习唐朝文字和典章制度后所展现出的国家化进程。 三、 衰落的轨迹:内外交困的转折点 盛世的终结并非突然崩塌,而是由一系列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 藩镇割据与中央集权的弱化: 安史之乱是历史的巨大分水岭。本书详细剖析了战后藩镇的坐大,以及中央政府在财政和军事上对地方的依赖性是如何一步步侵蚀中央权威的。对“两税法”的实施及其对土地兼并的影响,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 宦官专权与朝政腐败: 详细记录了唐代后期宦官集团的崛起过程,特别是他们在兵权和废立皇帝上的影响力,如何架空了文官集团,成为稳定的政治病灶。 3. 农民起义与王朝的终结: 对黄巢起义的爆发、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造成的破坏进行了客观的描述,认为其是唐朝内部结构性矛盾总爆发的体现,最终导致了王朝的无可挽回的衰败。 总结: 《大唐帝国:盛世气象与边疆经营》力求超越传统的帝王将相史观,以社会经济结构、制度演变和文化交流为核心,全面展现了一个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古代世界超级大国的兴衰历程,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唐朝历史图景。书中配有精选的地图、文物图片以及制度图表,以增强历史场景的直观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