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大神石头与水代表作《千山记》,自晋江连载以来人气一路高歌,创下千万点击的记录,牢牢占据VIP金榜TOP1。可谓“青春版武则天”的惊世传奇,展现了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女人的一生,是“网络文学+”向读者推荐活动的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
《千山记》作为网络文学,不仅背景架构宏大,人物形象饱满,还蕴藏着先秦典籍的古风雅韵,难得的是,全文表达出的那种彻底走出困境,不为报复,只为求仁得仁,如心如意,更直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深邃,让人回味无穷。
每册附一张古典腰牌异性书签,
第七册附江行云番外,
全套赠送知名插画家ENO倾情手绘唯美海报。
谢莫如,历经四代帝王,步步掌控朝堂,从地位尴尬的闺阁小姐,到睥睨天下的太皇太后,一步步登上权力高峰。从身无一物到大权独掌,这一路,全靠谢莫如自己,无人相助。所以谢莫如会说:“千山我独行,不必相送!”
这是他的江山,也是,她的江山。
石头与水
晋江文学城人气作家。
生于河北,现居杭州,少爱读书,但仅限通俗读本,略一深奥,便不求甚解。
人生平淡,于是笔下波澜万千。
作品大气磅礴,文风与众不同,偏好古言。
代表作品:《千山记》《千金记》《欢喜记》《美人记》《龙阙》等小说。
第一章 谢莫如
第二章 探花宴
第三章 锋芒露
第四章 生辰宴
第五章 人间记
第六章 西山行
第七章 宁家事
第八章 国夫人
第九章 胡氏女
第十章 别庄游
据说她娘在产期前看她爹的美妾不爽,直接将人抽打成烂羊头,还跟她爹大吵了一架,动了胎气。于是,原本该九月出生的日子,谢莫如提前生在八月初。听下人回说生了个闺女,她爹叹口气道:“千万不要像她母亲才好,就叫莫如吧。”
当然,这是据说。
具体如何,谁都不清楚。便是有清楚的,也没人会当着谢莫如的面儿讨论她名字的来历,何况是这样的来历。只是,谢莫如自有记忆以来便没见过她娘传说中抽打她爹美妾的彪悍,更多时候,她娘都是在自己院里,除了沉默,还是沉默。
谢莫如小时候偶尔听丫鬟婆子们私下议论:“成天没个话音儿,大奶奶这样,大姑娘也这样,老爷一年来不过三五趟,咱们这说是主院儿,清净得跟庙似的,亏得大姑娘受得了。”
谢莫如没觉着有啥受不了的,她觉着清净挺好的,她倒是有些受不住宁姨娘的花团锦簇。当然,人得意时,花团锦簇也是应有之意。
她母亲方氏鲜少出院门,谢莫如其实也不大喜欢出去,但,身为谢家的大姑娘,没被家里人遗忘,说来也是幸事一桩。听到太太着人来叫她过去说话,她身边的丫鬟婆子一个个喜气盈腮,高兴得跟过年一般。乳母张嬷嬷笑道:“前儿刚送来的新衣裙,大姑娘不是最喜欢藕荷色吗。如今春暖花开的,穿那身绣玉兰花的就很好。”
谢莫如正在院中窝圈椅里看书,闻言道:“依嬷嬷的意思。”她过去同母亲道:“母亲,约莫中午要在祖母那里用饭的。”
方氏正在修剪院里的一株杜鹃树。杜鹃花多生长在山上,且多矮植,如她们院里这般长成合抱粗的冠盖亭亭的花树,委实罕见,甚至她们院子便因此杜鹃树闻名。方氏并不理会别的花木,唯爱此杜鹃树,日日修剪照料,比对亲闺女谢莫如精心百倍。方氏听到谢莫如的话只是略点头,并不加以理会,就继续照顾此树了。
谢莫如换了新衫,她年纪渐长,近年换了孩童时的双丫髻,改梳垂挂髻,饰以光华雅致的珠花,很有些少女的柔美。只是谢莫如素来沉静,不若异母妹妹谢莫忧活泼讨喜,张嬷嬷常这般念叨谢莫如:“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大姑娘别总是不说话,太太疼您呢。”
谢莫如道:“我知道,祖母也知道。”有些事,不是你讨人喜欢便会令人喜欢的。许多时候,喜欢并不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情势。她母亲膝下只她一女,宁姨娘却已生养一女三子,这就是实力的证明。太太如何会喜欢她这个空有名分的嫡长孙女越过宁姨娘所生的孩子呢? 便是为了百年之后考虑,太太也自心中有数的。
张嬷嬷絮叨着与大丫鬟静薇并两个小丫鬟服侍着谢莫如到谢太太院里去,谢莫如到的时候,太太屋里正是热闹。宁姨娘一见谢莫如便道:“大姑娘快来,太太今日得了好东西,见者有份,我连忙令人把大姑娘叫来,不然都便宜了莫忧这个猴儿。”
谢莫如在离开主院的时候就调整好了面部表情,眼中带着一些欣喜,却也在矜持的范围内,很符合她沉静的性子。不要问谢莫如小小年纪如何有这等心机,说来却也不是心机,只是谢莫如觉着,每日都要应付这些人,纵如今日难得不上课的休息时间也不得安静,她心下生倦,却不便表现出来。于是,提前预备好几样情绪,对大家都好。谢莫如先向谢
太太请了安,她非但面部表情调整得好,声音也是恰到好处:“太太这儿的东西,必是好的。妹妹生得漂亮,给妹妹使吧。”张嬷嬷总絮叨她不知说话讨谢太太的喜欢,真是冤枉她了,谢莫如觉着自己在人情对答上还好。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见时就给我一种扑面而来的古典气息,那种墨香未干的质感,仿佛能透过纸张触摸到千年前的江湖烟云。我通常对这种篇幅宏大的历史或武侠系列有些敬畏,生怕一头扎进去就迷失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浩瀚的背景设定中。然而,当我翻开第一册时,那种担忧立刻烟消云散了。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他并没有急于铺陈宏大的世界观,而是像一个经验老道的说书人,从一个极小的切口——或许是某个偏远山村的少年,或许是一位隐世高人的不经意之举——开始,将故事徐徐展开。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人物内心细致入微的刻画,即便是配角,他们的挣扎、他们的信念,都拥有自己完整的逻辑和血肉。有一次读到一位老侠客在月下饮酒,对往昔功过进行反思时,那种苍凉而又豁达的情感,让我手中的茶水都凉了却浑然不觉,读罢,久久不能平复。这种将史诗叙事与个体情感深度结合的能力,是此书最引人入胜之处。
评分坦白说,这套书的体量着实不小,七册下来,时间跨度从一个朝代的兴起到另一个时代的更迭,人物更是如天上繁星般密集。一开始我担心会因为记不清前因后果而影响阅读体验,但奇妙的是,作者似乎早已预料到这一点。他巧妙地运用了“伏笔”和“回响”的写作手法。很多在初期看似不经意的对话或物件,在后续的册子中会以一种令人拍案叫绝的方式重新浮现,串联起散落的线索,犹如一幅巨大的织锦,在最后几章才完整显露出全貌。这种结构上的精妙设计,让每一次的回顾都充满了新的乐趣。我甚至忍不住去翻阅前几册,去重新审视那些被我忽略的细节,惊喜地发现,原来每一个人物的命运,都在最初的篇章里埋下了清晰的轨迹。这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叙事结构,极大地考验读者的耐心,但一旦坚持下来,回报给你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这部作品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它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在传统武侠故事中,女性角色往往沦为附属或情感的载体,但在这套书中,女性角色们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多面性与力量。她们可以是运筹帷幄的幕后智者,可以是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的沙场悍将,也可以是坚守道德底线、承受巨大痛苦的传统女性典范。书中有一位女刺客的经历,她的矛盾和挣扎——如何在责任与自由之间做出抉择——写得极其动人,她的每一次出招,都不只是为了击败敌人,更是为了捍卫她自己破碎的世界观。我特别喜欢作者没有将她们脸谱化,她们的强大并非没有代价,她们的柔情也绝非软弱的体现。这种对复杂人性的细腻捕捉,让整部作品的格局一下子拔高了,不再是单纯的英雄史诗,而是一部关于“人”的群像剧。
评分从阅读的“手感”上来说,这套书的纸张和装帧都透露出一种“值得收藏”的特质。我不是一个特别注重物质层面的读者,但每次拿起其中一册,都能感受到制作方的心意。装帧的设计上,虽然保持了统一的色调,但在细节的纹饰上又有所区别,似乎在暗示着每一册内容侧重的不同主题。更不用说,内页的排版也相当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舒适,即便是通读数小时,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的疲劳。这种对实体书阅读体验的尊重,在当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鼓励你慢下来,去感受文字的重量和故事的厚度。这套书放在我的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每一次目光掠过,都仿佛能再次听到那遥远山峦间的风声和刀剑的铿锵声。
评分读完这七册中的大部分篇章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道”与“术”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是刀光剑影的堆砌,更像是一部关于哲学思辨的武侠小说。书中对于不同门派、不同地域的武学理论,构建了一个自洽且逻辑严密的体系。比如,描写一派内功心法时,会引经据典,结合易理五行,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虚构的招式,而是某种失传的古代智慧的重现。这种对细节的考究和体系的完整性,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我常常停下来,对着某一段关于剑意与心境的论述琢磨半天,试图捕捉作者试图传达的更高层次的意境。而且,这种严谨的构建并没有让文字变得枯燥,相反,正是这种根基的扎实,使得那些腾挪闪跃、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充满了力量感。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武学,远不止于匹夫之勇,更关乎对天地自然的洞察和对自身局限的超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