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风俗通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其间承蒙读者的厚爱,多次加印,被学术界推称为中国风俗史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众所周知,风俗的内涵极其丰富,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历来有关研究著作论述的范围颇有出入。我们与各卷作者经过多次的认真讨论和深入研究,在认真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突破。按其内容和形式,将其分为饮食、服饰穿着、居住与建筑、行旅交通、生育、婚姻、寿诞、卫生保健与养老、丧葬、岁时节日、交际、经济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大项,并努力探讨各个时代风俗的基本特征及演变规律。在写作时,力图用洗练和平实的语言,详尽的文献和考古史料,以及丰富多彩的历史图像,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风俗的各个方面作细致入微的整体揭示和准确考证,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一些不如意的地方。
《全彩插图本中国风俗通史丛书》系列丛书本次修订改版,仍按历史断代划分,定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十三卷,力图更加全面、科学、深入、系统地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同时又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差异,将每一段历史时期中值得探索的热点、能反映当时社会生活风尚的事例加以发掘和论述,进而从风俗角度对整个中国历史提供一种诠释。
21世纪,是学术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学术创新的时代,一个读图的时代。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学术图书走向市场,贴近大众,并让他们更易读懂,并获得快感和美感,是值得我们探索的,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为此,我们与出版方一起对各卷图书的插图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增加了大量一手的、精美的、存世罕见的文物历史绘画、书法及碑刻等方面的图片,使丛书的文字与图片相得益彰,更好地展示中国风俗的历史画面。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导言
第一节 风俗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清代风俗形成的社会因素与背景
二、清代社会转型与风俗演变
第二节 风俗政策和风俗观念
一、统治者的风俗政策与制度
二、民间的风俗观念与思想
第一章 饮食
第一节 饮食结构与方式
一、饮食结构
二、饮食方式
第二节 社会各阶层的饮食生活
一、宫廷的饮食生活
二、官僚士大夫的饮食生活
三、豪绅地主的饮食生活
四、平民百姓的饮食生活
第三节 饮酒与饮茶风俗
一、饮酒风俗
二、饮茶风俗
第四节 饮食思想与养生观念
一、饮食思想
二、养生观念
第二章 穿着
第一节 服制的形式与穿着方法
一、服制的形式
二、服制的穿着方法
第二节 服饰风俗
一、民人服饰风俗沿革
二、男子服饰
三、满族妇女服饰
四、汉族妇女服饰
第三节 发式风俗
第三章 居住与建筑
第一节 卜居风俗
一、都城地址的选择与规划
二、皇宫地址的选择与规划
三、城镇、村落地址的选择与规划
四、住宅地址的选择与规划
第二节 住居的建筑
一、都城建筑
二、贵族官僚的宅第建筑
三、平民百姓的住宅建筑
第三节 住宅的装饰与起居用具
一、平民百姓住宅的装饰
二、贵族宅第的起居用具
第四节 园林建筑
一、皇家园林
二、私家园林
三、寺庙园林
……
第四章 行旅交通
第五章 生育
第六章 婚姻
第七章 卫生保健与养老
第八章 丧葬
第九章 生产
第十章 信仰
第十一章 岁时节日
第十二章 游艺
第十三章 交际
第十四章 社会组织
第十五章 风俗文苑
第十六章 中外风俗交流
结语
后记
前言/序言
《中国风俗通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其间承蒙读者的厚爱,多次加印,被学术界推称为中国风俗史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众所周知,风俗的内涵极其丰富,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历来有关研究著作论述的范围颇有出入。我们与各卷作者经过多次的认真讨论和深入研究,在认真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突破。按其内容和形式,将其分为饮食、服饰穿着、居住与建筑、行旅交通、生育、婚姻、寿诞、卫生保健与养老、丧葬、岁时节日、交际、经济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大项,并努力探讨各个时代风俗的基本特征及演变规律。在写作时,力图用洗练和平实的语言,详尽的文献和考古史料,以及丰富多彩的历史图像,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风俗的各个方面作细致入微的整体揭示和准确考证,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一些不如意的地方。
本次修订改版,我们仍按历史断代划分,定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十三卷,力图更加全面、科学、深入、系统地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同时又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差异,将每一段历史时期中最值得探索的热点、最能反映当时社会生活风尚的事例加以发掘和论述,进而从风俗角度对整个中国历史提供一种诠释。
21世纪,是学术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学术创新的时代,一个读图的时代。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学术图书走向市场,贴近大众,并让他们更易读懂,并获得快感和美感,是值得我们探索的,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为此,我们与出版方一起对各卷图书的插图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增加了大量第一手的、精美的、存世罕见的文物历史绘画、书法及碑刻等方面的图片,使丛书的文字与图片相得益彰,更好地展示中国风俗的历史画面。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历史的关系和条件的限制,要在每一卷的相关内容里都配上插图,并非易事。特别是有的朝代距今甚远,如史前时期、夏商时期,距今三四千年以上,不仅史料不足征,探索当时的风俗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要进行图片收集更是难上加难,而这些正是需要读者谅解的。
《中国历代服饰风俗探微:从先秦到民国》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部全面、深入且图文并茂的中国服饰与风俗演变通史,以时间为轴线,横跨数千年历史长河,系统梳理不同历史阶段的衣冠制度、生活习俗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涵。 本书摒弃了单一断代的局限,将服饰作为解读社会结构、礼仪制度、审美变迁和民族融合的重要载体,结合丰富的出土文物、传世画作及文献记载,力求展现中华文明在物质文化层面的连续性与创新性。 --- 第一编:文明之始与礼乐初成(先秦时期) 本篇聚焦于中国服饰与风俗的源头,探讨夏商周三代奠定中华文化基调的时期。 第一章:上古遗风与夏商的服饰初貌 服饰的起源与材料: 简述原始社会的“衣”与“裳”的雏形,对麻、葛、丝绸等早期纺织原料的考证。 殷商的等级象征: 重点分析青铜器铭文和甲骨文中反映的祭祀服饰与王室冠冕制度,探讨服饰在巩固神权与王权中的作用。 礼制萌芽: 初步阐述周代“礼”的初步形成,以及服饰如何开始与身份、等级挂钩的社会现象。 第二章:周代礼制的完备与服饰的规范化 “衣冠上国”的奠基: 详细解析周公制礼作乐对服饰制度的规范,如冕服、朝服、公服的初步划分。 色彩与纹饰的象征意义: 探讨五行学说如何渗透到服饰的用色体系中,如玄衣纁裳的规定。 生活习俗的定型: 描绘周代贵族阶层的日常生活场景,包括宴飨礼仪、丧葬礼仪的初步形态。 春秋战国的流变: 分析礼崩乐坏背景下,各国诸侯在服饰上的“僭越”现象,以及深衣的流行与士人阶层的审美倾向。 --- 第二编:大一统与融合的时代(秦汉魏晋南北朝) 本篇探讨中央集权确立后,服饰体系的制度化,以及民族大融合带来的文化冲击与创新。 第三章:秦汉的制度化与大一统气象 秦代的尚黑与简朴: 考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以水德”的尚黑色系服饰,力图体现帝国的威严和统一性。 汉代的服饰巅峰: 深入剖析汉代深衣的结构演变(如曲裾、直裾),以及襌衣、曲裾的穿着规范。 冠冕制度的成熟: 详细介绍汉代皇帝的冕服形制、百官朝服的品色制度,以及“品色衣”对后世的影响。 汉代风俗: 聚焦于画像石、画像砖中展现的交错、席地而坐的生活场景,以及丧葬习俗(如黄肠题凑)与服饰的关系。 第四章:魏晋风度的潇洒与胡汉的碰撞 玄学与服饰的解放: 探讨魏晋时期,知识分子追求“魏晋风度”的时代精神如何投射在服饰上,如褒衣博带、衣衫的飘逸化。 “上承周汉,下开隋唐”: 分析南北朝时期,汉族服饰在北方政权中的保留与改造,以及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元素(如裤褶、靴)的融入。 风俗的多元化: 考察佛教的兴盛对丧葬礼仪和日常服饰观念带来的影响,以及士族阶层的生活情趣。 --- 第三编:盛世气象与多元审美(隋唐五代) 本篇重点描绘中国封建社会巅峰时期,服饰文化所展现的恢弘气度、国际化视野和审美开放性。 第五章:盛唐气象:服饰的华美与开放 初唐的承袭与中唐的变革: 梳理隋代对前朝服饰的整理,以及初唐对唐高祖、武德年间服制的延续。 胡服的流行与女性服饰的解放: 重点分析圆领袍衫在唐代士庶、妇女中广泛流行的原因,展现胡服元素(如幞头、靴)对主流审美的冲击。 唐代女性的“袒露之美”: 详述“坦领装”、“襦裙装”的形制与色彩搭配,以及唐代女着男装的社会现象。 唐代风俗: 描绘长安城的国际化生活图景,包括郊游、饮宴、马球等活动中的服饰展现,以及花钿、面靥等妆饰风尚。 第六章:五代的过渡与区域特色 审美趣味的转换: 探讨安史之乱后,唐代晚期服饰从华丽向内敛的转变。 五代十国的服饰剪影: 简述南方、北方政权在服饰上对唐代传统的继承与地方风格的侧重。 --- 第四编:内敛与精致的演进(宋元) 本篇探讨宋代理学兴起后,服饰审美从外放转为内敛、从华丽转向素雅的趋势,并分析元代游牧民族服饰体系的并存。 第七章:宋代的“文人化”服饰与市民生活 理学的渗透: 分析宋代理学对服饰的审美取向产生的影响,如对色彩、纹样的节制与偏爱素净。 官服的细化与常服的普及: 详述宋代官服的品级色标识体系,以及“褙子”、“直裰”等常服在市民阶层中的流行。 宋代风俗: 考察宋代市民的娱乐生活,如瓦舍勾栏中的服饰表现,以及点茶、焚香等精致生活的风尚。 衣着中的“雅”与“俗”: 探讨宋代文人对古制复兴的追求与市民对时尚的追求之间的张力。 第八章:元代的统治与服饰的交融 蒙古服饰体系的引入: 考察“质孙服”等蒙古贵族服饰在元代宫廷中的地位。 汉法与蒙俗的并存: 分析元代不同民族在服饰上的隔离与交流,如汉族士人服饰的延续与受到的影响。 --- 第五编:集大成与最后的定型(明清) 本篇聚焦于中国传统服饰体系的最后阶段,详细解析明代的复古与定制,以及清代满汉服饰的强制性融合与最终定型。 第九章:明代的复古与汉族服饰的定型 “复汉唐之旧制”: 重点解析朱元璋推行的服饰改革,对元代服饰的摒弃,以及对唐宋服制的恢复与再创造。 官服制度的严谨: 详述明代补子制度的形成及其在官服上的应用,以及官员的常服如道袍、直身的变化。 曳撒、飞鱼服的兴盛: 探讨明代武官、锦衣卫等特殊机构服饰的特点及其在民间的影响。 女性服饰的典雅: 详细描绘袄裙、比甲的形制,以及凤冠霞帔在婚礼中的程式化运用。 明代生活风俗: 考察士绅阶层的园林生活、家庭服饰的规范化,以及商人阶层服饰的变化。 第十章:清代的改制与服饰的终结 “剃发易服”的冲击: 深入分析清初强制推行的“剃发易服”政策对传统服饰结构产生的颠覆性影响。 满族服饰的主导: 详细解析旗装(马褂、长袍、坎肩)的基本形制,以及皇帝、后妃的朝服、吉服体系。 汉人的妥协与融合: 探讨汉族男性在官方场合(如官员、士人)被迫穿着的服饰特征,以及女性在私服中对传统元素(如袄裙)的保留。 清末的西风东渐: 考察晚清时期,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西式服装(军装、礼服)开始渗透入中国社会,预示着传统服饰时代的终结。 --- 结语:服饰风俗的文化遗产 总结中国数千年服饰风俗的演变规律,强调服饰不仅是蔽体的工具,更是记录国家兴衰、礼法构建和审美流变的无声史书。本书通过对具体形制的剖析,引导读者理解中华民族深厚的物质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