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四大文化建樹之一,辭書編纂史上的代錶作,《辭源》《辭海》初版都是用《闡微》的反切來注音,漢語首套老國音注音字母方案也是以《闡微》的讀音作為審定標準的。可見《闡微》就是傳統反切注音法到現代字母注音法過渡的樞紐。
《音韻闡微》是清代一部代錶性的官修韻書,是研究漢語近代官話音係和反切改良的重要材料。作為清代官修韻書,《闡微》在漢語語音史上的地位很重要,對現代漢語音係與注音方法的影響尤為顯要。《闡微》的主要特點在於,將時音係統巧妙地融入中古傳統韻書框架之中,形式上承用中古音係的基本格局,實際上暗含時音的官話音係。又用“閤聲、從舊切、今用、藉用、協用”五類術語展現反切改良成果,全麵優化反切注音法,最大限度地靠近音素直拼,為漢語新型注音方法的産生奠定瞭基礎。
李光地(1642-1718),清代音韻學傢,字晉卿,號厚庵、榕村,清安溪(今福建省安溪縣)人。他與王蘭生等奉詔修纂《音韻闡微》,又與張玉書、陳廷敬等奉詔編纂《佩文韻府》。此外還撰寫有《韻箋》《字音圖說》《等韻辨疑》等。
王蘭生(1679-1736),清代學者,字振聲、信芳,號坦齋。清直隸交河(今河北省交河縣)人。長於音韻之學,與李光地等纂定《音韻闡微》。另外還主編瞭《對定周易摺衷》《律呂正義》等。
前?言
序
凡?例
諸臣職名
音韻闡微目錄
韻?譜
音韻闡微校勘記
字目音注索引
前?言
《音韻闡微》(以下簡稱《闡微》),是清代一部代錶性的官修韻書,康熙五十四年(1715)至雍正四年(1726)修撰完成。清代初年,《康熙字典》《音韻闡微》《佩文韻府》《欽定詞譜》四部工具書閤稱“字音韻譜”,被譽為康熙朝四大文化建樹。
《闡微》是小學類辭書編纂的代錶著作,康熙皇帝欽定編旨,倍加關注,不斷督問進程,書稿得以順利完成。康熙通曉多種語言,熟悉音韻,重視通用語的統一。作為中華帝國的皇帝,他須要繼承漢文化的韻書正統;作為滿族人,他又要求在當朝韻書中錶現時音,並融入滿語拼音文字“音素直拼”的優點。深通音韻和南方閩方言的李光地,秉承康熙皇帝的旨意,與弟子王蘭生反復摸索,精心設計編撰原則和凡例,反復試編、修改樣稿。最後由熟悉北方官話的王蘭生實際編撰,曆時十一年而成書。《闡微》是在傳統韻書框架下含時音係統的一部官修韻書,在漢語語音發展史研究上有重要價值,尤其是在反切改良上作齣瞭重大貢獻。
一、《音韻闡微》版本
今見《闡微》的版本主要有:雍正六年(1728)武英殿刻本、揚州詩局刻本、四庫全書本、四庫薈要本、四庫全書珍本、淮南書局本、清末四川刻本。武英殿刻本為最早的官方刻本,今藏國傢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颱北故宮博物院,天津、武漢、湖南等省市圖書館亦有藏本。四庫所收及後來各傢刻本,均以殿本為祖本。
摛藻堂《欽定四庫全書薈要》經部所收的《欽定音韻闡微》十八捲(簡稱薈要本),據殿本手抄,清晰實用,闆式美觀,我們選以為底本影印。因各本多依據殿本,文字差彆不大,故以薈要本為底本,參校武英殿本、淮南書局本與四庫本,寫齣校勘記。其餘各本略而不記。
…………
二、《闡微》書首‘韻譜’的構成
《闡微》書首有韻譜三十八圖,體製大緻模仿《切韻指南》。“韻譜”保存傳統的平水韻框架:分平上去入四聲調;聲母為七音三十六字母;韻類為平水韻一〇六韻加殷、隱、焮、迄、拯、證六韻,共一百一十二韻;等呼按四等分洪細、開閤口分圖排列。圖譜構成為:
…………
將韻譜與韻書收字進行對比後發現,韻譜與韻書在收字上並不完全一緻。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韻譜有字韻書遺落;韻書有字韻譜遺落;遺落同音字;藉位;敷奉聲紐相混;同音字代替小韻;重文代替本字;形近而訛;韻譜與韻書之書體根據不同。因此韻譜可用來校正韻書之誤。
…………
三、《闡微》韻書正文的構成
作為一部著意傳承正統的官修韻書,《闡微》在編排體例上沿襲《切韻》—《廣韻》係韻書的框架模式。然為瞭方便安排暗含的時音,局部也有調整。體例安排如下:
…………
四、《音韻闡微》的價值
《闡微》是清初四大文化建樹之一,體現瞭清初以時音為主的通行讀書音係統,可作為科舉考試用韻標準的韻書,也可用作審定時音音讀的韻書,在當時具有權威地位。
(一)《闡微》在傳統音係框架下附列時音內容
…………
總之,作為清代的官修韻書,《闡微》雖然是用“舊瓶裝新酒”的方式保存傳統韻書框架,但在錶現清初時音音係方麵有著重要的建樹,特彆是在反切改良上有重大貢獻。《闡微》的音係和反切改良,對漢語語音發展史、漢語注音史的研究,都具有非同一般的價值。每一時代都有其代錶韻書,隋有《切韻》,唐有《唐韻》,宋有《廣韻》,元有《古今韻會舉要》和《中原音韻》,明有《洪武正韻》,清有《音韻闡微》。作為清代的官修韻書,《音韻闡微》的地位、價值和作用都是無可代替的,值得很好地整理齣版和研究。
黃雪晴
2016年12月
我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漫長的“尋寶”之旅。這本書的裝幀雖然樸素,但內頁的印刷質量極高,即便是那些復雜的符號和變音記號,也清晰可辨,這對於需要反復查閱的讀者來說至關重要。我發現,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其“校理”二字。它不是一部全新的專著,而是對前人成果的繼承與精修。校訂者似乎有一種近乎苛刻的完美主義情結,他對每一個引用的齣處都進行瞭再三核對,使得全書的可靠性達到瞭一個令人放心的程度。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古今音韻對比時所采取的辯證態度。例如,在談到某個中古復輔音的簡化過程時,它沒有武斷地下結論,而是列舉瞭不同流派的觀點,然後層層剝筍地指齣各自的閤理與局限,最後給齣校訂者的傾嚮性判斷,但保留瞭足夠的開放性。讀完一章,我總有種心神俱暢的感覺,仿佛自己也參與瞭一次嚴謹的學術辯論。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實在是太有年代感瞭,那種泛黃的紙張質感和古樸的字體,一下子就把我拉迴瞭那個求知若渴的年代。我是在一傢獨立書店偶然間發現它的,當時就被它那種低調卻深邃的氣質吸引瞭。拿到手裏沉甸甸的,感覺就像捧著一段活著的曆史。翻開內頁,裏麵的注釋和排版都非常考究,看得齣校訂者在每一個細節上都傾注瞭大量心血。雖然我不是專業的音韻學研究者,但對古代文獻和語言演變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這本書的引言部分就寫得非常精彩,它沒有直接拋齣復雜的理論,而是通過講述前人研究音韻學的艱辛曆程,讓我對這門學科肅然起敬。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對照著手邊的其他工具書,慢慢咀嚼那些拗口的古音名詞。它更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而不是冷冰冰的教科書,引導著我一步步深入探索漢字的聲韻之美。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它在處理一些存疑的字音時,展現齣的那種審慎和嚴謹的態度,讓人信服。這本書的裝幀和內容都透露著一種“匠人精神”,是那種真正沉下心來做學問的産物。
評分這本書的開本選擇非常適中,既保證瞭閱讀時的舒適度,也方便將它夾在厚厚的參考資料中隨時翻閱。我主要是在研讀古代詩詞的韻腳和用典時,發現現有工具書的解釋略顯單薄,於是決定深挖一下。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的“基礎性”和“權威性”達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它既有紮實的理論基礎,避免瞭空泛的理論推演;又有大量具體的、可溯源的實例支持,避免瞭過於偏僻和難以驗證的觀點。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某些在傳統音韻學中常常被忽略的“邊緣現象”——比如某些特定方言的保留音或早期的藉音現象——進行瞭細緻的考察。這讓原本僵硬的音係圖增添瞭許多生動的曆史層次感。這本書不是用來“讀完”的,它是用來“常備”和“查驗”的。每一次翻閱,總能因為對某個細微之處的重新理解,帶來新的體悟。它是一部需要時間去消化的經典,值得反復咀嚼。
評分我是在一個學術論壇上偶然看到有人推薦這本書的,當時討論的是中古漢語的韻部劃分問題,幾位資深學者不約而同地提到瞭這本書的某個觀點。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購入後,我發現它的價值遠超預期。這本書的論證邏輯極其嚴密,尤其是在分析那些跨越瞭不同曆史時期的語音演變時,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新穎,能讓人茅塞頓開。我特彆喜歡它引用的那些罕見的古代韻書和字書的例證,很多都是我以前未曾接觸過的版本。閱讀時,我常常會驚嘆於作者紮實的文獻功底,仿佛他能與古代的音韻學傢進行跨時空的對話。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是那種古典式的嚴謹,措辭精準,沒有絲毫的冗餘,每一個句子都仿佛經過瞭韆錘百煉。對於想要深入研究古代詩詞格律或者想追溯漢語語音曆史源流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案頭必備的參考書。它不適閤那些隻想快速獲取結論的讀者,它要求你慢下來,跟隨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構建起完整的知識體係。
評分說實話,剛拿到這本厚重的書時,我有點被它的專業性嚇到瞭。我本職是做古典文學研究的,對音韻學隻是略懂皮毛。但是,這本書的校理部分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它不是簡單地糾正前人書中的筆誤,而是對那些曆史留存的爭議點進行瞭細緻的考辨和重新梳理。我記得有一處關於某個特定韻部在唐宋之際的轉音現象,前人的解釋一直存在矛盾,而這本書通過引入最新的考古發現和對地方方言的對比分析,給齣瞭一個非常令人信服的新解釋。這種跨學科的整閤能力,體現瞭校訂者非凡的學術視野。書中的大量錶格和圖示,雖然密密麻麻,但一旦理解瞭其背後的邏輯,就會發現它們是梳理復雜音變脈絡的最佳工具。這本書的價值,或許更體現在它提供的“方法論”上,它教會我們如何去審視和質疑已有的學術成果,而不是盲目接受。它對於學術規範的堅守,是當下許多浮躁的齣版物所缺乏的。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買來送同學的,印刷很好,物流也很不錯,這書定價也閤理!
評分好書!音韻學必備資料!滿意度滿分!
評分好書!音韻學必備資料!滿意度滿分!
評分好書!音韻學必備資料!滿意度滿分!
評分包裝完好 質量不錯 信賴京東 非常滿意 贊
評分非常好的內容,非常差的物流,快遞員對商品太沒有保護意識,書頁有破損啊,
評分中華書局又開始齣音韻學叢書瞭,很好
評分中華書局又開始齣音韻學叢書瞭,很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